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及其世界意义
姓名:唐诗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指导教师:薛新国
20090328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为起点,在30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既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了中国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它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对实行改革开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时机。第二章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最新解读。第三章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拉美国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来论述。
中国改革开放无疑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成功的一个,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它的经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拉美国家有着现实意义。关键词:改革开放主要历史经验影响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Abstract
China’Sreformandopeningup,withthesystematicinnovationandsystematicreformasthejumping—offpointinthefieldofeconomy,has
aschangedChina’SoutlookandChina’Sstatusintheworld
30yearswellafterofquickeconomicdevelopment.China’Sreformandopeninguphavemadesignificantachievements,whichhasmadeChinesepeoplefirmlypromotethegreatreformandopeningup.ThereformandopeninguphavefoundoutadeveIopmentroutesuitablefortheChina’Snationalsituation.
SOon,evenThedevelopmentandchangesinpolitics,economy,cultureand
theinfluence
summarizing.ontheworldbroughtaboutbyitareworththinkingand
Thearticlemainlydiscussesthemainexperiencesof.thereformandopeningupandtheirinfluenceontheworld.Thearticleincludesthreechapters.Thefirstchaptermainlytalksaboutthefactthatthereformandopeningup
internalarethesocialistinevitablechoiceintheenvironmentsarenewera.TheandexternalmainlydiscussedandChinahas
thesecond
aregrabbedtheopportunityforthereformandopeningup.Inchapter,themainhistoricexperiencesinthereformandopeningup
summarizedfromtenaspects.ThisiStherecentexplanationforthereformandopeningupbyChina’S17‘“NationalPeople’SCongresssinceChinahaspracticedthereformandopeningupfor30years.Inthethirdchapter,theinfluenceofthereformandopeningup
thefocusonontheworldisanalyzed,withcountries,LatinAmericantheinfluenceonthesocialist
countriesandwesterncountries.
Thereis
successfulnodoubtthatChina’Sreformandopeningupaarethemostoneinthesocialistcountriesandhavesetgoodexampleforthedevelopingcountries.TheirexperienceswillhaverealisticmeaningsfortheothersocialistcountriesandLatinAmericancountries.
Keywords:reformandopeningupmainhistoricexperienceinfluence.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岙鲞垣整盘堂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埠6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日飙芈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绪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从1978年到今天,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正发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正在以坚定的信念、以非凡的胆识、以一往无前的决心朝着党的十七大制定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对我们坚定改革开放道路十分重要。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明确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科学论断,即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①胡锦涛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0页。
二、研究现状
经过近30年的实践,中国改革开放整体上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总体上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的文章分析了改革进入新阶段以及中国进入发展型社会后面l瞄更加复杂的局面,如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意义,利益关系的调整将更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增大等。有的文章则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主要集中在对国内经济和政治影响方面的研究,但缺乏对改革开放深层意义的探讨。基于此,许多论文都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协调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不同领域的改革关系。在当前,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并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整体上与其他改革保持平衡。
三、难点及创新
目前,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论文很多,大都集中在研究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但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阵营以及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方面涉及的比较少,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来回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所质疑的人,并总结归纳出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同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对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对西方国家的现实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际、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到改革开放给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
2活水平带来的巨大变化,然后对比了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变化,得出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同时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了经验总结,最后对改革开放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第一章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一、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
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发生作用,如果社会生存面临危机,就需要变革,通过改革和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当我们重新回顾从建国后到1978年“文革”结束时,我国在经济、科技、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境地,客观看待建国后三十年经济建设方面的成绩与不足,才能够在今天理解当时必须改革开放的真正原因。
新中国建立以后,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封闭发展的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制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以国家统一标准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自力更生模式的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影响,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排位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据世界权威的经济增长学家麦迪森研究计算,1952年到1978年中中国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4.7%。①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
其次,建国后的第一个30年,除了军事方面有一些进展外,其他方面的自主的科学技术进步步伐缓慢,与美欧日等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原本处在同一起点的巴西、韩国等发展中国家。
导致我国建国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1.正规的知识教育受到冲击,造成知识结构断层。特别是“文革"十年中,正常的教育制度被打乱,中高等教育的考试被废除,一般的知识课程设置被删①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
改,中高等基础和专业知识被大量删减和简单化,耽误了一代人知识的教育和培养,造成科学技术人才匮乏、断层。
2.科技人员成为被打压、受排挤的对象,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知识分子原本是推动社会文明、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却被视为“臭老九’’,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被指责走白专道路;血多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压制,他们的才干得不到施展;特别是1966年后大规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中的知识分子走“五七"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废了一代人的学业,耽误了一代人的事业。
3。闭关锁国的政策,很难吸收到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襁褓中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采取了封闭的政策,学习国外前沿的科学知识,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加之国内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很容易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因为要通过阅读国外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才能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但当时的环境中这样做会当成里通外国,被成为是敌特分子。实事求是地讲,建国后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实现科学技术进步所需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不堪回首。
第三,现代化工业和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世纪70年代末,虽然我国工业体系中的重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轻工业、交通、城市等等的建设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即使重工业,在技术工艺方面,差距依然较大。交通通信体系落后于印度。
从科学技术、装备状况、生产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当时所处时代来看,我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各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进程比较,实事求是地讲,总体上也只是在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因此,建国后三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有这样一些特点:
1.重国防,轻民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取得了进展,如: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发射卫星等,这对于奠定我们当时的国际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民用制造业、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进展很慢,特别是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有些工厂使用的还是日伪时留下的技术十分落后的机器设备。
2.研究立项多,产业化应用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对科技人员发明没有激励政策,一些专业院所和科研机构的项目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一些科学技术发明不能应用于实际,不能形成大规模产业化,不能转变为生产力或产品。4
3.三次技术设备引进,确立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虽然对外交流方面比较封闭,但还是进行了三次技术设备的引进,对我国工业体系的技术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技术设备引进是1952-1959年。我们从原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设备,集中在冶金、动力、石油化工、矿山、机械、电子、汽车、拖拉机、飞机和军工等重工业部门。第二次技术引进是1963-1966年。这次引进是在我国与苏联关系非常紧张,国家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主要引进补缺门的关键性技术,引进规模小,但影响大,引进重点开始由重工业转向解决“吃、穿、用"的工业项目上,而且引进了一些中小型项目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是1973—1977年,这次引进发生在“文革"后期,其背景是建国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有从国外引进有关先进技术设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引进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的特点是: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的项目占首位;引进规模是前几次中最大的;所引进的技术装置,具有大机组、大系统、高速、高效、自动控制、热能综合利用程度高等特点。①在20世纪中后期国外掀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化学合成、核能利用、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得到迅猛发展,但截至到1978年,除了较少的项目,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空白。虽然建国后,我们也有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但是与世界科学技术在战后的突飞猛进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世纪初的10%提升到了50—70%。而根据专家们的计算,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为8.24%,1965—1976年间更是仅为4.12%。②因此,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比,我国从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科学技术进步非常滞后,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建国后,如果将党的工作中心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如果没有频繁的政治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冲击,如果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国民经济像东南亚一些新兴发展国家和地区那样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就可想而知了。
①佘晓明:论建国后四次技术引进与工业化进程,指导老师:苏少之,载于
http://jyW.znufe.edu.cn/pub/znjjslt/rcpy/sbxt/t20060520一5239.htm
