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一)行动研究法的涵义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自主探究,以求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实际成效的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行动研究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目前普及性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行动——“做”。行动研究也可称“做的研究”。概括地说,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2、研究目的:不在于建构理论,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探索、改进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深化的发展过程,研究步骤应包括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修正)”。
(1)计划是以大量事实和调查资料为前提,形成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然后综合有关理论和方法,作出研究计划。 制定计划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根据需要提出课题,认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什么问题;根据设想掌握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其前提是需要发现事实和调查研究。二是设计制定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三是计划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研究者在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和条件,随着对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可以修正或补充计划。
(2)行动是按照目的和计划开展的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者在计划方案的框架内,对行动目的、行动内容、行动方法、行动步骤经过自主思考、融会贯通、探究理解后按计划采取的实际研究步骤。行动研究时必须随时关注实际情况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研究方式;必须
随时观察、衡量和评价行动效果,确保行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以保证课题取得成果。
(3)考察是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研究规律的观察和考证。 考察的形式:可以是行动研究者本人对自身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他人多视角地、全面深刻地观察。可以正确认识行动过程。
考察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行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反思、修正并确定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依据。
(4)反思是对研究行动整理、描述、验证后,进行分析、评价、判断的思维过程。即对行动研究中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加以描述、验证;对行动与成效的规律性归因作出分析、评价、论证。
经过反思,必须做出最终判断:下一轮的计划和行动是否需要修正、修正什么、怎么修正等。为新一轮研究奠定基础。
二、行动法研究方案的撰写格式
课题研究方案在课题研究中有着指导、引导作用,是课题研究的构想与设计,是实施的依据、纲要。所以,课题研究方案结构形式是否严密、完整,方案设计是否有水平、高质量,直接关系到选题是否科学、可信,陈述是否准确、完备,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因此,研究方案的撰写是课题研究操作控制的首要步骤,也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是,通过多年来的课题方案分析,发现有些研究方案的结构形式存在着项目不全、归类不准、项目间交叉及项目定义或表述欠科学等基本的格式上的规范问题。
关于行动研究法方案正文的结构形式,是在综合诸多方案、慎重考虑内在联系后,归纳为九个方面: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5、研究规划步骤(怎么做)
6、研究条件(能否做)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8、预期成果(做的成效)
9、研究组织(由谁来做)
需要强调说明两点:
一是课题的标题不能纳入格式序列。因为标题是居于课题统领地位、涵盖囊括研究方案的,且是源于标题下的正文内容而形成的写作格式,所以,标题不能与上述九个方面并列而纳入格式序列。
二是参考文献不能纳入格式序列。因为格式序列所体现的内容是相互衔接、并列递进、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而参考文献是辅助性的,与格式内容的关系是间接的,所以,参考文献可作为附录单列于方案或报告后。
三、行动法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
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缩影及全方位汇报,是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集中反映着研究的选题和目标、过程和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结晶,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研究报告写的好坏、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课题研究的水平,关系到课题研究是否成功,能否顺利结题,能否取得高层次研究成果。所以,研究人员必须重视并且一定要高质量地写好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正文的撰写有以下基本格式: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5、研究实施(怎么做)
6、研究条件(能否做)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8、研究论证(行动规律、因果分析)
9、研究成果(做的成效)
10、研究组织(由谁来做)
研究报告撰写格式的逐项分析,以及每一步的涵义、写作范围、写作要求、注意事项表述如下: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课题的提出是指确定、提出并研究此课题的缘由、背景。主要应该写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课题的提出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写出理论高度及价值高度。让人明白“为什么”提出此课题、研究此课题。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课题的界定是指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定义和研究范围的外延限定。主要应该写课题的名词解释、主要观点、创新意义、操作范围。课题的界定必须准确、缜密、无歧义。
课题的界定要注意三点: (1)要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题的核心词、关键词、生僻词、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必须界定清楚,让人明白“是什么”。
例一:《电教多媒体优化情感阅读教学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缘文想象能力》
电教情感阅读——是指对那些情感型课文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运用电教媒体的情境性、视听语言的感染性、动作表情的丰富性等因素诱发学生情动参与,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阅读学习,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想象能力——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生新表象等心理过程的思想意识和个性品质水平。想象是一种形象性、创造性思维活动。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个层级,又具体分为准确性、生动性、多向性、深刻性、客观性、具体性、独创性等七项指标。
缘文想象能力——是缘于课文的场景、人物、词句、情节描写空白点及文章中心而有意识地进行延续性、扩展性、创造性想象的思维能力。
例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策略研究》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自主调控学习环节的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创新性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创新性思维支配下,自觉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富有新意和高效率学习结果的方法和技能。
例三:《网络环境下的序列作文教学研究》
序列作文教学——是指内容主题逐步深化、写作技巧步步提高的程序性、递进式排列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能促使作文知识、作文智能和作文技巧形成三维一体的概括化、阶梯化、系统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序列作文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超时空特点,让学生动手搜寻、仔细观察网络中作文素材库所呈现的各种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既具体生动,又全面完整的印象,为习作奠定素材基础及思维基础。然后,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进行程序性、递进式强化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让学生及时发布作品,老师及时指导,师生交互评议、修改。经过反复多次的师生互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课题研究的非核心概念,不必界定。
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构建的辅助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义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习的情感,有效的训练感觉,培养直觉,发展创新,达到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讨论或两人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享知识成果的学习方式。此方式意味着知识不是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的对话、交流而形成的。 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拥有多种智能,将多元智能应用于语文教学,应做到三个方面:创设多元智能环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例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5条和第 10条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原有分科和学科知识分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益,
