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第31卷第6期

2011年12月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 31. No. 6Dec. 2011

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胡超文

(1.东北大学

2.惠州学院

摘1,2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惠州516007) 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广东要:通过对近十年有关文献的分析整理,总结出我国历史地段研究领域三版块、四角度共七个方面的内容:

对概念、类型、特征的研究; 对原则、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对保护理念与模式的研究;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 从文化与社会学的角度;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历史地段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历史地段; 保护; 综述

中图分类号:TU -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11) 06-0073-09

历史地段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重要概念。由于历史地段的文化遗产丰富性、生活内容多样性、空间塑造技术性、管理过程复杂性等原因,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的学者投身这一领域,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理论成果,对历史地段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从实践来看,历史地段保护仍然是历史文化名

[1]城保护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还需要在理论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历史地段

保护研究文献的梳理,管窥我国历史地段研究的发展趋势,借以丰富名城保护理论体系,并指导我国的历史地段保护实践。

1

1. 1对概念、类型、特征的研究概念演变

:“特别对集我国历史地段概念的建构源起于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出的要求

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要在这些历史遗迹周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对

”这个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但是正式提出与“历史地段”相应的概念是在1986

“历史文化保护区”。此后,年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出的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下,逐渐形成

“历史地段”、“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了的概念。但其内涵一直以来都不是十分明确,易与“历史地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和等概念发生混淆,尤其是与在国内基本上两者通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开始规范它们的涵义。例如戴湘毅等回顾了现存历史街区定义在名称、对象、范围和内

[3]涵上存在的诸多分歧,认为历史街区定义应该具有准确性、概念性和可操作性。曾琼毅在文化遗产的框架下对

“历史街区是指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的概念进行了直接诠释,提出

”并具与之相依存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街区。有学者从保护实践的角度出发,指出2005年颁布的《历史

:“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基本相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条文说明中明确规定以后的保护规

。该条文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划中都采用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与的概念进行名称与内涵的统

一,将两个概念画上了等号。但在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发现如将以自然风貌和城郊村落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不能恰当反映其特点,名不副实。因此认

[4][5]“历史文化街区”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内涵应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两部分。李晨总结了与

相关的若干概念,深刻揭示出历史地段相关的概念存在着概念分化与概念衍化两种关系,其中概念分化又分为法[2]

,“历史地区”,“历史城区”、“历制化和环境分化,从而指出在概念范畴上是一个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的概念

收稿日期:2011-10-20

“十一五”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0XYS04)

作者简介:胡超文(1980-) ,男,湖北天门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

·74·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史地段等概念都内含于之中,其中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城区”和则有可能出现在之外。他对各概念的使用语境、正式程度、时效性、影响范围、所处环境和边界情况进行的细致分析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2类型拓展

从近十年发表的文献看来,历史地段的研究类型在逐渐拓展,从早期的传统商业历史地段拓展到居住类历史工业类历史地段、城市郊区历史地段和村落历史地段; 从历史地段所在的环境来看,又拓展到山地历史地地段、

段、滨水历史地段、护城河历史地段、城墙历史地段、古运河历史地段等类型

1. 3特征深化[6-14]。

[15]在特征上,国内学者基本上以特定的历史地段为对象开展研究。例如张鲜明等通过对上海市郊区历史地

归纳分析出街巷具有以折线型平面形式为主、空间尺度比例宜人、剖面形式丰富、界面连续段街巷进行实地调研,

[16]和统一以及节点丰富的五大特征。任树强等对杭州湖边邨历史街区进行了研究,认为其街区具有空间层次分

[17]明、尺度宜人、类型多样等空间特征。关也彤根据国际上城市景观特质保护的最新研究思想,运用景观生态学

的系统整体性理论,从景观多样性、空间渗透性、延续性等方面研究了上海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整体特

[18]即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遗存的真实性和空间的功能性。征。杨新海分析了历史街区的三个基本特性,

2

2. 1对原则、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原则

[19]对历史地段保护的原则涉及到价值取向、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王景慧认为保护历史地段的原

[20]则有三条:一是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二是保护风貌的完整性; 三是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王世仁指出历史街区首

先是一个生活场所,同时又是一个叠加了许多信息的历史遗存,对它们是不能用一种模式去保护的。在历史街区

[21]保护过程中,要承认多种文化背景,尊重多种价值取向,更应当做到科学分析、理性判断。王耀兴指出历史街区

保护在资源利用上要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陈曦论述了

[18]历史街区的文化认同原则、保用结合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杨新海阐述了历史街区保护应遵循全面保护原

则、真实性保护原则、完善功能保护原则和渐进更新保护原则。

2. 2方法与手段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历史地段保护的方法,例如王景慧认为保护历史地段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保护外貌、整修内部; 二是积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是采取逐步整治的方法,切忌大拆大

[24]研究了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方法。严铮认为根据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区域的城市资源,采取多元化、合理化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才是中国历史地段保护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19][22]建。董慰[23]

等在明孝陵神道南段的保护规划中,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层和解读,探讨历史信息与物质空间对应的

[26]整合措施,提出了一种以分层思想为指导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祝莹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杭州大井巷传统街巷刘奔腾

[27]群落保护区开展了保护性城市设计。吴萍引入分层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进行历史街区

纵、横向分层思考和判断,研究空间演变规律,辨析、梳理纷繁交织的现实问题,并据此揭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25]本质内涵,提出宏观层面把握未来发展,微观层面重视规划设计方法和技巧的分层保护模式。也有学者将新技术

[28]手段应用到历史地段的保护当中,例如庞前聪等介绍了激光遥感技术在古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应用; 胡

明星[29]等探讨了GIS 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3

3. 1对保护理念与模式的研究保护理念

“有机更新”自吴良镛先生在菊儿胡同的更新改造中提出了理论之后,众多学者投身到这一领域深入研究,产

[30]生出许多成果。例如胡云等认为历史地段的有机更新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均很强的系统性工作,为

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整体风貌,除了要认真做好保护性规划以外,还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严格的法

[31]律保护,并提倡各部门、各社群的通力协作,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陈沧杰等提出要基于城市再生理念

进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刘丛红[32]等通过对天津市解放北路原法租界大清邮政津局街区的分析,提出了旨在

第6期胡超文等: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75·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的策略:建立街区历史风貌建筑的数字化档案,为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运用图底关系、空间句法等理论修复并强化街区原有肌理; 以适应性再利用为原则重新安排风貌建筑的新功能,充分发挥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 扩充城市空间,积极消化街区内激增的城市容量; 以多样化的运行机制,保持街区活力,实现持续发展。

吕梁[33]认为在历史保护中应强调城市特色的理念,采用结合旅游开发、生活环境整体保留、新型功能置换、

[34]自然更新发展等多元化保护方式延续、发扬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貌”现象。张明欣

护与更新中城市经营的理念。孙丽

3. 2保护模式

阮仪三[38][35]博士强调了历史地段保[36][37]、孟祥宏将和谐社会的理念应用到历史地段保护方面。黄焕基于文化生态理念,从物质文化形态层面、文化与社会经济层面及文化价值与社会民生层面提出规划重点。等分析了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模式及其利弊。汪芳[39]等以西方的“生态博物馆”

等认为城市充满复杂性、“活态博物馆”概念为基础,提出了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理念,活态博物馆以居民集体记忆、社区居民、空间元素为组成要素; 古今并重、主人为主、动态保护为主要特征; 本质是社区更新。梁影君[40]

,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后现代规划设计理念,他们提出在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中可借鉴“嫁接更新理念”重视对

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人的多种需求,主张用动态、高兼容性、可持续发展和延续文脉的方法去解决城市问题和规划城市。王敏[41]等认为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物质与文化遗留,存在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提出“混合使用”

[42]是历史街区柔性复兴的有效途径,并结合较为典型的广州市华侨新村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张康建

开放式博物馆”理念下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整治。郑利军[43]等提出历[44]“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理念,并以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运河史地段保护中的博士深入分析了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模式。黄勇

[45]对“主题公园”三峡库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梁乔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生活

需求存在的冲突,以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和交往实践观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即:为整个城市保留地方性历史文化系统和为历史街区营造现代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局部和整体、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一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刘雪菲[46]“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地段保护中引入的概念,通过对国内已完成