②李京文、郑友敬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5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这30年中,中国共产党有着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的强烈愿望,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但是,由于建国后,在政治上受“左"思潮的影响对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产生错误的认识,从学习社会主义苏联到抵制修正主义,同时拒绝排斥资本主义,使我国陷入阶级斗争的错误泥潭;从经济发展上,党制定的以阶级斗争为工作中心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对怎样搞社会主义经济健身并不熟悉,形式上学习了苏联模式,而且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了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所有上采取了一大二公的国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农村人民公社社队体制;从对外关系上,走了自我封闭的道路,发展上倾斜于国防工业和重工业。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人员和企业没有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技术进步缓慢,投资建设浪费较大,产业调整不合理,造成与整个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建国后的三十年里,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中,我们走了弯路,延误了时机,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回归历史,如果没有三十年以来的发展道路的调整,没有三十年来对一大公和计划经济的低效率体制的改革,如果不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及经验,我们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毫无疑问,仍然会处在世界最贫穷国家的行列:1978年时,要不要改革开放,关系到中华民族是走向繁荣富强,还是继续贫穷。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在三十年前毅然决然地选择改革开放,将其坚持了三十年之久,并且还要继续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外环境
(一)内部环境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面临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革命流血牺牲,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幸福生活,但在“左”倾路线下,这种基本愿望被抹煞了。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它契合了人民群众的这种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这次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命运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勇敢地担当起这个艰巨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6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号角,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落后的中国,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以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主的对外开放政策,无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针对当时有的人对开放政策的不理解,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要有计划、有原则地引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既不能,对国外的东西一概加以拒斥,从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对因噎废食国外的东西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以各种形式主张全盘西化。"①
(--)外部环境
当时社会主义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虽然中国、越南、老挝等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实现独立、取得政权,但直到70年代末仍然没有在经济方面摆脱贫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正是基于在中国人民实现了求存(政治独立)、求强(军事大国)之后,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求富(经济发展)。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谋求经济发展、谋求富国强军的探索。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了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遏制的敌对政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随后,中美双方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因此,中国只能向社会主义“一边倒”,这是历史的产物,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得到苏联的援助,帮助我国奠定了工业基础。
但苏联的援助并非是无偿的,苏联“老大哥’’想在党和国家关系上说一不二,特别是领土主权上的霸道做法,是我党所不能接受的。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不听话”,于是单方撕毁两国友好条约,因此由两党之间的分歧发展到两国之间的敌对。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经济最发达的一个,到60、70年代,形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局面。但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不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205、373页。
可能从苏联得到改革的支持,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谋求发展。
为了缓和与美国的关系,1971年中国决定邀请美国代表团访华,开启了中美“乒乓外交’’,正如周总理所说,“小球转动了大球’’,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敌对转变为友好的政治关系,这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命运改变的转折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洞察到世界形势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时代主题,在这个时期推行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潮流,中国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乘风破浪,迎难而上,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第二章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
以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已是30年的时间了。30年“弹指一挥间”,但不容置疑的是,3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客观而理性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随后,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搞社会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并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经验总结。“老祖宗不能丢’’,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时留给我们的谆谆教导。因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根本丢弃也就丢掉了马克思主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与世界观,就丢掉了共产党人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丢掉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并长期执政的理论依据。所以,中国共产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30年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是我们的宝贵经验。
但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最终目的,还必须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了方向,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给我们党带来的影响,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所有这些理论的创新、发展都是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这些思想理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为我们加强和改进的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二、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①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具体体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紧紧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强调一方面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因为我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大,加上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不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②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不可偏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解决道路问题、党的领导问题、理论根源问题、人民政权问题,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两个基本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两个基本点必须同时坚持,缺一不可。两个基本点互相结合,互相贯通,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③
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作为改革开放的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农村改革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的,它是一块试验田,是人民首创精神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现、总结有益的经验,并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人民群众改革、①、③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202页。
创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契机,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就能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从而推动改革开放。总结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我们既要看到党的领导的作用,也要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要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在决策时倾听群众的声音,尊重群众的首创,从而使我们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最大程度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只有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才能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因为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告诉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反映人民意愿,才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才能心里装着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四、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
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①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和富强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仅使我们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好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推动作用,这是我们为什么强调要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原因。30年来,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得到良性发展,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了这个基本制度,同时又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模式,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国情和特色。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
五、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相结合
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不容忽视。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中央不仅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移。这种转变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我们党需要成功破解的历史性任务和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从来都是和政治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相连的。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政体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创造了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的宝贵经验,同时强调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还要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身内部的改革相互配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二者的改革也都是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它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企业产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改革。而且,所有这些改革对旧的经济体制而言,都不是形式的变动,而是根本性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上层建筑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但上层建筑的变革更加复杂。因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孥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将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相结合,既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这一结合也有力地反驳了那种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或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滞后等片面看法。这条宝贵的经验,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垂堡堕苎奎兰塑壅竺兰垡丝壅
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需要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
六、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相结合
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①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就是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坚持和运用,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重要结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真谛的科学揭示,也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原则。
七、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
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②
