四年级下册读写训练基本目标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能够快速、有效地默读,每分钟200-220字。在默读中,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
2、抓住文章重点句段,做理解感悟式批注,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学习读书的方法。
表达:
1、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学写简单的采访记录。
3、运用先叙述事例后表达感悟的写法写自己读书的一个小故事。
【课时目标】
1、《窃读记》
理解:
1、能够快速、有效地默读课文,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
2、品读文中描写作者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做理解、感悟式批注,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热爱。 表达:
学习作者通过细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情感的写法。 运用:
创设或想象一个情境,描写自己当时的动作及心理活动。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理解:
能够在默读中快速提炼访谈的几个话题,并从中受到启发。 表达:
学习访谈录的格式,体会其口语化的特点。
运用:
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做简单的访谈提纲,并仿照课文整理成访谈录。
3、《走遍天下书为侣》
理解:
1、在默读中,继续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
2、品读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学习作者的读
书方法。
表达: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运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课后的句子。
4、《我的“ 长生果”》
理解:
1、继续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并从作者少年时代读书、写作的
事例中感悟读书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2、继续体会引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
表达:
学习作者先叙述事例后表达感悟的写法。
运用:
仿照作者先叙述事例后表达感悟的写法,写自己读书的一个小故
事。
第二单元《生活的启示》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运用不同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文中含义深刻
的句子,并从中受到启发。
表达:
1、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
质的写法。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
5、《钓鱼的启示》
理解: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系人物的语言、神态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能表达作者主
要思想的句子。
表达:
学习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及品
质的方法。
运用:
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
写出自己面临道德是与非时抉择的艰难。
6、《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理解: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
话的深刻含义。
表达:
体会作者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观点的写法。
运用:
结合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件或两件事,谈谈自己从中得到
的启发。
7、《落花生》
理解:
1、用列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系父亲的话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表达:
初步了解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法。
运用:
阅读拓展文本中的《深山含笑》,继续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8、《别饿坏了那匹马》
理解:
1、运用思维导图法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
生活实际,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表达:
继续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
法。
第三单元《父母之爱》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灵活运用层意合并、要素串联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运用精妙的标点,学做赏析式批注,
体会人物的情感。
表达:
1、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表现
父母之爱的方法。
2、体会对比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课时目标】
9、《地震中的父与子》
理解:
1、能运用要素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运用精妙的标点,学做赏析式批注,
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表达: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及细节描写等表现父爱的写法。
运用:
联系课文内容,尝试运用对比及细节描写等方法,写一写《废墟
下的阿曼达》。
10、《慈母情深》
理解:
1、灵活运用层意合并、要素串联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运用精妙的标点,进行赏析式批注,
体会慈母情深的深刻含义。
表达:
运用对比朗读的方法,体会16自然段主谓倒置和29自然段四个
“立刻”连用的表达效果,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感悟慈母情深的深刻含义。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理解:
1、能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理清文章层次,运用层意合并法概
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和
生活实际,体会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表达:
继续学习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及语言来描写父母之爱的方法。
运用:
回忆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断。(提示:关
注文中提示语的不同用法。)
12、《学会看病》
理解:
1、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
受母亲的爱。
表达:
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运用:
回忆生活中,父母不理解自己或自己不理解父母时的心理活动,
写一个片断。
第四单元《勿忘国耻》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继续运用理清层次,合并层意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多途径搜集有关的资料,学习运用列提纲、整理数据列
图表、摘录片断、图片配说明等方法分类整理资料。
3、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做批注,运用搜集、整理的资料谈感受,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
结合课文和搜集、整理的资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课时目标】
13、《圆明园的毁灭》
理解:
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做批注,运用搜集、整理的图片、文字或
影像等资料谈感受,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
表达:
1、感悟作者欲写“毁灭”,先写“辉煌”,先扬后抑的写法。
运用:
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读78页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初步
感受读后感的写法。
14、《狼牙山五壮士》
理解:
1、用列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批注,感受五壮士对祖国和人
民的热爱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表达:
继续体会作者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致,表现人物思想
品质的写法。
运用:
结合课文中自己感受深刻的部分,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悟。
15、《难忘的一课》
理解: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搜集的关于台湾“光复”
的背景资料,体会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表达: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运用:
结合课文中自己感受深刻的部分,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悟。
16、《最后一分钟》
理解:
根据香港沦陷及回归的历史年代,查阅相关资料,并以列提纲的
方式进行,借助这些资料理解诗歌,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运用:
围绕“祖国的昨天和今天”的主题,以组为单位,将搜集的资料
进行分类,在全班举办一个小型资料展览会。。
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开展小组活动时,能够在小组长的协调下积极讨论活动目的、