[47]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触媒元素的塑造、触媒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触媒模式的实践途径三个层面上对触媒式保护与更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出整体上的把握。韩晓莉

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陈晓悦[48]等指出历史地段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应遵循整体控制与阶段开发相结合、商业运作与居民参与相结合、文化引导与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改造策略,实行小规模渐通过对北京历史街区大规模改造的历史根源的剖析和大规模改造后对历史街区的破坏为出发点,分析论证了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方式对北京历史街区改造的优势和可行性。4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

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历史地段的传统学科门类,研究手段成熟,理论成果丰富。对历史地段的分析,人居环境科学主要从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新建筑的设计与旧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景观艺术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

4. 1从城市设计的角度

岳欢[49]构建了历史街区以空间秩序的延续、空间场所的营造以及景观风貌的控制三者形成的城市设计策略

[50]框架。王松仪

王建国

强[52][51]通过对空间肌理、尺度、轴线、界面、场所感的分析以及空间中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即建筑的定位、定形和定调的分析,从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研究了保护性城市设计如何保护传统空间特色,维护街区整体风貌。等结合南京市7316厂地块更新改造实践,提出了基于城市设计的产业类历史地段再生的途径。吴认为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两者有着相

[53]似的文化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在历史地段的空间形态方面,周延

院、坊”的空间形态。陈晶

文[57][56]“双东”研究了扬州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与建筑艺术特色。褚金[55][54]对西安钟鼓楼历史地段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汪芳等以无锡惠山古街规划为例,研究了历史地段功能更新中“苑、以襄樊地区典型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汉水流域的城镇历史街区空间形态。黄健等从城市形态的角度,以历史街区特色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及空间维度两个方面解读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寻求历史街区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可行途径。

·76·

4. 2新建筑设计与旧建筑保护及再利用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

[58]王琦等从历史街区的城市空间环境出发,从新建建筑与城市街道空间融合、大体量建筑与小体量民居的

[59]冲突、现代材料的运用三个层次来探索在特定历史街区内建筑创作的方法。董艺立足于“上海衡山路12号精

品酒店概念设计”项目,结合宏观层面的对各种涉及新旧建筑和谐共生的主要建筑流派和具体建筑设计手法的梳理,针对现存国内建设情况分三方面提出对策:新建筑实践的原则、具体建筑设计原则以及法律法规建设。产斯

依据历史地段插建建筑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结合具体案例对其形态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探

[61]讨。夏健根据重建建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目标定位,从建筑形态、建筑形式、建构技术等设计要素入手,提出友了不同目标定位下的历史文化街区重建建筑的协调设计策略、变异设计策略、整合设计策略。

[62]李浈总结了历史建筑修复设计的五种类型:实据、实地、实例相参的修复设计、有模糊原形的修复设计、类比及借鉴的修复设计、动态发现与保护的修复设计、易地迁建或改建的修复设计,并对每一种类型提炼出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

也有学者研究了历史地段的消防问题

4. 3从景观设计的角度[63-64][60]。

[65]王冉冉分析了天津意租界历史街区景观环境直接相关的城市因素,包括城市肌理、空间格局、景观视线、

[66]建筑形式、绿化形式,并对意租界历史街区的景观环境规划定位做了详细分析。李敏等通过对广东佗城历史

街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施过程的详细分析,探讨了以景观设计引导的古城活化实践方法。张莹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环境标识的关系入手,全面探讨了城市历史街区环境标识系统的设计理论,并以南京夫子庙地区为例,进行了诸如街区代表性标志、指引导向牌、宣传说明牌和景观雕塑等环境标识的设计实践

[68]研究。田晓通过对西安曲江新区的开发与规划的整体分析,总结出了城市历史地段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与设

计思路:强调城市历史地段与城市发展与规划协调统一; 强调城市的景观文化特性; 使人们在与景观的互动中保

[69]“记忆”; 秉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留住城市的历史在城市的开发与保护中寻找契机。江昼结合南京市的

历史街区景观标识设计实践,对南京市富有城市特色的视觉造型基础元素进行分析,从城市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及地域风情三大方面对视觉造型基础元素进行归纳与提炼,寻找出适用的基础造型母体语言,完成了城市景观标识设计过程。李农[70][67]等研究了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照明规划的方法。

5

5. 1从文化与社会学的角度价值角度

客观评估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是科学保护和利用建筑遗产的依据。目前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历史地段的价值

[71][72]评价方法,例如梁雪春等分析了历史地段保护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黄晓燕从分析历史地段的概念、构

成要素和价值体系入手,在充分分析相关案例及深入研究国家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历史

[73]地段内单体(组) 建筑和历史地段整体综合价值两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全面的价值评价方法。梁武伟从目前历

史街区发展工作中某些价值认识上的偏差入手,分析了历史街区主要的价值作用,认为应当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以保护为主的发展理念。

5. 2文化保护角度

由于历史地段本身突出的文化属性,从文化保护这一层面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受到重视,成果众多,内容涉及到文化资源保护的动力机制、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保护与更新、文化产业群的构建、历史地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消费、文化生态、文化基因、文化意象等多个方面。

[74][75]李鑫从城市设计角度,讨论了多元文化视野下西安都城隆庙传统商业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杨宏烈

等基于构建文化产业群的设想,提出将广州恩宁路打造成粤剧名伶故居展览一条街、民间文化艺术展演休闲娱乐

[76]一条街、地方性民间艺术商品旅游经营一条街、西关家居旅馆民居民俗风情一条街。龚蓉经分析后指出非物

质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应该有机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

[77]遗产的保护应选择合适的物质空间作为其发展、展现的载体。盛洁从文化消费视角对历史街区保护提出策

略,包括成立政府职能机构和第三部门组织、对历史街区进行盈利性空间和公益性空间的划分。李和平等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解析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分析其文化生态特征,并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从文化生[78]

第6期胡超文等: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77·态网络系统的构建、文化生态廊道的重构、文化丛特征的凝练强化以及文化生态氛围的动态创造和保护等方面探

[79]寻其文化生态发展的适应性方法。冯天甲运用文化基因解析的方法,将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分解提

炼为历史人文、民族性格、建筑文化、环境气质四个基因,并对四个基因的特征、作用、表现进行深入解析,由此更为准确地获得五大道历史街区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传承的要素,从而形成由文化基因解析、文化本质特征获得、指

[80]导实践-实现文化传承的全过程。戴湘毅从空间、物态、行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并探讨

[81]了文化意象形成的驱动力类型。张茵认为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成为地段保护成败的关键,她通过市场

经济体制下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的研究,提出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时,应以增加全社会对于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为出发点,运用经济扶持、政策引导、法律保障等手段实现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

5. 3社会学角度

通过对南京老城南保护社会讨论事件中各类声音的记录、整理和反思,围绕历史地段的幸福与尊

[83]严,探讨了诸如土地运作模式、保护规划编制、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有效路径。李叶军等以空间句法探讨了长沙李建波

太平街历史街区的空间形式与社会组织形式的关系。苏一芳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推动古代三坊

[85]七巷不断发展直至近代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层社会动力因素。戴湘毅等运用数学模型对“三坊七巷”历史街区

内居民的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居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人均住房面积、住宅状况及居民对保护政策的知晓度对居民保护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而文化、收入、居住时长、工作状况、房屋性质对居民的保护态度

[86]影响不显著。赵万民指出,在强调对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及城市肌理的保护与促使社区经济复苏与整合的同

[87]时,也应充分重视对街区和谐社会网络结构关系的保护及对社会资源的利用。郭琪基于对“历史街区更新改[84][82]

“弱势群体居住改善”造”任务与目标对立统一的突破性认识,探讨了如何在解决发展与保护矛盾的同时,有效地

[88][89]保护弱势群体的既有利益。柳思勉分析了长沙市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中原居民的居住问题。龚鸽探讨了基

于老龄化背景下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

6从旅游开发的角度

历史地段能够体现城市特色,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往往会与旅游开发结合,因此这个领域的实践

[90]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张维亚以吸引力-承载力矩阵为研究工具,剖析了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的市场吸

引力和遗产承载力。梅青等在分析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地方政府、社区居民、旅游经营商、旅游者等旅游利益主体利益指向的基础上,提出要提高旅游利益主体的素质、加强对旅游利益主体的监管、构建旅游利益主体间理性沟通的平台、建立健全旅游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加强旅游利益主体外的第三方力量的作用等。伍锡[92]论分析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与生活原真性保护的相互影响,建立起二者相互协调可续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冯珊[94]比较了中韩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的差异和可相互借鉴的地方。马骞以西安回坊为例,研