效率与公平问题~直是各国政府和执政党面临的敏感性的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稳定和执政党的信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及政策调整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社会①、②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公平问题不断凸显出党在执政理念中的地位,随后十七大明确地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总结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的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就会背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使得一些人不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将起到阻碍作用。
八、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①
改革开放30年来,世界经济出现过多次危机,但都没有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都力求从自身利益出发,影响发展趋势和国际规则的制订调整。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重新拾起保护主义,干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阻碍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对此,我们有着清醒认识,始终坚持从我国根本利益出发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各种国际磋商和谈判中坚定地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围绕增强应对能力,建立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和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制订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准入标准,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公平贸易手段,维护经济稳定和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天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方向变化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就是,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孤立起来,不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只会越来越落后。因此,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但同样重要的是,独立自主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积极融入国际环境和广泛利用外部条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
九、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
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①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促进、缺一不可。一方面,如果不进行改革,我国社会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如果经济不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财富匮乏,就会出现贫困的普遍化,就会导致一切陈腐的东西死灰复燃;如果社会不稳定,社会就会失去正常秩序,改革和发展就无法进行,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改革发展必然会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利益矛盾与利益摩擦,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葬送改革发展的已有成果和前程。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经验说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不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时,在改革时机、重点、力度等的选择上,在发展路径、方式、速度等的选择上,要考虑到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防止造成社会不稳定。只有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才能形成改革发展同稳定良性互动的效果,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邓小平着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失掉。(i)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就是,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结合
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②
这一结合是突出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更大胜利。但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党的事业与党的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党的事业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的建设的依托和载体;党的建设必须符合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推进党的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
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指出,“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其中,前三条是管总的,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条到第七条,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则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③胡锦涛对改革开放经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①邓小平t《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②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③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8页。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三章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
从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来看,中国在30年前果断地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迅速地发展了中国经济,促进了政体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当今的中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中国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分量无疑是最重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最早的,中国起到了试验田、排头兵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功,为处在困境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更多选择。
80年代中后期,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的影响下,陆续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后,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国际局势,它们在中国的影响下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发展。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越、朝、老、古等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风浪的冲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国内革新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执政党日益成熟,社会主义事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对越、朝、老、古社会主义的影响
20世纪末,越、朝、老、古四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它们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进入了国内外形势最为复杂和尖锐的时期。国际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阵营大大缩小,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从国内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已不太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停步不前,甚至持续数年负增长。如何应对国内外这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在中国的带领和影响下,越、朝、老、古这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逐步实行改革开放,加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苏东剧变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这一重大变化给越、朝、老、古各国带来巨大冲击。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深刻反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7
丕望墅堕奎兰堕塑竺堂垡堡奎
的历史,探索新形势下越、朝、老、古今后的发展道路,成为摆在它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它们普遍认为,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条主义、机会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长期进行的思想渗透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这一结果。但苏东剧变只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是全世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1990年5月,朝鲜劳动党金日成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谈到,形势越复杂,反对派的攻势越疯狂,革命人民就越要曝持革命原则,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前进。1991年4月,古巴共产党四大提出“拯救祖国’’、“拯救革命"、“拯救社会主义"的口号。越南共产党还从组织上采取措施,把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背离社会主义,主张效仿苏东“改革”路子的人,撤销党内职务或清除出党。老挝党在东欧剧变之后不久召开的“四届八中全会”上,提出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目标,紧紧掌握新时期老挝革命的性质;马列主义是党指导老挝人民革命事业的思想基础;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领导是老挝人民革命事业胜利的决定条件;提倡和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民主;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和效力;把爱国主义和无产者的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相结合"。①
当然,这些国家执政党坚持的“社会主义",绝不是重新回到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思维和做法上,而是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一种新的环境下,只有独立自主、积极探索,才能早日摆脱困境,走上社会主义复兴之路。
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要谋求发展,必须突破旧的发展模式,将本国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坚持走改革发展之路才是社会主义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的真正出路和历史选择。朝、越、老、古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许多领域。总的来说,经济体制改革动作大,效果比较明显。越共1986年六大确立了全面革新路线,越共领导人还提出和阐述了“革新思维"的理论,强调要以经济革新为重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民富国强。1986年1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四大,提出了“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1988年经济体制革新全面铺开,政治体制也逐步开始革新。古巴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国内改革呼声甚高:“与其自我灭亡,不如冒改革风险。"古巴改革逐步由“应①蔡文纵:《老挝人民革命党简史》,载于《东南亚研究》,1991年1期第15页。18
急措施”向“稳步改革”这一战略转变。古巴领导人十分重视借鉴中国、越南的改革经验,而不能学苏联的那种毁灭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朝鲜的改革起步最晚,直到2002年7月,在金正日的亲自推动下,经济改革开始启动,推出了以提高农业产量、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改革运动。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的成就:(1)关于经济体制模式。抛弃了社会主义经济完全等同于“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新模式。如越南共产党总结实践经验,六大决议提出“建立符合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体制”。直到越共八大正式表述为“形成一个相对配套的、以社会主义为既定方向的、由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培育各种市场要素;完善经济法规体系;继续革新计划工作;革新财政、货币和价格政策;提高管理经济的能力和效益。(2)关于所有制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越南共产党主张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即国有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和小业主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老挝党认真纠正过去“急于铲除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左’’的政策,逐步形成“三多一平等”的经济结构,即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组织形式长期并存的方针;各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使之在某些部门起骨干作用。(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搞好国企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越南90年代初开始整顿国有企业,实行转变经营机制,取消国家财政对企业的拨款和亏损补贴;国有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允许国有企业兼并、破产或重组、重建。除此之外,在农业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改革等方面,这些国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以适应发展经济的要求。越南改革从农村起步,特别是1988年4月越共中央的第十号决议鼓舞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后几乎每年增加129万吨粮食,使人均占有量从1987年的280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00公斤,并从粮食进口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①
2.实行对外开放,推进全方位外交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开放的趋势势不可挡。①谭荣邦:《苏东剧变后越、朝、老、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5期第36页。19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成功的。社会主义从封闭走向开放,本身也是改革的重要方面。越南把对外开放称为“汇入国际社会”,相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开放步伐更大。在引迸外资方面,1987年12月制定第一部《外国投资法》,后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1996年11月通过《越南外国投资法》,内容更加广泛、明确,条件更加优惠、宽松,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最自由的投资法。在与国际社会接轨方面,越南采取积极举措,参与东盟10年减税计划,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国家行动计划,参加世贸组织以及与美国签署双边贸易协定。越南正一步步地融入国际社会,尽力把本国生产、经营和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联系起来。