活动方法,并进行合理分工。
2、按照分工分头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并对查找的、调查的资
料根据需要进行分析、筛选,并有条理地进行整理。
知识目标:
1、了解有趣的汉字演变历程,阅读相关的汉字故事、字谜、歇
后语等,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建立错字本,随时把错字记在本子上进行订正,并经常巩固,
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
习作目标:
1、学写简单的活动计划和调查报告。
2、将活动过程、感受、收获随时写在日记本中。
第六单元《走进西部》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边默读边思考,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和搜集到的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增强语
感。
3、欣赏优美的语言,做赏析式批注。
表达:
学习情景交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
【课时目标】
17、《草原》
理解:
1、在默读中思考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列出小标题,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主要内容。
2、针对修辞的表达方法和效果进行赏析式批注;联系搜集到的资料和“相见、联欢”的热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
表达:
学习直接抒情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运用:
运用直接抒情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处最喜欢的景物。
18、《丝绸之路》
理解:
1、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找出文章中心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伟大”的含义。
表达:
1、学习第一自然段观察事物,展开想象的写法。
2、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
运用:
1、仿写第一段,细致地观察与描写某一处雕塑,并写出由所观之物引发的想象。
2、阅读拓展读本中的《英雄树》,进一步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
19、《白杨》
理解:
1、以“白杨”为线索,理清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抓关键句段联系上下文和搜集的资料进行批注,理解“父亲”这些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表达:
1、画出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描写要因人而异,写出各自的特点。
2、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进一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运用:
1、阅读拓展读本《英雄树》、《太阳的香味》中环境描写的句段,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2、选取一种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个片断。
20、《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
1、快速默读,概括自然段意,合并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批注重点词句、标点符号,联系所查阅的资料了解青藏铁路修筑的艰难,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表达:
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运用:
1、阅读《太阳的味道》,再一次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2、写一两段话表现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或某个人物的品质,要运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
第七单元《童年》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根据作者情感变化,运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语句批注理解,体会文章情感。
表达:
继续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方法。
【课时目标】
21、《古诗二首》
理解:
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文大意,感受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
体会“铺”、“弄”的精妙,联系以往背诵的古诗,感受诗歌用词的准确。
运用:
选取课外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如《稚子弄冰》。
22、《冬阳·童年·骆驼队》
理解:
1、运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对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式批注,揣摩作者对童年深深怀念的情感。
表达:
继续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方法。
运用:
1、拓展阅读《五块钱的故事》,赏析细腻的心理描写。
2、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自己童年故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
23、《童年的发现》
理解:
1、根据情感变化画出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2、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联想式批注,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含义。
表达:
对照《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写作顺序,学习倒叙的写作顺序,注意在单元习作中学以致用。
运用:
拓展阅读《童年笨事》,回顾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儿童诗两首》
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儿童诗,体会用词的精准,感受儿童奇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生活。
表达:
通过加拼音,了解什么是“韵脚”,懂得押韵能让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
运用:
1、鼓励学生课外寻找其它儿童诗或引导学生阅读《主题经典诵读》中儿童诗,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创作诗歌,举行班级儿童诗朗诵会(原创或搜集的内容)。
第八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准确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段),能借助过渡句(段),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查找资料,联系实际,读懂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环保意识。 表达:
1、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
2、体会过渡句(段)的作用,并能尝试运用于习作中。
3、单元教学结束后,赏析题目,感悟其精妙。
【课时目标】
25、《只有一个地球》
理解:
1、准确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段),能借助过渡句(段),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借助查找到的资料、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表达:
1、学习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文用词的准确性。
阅读拓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6、《大瀑布的葬礼》
理解:
1、准确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段),能借助过渡句(段),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精妙的语言,进行赏析式批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表达:
1、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回顾《童年的发现》,进一步学习倒叙的写法。
运用:
通过采访长辈、实地调查,了解家乡环境的显著变化,模仿本文通过对比和精妙词语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两段话,写出某一处环境的变化。
27、《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理解:
感情充沛地朗读这篇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理解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感受人与自然关系之密切。
表达:
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运用:
自由仿写文中自己喜爱的句段,表达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28、《青山不老》
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青山不老”的特殊含义,感受山野老农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品质。
表达:
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精神品质的烘托作用
运用:
1、阅读拓展文本《种树老人》和《美丑之间》,结合《青山不老》体会这三篇文章表现人物的不同写法。
2、赏析本单元文章的题目,感受其精妙。