得出游客在回坊的归属感、认同感、依赖感、承诺感、满意度均对忠诚究了历史街区游客地方感对忠诚度的影响,[93][91]

度有正向影响,熟悉感对忠诚度有负向影响; 地方感各维度对满意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对忠诚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其中依赖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最大; 地方感五个测量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背景的游客在忠诚度上存在差异。

7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

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历史地段的保护吸引了公共管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综合说来,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历史地段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历史地段保护资金的来源与运作、历史地段保护政策与治理。

7. 1公众参与研究

[95]“赛局理论”林正雄从博弈观点的角度探讨了北台湾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中“参与者”的角色与立场的

“冲突”,,,转变,从不合作赛局的转变为半合作赛局的“妥协”到合作赛局的“均衡解”寻求“互利共荣”的规划设

“反身性”“能动性”。汪文军[96]从法制、计与施工过程,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参与者的与参与机构、重新定

位专业人员角色、普及保护知识、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保护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公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基本构想。郑利军[97]等认为要注意公众参与规划实施政策的制定、调动公众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公众参与组织及团体

·78·

的完善。李向北

7. 2[98]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等分析了公众参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途径,指出要扩大公众知情面、提倡私房业主与操作方的良好合作关系、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与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保护资金研究

[99]董贺轩指出城市历史街区的生存与发展不只是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话题,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经济学的

研究内容。城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为基础,以经济利用价值的实现为保障,采取

[100]“提供再周转资金-资本价值提高-收益-再提供再周转资金”的模式。韩晶等认为,历史街区是公共物品和

生产要素的复合体,具有双重经济属性,历史街区保护的内在经济机制是在其双重属性的矛盾中最优化地配置资源,把握保护临界点。历史街区的经济学保护方法是以聚集经济实现公共物品和生产要素的效益最大化,以公共

[101]干预手段实现公共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保护与转移。赵天英认为外部经济性的发挥是历史街区保护的主

而外部经济性的发挥又是以历史街区得到较好的保护为前提的,对历史街区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忽要目的之一,

略降低了街区保护活动的经济效率,影响了保护的积极性,制约了保护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外部经济性的发挥。

等从资金构成、资金来源和使用、资金筹措、资金管理以及资金回报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历史文化街区

[103]保护的资金问题做出了总结。蔡小沪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着手,对英美等建筑遗产保护较桂晓峰

早、保护体系较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保护资金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

7. 3政策与治理研究

[104]李和平通过对四个典型历史街区保护历程的分析,归纳了美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四种推动模式:城市规划

[105]主导、城市更新拉动、社区组织推动和保护基金带动。金洁认为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102]

体,他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在历史街区保护与管理中引入“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的管理模式,即一方面用法律和技术的手段加大对历史街区居民的原生态保护,另一方面由政府、原住民、社会力量、社区等共同组成历史街区保护平台。谢文兴分析了南捕厅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事件所引发的一场城市社区结构的更新与更替,阐述了这场更新与更替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冲突,并将南捕厅街区更新与保护事件从都市运动的角度进行分[106]析,得出南捕厅街区能够推翻已有的损害居民和城市社会利益的历史街区更新方式,最后通过多方的协同参与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重视原有居民权益和社会利益的更新模式,其原因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都市运动组织模型:起主心骨作用的领导、显性化的组织形态、强大的动员能力、多样化的维权策略。郭湘闽认为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我国旧城历史地段更新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在挑战面前,传统规划管理方式却陷入了应变能力滞后的困境。他借助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学的有关理论成果,从较广阔的层面上分析了其深层的原因,并探讨了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变革方向; 同时从建立利益表达机制、权力下放、制度创新、行政架构重组、规划手段调整以及开发手段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建构历史地段更新的规划管理新体系的设想。

[108]台湾学者林正雄通过对个案调查与规划实践经验的分析,审视了北台湾历史街区的保存政策以及文化资产保

[109]存法与都市计划法令执行中所面临的挑战。何颖岑认为发展权转移制度(容积转移) 是解决历史街区的维护

与城市的发展相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他们以台北大稻埕地区为例,研究了如何利用容积率转移制度,来更好的[107]推动历史街区的更新与维护。刘雅静[110]研究了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与绩效评价的问题。

8结语

总体说来,近十年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文献,案例研究的多,原理研究的少; 策略研究的多,技术研究的少; 文化研究的多,管理研究的少。不过,从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地段保护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术概念将进一步明确,研究类型更加丰富,新方法与新技术不断引入,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将继续深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将日益受到愈来愈大的关注,而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历史地段的保护任务已然无法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就能完成,必须要结合多种学科加以综合研究。历史地段是人类文明的印证,保护历史地段意味着保护一个地区的历史与灵魂,让我们共同参与,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景慧.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进展[J ].北京规划建设,2011(3) :21-24.

第6期胡超文等: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79·[2]戴湘毅,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 :36-39.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定义探析[

[3]曾琼毅.文化遗产框架下历史街区概念的诠释[J ].四川建筑,2010(3) :17-18.

[4]李光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关概念解析[J ].山西建筑,2009(19) :20-21.

[5]李晨.“历史文化街区”J ].规划师,2011(4) :100-103.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

[6]吴宇强.产业类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空间策划———武汉龟北地区[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7]张鲜明.上海市郊区历史地段街巷空间保护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8]文隽逸.山地历史地段的城市更新问题研究[J ].山西建筑,2010(5) :27-28.

[9]陈婷婷.论我国城市护城河历史地段的特色回归[J ].新建筑,2006(3) :26-29.

[10]王超.兰州河口村历史地段保护研究[D ].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0.

[11]孙丽.近代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为例[

[12]张帅.济宁古运河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研究[D ].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13]吕楠.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10(12) :46-49.

[14]杨施悦.苏州临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5]张鲜明,J ].华中建筑,2010(1) :87-90.蔡军.上海市郊区历史地段街巷的类型与特征[

[16]任树强,J ].建筑与文化,2010(12) :84-85.徐雷,王卡.杭州湖边邨历史街区的空间特征及场所精神[

[17]关也彤.上海衡山路历史街区的景观空间特征分析与保护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5.

[18]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 ].人文地理,2005(5) :48-50.

[19]王景慧.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与方法[J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学报,2001(6) :9-11.

[20]王世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取向原则———兼议南池子保护试点工程[J ].北京规划建设,2004(2) :105-108.[21]王耀兴.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街区保护中的资源利用原则探讨[J ].重庆建筑,2006(10) :27-30.

[22]陈曦.论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原则和手段[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125-128.

[23]董慰,——以广州市上下九商业街区为例[J ].南方建吴婷婷.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方法研究—

2011(1) :59-63.筑,

[24]严铮.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多元化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初探[J ].城市,2003(4) :40-42.[25]刘奔腾,——以明孝陵神道南段保护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8(10) :19-23.董卫.基于分层思想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探讨—

[26]祝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2002(6) :57-60.

[27]吴萍.历史街区分层方法初探[D ].南京:东南大学,2005.

[28]庞前聪,——古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新契机[J ].中外建筑,2008(2) :121-124.詹庆明,吕毅.激光遥感技术—

[29]胡明星,J ].建筑学报,2004(12) :63-65.董卫.GIS 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30]胡云,“有机更新”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71-78.黎志涛.常州市青果巷历史地段研究[

[31]陈沧杰,——无锡“南长古运河片区”.城市建王治福.基于城市再生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念规划的探索[J ]

2010(2) :57-59.筑,

[32]刘丛红,——天津市解放北路原法租界大清邮政津局街区概念性设计研刘定伟,夏青.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

J ].建筑学报,2006(12) :34-36.究[

[33]吕梁.避免历史保护中的“千城一貌”———基于城市特色理念的历史地段多样化保护方式探索[J ].规划师,2008(S1) :66-69.[34]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 ].上海:同济大学,2007.

[35]孙丽.和谐理念在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J ].现代园林,2009(03) :27-29.

[36]孟祥宏.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D ].西安:长安大学,2009.