1986年1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了“四大’’,会议重新审视了老挝的国情,纠正了过去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想,明确地提出了要“革新开放"的方针,并制定了革新开放的战略。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大力加强与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奉行与本地区各国的睦邻和平共处政策,扩大与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经济、科技、文化合作,1997年7月正式加入东盟,迄今为止,已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高了老挝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古巴没有因美国的长期封锁、禁运而屈服。古巴共产党和人民“以开放应对封锁",争取到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和发展环境。相比较而言,古巴的对外开放先于国内改革起步。1982年2月,古巴就颁布了关于吸引外资的第50号法令。1991年古巴共产党四大正式把对外开放作为国策确定下来,逐渐形成了对外的“三大支柱":吸收外国投资、对外贸易、旅游业。
朝鲜虽不使用“开放"一词,但实际上为了克服困难,发展经济,逐步采取着有限度的对外开放措施。在20世纪80、90年代,朝鲜先后公布《合资经营法》和《外国人投资法》等重要法规。目前外国投资者逐年增多,投资方式包括合资、合作或独资经营,投资领域从工业到农业、能源、通讯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国投资者租用土地期限最长可达50年。在金正日的领导下,朝鲜的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朝鲜的对外开放事业出现了更积极主动的迹象。
3.大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苏联的领导者推行了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成为摆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朝鲜劳动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工作,认为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败的最重要的问题。金正日指出,党团结的中心、领导的中心是领袖,全党必须以领袖为中心,用一个思想团结起来。必须在主体思想基础上实现党的统一团结,党内不允许有与主体思想相悖的其他思想。
越南共产党1993年和1999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建党整党、批评和自我批评运动。他们认为这是关系越共和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大事。坚决反对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面临的共同课题。越共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斗争,把腐败现象作为党的重点整治工作,成立政府反贪污反走私工作委员会,制订《反贪污法》,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老挝人民革命党吸取了苏东剧变后各国共产党纷纷瓦解的惨痛教训,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强调在党建工作中要提高党对社会的责任感,转变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效率,解决好党群关系问题,清除党内腐败现象,维护党的纯洁以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老挝党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着重强调人才建设、干部培养等问题。近几年来,老挝党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干部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在确保国家政局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注重以法治国。古巴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建设,这是它们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优势。古巴共产党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使何塞・马蒂表现的民族精神、切・格瓦拉表现的坚定信念以及卡斯特罗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变成凝聚人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了有效的预防特定人员的腐败问题,古巴颁布的《国家干部道德法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规定了26条禁令。由于古巴广大干部廉政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古巴党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反对搞“政治多元化”、“西方多党制"的政治制度。
(二)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与苏联社会主义的瓦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社会主义道路应该如何走?如何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总结起来,主要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历史经验证明,“一条道路、一个中心、一种模式’’是行不通的,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主要靠本国的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的实践中,曾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盲目照搬,不仅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21
而且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苏东剧变,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实质是要解放思想,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各国纷纷从本国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这就表明人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索,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得以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越、朝、古、老等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中国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调整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受条件、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展并不一致,有的进展较快(如中国、越南),有的则很慢(如古巴、朝鲜)。。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凡经过改革的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改善。如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3.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始终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解决政治与经济、精神与物质、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等问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前苏联的旧模式中,过分突出政治和精神的重要性,而把经济建设放在次要地位,过分强调社会公平,政府计划包揽一切,而忽视效率和市场的调节作用。这种片面性在一些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仍然存在,有的甚至更严重。社会主义是否与市场经济兼容,人们认识上并不一致,不少人仍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实践证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问题,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和完善执政党自身建设,是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任务。在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建设的目标能否得到实现,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得到坚持和发展,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关键。当前,社会主义国家都认识到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在推进本国的改革与发展的同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与改进执政党自身建设。总的来讲,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在指导思想上,在注重理论创新的同时,运用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全党思想;注重领导人的新老更替,废除终身制,大力推行各级领导干部年轻化;裁撤冗员,提高效率,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采取果断措施,清洁党的队伍,开展反腐倡廉运动,惩治贪污腐败,清除异己分子,杜绝自由化思想在党内蔓延;进一步改善党与群众的关系,注意吸纳年轻人加入党的组织,注重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总之,社会主义国家在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上十分重视,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共产党能够更好地担当历史重任,永葆青春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任重道远。
5.吸取历史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问题。冷战结束后,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问题事关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更为重要,否则,社会是很难稳定的。要发展就必须对过去的体制进行改革,就必须对外开放。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采取既能推进改革发展,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使改革、发展与稳定并行不悖,同步进行。忽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盲目、激进的推进改革,迟早会带来不良后果。在民主与法制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中,社会主义民主处于主要的地位,对法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民主只有制度化、建设,过分集中,专制和个人迷信盛行。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对此不能掉以轻法律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一度忽视民主和法制一l∑。
6.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虽然两极对立已结束,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打压政策不会改变。美国视社会主义国家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采取各种手法促其演变垮台。社会主义国家对此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防范措施。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的发展趋势,这使得经济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掌握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了较多的社会财富,我们应向资本主义学习其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其资金,为我所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虽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和合作的一面,在今后的发展中,两者既矛盾又合作,要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处理好这种关系。
目前,仅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各自发展水平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实行相同模式和同一政策都是不可能的。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相同,也面临着相似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保持对西方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团结一致,这既符合各自国家民族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顺利发展。中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其经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起点不同,改革的进程有快有慢,有的甚至才刚刚起步,对此我们不能强求一致,要吸取过去国际共运的历史教训,尊重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想法和做法,不要站在我们现有的水平上,以我们的做法和经验去评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
二、对拉美国家的现实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寻求政治独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南美洲是拉美发展中国家比较集中的地区,二战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政治上一直受到美国的打压。美国对拉美国家推行“大棒政策”和“美元外交",企图控制或影响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但随着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美国家强烈地期盼摆脱美国的影响,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政治和经济的自由发展。
2006年,拉美国家中左翼政党纷纷赢得大选,拉美左翼政党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委内瑞拉、巴西和智利等国中左翼政党赢得大选获得连任,厄瓜多尔、秘鲁和尼加拉瓜等国的中左翼政府也纷纷上台执政。如果加上早先在巴拿马、乌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共和国等已上台执政的中左翼政府,拉美中左翼政权已占据拉美半壁以上的江山。
从上述国家的选举情况看,拉美左翼政党的崛起已成潮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其执政理念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拉美左翼通常是指拉美各国的左翼政党和左翼社会运动,其中,特别指那些对现状不满、期待社会变革的政治力量。当前活跃在拉美政坛的左翼政治力量既包括共产党、社会党以及一些民族主义政党,也包括一些代表中下层民众利益和政治诉求的社会运动或民众组织。从对外政策来看,他们敢于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美国说“不"。他们普遍反对美国在拉美推行新自由主义,在美国极力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敢于同美国叫板,并且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孤立和封锁。此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等国际舞台上,他们极力反对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建立更为平等与合理的国际秩序。但是,它们并不主张与美国彻底决裂,而是希望在坚持本国利益的基础上与美国合作。从国内政策来看,他们更加强调社会公正,主张通过社会变革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主张发挥国家的作用,尤其是应该对本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加强掌控,但不排斥继续推行改革开放和外资的参与。①
拉美左翼的政治力量实际在执政理念上是存在很多派别的。总的来说,拉美左翼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为代表,另一类则是智利、乌拉圭、阿根廷、巴西等国。前者非常强调国家的作用和民族的利益,主张通过国家的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后者则在注重解决社会贫困和社会公正问题的同时,积极推动国家的对外开放和自由化改革,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前者言辞激烈,虽然不完全排斥与美国的合作,但批评的声音更高,反对美国主导一切;后者则态度温和,虽然不盲从于美国的利益安排,但合作是主流。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以及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属拉美激进左派,巴西总统卢拉、①郎平;《拉美左翼的执政理念》,载于http:1/删.china.COm.cn/node_7000058/2007—04/02/content一8047175.htm
乌拉圭总统巴斯克斯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属拉美温和左派。
拉美左翼在执政中总体上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道路,另一条是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发展模式,前一种更多的是向社会倾斜,而后一种发展模式则转而加强国家的掌控。在对外关系上,前者对美国态度温和,后者反美坚定而激烈。对于这两种左翼政党,美国媒体称前者“自由、开放、负责任",而称后者“独裁、封闭、蛊惑人心"。然而,不论这两种左翼政党选择的道路有多么的不同,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主张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寻找适合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佳道路。以查韦斯为代表的激进左派,主张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讨.