四年级下册读写训练基本目标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能够快速、有效地默读,每分钟200-220字。在默读中,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
2、抓住文章重点句段,做理解感悟式批注,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学习读书的方法。
表达:
1、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学写简单的采访记录。
3、运用先叙述事例后表达感悟的写法写自己读书的一个小故事。
【课时目标】
1、《窃读记》
理解:
1、能够快速、有效地默读课文,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
2、品读文中描写作者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做理解、感悟式批注,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热爱。 表达:
学习作者通过细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情感的写法。 运用:
创设或想象一个情境,描写自己当时的动作及心理活动。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理解:
能够在默读中快速提炼访谈的几个话题,并从中受到启发。 表达:
学习访谈录的格式,体会其口语化的特点。
运用:
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做简单的访谈提纲,并仿照课文整理成访谈录。
3、《走遍天下书为侣》
理解:
1、在默读中,继续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
2、品读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学习作者的读
书方法。
表达: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运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课后的句子。
4、《我的“ 长生果”》
理解:
1、继续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并从作者少年时代读书、写作的
事例中感悟读书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2、继续体会引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
表达:
学习作者先叙述事例后表达感悟的写法。
运用:
仿照作者先叙述事例后表达感悟的写法,写自己读书的一个小故
事。
第二单元《生活的启示》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运用不同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文中含义深刻
的句子,并从中受到启发。
表达:
1、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
质的写法。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
5、《钓鱼的启示》
理解: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系人物的语言、神态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能表达作者主
要思想的句子。
表达:
学习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及品
质的方法。
运用:
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
写出自己面临道德是与非时抉择的艰难。
6、《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理解: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
话的深刻含义。
表达:
体会作者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观点的写法。
运用:
结合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件或两件事,谈谈自己从中得到
的启发。
7、《落花生》
理解:
1、用列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系父亲的话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表达:
初步了解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法。
运用:
阅读拓展文本中的《深山含笑》,继续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8、《别饿坏了那匹马》
理解:
1、运用思维导图法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
生活实际,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表达:
继续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
法。
第三单元《父母之爱》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灵活运用层意合并、要素串联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运用精妙的标点,学做赏析式批注,
体会人物的情感。
表达:
1、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表现
父母之爱的方法。
2、体会对比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课时目标】
9、《地震中的父与子》
理解:
1、能运用要素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运用精妙的标点,学做赏析式批注,
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表达: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及细节描写等表现父爱的写法。
运用:
联系课文内容,尝试运用对比及细节描写等方法,写一写《废墟
下的阿曼达》。
10、《慈母情深》
理解:
1、灵活运用层意合并、要素串联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运用精妙的标点,进行赏析式批注,
体会慈母情深的深刻含义。
表达:
运用对比朗读的方法,体会16自然段主谓倒置和29自然段四个
“立刻”连用的表达效果,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感悟慈母情深的深刻含义。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理解:
1、能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理清文章层次,运用层意合并法概
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和
生活实际,体会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表达:
继续学习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及语言来描写父母之爱的方法。
运用:
回忆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断。(提示:关
注文中提示语的不同用法。)
12、《学会看病》
理解:
1、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
受母亲的爱。
表达:
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运用:
回忆生活中,父母不理解自己或自己不理解父母时的心理活动,
写一个片断。
第四单元《勿忘国耻》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继续运用理清层次,合并层意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多途径搜集有关的资料,学习运用列提纲、整理数据列
图表、摘录片断、图片配说明等方法分类整理资料。
3、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做批注,运用搜集、整理的资料谈感受,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
结合课文和搜集、整理的资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课时目标】
13、《圆明园的毁灭》
理解:
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做批注,运用搜集、整理的图片、文字或
影像等资料谈感受,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
表达:
1、感悟作者欲写“毁灭”,先写“辉煌”,先扬后抑的写法。
运用:
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读78页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初步
感受读后感的写法。
14、《狼牙山五壮士》
理解:
1、用列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批注,感受五壮士对祖国和人
民的热爱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表达:
继续体会作者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致,表现人物思想
品质的写法。
运用:
结合课文中自己感受深刻的部分,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悟。
15、《难忘的一课》
理解: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搜集的关于台湾“光复”
的背景资料,体会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表达: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运用:
结合课文中自己感受深刻的部分,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悟。
16、《最后一分钟》
理解:
根据香港沦陷及回归的历史年代,查阅相关资料,并以列提纲的
方式进行,借助这些资料理解诗歌,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运用:
围绕“祖国的昨天和今天”的主题,以组为单位,将搜集的资料
进行分类,在全班举办一个小型资料展览会。。
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开展小组活动时,能够在小组长的协调下积极讨论活动目的、