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语文学科教育相比较,语文学科是主导,信息技术是必要的补充。在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增强动手动脑能力。教师由传授向指导转化,同时也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堂由大间教室向空间拓展。
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例一的“协作学习”、“多元智能”不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问题二:例二的概念界定,不是课题核心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才是核心词,必须整体界定,不能分成“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来界定;“探究性学习”可以单独界定。
问题三:概念界定要高度凝练、精确、易懂。不能画蛇添足,否则易产生歧义。如,“探究性学习”定义的第二句就无必要。
例三:关于“信息技术范畴”的概念界定
河南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课题,都与信息技术相关。但是,课题不是研究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是课题的核心概念,也不是独立概念,所以,“信息技术”不能也无必要作为核心词来定义、界定。需要界定的是,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与研究内容的合成词。如:
“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哪几种技术、如何运用、达成效果。
“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什么环境: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或是与学科构成的整合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如何整合:模式、结构、方式。
“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等等。
(3)涵盖范围较大、较广的概念词,必须按照课题研究内容和范围有针对性的作出限定。即课题涉及概念词哪方面的内容,就限定哪方面的内容。
例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人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中最有价值的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性学习方法、习惯与各种创造性才能,它可以使人做出与众不同的成就,并能自我突破,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例二:“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符合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并在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包括:有学历标准,即学科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有专门学习机构、专业内容和措施;有培养、认证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课题,应限定在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研究目标是指通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的、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应该写课题想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包括主要核心目标、次要间接目标、阶段性目标或期望性目标。研究目标必须明确、清晰、易于实现。
研究目标属于课题研究的结果性范畴。
研究目标的确定应注意两点:
(1)研究目标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方向,完整体现课题的核心概念。
例:《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概念界定:
光盘资源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光盘资源整合于学科知识,形成易于激发学习情趣、解决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识字教学设计——是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开展识字教学的模式设计,探讨光盘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设计,设计形成符合学科特点且适用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
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和识字量。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研究目标的表述应准确、简洁、条理,非课题本身的项目不应列入目标。
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研究目标:
(一)促进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能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时间水平的提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必须适应整合研究的实践探索。
1、建设多媒体和网络化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
(1)满足教师教的——多媒体教室.
(2)满足学生学的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局域网、国际互联网。
2、建设支持硬件环境的软件环境。
(1) 满足优化课程学习的课本资源
(2)满足扩展性学习的校本资源
(3)满足个性化发展的网络资源
3、建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学校文化环境。
(1)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整合观念。整合不是掺合,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简单相加。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题教学观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中,使各种学习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从上面何克抗教授的界定与启发,我们认为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寻求更有效、更高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领,提高整合研究的智慧与才能,促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3)建立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制度,促进教师、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勇气,形成较好的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二)促进学校学科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影响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是科学是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有的强大优势,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多样化的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会失去思考和想象能力、弱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弊端。另外购置设备的巨额投资使它在教学中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认为要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扬长避短,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规律,树立确需方用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科的教学增光添彩。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习健康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价值观,增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问题一:把学校发展目标列入了研究目标。
问题二:目标表述应简洁、条目式,不应陈述或论述,若论述应放在研究验证或论证项目中。
问题三:课题的核心目标应是“探讨有效整合模式”,在目标中没有表述,却列在研究内容中。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研究内容是指为实现研究目标所要操作或控制的程序性研究因素、采取行动的范围。主要应该写课题的阶段性操作项目,以及过程性操作项目。即课题研究“从哪些方面做”。研究内容必须紧扣研究目标,必须是研究目标下的具体行动、分项操作。
研究内容属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范畴。
例一:《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研究内容:
①研究探讨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整合规律、整合类别。
②研究探讨光盘资源对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激趣性,以及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③研究探讨不同类型课文的典型教学案例。
④探索通过课题研究及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课题老师信息技术技能、教学业务素质、专业发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例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
研究内容:
①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整合的方式、方法和规律。
②通过研究,探讨设计出系列的整合课典型案例。
③引导学生通过阅览网络、资源及文本信息,探讨自主处理信息、自我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5、研究实施(怎么做)
研究实施是指研究的行动过程与具体做法、步骤。主要应该写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作程序、研究实施步骤。
研究实施是按照研究方案中规划的围绕课题所要开展的工作计划和围绕课
题内容所要开展的研究计划进行的,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具体包含如下内容: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几个阶段、工作内容、研究内容
等。包括课题选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撰写方案、开展研究、集纳资料、回顾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等。研究规划要详细缜密,实施步骤要真实可信、切实有效。这部分是行动研究法的行动核心,是否真实、科学、可信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验证和成败。
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一般分为准备、研究、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又可称选题立项阶段或选题论证阶段。选题论证着重考虑三点:
一是考虑研究人员的理论积淀、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确定研究方向。然后,选定适合研究哪类、什么层次的课题;采用什么研究方法;选定什么研究对象等。
二是考虑课题研究的价值和难易程度。即要考虑课题研究有无实用价值、创
新价值、推广价值或有无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且研究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确保能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
三是考虑设施条件和学校环境因素。如:无计算机网络教室却研究网络课题;
计算机不普及却开展学习的“一对一”研究;农村学生不普遍上网却开展“农村中学生网络心理研究”或“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研究”;学校的整体研究氛围,领导对课题研究的重视、支持程度等。
课题选定后,撰写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
等。
研究阶段:即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此部分是课题的重点,展现研究的核心,
必须详细地写如何行动的,真实地记录如何研究的。行动研究法的轮回式研究过程、螺旋式发展提高或步步深化研究,都必须一步步、一层层、一环环清晰地、客观地、充分地陈述出来。
例:《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本阶段,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重培训,提高课题老师的研究水平(略)
2、重激励,提高课题老师的研究积极性(略)
3、重创新,提高课题老师的资源整合能力(略)
4、重实践,提高课题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围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我们以课堂为平台,以信息技术和光盘资源
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三轮光盘资源环境下识字教学整合课研究。
第一轮,在全面学习、理解、把握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后,针对光盘资源中
与识字有关的音像信息并结合文本教材中的识字教学内容,课题老师精心设计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每人准备一节典型课。此后,课题组组织所有课题老师轮流展示课题实践课,互相观摩、学习;而后,全体课题老师集中研讨、分析资源整合、资源运用、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的优劣、成败、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最后,探讨、总结出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整合的基本课型:“资源激趣—整体感知;资源整合—多法识字;情境引导—巩固识字;源于生活—拓展识字”。
第二轮,全体课题老师依照初步形成的“识字教学整合的基本课型”,根据自己的教学
经验及教学方法,结合识字教学的教材分“识字课”、“练习课”、“课文中识字”等不同课型的特点,更加精细深入地设计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优化整合。经过课题典型课的又一轮展示、观摩、研讨,又考虑增加了小学生生理及认知特点等因素,把小学生认读、识记、书写的识字规律融入在教学结构之中,经过“授课—修改—再授课—再修改”的探索,经过反复讨论、实践、研究,最终形成了“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结构”:“情境资源—认读生字;整合资源—识记生字;演示资源—书写生字”。
第三轮,验证性研究。在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结构”的基础
上,全体课题老师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及要求,按照“三步式”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整合每一节识字教学课,验证此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验证是否符合识字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小学生生理及认知特点。经过本轮的验证性研究,基本固化了“三步式”教学结构,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
在此三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老师研究探讨、设计出了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主导型整
合、融合型整合、辅助型整合、补充型整合等整合类型。根据不同的课型及整合运用的方法、技巧、时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整合类型。
在此三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集纳出了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设计
及教学案例。
总结阶段:总结性梳理课题研究诸项工作。包括集纳整理教学课例、案例及
课题研究论文;归类整理课题整合资源、自制资源及所有研究、验证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充分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6、研究条件(能否做)
研究条件是指能满足研究需要、确保研究顺利实施的条件。主要写设备条件、
环境条件、研究人员素质、研究对象水平、研究经费保障等。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研究验证是指对研究的成效性、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检测验证。
主要应该围绕研究目标确定验证项目、验证方法,并列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检测工具。
行动研究法的验证内容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1)针对研究目标的验证,即总目标的验证。根据总目标的设定,采取分
项或分解的形式制定检测标准、检测项目进行验证。从验证的角度考虑,研究目标不宜太大、太多。否则,验证量大、验证困难,最终难以验证、证明课题研究完成。
(2)针对行动的阶段性验证,即分目标验证。根据行动研究法的螺旋式研
究规律,每个循环、每一轮结束时,都要进行定性论证或定量验证,以证明本轮的成效性及对实现总目标的贡献程度。同时,本轮的验证也为下轮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行动研究法的验证方法应从四个方面考虑:
(1)数据验证。针对研究目标可分解为易于用数据测量的项目,根据项目
制定检测标准,拟定形成性试题;通过形成性试题测验,获得量化分值;通过数理统计及分析,即可验证研究目标的达成度。
数据验证是比较科学、准确、可信的方法。数据验证适合心理、智力、能力、
品德类课题。
(2)归因验证。是探讨发现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之间内在的必然规律和因
果关系,然后分析论述目标、内容、效果三者之间存系的必然归因性,从而证明行动的可行性及目标的达成性。
归因验证必须有事实依据,论述有理,论据有力,让人信服。
(3)问卷验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围绕研究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
计、制定问卷调查表及问答题,经过答卷测试后,采用模糊统计方式,以概率或比率形式验证课题的达成度。
提醒注意:问卷的内容要紧扣课题,精心拟定,要有助于验证课题,而不是
相反。
(4)成绩验证。根据课题研究目标需要,可运用学生的学科知识成绩来验
证或说明课题研究的成效性和达成度。
若采用对比方法,研究班和平行班的抽样对象要固定,并且智力、能力和知
识水平要基本相当。
8、研究论证(行动规律、因果分析)
研究论证是指全面、客观地对课题研究做概括性、综合性论述。主要应该分
析阐述标题与目标、目标与内容、内容与行动、行动与效果等的因果关系,探讨诸因素之间的规律,证明行动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的达成度。最终形成具有理论高度和推广价值的理论性成果。
例:《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的论证:
(1)设计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
“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是根据认读、识记、书写的识字规律而设计构建的,符合识
字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
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图
第一步:情境资源 认读生字
在识字教学的认读阶段,充分运用能创设课文情境、语境情景、识字情境的视频、音频
或图片资源,组成识字教学结构,吸引并引导学生有兴趣地、积极地初识、认读生字。
在此识字的起始阶段,必须紧扣教材,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精心设计导课。上
课伊始,学生尚在非注意的涣散阶段,要把学生尽快引入课堂学习氛围中,就需要老师的导课艺术。此时,老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播放视频资源、音频资源或图片资源,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和娓娓动听朗读效果,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环境。
同时,在认读时圈出生字,强化记忆。新课标提出了“会认”和“会写”两种不同的要