市场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市场经济从产生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三种形态:
一是由美国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主张私有化、政府不要管经济,使得拉美经济停滞,负增长,高债务,并且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公正的社会分配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这种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给拉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二是目前欧洲国家普遍施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能够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两极分化,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西方国家政府便着手研究和推行福利政策,以遏制两极分化,缓和社会矛盾。其公式可概括为:市场经济+公平。所以,社会市场经济本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改良,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它虽然也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一位法国前总理曾经说过,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这种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关注社会公平,实行福利政策,一定程度地缩小了贫富差别,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缓解了社会矛盾。由于它只是在分配领域进行改革,重点搞福利事业和福利政策,而丝毫不触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及其政治结构,所以这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而己。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问题,而且由于将越来越多的税收和资金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欧洲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对于这种市场经济模式,也应引起我国的关注和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三是我国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将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运行的那种市场经济模式,有选择的运用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来,使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用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新的形态。所以,它既不同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别于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它有着自身特殊的本质和特殊的运行规律。邓小平在1979年就曾经明确地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理论的任务,就应当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科学的论证和科学的说明,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①不能不说,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于我们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是一个伟大创举’’。因此,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它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成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30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材料,有更好的条件进行理论研究、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研究工作,这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都会有深远的意义。
(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原则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拉美国家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N-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姓社”而不是“姓资",它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就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同富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公有制是“本’’,市场经济是“用’’,决不能削足适履。所以,对西方运行的市场经济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照搬照抄。当然,旧的公有制经济运行模式也要进行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就是我们多年来对所有制认识和研究而取得的重要成果。虽然公有制经济需要改革,但必须掌握一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公有制已不再是主体,那就是私有化了,那我们的市场经济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所以,对公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81、82页。27
不能简单地一卖了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如果改变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不仅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存在,我国社会也难以稳定。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就连市场经济的倡导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试图去防止它。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呢?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为例,我们已经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而同现在的阿根廷差不多。造成分配差异程度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施行和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对此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和检测指标体系。这里仍然有一个“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来进行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加强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邓小平曾经讲到,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很有道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方面比资本主义更有优势,因为我们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运行的市场经济。在这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这里着重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我国十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总结。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就在于,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宏观调控和“五个统筹",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可以说,这是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成果。当前,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结合,使市场经济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离不开法治。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必须是法治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政治制度存在辩证关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法治要制约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防止它对社会主义政治的产生负面影响,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目前
我国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是同市场经济的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强化法治,进一步完善法治,建立真正的法治市场经济,才能减少或消灭腐败现象。
第五,要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诚信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时滞性、波动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性对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形成很大的冲击,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抵制和斗争,它将严重干扰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冲垮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反过来,又会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建设,并用以指导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协调一致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是当前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几个要点。只有将这几个要点协调统一起来,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才能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轨道上更好的运行,才能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同时,对拉美国家和经济不发达国家想谋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具有借鉴意义。
三、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应对是以冷战为背景来考虑的。改革开放向西方国家打开了一扇门,让中国可以放眼看世界,世界也可以了解中国。90年代以后,对社会主义的恐惧不成为安全考虑的理由了,虽然在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所确立的经济大国地位,使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合作与发展成为彼此的利益相关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吸引了西方国家大量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双方实现了共赢。
中国改革开放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第一阶段,1978--1992年。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时期,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29
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最显著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与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发展相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
中国在这个时期,踏上了经济改革的列车,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西方国家对中国更多的是充满敌意,极力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为此采取经济制裁、抨击人权状况等各种手段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年一2000年,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完全打开,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脉搏,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民主政治得到完善,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中国成功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并向世人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维护世界的经济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可取得稳定的多边的优惠待遇,可以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通过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将促进中国价格体系的理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有助于地方保护主义的
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势不可挡,他们改变了策略,更多地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已经初步确立。
第三阶段,2001--2008年。入世7周年盘点,最大的感觉首先是中国克服了入世后,世贸规则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冲击,国家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打破和市场的统一,达到货畅其流,使资金、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因此,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了合作,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中,也希望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升级换代,继续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实在是“出人意料”;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力引擎。
这个阶段,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在拉动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但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这个时期,西方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政治上的打压,利用奥运会干涉中国内政,散布中国威胁论,攻击中国人权状况;经济上的利用,对奥运会带来的巨大商机趋之若鹜,积极投身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来,参与到中国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实现利益共赢。
西方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国家也阻止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阻止不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阻止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决心。只有合作才能增加了解,只有合作才能减少分歧,只有合作才是彼此利益的共同点。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结语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①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地进行总结,这些宝贵经验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应当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来逐步解决。如:三大差别拉大,即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拉大;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在经济发展中社会事业发展被忽视了,比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滞后;民生问题突显出来,诸如就业难、上学难、看病贵、住房贵、治安乱等这些牵涉到百姓民生问题,积累起来了,一时难以得到解决;发展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带来能源、材料、资源浪费严重,吃老祖宗和下几代人的饭;生态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短缺现象严重;贪污腐败蔓延,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社会风气不好,社会治安环境亟待改善。但这并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而是改革前进路上应逐步解决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一个榜样,给贫穷国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对拉美国家开展“21世纪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32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1高放:《社会主义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3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一中国改革开放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
[43《邓小平文选》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邓小平文选》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楼继伟:1998年版。《中国改革——波浪式前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2005年版。[7]王桂新:《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科学出版社,
[8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薛庆超:
[11]柳可白:《中国改革的前奏》,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2]张神根:《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1978--20089,
年版。
[13]何建明:《破天荒——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丛书》,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14]汤应武:《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纪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153邵维正,范继超:《改革开放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1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强国之路一中国改革步入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73李铁映:《改革.开放.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杨峥晖,尹永钦:《巨变:1978年一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9]张维迎:《中国改革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3
参考论文:
[1]余源培:《试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眼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期。
[2]秦宣仁:《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环境与任务》,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04期。
[3]林德山:《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开放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共中央党校,1998。1994年第2
[4]黄宗良:《让昨天昭示今天一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看“三个代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l期。
[5]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几点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6]谭荣邦:《苏东剧变后越、朝、老、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5期。
[7]黄红发:《改革开放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8]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7月2日。
[9]程有保:《邓小平改革开放的风险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3月5日。
2004年11[10]高学栋:《经济全球化与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复旦大学,
月16日。
[11]李阳:《拉美左翼力量崛起评析》.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第05期。
[12]吴世韶,陈洪江:《拉美左翼的重新崛起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6年。.
[13]曹宣,刘友贤:《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潮州日报,2007年9月12日第A02版。
[14]黄宗良:《苏联剧变的教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l期。[15]汪玉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与展望》,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3月1日。[16]高明霞:《试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体系的形成——写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17]韩庆祥:《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哲学总结》,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18]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19]于恒魁,王玉兰:《查韦斯的社会主义构想与实践》,
2008年第0l期。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张登文:《查韦斯:从“第三条道路”走向“21世纪社会主义”》,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第01期。
[21]刘杰:《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22]卫兴华:《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华魂,2008年第3期。
[23]张茂枝,伍锋:《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理论导刊,2008年第06期。
外国文献:
[1]米洛斯・尼科利奇:《处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莫里斯・迈斯纳:《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特区》,俞可平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35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后记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进行必要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选定《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及其世界意义》这个题目之后,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希望能够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但由于个人能力所限以及处务工作繁忙,文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还不够成熟,文里架构还欠斟酌,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在此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导师薛新国教授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的结构、内容的取舍、观点的提炼、文字的表达等各方面字斟句酌地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论文的协作,而且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将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在我学习过程中,政治与行政学院的高建教授、余金成教授、荣长海教授、董四代教授、王存刚教授、王燕京教授、孙慧敏教授、王永志教授等老师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在此,我谨向他们及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诗华
2008年10月36
天津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及其世界意义
姓名:唐诗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指导教师:薛新国
20090328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为起点,在30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既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了中国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它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对实行改革开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时机。第二章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最新解读。第三章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拉美国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来论述。
中国改革开放无疑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成功的一个,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它的经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拉美国家有着现实意义。关键词:改革开放主要历史经验影响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Abstract
China’Sreformandopeningup,withthesystematicinnovationandsystematicreformasthejumping—offpointinthefieldofeconomy,has
aschangedChina’SoutlookandChina’Sstatusintheworld
30yearswellafterofquickeconomicdevelopment.China’Sreformandopeninguphavemadesignificantachievements,whichhasmadeChinesepeoplefirmlypromotethegreatreformandopeningup.ThereformandopeninguphavefoundoutadeveIopmentroutesuitablefortheChina’Snationalsituation.