[37]黄焕.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J ].规划师,2010(5) :61-67.[38]阮仪三,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6.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39]汪芳,“活态博物馆”——以山东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J ].华中刘迪,韩光辉.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理念探讨—

2010(5) :159-162.建筑,

[40]梁影君,J ].规划师,2008(2) :14-18.华晨.后现代规划设计理念在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中的应用[

[41]王敏,“混合使用”J ].中国园林,2010(4) :57-60.田银生,袁媛.基于理念的历史街区柔性复兴探讨[

[42]张康建,——以杭州小河直街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09华晨,陈怡.“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理念下的历史街区解读—

(10) :108-109.

[43]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4.

·80·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44]黄勇.三峡库区历史街区“主题公园”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75-79.保护更新模式研究[

[45]梁乔.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J ].建筑学报,2005(12) :36-38.

[46]刘雪菲.基于“城市触媒理论”D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析[

[47]韩晓莉,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6-40.李志民,宋功明.城市历史地段更新模式研究[

[48]陈晓悦.北池子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7.

[49]岳欢.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50]王松仪.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5.

[51]王建国,——以南京市7316厂地块改造为例[J ].建筑学报,2011蒋楠,周玮.基于城市设计的产业类历史地段再生途径—

(7) :26-30.

[52]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J ].城市

2007(5) :93-96.规划,

[53]周延.扬州“双东”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与建筑艺术特色研究[

[54]褚金.历史文化名城中钟鼓楼历史地段空间形态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55]汪芳,——以无锡惠山古街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严琳,朱震峻.历史地段功能更新中“苑、院、坊”空间形态研究—

2009(6) :133-138.

[56]陈晶.汉水流域的城镇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其保护策略研究———以襄樊地区典型历史街区为例[D ].武汉:华中科技大

2008.学,

[57]黄健文,J ].建筑学报,2007(11) :79-83.徐莹.从城市形态的角度探析广州南华西街历史街区的特色要素[

[58]王琦,——历史街区建筑创作实践[J ].福建建筑,2011(3) :22-25.王力.融旧立新—

[59]董艺.历史街区中新建筑实践策略初探———以上海市衡山路12号精品酒店概念设计为例[D ].上海:同济大学,2008.[60]产斯友.刍议历史地段插建建筑形态设计[J ].华中建筑,2010(5) :66-69.

[61]夏健,J ].工业建筑,2010(4) :33-38.王勇.历史街区重建建筑设计策略[

[62]李浈,J ].新建筑,2006(5) :14-19.雷冬霞.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修复设计探析[

[63]吕锋.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保障措施[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8) :715-717.

[64]李新建,J ].城市规划,2003(12) :55-59.李岚.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

[65]王冉冉.天津意租界历史街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66]李敏,——以广东龙川佗城历史街区修复设计为例[J ].南方建筑,2011魏忆凭,蔡艳文.景观设计引导的古城活化实践—

(3) :11-15.

[67]张莹.城市历史街区的环境标识系统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地区为例[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8]田晓.城市历史地段在开发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69]江昼.城市景观标识设计中富含城市特色的视觉造型基础元素之提炼———以南京市历史街区景观标识设计为例[J ].

2007(3) :143-146.华中建筑,

[70]李农,J ].照明工程学报,2006(3) :46-50.尹正姝.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照明规划方法初探[

[71]梁雪春,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达庆利,朱光亚.我国城乡历史地段综合价值的模糊综合评判[

44-46.

[72]黄晓燕.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初探[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73]梁武伟,J ].广西城镇建设,2009(10) :101-104.黄玮玮.基于价值认知基础上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

[74]李鑫.多元文化视野下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75]杨宏烈,——广州恩宁路骑楼街区的保护创意[J ].热带地理,2007(6) :569-574.徐铭.构建历史街区民间文化产业群—

[76]龚蓉.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初探[D ].西安:长安大学,2008.

[77]盛洁.文化消费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8.

[78]李和平,——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J ].城市建筑,2011(8) :48-51.张邹.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

[79]冯天甲.文化基因解析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80]戴湘毅.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及其旅游发展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81]张茵.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82]李建波.探寻历史地段的幸福与尊严———从南京城南历史保护社会讨论事件说起[J ].江苏城市规划,2010(11) :11-16.[83]李叶军,——以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为例[J ].中外建筑,2010(10) :87-88.刘思璇.人居理论视角下的空间与社会形式解读—

第6期胡超文等: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81·[84]苏一芳.在文化交流中发展的古代三坊七巷———一个著名历史街区成长动力的社会学考察[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85]戴湘毅,——以福州“三坊七巷”J ].亚热带资源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居民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历史街区为例[

2007(2) :74-78.与环境学报,

[86]赵万民,——以重庆市长寿区三倒拐历史街区为例[J ].彭薇颖,黄勇.基于社会网络重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2008(2) :9-13.规划师,

[87]郭琪.北京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弱势群体居住问题及改善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88]柳思勉.长沙市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中原居民居住问题的解析与对策[D ].长沙:湖南大学,2008.

[89]龚鸽.基于老龄化背景下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0.

[90]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承载力矩阵的应用———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J ].旅游学刊,2008

(3) :63-67.

[91]梅青,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0-64.孙淑荣,刘乂铭.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

[92]伍锡论.机遇与冲突———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生活原真性保护研究[D ].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8.

[93]冯珊.中韩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与首尔仁洞寺为例[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0.

[94]马骞.历史街区游客地方感对忠诚度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回坊为例[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95]林正雄.从博弈观点论北台湾历史街区保护中参与者的反身性[J ].城市建筑,2011(2) :18-21.

[96]汪文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公众参与[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8-61.

[97]郑利军,J ].城市规划,2005(7) :63-65.杨昌鸣.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98]李向北,——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王裴.公众参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途径—

(2) :109-110.

[99]董贺轩,J ].规划师,2005(8) :63-65.胡嘉渝.城市历史街区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00]韩晶,J ].规划师,2008(2) :23-26.张宇星.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101]赵天英,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1) :5-8.刘军华.历史街区保护的外部经济性及内部化[

[102]桂晓峰,J ].城市规划,2005(7) :79-83.戈岳.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问题的探讨[

[103]蔡小沪.国外历史地段保护的资金运作模式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8.

[104]李和平,J ].新建筑,2009(2) :31-35.王敏.美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推动模式[

[105]金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行政管理,2005(11) :74-76.

[106]谢文兴.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南京市南捕厅街区社会变迁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1.

[107]郭湘闽.超越困境的探索———市场导向下的历史地段更新与规划管理变革[J ].城市规划,2005(1) :14-19.[108]林正雄.全球化经济结构影响下的北台湾历史街区保存政策的变迁[J ].中国名城,2009(1) :4-15.

[109]何颖岑,——以台北大稻埕地区为例[J ].华中建筑,2011(9) :112-115.阮如舫.历史街区更新的发展权转移运用—

[110]刘雅静.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与绩效评价[D ].重庆:重庆大学,2009.

【责任编辑:吴跃新】

A Review of Historic Areas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2000

2HU Chao-wen 1,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Liaoning China ;

2.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the historic areas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the paper summarized seven aspects :research on concepts ,kinds and characteristics ; research on principles ,methods and means ; research on thought and models ; research from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perspective ; research from culture protection and sociology ; research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 research from science of publ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It also analyzed the research trends of historic areas in future.