求,读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出“字条”中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来,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认读,读准字音。如:带拼音读、去拼音读、读带生字的词语、读带生字的句子等,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
第二步:整合资源 识记生字
在识字教学的识记阶段,充分运用音像、图文等整合资源或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整合的
设计信源,从而形成多种识记方法和识记技巧,使学生认识生字、牢记生字、巩固生字。
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闯关”、“走迷宫”、“跳房子”、“摘苹果”、“夺红旗”等识
记形式,让学生全程参与所有识字游戏,学生兴趣高,印象深,记得牢。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及猜谜语、编顺口溜、编小故事等识字方法;采用小组内互帮、互查、互赛等合作互助识字方法;采用识字、组词、说话等字词结合识字方法;等等。逐步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到主动学,到自主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三步:演示资源 书写生字
在识字教学的书写阶段,充分运用视频演示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间架结构、
笔顺规则、关键笔画、田字格位置、规范写法等,使学生写对、写准、写好。与此同时,老师再进行范写指导,组织描红临写,举行展评激励,使学生把字写美,练出一手好字。
(2)设计出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整合模式
根据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整合的内容、范围、作用、方法及时机,探索设计出主导型整
合、融合型整合、辅助型整合、补充型整合等整合模式类型。
①主导型整合。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内容整合紧密,既形成了技术手段与内容信息高度
融合的方法技巧,又符合识字特点引领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且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均起主导作用的整合,即形成主导型整合。这类整合是较理想的整合。如韩文风老师的《菜园里》案例课,运用视频资源展现的“菜园”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鼠标操作一起种菜、一起
摘菜,通过给蔬菜贴标签认生字,通过读菜谱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把本课要学的生字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类似游戏的环境中牢记生字,学会运用。
②融合型整合。光盘资源的运用融合于识字教学之中,根据识字教学需要展示资源,创
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整合教学,即形成融合型整合。如李燕老师的《雷雨》、张爱芬老师的《日月潭》等教学教学案例,都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展现资源信息。《雷雨》的狂风暴雨情景,《日月潭》的美丽风光等,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认读、识记的生字。
③辅助型整合。光盘资源从属于识字教学,且呈现的音像信息游离于识字教学主题内容
之外的有助于教学环节过度或推进、只具有间接扩展作用的整合,即形成辅助型整合。如孙丽娜老师的《日月明》案例课,通过资源信息展示了汉字造字规律的象形字、会意字等组字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识记本课生字,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
④补充型整合。资源信息呈现的识字教学内容是间接的、说明性的,作为识字教学的补
充点缀性地出现在某项教学内容或某个教学环节之后的整合,即形成补充型整合。如刘淑杰老师的《两只小狮子》、娄慧平老师的《夏夜多美》、许俊芬老师的《葡萄沟》、胡万红老师的《识字七》等图片资源信息的运用,帮助了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生字的理解,记忆。
(3)设计运用了切实有效的识字方法
①“游戏”识字法。识字教学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
果。小学生天性喜欢游戏,课题老师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设计“找朋友”、“猜字谜”、“闯关”、“走迷宫”、“跳房子”、“摘苹果”、“夺红旗”、“老鹰抓小鸡”等游戏环节,提高了识字兴趣,
增强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例如“猜字谜”游戏(略)。再如“老鹰抓小鸡”游戏(略)等。
②“图片”识字法。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结合生字图片或影像图片,即“看
图识字”,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生字的难度。再加上图片色彩鲜艳、生动有趣,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动态环境或情景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如:李燕老师讲《口耳目》、娄惠萍老师讲《夏夜多美》时,就运用“图片”识字法。如:李燕老师教学象形字“日、月、火、鸟、”时,运用光盘资源出示一个圆圆的光芒四射的太阳,弯弯如镰刀的月亮,熊熊燃烧的火苗,展翅飞翔的小鸟的图片,再加上慢慢演变成汉字
的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在观看过程中记住了字形。
③“变换”识字法。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为了不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会学,自己掌握学习方法识字方法。基于此,课题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很注重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如熟字加减部首法、熟字加减笔画法、熟字变换部首法、形声字学习法、查字典识字法等。概言之,即“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顺口溜、编小故事等多种变换式识字方法。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独体字,把这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笔、减一笔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日”加一笔是“目”或“旦”、“禾”减一笔是“木”、“日”和“月”合起来是“明”。再如: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区别“有、友、左、右”等字时,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顺口溜;把“田”字编成“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 顺口溜;“大口里面套小口”是“回”字;又如:“朝”字,“上十对下十,日头对月亮”;“真”字,“一横长,一竖小,放个具字真正好,真字里面是三横,少了一笔也不行”等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趣,兴致高,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给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
④“源于生活”识字法。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自主地、无意注意地识字。一是认同班同学的姓名,分别让学生发作业本,使学生之间快速而有效地认字记名;二是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根据形象识字;三是利用“广告牌、宣传匾、包装盒、商标”等识字;四是课外阅读、看电视、看报纸认字。等等。源于生活的识字方法,不但使学生认识了很多字,而且还增强了生活能力。
(4)有效地促进了课题老师的专业化发展
①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水平提高(略)。
②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略)。
(5)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
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略)。
②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略)。
(6)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略)
9、研究成果(做的成效)
研究成果是指课题研究取得的最终成果。主要写成果的分类及成果形式。如实验报告、实验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自制课件、课题示范录像课等。
10、研究组织(由谁来做)
研究组织是指课题研究的人员组成架构。主要写课题研究领导组、指导组、课题组的组成。
四、几个相关问题
1、关于“摘要”问题
摘要是指摘取文章要义、概要体现完整内容的文体形式。
正规出版物发表的论文都有摘要,为的是让读者快速浏览、了解论文的大概内容,可节省时间。因为论文有论点和分论点,提纲挈领地摘标题或主要内容就可以,也符合简约及字数限制的要求,所以是可行的。
研究报告的摘要就有难度。因涉及的因素较多:目标、内容、操作、验证、效果、论证等。若都写,字数受限;若只写单项,难以完整体现研究过程或研究内容。所以,摘要若能完整体现课题内容的就写,否则就不写。
例:《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本课题是基于农村远程教育环境下光盘资源的教学运用而提出的。两年多来,经行动实践研究,探索了光盘资源整合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设计,形成了“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研究了主导、融合、辅助、补充等四种整合类型,集纳了识字教学资源、课例、案例、课件、电子教案等一批物化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2、关于“附录”问题
附录是指附在研究报告后的、与课题研究有间接关系的、且能辅助说明或验证课题结论的相关材料的记录。主要包括:课题获奖成果项目、检测工具量表、发表论文目录、集纳资源目录、教学设计目录、典型案例目录、参考文献等。附录一般可不列入格式序列的序号。
3、关于“关键词”问题
关键词是标题中核心词的摘录,不是从摘要或报告中摘录。关键词可要也可
不要。
4、关于“存在问题与设想”问题
课题研究中仍没有解决的问题或需更加深化研究的问题,可列在研究报告后,作为谦词而概括性地、简要地写一小段或几句话就行,无需列小标题序号。
若是中期评估,在阶段研究报告中可详细列出存在问题,以便在下一阶段研究中改进。若是结题研究报告,还存在很多问题,就是自我否定,就等于自认不能结题。所以,结题时,不能为了篇幅而拔高或强化存在的问题。