SOon,evenThedevelopmentandchangesinpolitics,economy,cultureand
theinfluence
summarizing.ontheworldbroughtaboutbyitareworththinkingand
Thearticlemainlydiscussesthemainexperiencesof.thereformandopeningupandtheirinfluenceontheworld.Thearticleincludesthreechapters.Thefirstchaptermainlytalksaboutthefactthatthereformandopeningup
internalarethesocialistinevitablechoiceintheenvironmentsarenewera.TheandexternalmainlydiscussedandChinahas
thesecond
aregrabbedtheopportunityforthereformandopeningup.Inchapter,themainhistoricexperiencesinthereformandopeningup
summarizedfromtenaspects.ThisiStherecentexplanationforthereformandopeningupbyChina’S17‘“NationalPeople’SCongresssinceChinahaspracticedthereformandopeningupfor30years.Inthethirdchapter,theinfluenceofthereformandopeningup
thefocusonontheworldisanalyzed,withcountries,LatinAmericantheinfluenceonthesocialist
countriesandwesterncountries.
Thereis
successfulnodoubtthatChina’Sreformandopeningupaarethemostoneinthesocialistcountriesandhavesetgoodexampleforthedevelopingcountries.TheirexperienceswillhaverealisticmeaningsfortheothersocialistcountriesandLatinAmericancountries.
Keywords:reformandopeningupmainhistoricexperienceinfluence.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岙鲞垣整盘堂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埠6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日飙芈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绪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从1978年到今天,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正发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正在以坚定的信念、以非凡的胆识、以一往无前的决心朝着党的十七大制定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对我们坚定改革开放道路十分重要。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明确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科学论断,即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①胡锦涛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0页。
二、研究现状
经过近30年的实践,中国改革开放整体上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总体上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的文章分析了改革进入新阶段以及中国进入发展型社会后面l瞄更加复杂的局面,如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意义,利益关系的调整将更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增大等。有的文章则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主要集中在对国内经济和政治影响方面的研究,但缺乏对改革开放深层意义的探讨。基于此,许多论文都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协调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不同领域的改革关系。在当前,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并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整体上与其他改革保持平衡。
三、难点及创新
目前,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论文很多,大都集中在研究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但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阵营以及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方面涉及的比较少,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来回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所质疑的人,并总结归纳出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同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对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对西方国家的现实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际、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到改革开放给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
2活水平带来的巨大变化,然后对比了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变化,得出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同时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了经验总结,最后对改革开放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第一章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一、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
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发生作用,如果社会生存面临危机,就需要变革,通过改革和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当我们重新回顾从建国后到1978年“文革”结束时,我国在经济、科技、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境地,客观看待建国后三十年经济建设方面的成绩与不足,才能够在今天理解当时必须改革开放的真正原因。
新中国建立以后,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封闭发展的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制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以国家统一标准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自力更生模式的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影响,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排位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据世界权威的经济增长学家麦迪森研究计算,1952年到1978年中中国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4.7%。①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
其次,建国后的第一个30年,除了军事方面有一些进展外,其他方面的自主的科学技术进步步伐缓慢,与美欧日等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原本处在同一起点的巴西、韩国等发展中国家。
导致我国建国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1.正规的知识教育受到冲击,造成知识结构断层。特别是“文革"十年中,正常的教育制度被打乱,中高等教育的考试被废除,一般的知识课程设置被删①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
改,中高等基础和专业知识被大量删减和简单化,耽误了一代人知识的教育和培养,造成科学技术人才匮乏、断层。
2.科技人员成为被打压、受排挤的对象,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知识分子原本是推动社会文明、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却被视为“臭老九’’,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被指责走白专道路;血多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压制,他们的才干得不到施展;特别是1966年后大规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中的知识分子走“五七"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废了一代人的学业,耽误了一代人的事业。
3。闭关锁国的政策,很难吸收到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襁褓中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采取了封闭的政策,学习国外前沿的科学知识,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加之国内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很容易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因为要通过阅读国外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才能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但当时的环境中这样做会当成里通外国,被成为是敌特分子。实事求是地讲,建国后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实现科学技术进步所需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不堪回首。
第三,现代化工业和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世纪70年代末,虽然我国工业体系中的重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轻工业、交通、城市等等的建设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即使重工业,在技术工艺方面,差距依然较大。交通通信体系落后于印度。
从科学技术、装备状况、生产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当时所处时代来看,我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各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进程比较,实事求是地讲,总体上也只是在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因此,建国后三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有这样一些特点:
1.重国防,轻民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取得了进展,如: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发射卫星等,这对于奠定我们当时的国际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民用制造业、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进展很慢,特别是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有些工厂使用的还是日伪时留下的技术十分落后的机器设备。
2.研究立项多,产业化应用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对科技人员发明没有激励政策,一些专业院所和科研机构的项目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一些科学技术发明不能应用于实际,不能形成大规模产业化,不能转变为生产力或产品。4
3.三次技术设备引进,确立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虽然对外交流方面比较封闭,但还是进行了三次技术设备的引进,对我国工业体系的技术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技术设备引进是1952-1959年。我们从原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设备,集中在冶金、动力、石油化工、矿山、机械、电子、汽车、拖拉机、飞机和军工等重工业部门。第二次技术引进是1963-1966年。这次引进是在我国与苏联关系非常紧张,国家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主要引进补缺门的关键性技术,引进规模小,但影响大,引进重点开始由重工业转向解决“吃、穿、用"的工业项目上,而且引进了一些中小型项目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是1973—1977年,这次引进发生在“文革"后期,其背景是建国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有从国外引进有关先进技术设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引进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的特点是: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的项目占首位;引进规模是前几次中最大的;所引进的技术装置,具有大机组、大系统、高速、高效、自动控制、热能综合利用程度高等特点。①在20世纪中后期国外掀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化学合成、核能利用、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得到迅猛发展,但截至到1978年,除了较少的项目,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空白。虽然建国后,我们也有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但是与世界科学技术在战后的突飞猛进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世纪初的10%提升到了50—70%。而根据专家们的计算,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为8.24%,1965—1976年间更是仅为4.12%。②因此,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比,我国从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科学技术进步非常滞后,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建国后,如果将党的工作中心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如果没有频繁的政治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冲击,如果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国民经济像东南亚一些新兴发展国家和地区那样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就可想而知了。
①佘晓明:论建国后四次技术引进与工业化进程,指导老师:苏少之,载于
http://jyW.znufe.edu.cn/pub/znjjslt/rcpy/sbxt/t20060520一5239.htm
②李京文、郑友敬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5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这30年中,中国共产党有着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的强烈愿望,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但是,由于建国后,在政治上受“左"思潮的影响对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产生错误的认识,从学习社会主义苏联到抵制修正主义,同时拒绝排斥资本主义,使我国陷入阶级斗争的错误泥潭;从经济发展上,党制定的以阶级斗争为工作中心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对怎样搞社会主义经济健身并不熟悉,形式上学习了苏联模式,而且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了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所有上采取了一大二公的国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农村人民公社社队体制;从对外关系上,走了自我封闭的道路,发展上倾斜于国防工业和重工业。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人员和企业没有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技术进步缓慢,投资建设浪费较大,产业调整不合理,造成与整个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建国后的三十年里,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中,我们走了弯路,延误了时机,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回归历史,如果没有三十年以来的发展道路的调整,没有三十年来对一大公和计划经济的低效率体制的改革,如果不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及经验,我们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毫无疑问,仍然会处在世界最贫穷国家的行列:1978年时,要不要改革开放,关系到中华民族是走向繁荣富强,还是继续贫穷。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在三十年前毅然决然地选择改革开放,将其坚持了三十年之久,并且还要继续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外环境