Key words :historic areas ; protection ; review

第31卷第6期

2011年12月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 31. No. 6Dec. 2011

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胡超文

(1.东北大学

2.惠州学院

摘1,2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惠州516007) 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广东要:通过对近十年有关文献的分析整理,总结出我国历史地段研究领域三版块、四角度共七个方面的内容:

对概念、类型、特征的研究; 对原则、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对保护理念与模式的研究;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 从文化与社会学的角度;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历史地段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历史地段; 保护; 综述

中图分类号:TU -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11) 06-0073-09

历史地段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重要概念。由于历史地段的文化遗产丰富性、生活内容多样性、空间塑造技术性、管理过程复杂性等原因,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的学者投身这一领域,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理论成果,对历史地段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从实践来看,历史地段保护仍然是历史文化名

[1]城保护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还需要在理论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历史地段

保护研究文献的梳理,管窥我国历史地段研究的发展趋势,借以丰富名城保护理论体系,并指导我国的历史地段保护实践。

1

1. 1对概念、类型、特征的研究概念演变

:“特别对集我国历史地段概念的建构源起于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出的要求

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要在这些历史遗迹周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对

”这个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但是正式提出与“历史地段”相应的概念是在1986

“历史文化保护区”。此后,年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出的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下,逐渐形成

“历史地段”、“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了的概念。但其内涵一直以来都不是十分明确,易与“历史地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和等概念发生混淆,尤其是与在国内基本上两者通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开始规范它们的涵义。例如戴湘毅等回顾了现存历史街区定义在名称、对象、范围和内

[3]涵上存在的诸多分歧,认为历史街区定义应该具有准确性、概念性和可操作性。曾琼毅在文化遗产的框架下对

“历史街区是指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的概念进行了直接诠释,提出

”并具与之相依存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街区。有学者从保护实践的角度出发,指出2005年颁布的《历史

:“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基本相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条文说明中明确规定以后的保护规

。该条文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划中都采用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与的概念进行名称与内涵的统

一,将两个概念画上了等号。但在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发现如将以自然风貌和城郊村落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不能恰当反映其特点,名不副实。因此认

[4][5]“历史文化街区”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内涵应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两部分。李晨总结了与

相关的若干概念,深刻揭示出历史地段相关的概念存在着概念分化与概念衍化两种关系,其中概念分化又分为法[2]

,“历史地区”,“历史城区”、“历制化和环境分化,从而指出在概念范畴上是一个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的概念

收稿日期:2011-10-20

“十一五”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0XYS04)

作者简介:胡超文(1980-) ,男,湖北天门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

·74·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史地段等概念都内含于之中,其中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城区”和则有可能出现在之外。他对各概念的使用语境、正式程度、时效性、影响范围、所处环境和边界情况进行的细致分析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2类型拓展

从近十年发表的文献看来,历史地段的研究类型在逐渐拓展,从早期的传统商业历史地段拓展到居住类历史工业类历史地段、城市郊区历史地段和村落历史地段; 从历史地段所在的环境来看,又拓展到山地历史地地段、

段、滨水历史地段、护城河历史地段、城墙历史地段、古运河历史地段等类型

1. 3特征深化[6-14]。

[15]在特征上,国内学者基本上以特定的历史地段为对象开展研究。例如张鲜明等通过对上海市郊区历史地

归纳分析出街巷具有以折线型平面形式为主、空间尺度比例宜人、剖面形式丰富、界面连续段街巷进行实地调研,

[16]和统一以及节点丰富的五大特征。任树强等对杭州湖边邨历史街区进行了研究,认为其街区具有空间层次分

[17]明、尺度宜人、类型多样等空间特征。关也彤根据国际上城市景观特质保护的最新研究思想,运用景观生态学

的系统整体性理论,从景观多样性、空间渗透性、延续性等方面研究了上海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整体特

[18]即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遗存的真实性和空间的功能性。征。杨新海分析了历史街区的三个基本特性,

2

2. 1对原则、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原则

[19]对历史地段保护的原则涉及到价值取向、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王景慧认为保护历史地段的原

[20]则有三条:一是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二是保护风貌的完整性; 三是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王世仁指出历史街区首

先是一个生活场所,同时又是一个叠加了许多信息的历史遗存,对它们是不能用一种模式去保护的。在历史街区

[21]保护过程中,要承认多种文化背景,尊重多种价值取向,更应当做到科学分析、理性判断。王耀兴指出历史街区

保护在资源利用上要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陈曦论述了

[18]历史街区的文化认同原则、保用结合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杨新海阐述了历史街区保护应遵循全面保护原

则、真实性保护原则、完善功能保护原则和渐进更新保护原则。

2. 2方法与手段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历史地段保护的方法,例如王景慧认为保护历史地段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保护外貌、整修内部; 二是积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是采取逐步整治的方法,切忌大拆大

[24]研究了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方法。严铮认为根据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区域的城市资源,采取多元化、合理化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才是中国历史地段保护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19][22]建。董慰[23]

等在明孝陵神道南段的保护规划中,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层和解读,探讨历史信息与物质空间对应的

[26]整合措施,提出了一种以分层思想为指导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祝莹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杭州大井巷传统街巷刘奔腾

[27]群落保护区开展了保护性城市设计。吴萍引入分层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进行历史街区

纵、横向分层思考和判断,研究空间演变规律,辨析、梳理纷繁交织的现实问题,并据此揭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25]本质内涵,提出宏观层面把握未来发展,微观层面重视规划设计方法和技巧的分层保护模式。也有学者将新技术

[28]手段应用到历史地段的保护当中,例如庞前聪等介绍了激光遥感技术在古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应用; 胡

明星[29]等探讨了GIS 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3

3. 1对保护理念与模式的研究保护理念

“有机更新”自吴良镛先生在菊儿胡同的更新改造中提出了理论之后,众多学者投身到这一领域深入研究,产

[30]生出许多成果。例如胡云等认为历史地段的有机更新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均很强的系统性工作,为

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整体风貌,除了要认真做好保护性规划以外,还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严格的法

[31]律保护,并提倡各部门、各社群的通力协作,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陈沧杰等提出要基于城市再生理念

进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刘丛红[32]等通过对天津市解放北路原法租界大清邮政津局街区的分析,提出了旨在

第6期胡超文等: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75·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的策略:建立街区历史风貌建筑的数字化档案,为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运用图底关系、空间句法等理论修复并强化街区原有肌理; 以适应性再利用为原则重新安排风貌建筑的新功能,充分发挥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 扩充城市空间,积极消化街区内激增的城市容量; 以多样化的运行机制,保持街区活力,实现持续发展。

吕梁[33]认为在历史保护中应强调城市特色的理念,采用结合旅游开发、生活环境整体保留、新型功能置换、

[34]自然更新发展等多元化保护方式延续、发扬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貌”现象。张明欣

护与更新中城市经营的理念。孙丽

3. 2保护模式

阮仪三[38][35]博士强调了历史地段保[36][37]、孟祥宏将和谐社会的理念应用到历史地段保护方面。黄焕基于文化生态理念,从物质文化形态层面、文化与社会经济层面及文化价值与社会民生层面提出规划重点。等分析了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模式及其利弊。汪芳[39]等以西方的“生态博物馆”

等认为城市充满复杂性、“活态博物馆”概念为基础,提出了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理念,活态博物馆以居民集体记忆、社区居民、空间元素为组成要素; 古今并重、主人为主、动态保护为主要特征; 本质是社区更新。梁影君[40]

,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后现代规划设计理念,他们提出在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中可借鉴“嫁接更新理念”重视对

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人的多种需求,主张用动态、高兼容性、可持续发展和延续文脉的方法去解决城市问题和规划城市。王敏[41]等认为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物质与文化遗留,存在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提出“混合使用”

[42]是历史街区柔性复兴的有效途径,并结合较为典型的广州市华侨新村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张康建

开放式博物馆”理念下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整治。郑利军[43]等提出历[44]“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理念,并以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运河史地段保护中的博士深入分析了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模式。黄勇

[45]对“主题公园”三峡库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梁乔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生活

需求存在的冲突,以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和交往实践观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即:为整个城市保留地方性历史文化系统和为历史街区营造现代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局部和整体、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一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刘雪菲[46]“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地段保护中引入的概念,通过对国内已完成

[47]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触媒元素的塑造、触媒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触媒模式的实践途径三个层面上对触媒式保护与更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出整体上的把握。韩晓莉

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陈晓悦[48]等指出历史地段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应遵循整体控制与阶段开发相结合、商业运作与居民参与相结合、文化引导与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改造策略,实行小规模渐通过对北京历史街区大规模改造的历史根源的剖析和大规模改造后对历史街区的破坏为出发点,分析论证了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方式对北京历史街区改造的优势和可行性。4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

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历史地段的传统学科门类,研究手段成熟,理论成果丰富。对历史地段的分析,人居环境科学主要从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新建筑的设计与旧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景观艺术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

4. 1从城市设计的角度

岳欢[49]构建了历史街区以空间秩序的延续、空间场所的营造以及景观风貌的控制三者形成的城市设计策略

[50]框架。王松仪

王建国

强[52][51]通过对空间肌理、尺度、轴线、界面、场所感的分析以及空间中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即建筑的定位、定形和定调的分析,从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研究了保护性城市设计如何保护传统空间特色,维护街区整体风貌。等结合南京市7316厂地块更新改造实践,提出了基于城市设计的产业类历史地段再生的途径。吴认为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两者有着相