2011年12月16日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一)行动研究法的涵义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自主探究,以求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实际成效的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行动研究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目前普及性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行动——“做”。行动研究也可称“做的研究”。概括地说,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2、研究目的:不在于建构理论,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探索、改进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深化的发展过程,研究步骤应包括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修正)”。
(1)计划是以大量事实和调查资料为前提,形成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然后综合有关理论和方法,作出研究计划。 制定计划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根据需要提出课题,认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什么问题;根据设想掌握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其前提是需要发现事实和调查研究。二是设计制定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三是计划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研究者在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和条件,随着对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可以修正或补充计划。
(2)行动是按照目的和计划开展的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者在计划方案的框架内,对行动目的、行动内容、行动方法、行动步骤经过自主思考、融会贯通、探究理解后按计划采取的实际研究步骤。行动研究时必须随时关注实际情况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研究方式;必须
随时观察、衡量和评价行动效果,确保行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以保证课题取得成果。
(3)考察是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研究规律的观察和考证。 考察的形式:可以是行动研究者本人对自身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他人多视角地、全面深刻地观察。可以正确认识行动过程。
考察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行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反思、修正并确定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依据。
(4)反思是对研究行动整理、描述、验证后,进行分析、评价、判断的思维过程。即对行动研究中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加以描述、验证;对行动与成效的规律性归因作出分析、评价、论证。
经过反思,必须做出最终判断:下一轮的计划和行动是否需要修正、修正什么、怎么修正等。为新一轮研究奠定基础。
二、行动法研究方案的撰写格式
课题研究方案在课题研究中有着指导、引导作用,是课题研究的构想与设计,是实施的依据、纲要。所以,课题研究方案结构形式是否严密、完整,方案设计是否有水平、高质量,直接关系到选题是否科学、可信,陈述是否准确、完备,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因此,研究方案的撰写是课题研究操作控制的首要步骤,也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是,通过多年来的课题方案分析,发现有些研究方案的结构形式存在着项目不全、归类不准、项目间交叉及项目定义或表述欠科学等基本的格式上的规范问题。
关于行动研究法方案正文的结构形式,是在综合诸多方案、慎重考虑内在联系后,归纳为九个方面: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5、研究规划步骤(怎么做)
6、研究条件(能否做)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8、预期成果(做的成效)
9、研究组织(由谁来做)
需要强调说明两点:
一是课题的标题不能纳入格式序列。因为标题是居于课题统领地位、涵盖囊括研究方案的,且是源于标题下的正文内容而形成的写作格式,所以,标题不能与上述九个方面并列而纳入格式序列。
二是参考文献不能纳入格式序列。因为格式序列所体现的内容是相互衔接、并列递进、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而参考文献是辅助性的,与格式内容的关系是间接的,所以,参考文献可作为附录单列于方案或报告后。
三、行动法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
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缩影及全方位汇报,是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集中反映着研究的选题和目标、过程和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结晶,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研究报告写的好坏、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课题研究的水平,关系到课题研究是否成功,能否顺利结题,能否取得高层次研究成果。所以,研究人员必须重视并且一定要高质量地写好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正文的撰写有以下基本格式: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5、研究实施(怎么做)
6、研究条件(能否做)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8、研究论证(行动规律、因果分析)
9、研究成果(做的成效)
10、研究组织(由谁来做)
研究报告撰写格式的逐项分析,以及每一步的涵义、写作范围、写作要求、注意事项表述如下: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课题的提出是指确定、提出并研究此课题的缘由、背景。主要应该写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课题的提出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写出理论高度及价值高度。让人明白“为什么”提出此课题、研究此课题。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课题的界定是指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定义和研究范围的外延限定。主要应该写课题的名词解释、主要观点、创新意义、操作范围。课题的界定必须准确、缜密、无歧义。
课题的界定要注意三点: (1)要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题的核心词、关键词、生僻词、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必须界定清楚,让人明白“是什么”。
例一:《电教多媒体优化情感阅读教学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缘文想象能力》
电教情感阅读——是指对那些情感型课文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运用电教媒体的情境性、视听语言的感染性、动作表情的丰富性等因素诱发学生情动参与,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阅读学习,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想象能力——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生新表象等心理过程的思想意识和个性品质水平。想象是一种形象性、创造性思维活动。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个层级,又具体分为准确性、生动性、多向性、深刻性、客观性、具体性、独创性等七项指标。
缘文想象能力——是缘于课文的场景、人物、词句、情节描写空白点及文章中心而有意识地进行延续性、扩展性、创造性想象的思维能力。
例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策略研究》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自主调控学习环节的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创新性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创新性思维支配下,自觉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富有新意和高效率学习结果的方法和技能。
例三:《网络环境下的序列作文教学研究》
序列作文教学——是指内容主题逐步深化、写作技巧步步提高的程序性、递进式排列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能促使作文知识、作文智能和作文技巧形成三维一体的概括化、阶梯化、系统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序列作文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超时空特点,让学生动手搜寻、仔细观察网络中作文素材库所呈现的各种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既具体生动,又全面完整的印象,为习作奠定素材基础及思维基础。然后,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进行程序性、递进式强化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让学生及时发布作品,老师及时指导,师生交互评议、修改。经过反复多次的师生互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课题研究的非核心概念,不必界定。
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构建的辅助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义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习的情感,有效的训练感觉,培养直觉,发展创新,达到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讨论或两人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享知识成果的学习方式。此方式意味着知识不是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的对话、交流而形成的。 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拥有多种智能,将多元智能应用于语文教学,应做到三个方面:创设多元智能环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例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5条和第 10条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原有分科和学科知识分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益,