(一)内部环境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面临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革命流血牺牲,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幸福生活,但在“左”倾路线下,这种基本愿望被抹煞了。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它契合了人民群众的这种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这次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命运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勇敢地担当起这个艰巨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6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号角,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落后的中国,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以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主的对外开放政策,无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针对当时有的人对开放政策的不理解,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要有计划、有原则地引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既不能,对国外的东西一概加以拒斥,从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对因噎废食国外的东西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以各种形式主张全盘西化。"①
(--)外部环境
当时社会主义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虽然中国、越南、老挝等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实现独立、取得政权,但直到70年代末仍然没有在经济方面摆脱贫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正是基于在中国人民实现了求存(政治独立)、求强(军事大国)之后,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求富(经济发展)。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谋求经济发展、谋求富国强军的探索。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了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遏制的敌对政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随后,中美双方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因此,中国只能向社会主义“一边倒”,这是历史的产物,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得到苏联的援助,帮助我国奠定了工业基础。
但苏联的援助并非是无偿的,苏联“老大哥’’想在党和国家关系上说一不二,特别是领土主权上的霸道做法,是我党所不能接受的。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不听话”,于是单方撕毁两国友好条约,因此由两党之间的分歧发展到两国之间的敌对。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经济最发达的一个,到60、70年代,形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局面。但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不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205、373页。
可能从苏联得到改革的支持,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谋求发展。
为了缓和与美国的关系,1971年中国决定邀请美国代表团访华,开启了中美“乒乓外交’’,正如周总理所说,“小球转动了大球’’,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敌对转变为友好的政治关系,这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命运改变的转折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洞察到世界形势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时代主题,在这个时期推行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潮流,中国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乘风破浪,迎难而上,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第二章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
以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已是30年的时间了。30年“弹指一挥间”,但不容置疑的是,3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客观而理性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随后,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搞社会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并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经验总结。“老祖宗不能丢’’,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时留给我们的谆谆教导。因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根本丢弃也就丢掉了马克思主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与世界观,就丢掉了共产党人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丢掉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并长期执政的理论依据。所以,中国共产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30年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是我们的宝贵经验。
但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最终目的,还必须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了方向,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给我们党带来的影响,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所有这些理论的创新、发展都是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这些思想理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为我们加强和改进的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二、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①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具体体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紧紧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强调一方面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因为我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大,加上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不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②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不可偏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解决道路问题、党的领导问题、理论根源问题、人民政权问题,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两个基本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两个基本点必须同时坚持,缺一不可。两个基本点互相结合,互相贯通,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③
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作为改革开放的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农村改革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的,它是一块试验田,是人民首创精神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现、总结有益的经验,并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人民群众改革、①、③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202页。
创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契机,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就能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从而推动改革开放。总结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我们既要看到党的领导的作用,也要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要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在决策时倾听群众的声音,尊重群众的首创,从而使我们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最大程度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只有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才能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因为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告诉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反映人民意愿,才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才能心里装着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四、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
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①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和富强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仅使我们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好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推动作用,这是我们为什么强调要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原因。30年来,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得到良性发展,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了这个基本制度,同时又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模式,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国情和特色。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
五、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相结合
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不容忽视。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中央不仅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移。这种转变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我们党需要成功破解的历史性任务和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从来都是和政治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相连的。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政体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创造了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的宝贵经验,同时强调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还要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身内部的改革相互配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二者的改革也都是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它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企业产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改革。而且,所有这些改革对旧的经济体制而言,都不是形式的变动,而是根本性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上层建筑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但上层建筑的变革更加复杂。因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孥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将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相结合,既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这一结合也有力地反驳了那种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或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滞后等片面看法。这条宝贵的经验,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垂堡堕苎奎兰塑壅竺兰垡丝壅
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需要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
六、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相结合
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①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就是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坚持和运用,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重要结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真谛的科学揭示,也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原则。
七、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
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②
效率与公平问题~直是各国政府和执政党面临的敏感性的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稳定和执政党的信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及政策调整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社会①、②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公平问题不断凸显出党在执政理念中的地位,随后十七大明确地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总结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的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就会背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使得一些人不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将起到阻碍作用。
八、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①
改革开放30年来,世界经济出现过多次危机,但都没有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都力求从自身利益出发,影响发展趋势和国际规则的制订调整。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重新拾起保护主义,干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阻碍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对此,我们有着清醒认识,始终坚持从我国根本利益出发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各种国际磋商和谈判中坚定地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围绕增强应对能力,建立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和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制订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准入标准,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公平贸易手段,维护经济稳定和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天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方向变化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就是,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孤立起来,不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只会越来越落后。因此,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但同样重要的是,独立自主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积极融入国际环境和广泛利用外部条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
九、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