[53]似的文化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在历史地段的空间形态方面,周延

院、坊”的空间形态。陈晶

文[57][56]“双东”研究了扬州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与建筑艺术特色。褚金[55][54]对西安钟鼓楼历史地段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汪芳等以无锡惠山古街规划为例,研究了历史地段功能更新中“苑、以襄樊地区典型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汉水流域的城镇历史街区空间形态。黄健等从城市形态的角度,以历史街区特色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及空间维度两个方面解读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寻求历史街区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可行途径。

·76·

4. 2新建筑设计与旧建筑保护及再利用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

[58]王琦等从历史街区的城市空间环境出发,从新建建筑与城市街道空间融合、大体量建筑与小体量民居的

[59]冲突、现代材料的运用三个层次来探索在特定历史街区内建筑创作的方法。董艺立足于“上海衡山路12号精

品酒店概念设计”项目,结合宏观层面的对各种涉及新旧建筑和谐共生的主要建筑流派和具体建筑设计手法的梳理,针对现存国内建设情况分三方面提出对策:新建筑实践的原则、具体建筑设计原则以及法律法规建设。产斯

依据历史地段插建建筑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结合具体案例对其形态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探

[61]讨。夏健根据重建建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目标定位,从建筑形态、建筑形式、建构技术等设计要素入手,提出友了不同目标定位下的历史文化街区重建建筑的协调设计策略、变异设计策略、整合设计策略。

[62]李浈总结了历史建筑修复设计的五种类型:实据、实地、实例相参的修复设计、有模糊原形的修复设计、类比及借鉴的修复设计、动态发现与保护的修复设计、易地迁建或改建的修复设计,并对每一种类型提炼出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

也有学者研究了历史地段的消防问题

4. 3从景观设计的角度[63-64][60]。

[65]王冉冉分析了天津意租界历史街区景观环境直接相关的城市因素,包括城市肌理、空间格局、景观视线、

[66]建筑形式、绿化形式,并对意租界历史街区的景观环境规划定位做了详细分析。李敏等通过对广东佗城历史

街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施过程的详细分析,探讨了以景观设计引导的古城活化实践方法。张莹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环境标识的关系入手,全面探讨了城市历史街区环境标识系统的设计理论,并以南京夫子庙地区为例,进行了诸如街区代表性标志、指引导向牌、宣传说明牌和景观雕塑等环境标识的设计实践

[68]研究。田晓通过对西安曲江新区的开发与规划的整体分析,总结出了城市历史地段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与设

计思路:强调城市历史地段与城市发展与规划协调统一; 强调城市的景观文化特性; 使人们在与景观的互动中保

[69]“记忆”; 秉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留住城市的历史在城市的开发与保护中寻找契机。江昼结合南京市的

历史街区景观标识设计实践,对南京市富有城市特色的视觉造型基础元素进行分析,从城市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及地域风情三大方面对视觉造型基础元素进行归纳与提炼,寻找出适用的基础造型母体语言,完成了城市景观标识设计过程。李农[70][67]等研究了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照明规划的方法。

5

5. 1从文化与社会学的角度价值角度

客观评估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是科学保护和利用建筑遗产的依据。目前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历史地段的价值

[71][72]评价方法,例如梁雪春等分析了历史地段保护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黄晓燕从分析历史地段的概念、构

成要素和价值体系入手,在充分分析相关案例及深入研究国家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历史

[73]地段内单体(组) 建筑和历史地段整体综合价值两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全面的价值评价方法。梁武伟从目前历

史街区发展工作中某些价值认识上的偏差入手,分析了历史街区主要的价值作用,认为应当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以保护为主的发展理念。

5. 2文化保护角度

由于历史地段本身突出的文化属性,从文化保护这一层面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受到重视,成果众多,内容涉及到文化资源保护的动力机制、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保护与更新、文化产业群的构建、历史地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消费、文化生态、文化基因、文化意象等多个方面。

[74][75]李鑫从城市设计角度,讨论了多元文化视野下西安都城隆庙传统商业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杨宏烈

等基于构建文化产业群的设想,提出将广州恩宁路打造成粤剧名伶故居展览一条街、民间文化艺术展演休闲娱乐

[76]一条街、地方性民间艺术商品旅游经营一条街、西关家居旅馆民居民俗风情一条街。龚蓉经分析后指出非物

质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应该有机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

[77]遗产的保护应选择合适的物质空间作为其发展、展现的载体。盛洁从文化消费视角对历史街区保护提出策

略,包括成立政府职能机构和第三部门组织、对历史街区进行盈利性空间和公益性空间的划分。李和平等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解析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分析其文化生态特征,并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从文化生[78]

第6期胡超文等: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77·态网络系统的构建、文化生态廊道的重构、文化丛特征的凝练强化以及文化生态氛围的动态创造和保护等方面探

[79]寻其文化生态发展的适应性方法。冯天甲运用文化基因解析的方法,将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分解提

炼为历史人文、民族性格、建筑文化、环境气质四个基因,并对四个基因的特征、作用、表现进行深入解析,由此更为准确地获得五大道历史街区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传承的要素,从而形成由文化基因解析、文化本质特征获得、指

[80]导实践-实现文化传承的全过程。戴湘毅从空间、物态、行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并探讨

[81]了文化意象形成的驱动力类型。张茵认为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成为地段保护成败的关键,她通过市场

经济体制下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的研究,提出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时,应以增加全社会对于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为出发点,运用经济扶持、政策引导、法律保障等手段实现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

5. 3社会学角度

通过对南京老城南保护社会讨论事件中各类声音的记录、整理和反思,围绕历史地段的幸福与尊

[83]严,探讨了诸如土地运作模式、保护规划编制、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有效路径。李叶军等以空间句法探讨了长沙李建波

太平街历史街区的空间形式与社会组织形式的关系。苏一芳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推动古代三坊

[85]七巷不断发展直至近代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层社会动力因素。戴湘毅等运用数学模型对“三坊七巷”历史街区

内居民的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居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人均住房面积、住宅状况及居民对保护政策的知晓度对居民保护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而文化、收入、居住时长、工作状况、房屋性质对居民的保护态度

[86]影响不显著。赵万民指出,在强调对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及城市肌理的保护与促使社区经济复苏与整合的同

[87]时,也应充分重视对街区和谐社会网络结构关系的保护及对社会资源的利用。郭琪基于对“历史街区更新改[84][82]

“弱势群体居住改善”造”任务与目标对立统一的突破性认识,探讨了如何在解决发展与保护矛盾的同时,有效地

[88][89]保护弱势群体的既有利益。柳思勉分析了长沙市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中原居民的居住问题。龚鸽探讨了基

于老龄化背景下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

6从旅游开发的角度

历史地段能够体现城市特色,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往往会与旅游开发结合,因此这个领域的实践

[90]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张维亚以吸引力-承载力矩阵为研究工具,剖析了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的市场吸

引力和遗产承载力。梅青等在分析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地方政府、社区居民、旅游经营商、旅游者等旅游利益主体利益指向的基础上,提出要提高旅游利益主体的素质、加强对旅游利益主体的监管、构建旅游利益主体间理性沟通的平台、建立健全旅游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加强旅游利益主体外的第三方力量的作用等。伍锡[92]论分析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与生活原真性保护的相互影响,建立起二者相互协调可续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冯珊[94]比较了中韩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的差异和可相互借鉴的地方。马骞以西安回坊为例,研

得出游客在回坊的归属感、认同感、依赖感、承诺感、满意度均对忠诚究了历史街区游客地方感对忠诚度的影响,[93][91]

度有正向影响,熟悉感对忠诚度有负向影响; 地方感各维度对满意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对忠诚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其中依赖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最大; 地方感五个测量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背景的游客在忠诚度上存在差异。

7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

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历史地段的保护吸引了公共管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综合说来,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历史地段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历史地段保护资金的来源与运作、历史地段保护政策与治理。

7. 1公众参与研究

[95]“赛局理论”林正雄从博弈观点的角度探讨了北台湾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中“参与者”的角色与立场的