活动方法,并进行合理分工。
2、按照分工分头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并对查找的、调查的资
料根据需要进行分析、筛选,并有条理地进行整理。
知识目标:
1、了解有趣的汉字演变历程,阅读相关的汉字故事、字谜、歇
后语等,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建立错字本,随时把错字记在本子上进行订正,并经常巩固,
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
习作目标:
1、学写简单的活动计划和调查报告。
2、将活动过程、感受、收获随时写在日记本中。
第六单元《走进西部》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边默读边思考,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和搜集到的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增强语
感。
3、欣赏优美的语言,做赏析式批注。
表达:
学习情景交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
【课时目标】
17、《草原》
理解:
1、在默读中思考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列出小标题,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主要内容。
2、针对修辞的表达方法和效果进行赏析式批注;联系搜集到的资料和“相见、联欢”的热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
表达:
学习直接抒情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运用:
运用直接抒情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处最喜欢的景物。
18、《丝绸之路》
理解:
1、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找出文章中心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伟大”的含义。
表达:
1、学习第一自然段观察事物,展开想象的写法。
2、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
运用:
1、仿写第一段,细致地观察与描写某一处雕塑,并写出由所观之物引发的想象。
2、阅读拓展读本中的《英雄树》,进一步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
19、《白杨》
理解:
1、以“白杨”为线索,理清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抓关键句段联系上下文和搜集的资料进行批注,理解“父亲”这些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表达:
1、画出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描写要因人而异,写出各自的特点。
2、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进一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运用:
1、阅读拓展读本《英雄树》、《太阳的香味》中环境描写的句段,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2、选取一种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个片断。
20、《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
1、快速默读,概括自然段意,合并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批注重点词句、标点符号,联系所查阅的资料了解青藏铁路修筑的艰难,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表达:
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运用:
1、阅读《太阳的味道》,再一次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2、写一两段话表现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或某个人物的品质,要运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
第七单元《童年》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根据作者情感变化,运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语句批注理解,体会文章情感。
表达:
继续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方法。
【课时目标】
21、《古诗二首》
理解:
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文大意,感受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
体会“铺”、“弄”的精妙,联系以往背诵的古诗,感受诗歌用词的准确。
运用:
选取课外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如《稚子弄冰》。
22、《冬阳·童年·骆驼队》
理解:
1、运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对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式批注,揣摩作者对童年深深怀念的情感。
表达:
继续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方法。
运用:
1、拓展阅读《五块钱的故事》,赏析细腻的心理描写。
2、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自己童年故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
23、《童年的发现》
理解:
1、根据情感变化画出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2、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联想式批注,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含义。
表达:
对照《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写作顺序,学习倒叙的写作顺序,注意在单元习作中学以致用。
运用:
拓展阅读《童年笨事》,回顾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儿童诗两首》
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儿童诗,体会用词的精准,感受儿童奇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生活。
表达:
通过加拼音,了解什么是“韵脚”,懂得押韵能让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
运用:
1、鼓励学生课外寻找其它儿童诗或引导学生阅读《主题经典诵读》中儿童诗,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创作诗歌,举行班级儿童诗朗诵会(原创或搜集的内容)。
第八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准确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段),能借助过渡句(段),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查找资料,联系实际,读懂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环保意识。 表达:
1、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
2、体会过渡句(段)的作用,并能尝试运用于习作中。
3、单元教学结束后,赏析题目,感悟其精妙。
【课时目标】
25、《只有一个地球》
理解:
1、准确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段),能借助过渡句(段),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借助查找到的资料、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表达:
1、学习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文用词的准确性。
阅读拓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6、《大瀑布的葬礼》
理解:
1、准确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段),能借助过渡句(段),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精妙的语言,进行赏析式批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表达:
1、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回顾《童年的发现》,进一步学习倒叙的写法。
运用:
通过采访长辈、实地调查,了解家乡环境的显著变化,模仿本文通过对比和精妙词语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两段话,写出某一处环境的变化。
27、《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理解:
感情充沛地朗读这篇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理解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感受人与自然关系之密切。
表达:
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运用:
自由仿写文中自己喜爱的句段,表达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28、《青山不老》
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青山不老”的特殊含义,感受山野老农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品质。
表达:
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精神品质的烘托作用
运用:
1、阅读拓展文本《种树老人》和《美丑之间》,结合《青山不老》体会这三篇文章表现人物的不同写法。
2、赏析本单元文章的题目,感受其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