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语文学科教育相比较,语文学科是主导,信息技术是必要的补充。在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增强动手动脑能力。教师由传授向指导转化,同时也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堂由大间教室向空间拓展。
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例一的“协作学习”、“多元智能”不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问题二:例二的概念界定,不是课题核心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才是核心词,必须整体界定,不能分成“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来界定;“探究性学习”可以单独界定。
问题三:概念界定要高度凝练、精确、易懂。不能画蛇添足,否则易产生歧义。如,“探究性学习”定义的第二句就无必要。
例三:关于“信息技术范畴”的概念界定
河南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课题,都与信息技术相关。但是,课题不是研究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是课题的核心概念,也不是独立概念,所以,“信息技术”不能也无必要作为核心词来定义、界定。需要界定的是,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与研究内容的合成词。如:
“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哪几种技术、如何运用、达成效果。
“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什么环境: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或是与学科构成的整合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如何整合:模式、结构、方式。
“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等等。
(3)涵盖范围较大、较广的概念词,必须按照课题研究内容和范围有针对性的作出限定。即课题涉及概念词哪方面的内容,就限定哪方面的内容。
例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人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中最有价值的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性学习方法、习惯与各种创造性才能,它可以使人做出与众不同的成就,并能自我突破,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例二:“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符合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并在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包括:有学历标准,即学科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有专门学习机构、专业内容和措施;有培养、认证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课题,应限定在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研究目标是指通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的、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应该写课题想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包括主要核心目标、次要间接目标、阶段性目标或期望性目标。研究目标必须明确、清晰、易于实现。
研究目标属于课题研究的结果性范畴。
研究目标的确定应注意两点:
(1)研究目标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方向,完整体现课题的核心概念。
例:《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概念界定:
光盘资源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光盘资源整合于学科知识,形成易于激发学习情趣、解决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识字教学设计——是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开展识字教学的模式设计,探讨光盘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设计,设计形成符合学科特点且适用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
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和识字量。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研究目标的表述应准确、简洁、条理,非课题本身的项目不应列入目标。
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研究目标:
(一)促进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能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时间水平的提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必须适应整合研究的实践探索。
1、建设多媒体和网络化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
(1)满足教师教的——多媒体教室.
(2)满足学生学的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局域网、国际互联网。
2、建设支持硬件环境的软件环境。
(1) 满足优化课程学习的课本资源
(2)满足扩展性学习的校本资源
(3)满足个性化发展的网络资源
3、建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学校文化环境。
(1)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整合观念。整合不是掺合,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简单相加。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题教学观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中,使各种学习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从上面何克抗教授的界定与启发,我们认为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寻求更有效、更高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领,提高整合研究的智慧与才能,促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3)建立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制度,促进教师、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勇气,形成较好的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二)促进学校学科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影响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是科学是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有的强大优势,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多样化的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会失去思考和想象能力、弱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弊端。另外购置设备的巨额投资使它在教学中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认为要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扬长避短,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规律,树立确需方用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科的教学增光添彩。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习健康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价值观,增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问题一:把学校发展目标列入了研究目标。
问题二:目标表述应简洁、条目式,不应陈述或论述,若论述应放在研究验证或论证项目中。
问题三:课题的核心目标应是“探讨有效整合模式”,在目标中没有表述,却列在研究内容中。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研究内容是指为实现研究目标所要操作或控制的程序性研究因素、采取行动的范围。主要应该写课题的阶段性操作项目,以及过程性操作项目。即课题研究“从哪些方面做”。研究内容必须紧扣研究目标,必须是研究目标下的具体行动、分项操作。
研究内容属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范畴。
例一:《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研究内容:
①研究探讨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整合规律、整合类别。
②研究探讨光盘资源对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激趣性,以及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③研究探讨不同类型课文的典型教学案例。
④探索通过课题研究及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课题老师信息技术技能、教学业务素质、专业发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例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
研究内容:
①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整合的方式、方法和规律。
②通过研究,探讨设计出系列的整合课典型案例。
③引导学生通过阅览网络、资源及文本信息,探讨自主处理信息、自我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5、研究实施(怎么做)
研究实施是指研究的行动过程与具体做法、步骤。主要应该写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作程序、研究实施步骤。
研究实施是按照研究方案中规划的围绕课题所要开展的工作计划和围绕课
题内容所要开展的研究计划进行的,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具体包含如下内容: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几个阶段、工作内容、研究内容
等。包括课题选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撰写方案、开展研究、集纳资料、回顾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等。研究规划要详细缜密,实施步骤要真实可信、切实有效。这部分是行动研究法的行动核心,是否真实、科学、可信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验证和成败。
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一般分为准备、研究、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又可称选题立项阶段或选题论证阶段。选题论证着重考虑三点:
一是考虑研究人员的理论积淀、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确定研究方向。然后,选定适合研究哪类、什么层次的课题;采用什么研究方法;选定什么研究对象等。
二是考虑课题研究的价值和难易程度。即要考虑课题研究有无实用价值、创
新价值、推广价值或有无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且研究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确保能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
三是考虑设施条件和学校环境因素。如:无计算机网络教室却研究网络课题;
计算机不普及却开展学习的“一对一”研究;农村学生不普遍上网却开展“农村中学生网络心理研究”或“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研究”;学校的整体研究氛围,领导对课题研究的重视、支持程度等。
课题选定后,撰写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
等。
研究阶段:即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此部分是课题的重点,展现研究的核心,
必须详细地写如何行动的,真实地记录如何研究的。行动研究法的轮回式研究过程、螺旋式发展提高或步步深化研究,都必须一步步、一层层、一环环清晰地、客观地、充分地陈述出来。
例:《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本阶段,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重培训,提高课题老师的研究水平(略)
2、重激励,提高课题老师的研究积极性(略)
3、重创新,提高课题老师的资源整合能力(略)
4、重实践,提高课题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围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我们以课堂为平台,以信息技术和光盘资源
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三轮光盘资源环境下识字教学整合课研究。
第一轮,在全面学习、理解、把握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后,针对光盘资源中
与识字有关的音像信息并结合文本教材中的识字教学内容,课题老师精心设计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每人准备一节典型课。此后,课题组组织所有课题老师轮流展示课题实践课,互相观摩、学习;而后,全体课题老师集中研讨、分析资源整合、资源运用、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的优劣、成败、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最后,探讨、总结出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整合的基本课型:“资源激趣—整体感知;资源整合—多法识字;情境引导—巩固识字;源于生活—拓展识字”。
第二轮,全体课题老师依照初步形成的“识字教学整合的基本课型”,根据自己的教学
经验及教学方法,结合识字教学的教材分“识字课”、“练习课”、“课文中识字”等不同课型的特点,更加精细深入地设计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优化整合。经过课题典型课的又一轮展示、观摩、研讨,又考虑增加了小学生生理及认知特点等因素,把小学生认读、识记、书写的识字规律融入在教学结构之中,经过“授课—修改—再授课—再修改”的探索,经过反复讨论、实践、研究,最终形成了“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结构”:“情境资源—认读生字;整合资源—识记生字;演示资源—书写生字”。
第三轮,验证性研究。在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结构”的基础
上,全体课题老师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及要求,按照“三步式”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整合每一节识字教学课,验证此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验证是否符合识字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小学生生理及认知特点。经过本轮的验证性研究,基本固化了“三步式”教学结构,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
在此三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老师研究探讨、设计出了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主导型整
合、融合型整合、辅助型整合、补充型整合等整合类型。根据不同的课型及整合运用的方法、技巧、时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整合类型。
在此三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集纳出了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设计
及教学案例。
总结阶段:总结性梳理课题研究诸项工作。包括集纳整理教学课例、案例及
课题研究论文;归类整理课题整合资源、自制资源及所有研究、验证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充分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6、研究条件(能否做)
研究条件是指能满足研究需要、确保研究顺利实施的条件。主要写设备条件、
环境条件、研究人员素质、研究对象水平、研究经费保障等。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研究验证是指对研究的成效性、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检测验证。
主要应该围绕研究目标确定验证项目、验证方法,并列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检测工具。
行动研究法的验证内容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1)针对研究目标的验证,即总目标的验证。根据总目标的设定,采取分
项或分解的形式制定检测标准、检测项目进行验证。从验证的角度考虑,研究目标不宜太大、太多。否则,验证量大、验证困难,最终难以验证、证明课题研究完成。
(2)针对行动的阶段性验证,即分目标验证。根据行动研究法的螺旋式研
究规律,每个循环、每一轮结束时,都要进行定性论证或定量验证,以证明本轮的成效性及对实现总目标的贡献程度。同时,本轮的验证也为下轮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行动研究法的验证方法应从四个方面考虑:
(1)数据验证。针对研究目标可分解为易于用数据测量的项目,根据项目
制定检测标准,拟定形成性试题;通过形成性试题测验,获得量化分值;通过数理统计及分析,即可验证研究目标的达成度。
数据验证是比较科学、准确、可信的方法。数据验证适合心理、智力、能力、
品德类课题。
(2)归因验证。是探讨发现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之间内在的必然规律和因
果关系,然后分析论述目标、内容、效果三者之间存系的必然归因性,从而证明行动的可行性及目标的达成性。
归因验证必须有事实依据,论述有理,论据有力,让人信服。
(3)问卷验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围绕研究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
计、制定问卷调查表及问答题,经过答卷测试后,采用模糊统计方式,以概率或比率形式验证课题的达成度。
提醒注意:问卷的内容要紧扣课题,精心拟定,要有助于验证课题,而不是
相反。
(4)成绩验证。根据课题研究目标需要,可运用学生的学科知识成绩来验
证或说明课题研究的成效性和达成度。
若采用对比方法,研究班和平行班的抽样对象要固定,并且智力、能力和知
识水平要基本相当。
8、研究论证(行动规律、因果分析)
研究论证是指全面、客观地对课题研究做概括性、综合性论述。主要应该分
析阐述标题与目标、目标与内容、内容与行动、行动与效果等的因果关系,探讨诸因素之间的规律,证明行动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的达成度。最终形成具有理论高度和推广价值的理论性成果。
例:《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的论证:
(1)设计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
“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是根据认读、识记、书写的识字规律而设计构建的,符合识
字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
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图
第一步:情境资源 认读生字
在识字教学的认读阶段,充分运用能创设课文情境、语境情景、识字情境的视频、音频
或图片资源,组成识字教学结构,吸引并引导学生有兴趣地、积极地初识、认读生字。
在此识字的起始阶段,必须紧扣教材,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精心设计导课。上
课伊始,学生尚在非注意的涣散阶段,要把学生尽快引入课堂学习氛围中,就需要老师的导课艺术。此时,老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播放视频资源、音频资源或图片资源,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和娓娓动听朗读效果,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环境。
同时,在认读时圈出生字,强化记忆。新课标提出了“会认”和“会写”两种不同的要