“冲突”,,,转变,从不合作赛局的转变为半合作赛局的“妥协”到合作赛局的“均衡解”寻求“互利共荣”的规划设

“反身性”“能动性”。汪文军[96]从法制、计与施工过程,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参与者的与参与机构、重新定

位专业人员角色、普及保护知识、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保护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公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基本构想。郑利军[97]等认为要注意公众参与规划实施政策的制定、调动公众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公众参与组织及团体

·78·

的完善。李向北

7. 2[98]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等分析了公众参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途径,指出要扩大公众知情面、提倡私房业主与操作方的良好合作关系、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与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保护资金研究

[99]董贺轩指出城市历史街区的生存与发展不只是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话题,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经济学的

研究内容。城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为基础,以经济利用价值的实现为保障,采取

[100]“提供再周转资金-资本价值提高-收益-再提供再周转资金”的模式。韩晶等认为,历史街区是公共物品和

生产要素的复合体,具有双重经济属性,历史街区保护的内在经济机制是在其双重属性的矛盾中最优化地配置资源,把握保护临界点。历史街区的经济学保护方法是以聚集经济实现公共物品和生产要素的效益最大化,以公共

[101]干预手段实现公共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保护与转移。赵天英认为外部经济性的发挥是历史街区保护的主

而外部经济性的发挥又是以历史街区得到较好的保护为前提的,对历史街区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忽要目的之一,

略降低了街区保护活动的经济效率,影响了保护的积极性,制约了保护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外部经济性的发挥。

等从资金构成、资金来源和使用、资金筹措、资金管理以及资金回报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历史文化街区

[103]保护的资金问题做出了总结。蔡小沪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着手,对英美等建筑遗产保护较桂晓峰

早、保护体系较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保护资金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

7. 3政策与治理研究

[104]李和平通过对四个典型历史街区保护历程的分析,归纳了美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四种推动模式:城市规划

[105]主导、城市更新拉动、社区组织推动和保护基金带动。金洁认为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102]

体,他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在历史街区保护与管理中引入“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的管理模式,即一方面用法律和技术的手段加大对历史街区居民的原生态保护,另一方面由政府、原住民、社会力量、社区等共同组成历史街区保护平台。谢文兴分析了南捕厅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事件所引发的一场城市社区结构的更新与更替,阐述了这场更新与更替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冲突,并将南捕厅街区更新与保护事件从都市运动的角度进行分[106]析,得出南捕厅街区能够推翻已有的损害居民和城市社会利益的历史街区更新方式,最后通过多方的协同参与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重视原有居民权益和社会利益的更新模式,其原因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都市运动组织模型:起主心骨作用的领导、显性化的组织形态、强大的动员能力、多样化的维权策略。郭湘闽认为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我国旧城历史地段更新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在挑战面前,传统规划管理方式却陷入了应变能力滞后的困境。他借助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学的有关理论成果,从较广阔的层面上分析了其深层的原因,并探讨了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变革方向; 同时从建立利益表达机制、权力下放、制度创新、行政架构重组、规划手段调整以及开发手段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建构历史地段更新的规划管理新体系的设想。

[108]台湾学者林正雄通过对个案调查与规划实践经验的分析,审视了北台湾历史街区的保存政策以及文化资产保

[109]存法与都市计划法令执行中所面临的挑战。何颖岑认为发展权转移制度(容积转移) 是解决历史街区的维护

与城市的发展相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他们以台北大稻埕地区为例,研究了如何利用容积率转移制度,来更好的[107]推动历史街区的更新与维护。刘雅静[110]研究了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与绩效评价的问题。

8结语

总体说来,近十年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文献,案例研究的多,原理研究的少; 策略研究的多,技术研究的少; 文化研究的多,管理研究的少。不过,从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地段保护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术概念将进一步明确,研究类型更加丰富,新方法与新技术不断引入,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将继续深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将日益受到愈来愈大的关注,而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历史地段的保护任务已然无法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就能完成,必须要结合多种学科加以综合研究。历史地段是人类文明的印证,保护历史地段意味着保护一个地区的历史与灵魂,让我们共同参与,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景慧.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进展[J ].北京规划建设,2011(3) :21-24.

第6期胡超文等: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79·[2]戴湘毅,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 :36-39.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定义探析[

[3]曾琼毅.文化遗产框架下历史街区概念的诠释[J ].四川建筑,2010(3) :17-18.

[4]李光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关概念解析[J ].山西建筑,2009(19) :20-21.

[5]李晨.“历史文化街区”J ].规划师,2011(4) :100-103.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

[6]吴宇强.产业类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空间策划———武汉龟北地区[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7]张鲜明.上海市郊区历史地段街巷空间保护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8]文隽逸.山地历史地段的城市更新问题研究[J ].山西建筑,2010(5) :27-28.

[9]陈婷婷.论我国城市护城河历史地段的特色回归[J ].新建筑,2006(3) :26-29.

[10]王超.兰州河口村历史地段保护研究[D ].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0.

[11]孙丽.近代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为例[

[12]张帅.济宁古运河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研究[D ].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13]吕楠.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10(12) :46-49.

[14]杨施悦.苏州临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5]张鲜明,J ].华中建筑,2010(1) :87-90.蔡军.上海市郊区历史地段街巷的类型与特征[

[16]任树强,J ].建筑与文化,2010(12) :84-85.徐雷,王卡.杭州湖边邨历史街区的空间特征及场所精神[

[17]关也彤.上海衡山路历史街区的景观空间特征分析与保护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5.

[18]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 ].人文地理,2005(5) :48-50.

[19]王景慧.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与方法[J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学报,2001(6) :9-11.

[20]王世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取向原则———兼议南池子保护试点工程[J ].北京规划建设,2004(2) :105-108.[21]王耀兴.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街区保护中的资源利用原则探讨[J ].重庆建筑,2006(10) :27-30.

[22]陈曦.论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原则和手段[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125-128.

[23]董慰,——以广州市上下九商业街区为例[J ].南方建吴婷婷.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方法研究—

2011(1) :59-63.筑,

[24]严铮.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多元化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初探[J ].城市,2003(4) :40-42.[25]刘奔腾,——以明孝陵神道南段保护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8(10) :19-23.董卫.基于分层思想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探讨—

[26]祝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2002(6) :57-60.

[27]吴萍.历史街区分层方法初探[D ].南京:东南大学,2005.

[28]庞前聪,——古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新契机[J ].中外建筑,2008(2) :121-124.詹庆明,吕毅.激光遥感技术—

[29]胡明星,J ].建筑学报,2004(12) :63-65.董卫.GIS 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30]胡云,“有机更新”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71-78.黎志涛.常州市青果巷历史地段研究[

[31]陈沧杰,——无锡“南长古运河片区”.城市建王治福.基于城市再生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念规划的探索[J ]

2010(2) :57-59.筑,

[32]刘丛红,——天津市解放北路原法租界大清邮政津局街区概念性设计研刘定伟,夏青.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

J ].建筑学报,2006(12) :34-36.究[

[33]吕梁.避免历史保护中的“千城一貌”———基于城市特色理念的历史地段多样化保护方式探索[J ].规划师,2008(S1) :66-69.[34]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 ].上海:同济大学,2007.

[35]孙丽.和谐理念在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J ].现代园林,2009(03) :27-29.

[36]孟祥宏.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D ].西安:长安大学,2009.

[37]黄焕.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J ].规划师,2010(5) :61-67.[38]阮仪三,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6.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39]汪芳,“活态博物馆”——以山东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J ].华中刘迪,韩光辉.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理念探讨—

2010(5) :159-162.建筑,

[40]梁影君,J ].规划师,2008(2) :14-18.华晨.后现代规划设计理念在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中的应用[

[41]王敏,“混合使用”J ].中国园林,2010(4) :57-60.田银生,袁媛.基于理念的历史街区柔性复兴探讨[

[42]张康建,——以杭州小河直街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09华晨,陈怡.“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理念下的历史街区解读—

(10) :108-109.

[43]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4.

·80·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44]黄勇.三峡库区历史街区“主题公园”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75-79.保护更新模式研究[

[45]梁乔.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J ].建筑学报,2005(12) :36-38.

[46]刘雪菲.基于“城市触媒理论”D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析[

[47]韩晓莉,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6-40.李志民,宋功明.城市历史地段更新模式研究[

[48]陈晓悦.北池子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7.

[49]岳欢.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50]王松仪.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5.

[51]王建国,——以南京市7316厂地块改造为例[J ].建筑学报,2011蒋楠,周玮.基于城市设计的产业类历史地段再生途径—

(7) :26-30.

[52]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J ].城市

2007(5) :93-96.规划,

[53]周延.扬州“双东”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与建筑艺术特色研究[

[54]褚金.历史文化名城中钟鼓楼历史地段空间形态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55]汪芳,——以无锡惠山古街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严琳,朱震峻.历史地段功能更新中“苑、院、坊”空间形态研究—

2009(6) :133-138.

[56]陈晶.汉水流域的城镇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其保护策略研究———以襄樊地区典型历史街区为例[D ].武汉:华中科技大

2008.学,

[57]黄健文,J ].建筑学报,2007(11) :79-83.徐莹.从城市形态的角度探析广州南华西街历史街区的特色要素[

[58]王琦,——历史街区建筑创作实践[J ].福建建筑,2011(3) :22-25.王力.融旧立新—

[59]董艺.历史街区中新建筑实践策略初探———以上海市衡山路12号精品酒店概念设计为例[D ].上海:同济大学,2008.[60]产斯友.刍议历史地段插建建筑形态设计[J ].华中建筑,2010(5) :66-69.

[61]夏健,J ].工业建筑,2010(4) :33-38.王勇.历史街区重建建筑设计策略[

[62]李浈,J ].新建筑,2006(5) :14-19.雷冬霞.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修复设计探析[

[63]吕锋.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保障措施[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8) :715-717.

[64]李新建,J ].城市规划,2003(12) :55-59.李岚.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

[65]王冉冉.天津意租界历史街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66]李敏,——以广东龙川佗城历史街区修复设计为例[J ].南方建筑,2011魏忆凭,蔡艳文.景观设计引导的古城活化实践—

(3) :11-15.

[67]张莹.城市历史街区的环境标识系统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地区为例[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8]田晓.城市历史地段在开发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69]江昼.城市景观标识设计中富含城市特色的视觉造型基础元素之提炼———以南京市历史街区景观标识设计为例[J ].

2007(3) :143-146.华中建筑,

[70]李农,J ].照明工程学报,2006(3) :46-50.尹正姝.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照明规划方法初探[

[71]梁雪春,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达庆利,朱光亚.我国城乡历史地段综合价值的模糊综合评判[

44-46.

[72]黄晓燕.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初探[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73]梁武伟,J ].广西城镇建设,2009(10) :101-104.黄玮玮.基于价值认知基础上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

[74]李鑫.多元文化视野下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75]杨宏烈,——广州恩宁路骑楼街区的保护创意[J ].热带地理,2007(6) :569-574.徐铭.构建历史街区民间文化产业群—

[76]龚蓉.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初探[D ].西安:长安大学,2008.

[77]盛洁.文化消费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8.

[78]李和平,——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J ].城市建筑,2011(8) :48-51.张邹.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

[79]冯天甲.文化基因解析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80]戴湘毅.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及其旅游发展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81]张茵.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82]李建波.探寻历史地段的幸福与尊严———从南京城南历史保护社会讨论事件说起[J ].江苏城市规划,2010(11) :11-16.[83]李叶军,——以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为例[J ].中外建筑,2010(10) :87-88.刘思璇.人居理论视角下的空间与社会形式解读—

第6期胡超文等: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81·[84]苏一芳.在文化交流中发展的古代三坊七巷———一个著名历史街区成长动力的社会学考察[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85]戴湘毅,——以福州“三坊七巷”J ].亚热带资源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居民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历史街区为例[

2007(2) :74-78.与环境学报,

[86]赵万民,——以重庆市长寿区三倒拐历史街区为例[J ].彭薇颖,黄勇.基于社会网络重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2008(2) :9-13.规划师,

[87]郭琪.北京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弱势群体居住问题及改善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88]柳思勉.长沙市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中原居民居住问题的解析与对策[D ].长沙:湖南大学,2008.

[89]龚鸽.基于老龄化背景下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0.

[90]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承载力矩阵的应用———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J ].旅游学刊,2008

(3) :63-67.

[91]梅青,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0-64.孙淑荣,刘乂铭.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

[92]伍锡论.机遇与冲突———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生活原真性保护研究[D ].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8.

[93]冯珊.中韩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与首尔仁洞寺为例[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0.

[94]马骞.历史街区游客地方感对忠诚度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回坊为例[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95]林正雄.从博弈观点论北台湾历史街区保护中参与者的反身性[J ].城市建筑,2011(2) :18-21.

[96]汪文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公众参与[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8-61.

[97]郑利军,J ].城市规划,2005(7) :63-65.杨昌鸣.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98]李向北,——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王裴.公众参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途径—

(2) :109-110.

[99]董贺轩,J ].规划师,2005(8) :63-65.胡嘉渝.城市历史街区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00]韩晶,J ].规划师,2008(2) :23-26.张宇星.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101]赵天英,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1) :5-8.刘军华.历史街区保护的外部经济性及内部化[

[102]桂晓峰,J ].城市规划,2005(7) :79-83.戈岳.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问题的探讨[

[103]蔡小沪.国外历史地段保护的资金运作模式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8.

[104]李和平,J ].新建筑,2009(2) :31-35.王敏.美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推动模式[

[105]金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行政管理,2005(11) :74-76.

[106]谢文兴.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南京市南捕厅街区社会变迁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1.

[107]郭湘闽.超越困境的探索———市场导向下的历史地段更新与规划管理变革[J ].城市规划,2005(1) :14-19.[108]林正雄.全球化经济结构影响下的北台湾历史街区保存政策的变迁[J ].中国名城,2009(1) :4-15.

[109]何颖岑,——以台北大稻埕地区为例[J ].华中建筑,2011(9) :112-115.阮如舫.历史街区更新的发展权转移运用—

[110]刘雅静.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与绩效评价[D ].重庆:重庆大学,2009.

【责任编辑:吴跃新】

A Review of Historic Areas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2000

2HU Chao-wen 1,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Liaoning China ;

2.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the historic areas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the paper summarized seven aspects :research on concepts ,kinds and characteristics ; research on principles ,methods and means ; research on thought and models ; research from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perspective ; research from culture protection and sociology ; research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 research from science of publ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It also analyzed the research trends of historic areas in future.

Key words :historic areas ; protection ; review


相关文章

  • 几种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保护现状
  • 北方园艺2008(4) :95-97・专题综述・ 几种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保护现状 杨春雪1, 张晓晨2 (1.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哈尔滨150040; 2.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100001) 摘 要:珍稀濒危蕨类植物不仅是国 ...查看


  • 建筑学论文之文献综述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湖州市府庙商业区立面改造施工图设计 文献综述题目: 浅谈商业区立面改造设计及施工技术 分院(系): 建筑分院 专 业: 建筑学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查看


  • 从南锣鼓巷看北京胡同
  • 从南锣鼓巷看北京胡同 内容摘要:南锣鼓巷作为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胡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如今这里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从南锣鼓巷胡同的命名.破坏与保护可以窥见北京胡同目前的状态,提高我们保护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关键词:南锣鼓 ...查看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StudyonPlanningPrincipleandMethodofUrbanPatternforEcologicalSecurity任西锋 任素华 规划设计理TheoryofPlanningandDes ...查看


  • 毕业论文之文献综述
  • 杭州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营销问题分析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面对持续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新的形势下,房地产业克服自身发展时间短.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营销能力较差等客观现实,寻求走专业化.合作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正 ...查看


  • 南京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_章熙军
  • 江苏建筑2008年第6期(总第124期) 南京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 章熙军,汪永平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 ...查看


  • 高速公路服务区选址的环境保护
  • #108#北方交通 2010 高速公路服务区选址的环境保护 杨 涛 (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沈阳 110005) 摘 要:从自然环境条件.供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社会环境保护.交通技术方面和地质地形条 ...查看


  • 关于场地竖向设计的探究
  • 关于场地竖向设计的探究 吴雪昕石宇吴桐叶 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积累的经验,首先简要综述了场地竖向设计的意义.内容.原则及方摘要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积累的经验,首先简要综述了场地竖向设 ...查看


  •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 12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张国旺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河北石家庄 050001) 环境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人类活动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近年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 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不断涌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