求,读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出“字条”中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来,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认读,读准字音。如:带拼音读、去拼音读、读带生字的词语、读带生字的句子等,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
第二步:整合资源 识记生字
在识字教学的识记阶段,充分运用音像、图文等整合资源或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整合的
设计信源,从而形成多种识记方法和识记技巧,使学生认识生字、牢记生字、巩固生字。
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闯关”、“走迷宫”、“跳房子”、“摘苹果”、“夺红旗”等识
记形式,让学生全程参与所有识字游戏,学生兴趣高,印象深,记得牢。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及猜谜语、编顺口溜、编小故事等识字方法;采用小组内互帮、互查、互赛等合作互助识字方法;采用识字、组词、说话等字词结合识字方法;等等。逐步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到主动学,到自主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三步:演示资源 书写生字
在识字教学的书写阶段,充分运用视频演示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间架结构、
笔顺规则、关键笔画、田字格位置、规范写法等,使学生写对、写准、写好。与此同时,老师再进行范写指导,组织描红临写,举行展评激励,使学生把字写美,练出一手好字。
(2)设计出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整合模式
根据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整合的内容、范围、作用、方法及时机,探索设计出主导型整
合、融合型整合、辅助型整合、补充型整合等整合模式类型。
①主导型整合。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内容整合紧密,既形成了技术手段与内容信息高度
融合的方法技巧,又符合识字特点引领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且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均起主导作用的整合,即形成主导型整合。这类整合是较理想的整合。如韩文风老师的《菜园里》案例课,运用视频资源展现的“菜园”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鼠标操作一起种菜、一起
摘菜,通过给蔬菜贴标签认生字,通过读菜谱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把本课要学的生字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类似游戏的环境中牢记生字,学会运用。
②融合型整合。光盘资源的运用融合于识字教学之中,根据识字教学需要展示资源,创
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整合教学,即形成融合型整合。如李燕老师的《雷雨》、张爱芬老师的《日月潭》等教学教学案例,都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展现资源信息。《雷雨》的狂风暴雨情景,《日月潭》的美丽风光等,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认读、识记的生字。
③辅助型整合。光盘资源从属于识字教学,且呈现的音像信息游离于识字教学主题内容
之外的有助于教学环节过度或推进、只具有间接扩展作用的整合,即形成辅助型整合。如孙丽娜老师的《日月明》案例课,通过资源信息展示了汉字造字规律的象形字、会意字等组字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识记本课生字,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
④补充型整合。资源信息呈现的识字教学内容是间接的、说明性的,作为识字教学的补
充点缀性地出现在某项教学内容或某个教学环节之后的整合,即形成补充型整合。如刘淑杰老师的《两只小狮子》、娄慧平老师的《夏夜多美》、许俊芬老师的《葡萄沟》、胡万红老师的《识字七》等图片资源信息的运用,帮助了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生字的理解,记忆。
(3)设计运用了切实有效的识字方法
①“游戏”识字法。识字教学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
果。小学生天性喜欢游戏,课题老师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设计“找朋友”、“猜字谜”、“闯关”、“走迷宫”、“跳房子”、“摘苹果”、“夺红旗”、“老鹰抓小鸡”等游戏环节,提高了识字兴趣,
增强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例如“猜字谜”游戏(略)。再如“老鹰抓小鸡”游戏(略)等。
②“图片”识字法。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结合生字图片或影像图片,即“看
图识字”,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生字的难度。再加上图片色彩鲜艳、生动有趣,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动态环境或情景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如:李燕老师讲《口耳目》、娄惠萍老师讲《夏夜多美》时,就运用“图片”识字法。如:李燕老师教学象形字“日、月、火、鸟、”时,运用光盘资源出示一个圆圆的光芒四射的太阳,弯弯如镰刀的月亮,熊熊燃烧的火苗,展翅飞翔的小鸟的图片,再加上慢慢演变成汉字
的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在观看过程中记住了字形。
③“变换”识字法。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为了不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会学,自己掌握学习方法识字方法。基于此,课题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很注重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如熟字加减部首法、熟字加减笔画法、熟字变换部首法、形声字学习法、查字典识字法等。概言之,即“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顺口溜、编小故事等多种变换式识字方法。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独体字,把这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笔、减一笔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日”加一笔是“目”或“旦”、“禾”减一笔是“木”、“日”和“月”合起来是“明”。再如: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区别“有、友、左、右”等字时,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顺口溜;把“田”字编成“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 顺口溜;“大口里面套小口”是“回”字;又如:“朝”字,“上十对下十,日头对月亮”;“真”字,“一横长,一竖小,放个具字真正好,真字里面是三横,少了一笔也不行”等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趣,兴致高,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给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
④“源于生活”识字法。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自主地、无意注意地识字。一是认同班同学的姓名,分别让学生发作业本,使学生之间快速而有效地认字记名;二是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根据形象识字;三是利用“广告牌、宣传匾、包装盒、商标”等识字;四是课外阅读、看电视、看报纸认字。等等。源于生活的识字方法,不但使学生认识了很多字,而且还增强了生活能力。
(4)有效地促进了课题老师的专业化发展
①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水平提高(略)。
②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略)。
(5)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
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略)。
②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略)。
(6)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略)
9、研究成果(做的成效)
研究成果是指课题研究取得的最终成果。主要写成果的分类及成果形式。如实验报告、实验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自制课件、课题示范录像课等。
10、研究组织(由谁来做)
研究组织是指课题研究的人员组成架构。主要写课题研究领导组、指导组、课题组的组成。
四、几个相关问题
1、关于“摘要”问题
摘要是指摘取文章要义、概要体现完整内容的文体形式。
正规出版物发表的论文都有摘要,为的是让读者快速浏览、了解论文的大概内容,可节省时间。因为论文有论点和分论点,提纲挈领地摘标题或主要内容就可以,也符合简约及字数限制的要求,所以是可行的。
研究报告的摘要就有难度。因涉及的因素较多:目标、内容、操作、验证、效果、论证等。若都写,字数受限;若只写单项,难以完整体现研究过程或研究内容。所以,摘要若能完整体现课题内容的就写,否则就不写。
例:《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本课题是基于农村远程教育环境下光盘资源的教学运用而提出的。两年多来,经行动实践研究,探索了光盘资源整合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设计,形成了“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研究了主导、融合、辅助、补充等四种整合类型,集纳了识字教学资源、课例、案例、课件、电子教案等一批物化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2、关于“附录”问题
附录是指附在研究报告后的、与课题研究有间接关系的、且能辅助说明或验证课题结论的相关材料的记录。主要包括:课题获奖成果项目、检测工具量表、发表论文目录、集纳资源目录、教学设计目录、典型案例目录、参考文献等。附录一般可不列入格式序列的序号。
3、关于“关键词”问题
关键词是标题中核心词的摘录,不是从摘要或报告中摘录。关键词可要也可
不要。
4、关于“存在问题与设想”问题
课题研究中仍没有解决的问题或需更加深化研究的问题,可列在研究报告后,作为谦词而概括性地、简要地写一小段或几句话就行,无需列小标题序号。
若是中期评估,在阶段研究报告中可详细列出存在问题,以便在下一阶段研究中改进。若是结题研究报告,还存在很多问题,就是自我否定,就等于自认不能结题。所以,结题时,不能为了篇幅而拔高或强化存在的问题。
201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