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①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促进、缺一不可。一方面,如果不进行改革,我国社会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如果经济不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财富匮乏,就会出现贫困的普遍化,就会导致一切陈腐的东西死灰复燃;如果社会不稳定,社会就会失去正常秩序,改革和发展就无法进行,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改革发展必然会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利益矛盾与利益摩擦,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葬送改革发展的已有成果和前程。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经验说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不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时,在改革时机、重点、力度等的选择上,在发展路径、方式、速度等的选择上,要考虑到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防止造成社会不稳定。只有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才能形成改革发展同稳定良性互动的效果,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邓小平着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失掉。(i)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就是,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结合
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②
这一结合是突出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更大胜利。但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党的事业与党的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党的事业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的建设的依托和载体;党的建设必须符合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推进党的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
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指出,“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其中,前三条是管总的,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条到第七条,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则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③胡锦涛对改革开放经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①邓小平t《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②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杂志社2007年版第24期。
③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8页。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三章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
从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来看,中国在30年前果断地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迅速地发展了中国经济,促进了政体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当今的中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中国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分量无疑是最重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最早的,中国起到了试验田、排头兵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功,为处在困境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更多选择。
80年代中后期,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的影响下,陆续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后,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国际局势,它们在中国的影响下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发展。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越、朝、老、古等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风浪的冲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国内革新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执政党日益成熟,社会主义事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对越、朝、老、古社会主义的影响
20世纪末,越、朝、老、古四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它们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进入了国内外形势最为复杂和尖锐的时期。国际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阵营大大缩小,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从国内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已不太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停步不前,甚至持续数年负增长。如何应对国内外这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在中国的带领和影响下,越、朝、老、古这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逐步实行改革开放,加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苏东剧变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这一重大变化给越、朝、老、古各国带来巨大冲击。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深刻反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7
丕望墅堕奎兰堕塑竺堂垡堡奎
的历史,探索新形势下越、朝、老、古今后的发展道路,成为摆在它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它们普遍认为,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条主义、机会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长期进行的思想渗透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这一结果。但苏东剧变只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是全世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1990年5月,朝鲜劳动党金日成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谈到,形势越复杂,反对派的攻势越疯狂,革命人民就越要曝持革命原则,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前进。1991年4月,古巴共产党四大提出“拯救祖国’’、“拯救革命"、“拯救社会主义"的口号。越南共产党还从组织上采取措施,把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背离社会主义,主张效仿苏东“改革”路子的人,撤销党内职务或清除出党。老挝党在东欧剧变之后不久召开的“四届八中全会”上,提出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目标,紧紧掌握新时期老挝革命的性质;马列主义是党指导老挝人民革命事业的思想基础;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领导是老挝人民革命事业胜利的决定条件;提倡和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民主;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和效力;把爱国主义和无产者的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相结合"。①
当然,这些国家执政党坚持的“社会主义",绝不是重新回到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思维和做法上,而是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一种新的环境下,只有独立自主、积极探索,才能早日摆脱困境,走上社会主义复兴之路。
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要谋求发展,必须突破旧的发展模式,将本国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坚持走改革发展之路才是社会主义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的真正出路和历史选择。朝、越、老、古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许多领域。总的来说,经济体制改革动作大,效果比较明显。越共1986年六大确立了全面革新路线,越共领导人还提出和阐述了“革新思维"的理论,强调要以经济革新为重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民富国强。1986年1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四大,提出了“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1988年经济体制革新全面铺开,政治体制也逐步开始革新。古巴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国内改革呼声甚高:“与其自我灭亡,不如冒改革风险。"古巴改革逐步由“应①蔡文纵:《老挝人民革命党简史》,载于《东南亚研究》,1991年1期第15页。18
急措施”向“稳步改革”这一战略转变。古巴领导人十分重视借鉴中国、越南的改革经验,而不能学苏联的那种毁灭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朝鲜的改革起步最晚,直到2002年7月,在金正日的亲自推动下,经济改革开始启动,推出了以提高农业产量、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改革运动。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的成就:(1)关于经济体制模式。抛弃了社会主义经济完全等同于“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新模式。如越南共产党总结实践经验,六大决议提出“建立符合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体制”。直到越共八大正式表述为“形成一个相对配套的、以社会主义为既定方向的、由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培育各种市场要素;完善经济法规体系;继续革新计划工作;革新财政、货币和价格政策;提高管理经济的能力和效益。(2)关于所有制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越南共产党主张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即国有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和小业主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老挝党认真纠正过去“急于铲除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左’’的政策,逐步形成“三多一平等”的经济结构,即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组织形式长期并存的方针;各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使之在某些部门起骨干作用。(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搞好国企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越南90年代初开始整顿国有企业,实行转变经营机制,取消国家财政对企业的拨款和亏损补贴;国有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允许国有企业兼并、破产或重组、重建。除此之外,在农业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改革等方面,这些国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以适应发展经济的要求。越南改革从农村起步,特别是1988年4月越共中央的第十号决议鼓舞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后几乎每年增加129万吨粮食,使人均占有量从1987年的280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00公斤,并从粮食进口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①
2.实行对外开放,推进全方位外交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开放的趋势势不可挡。①谭荣邦:《苏东剧变后越、朝、老、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5期第36页。19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成功的。社会主义从封闭走向开放,本身也是改革的重要方面。越南把对外开放称为“汇入国际社会”,相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开放步伐更大。在引迸外资方面,1987年12月制定第一部《外国投资法》,后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1996年11月通过《越南外国投资法》,内容更加广泛、明确,条件更加优惠、宽松,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最自由的投资法。在与国际社会接轨方面,越南采取积极举措,参与东盟10年减税计划,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国家行动计划,参加世贸组织以及与美国签署双边贸易协定。越南正一步步地融入国际社会,尽力把本国生产、经营和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联系起来。
1986年1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了“四大’’,会议重新审视了老挝的国情,纠正了过去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想,明确地提出了要“革新开放"的方针,并制定了革新开放的战略。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大力加强与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奉行与本地区各国的睦邻和平共处政策,扩大与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经济、科技、文化合作,1997年7月正式加入东盟,迄今为止,已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高了老挝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古巴没有因美国的长期封锁、禁运而屈服。古巴共产党和人民“以开放应对封锁",争取到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和发展环境。相比较而言,古巴的对外开放先于国内改革起步。1982年2月,古巴就颁布了关于吸引外资的第50号法令。1991年古巴共产党四大正式把对外开放作为国策确定下来,逐渐形成了对外的“三大支柱":吸收外国投资、对外贸易、旅游业。
朝鲜虽不使用“开放"一词,但实际上为了克服困难,发展经济,逐步采取着有限度的对外开放措施。在20世纪80、90年代,朝鲜先后公布《合资经营法》和《外国人投资法》等重要法规。目前外国投资者逐年增多,投资方式包括合资、合作或独资经营,投资领域从工业到农业、能源、通讯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国投资者租用土地期限最长可达50年。在金正日的领导下,朝鲜的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朝鲜的对外开放事业出现了更积极主动的迹象。
3.大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苏联的领导者推行了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成为摆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朝鲜劳动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工作,认为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败的最重要的问题。金正日指出,党团结的中心、领导的中心是领袖,全党必须以领袖为中心,用一个思想团结起来。必须在主体思想基础上实现党的统一团结,党内不允许有与主体思想相悖的其他思想。
越南共产党1993年和1999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建党整党、批评和自我批评运动。他们认为这是关系越共和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大事。坚决反对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面临的共同课题。越共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斗争,把腐败现象作为党的重点整治工作,成立政府反贪污反走私工作委员会,制订《反贪污法》,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老挝人民革命党吸取了苏东剧变后各国共产党纷纷瓦解的惨痛教训,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强调在党建工作中要提高党对社会的责任感,转变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效率,解决好党群关系问题,清除党内腐败现象,维护党的纯洁以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老挝党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着重强调人才建设、干部培养等问题。近几年来,老挝党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干部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在确保国家政局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注重以法治国。古巴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建设,这是它们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优势。古巴共产党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使何塞・马蒂表现的民族精神、切・格瓦拉表现的坚定信念以及卡斯特罗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变成凝聚人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了有效的预防特定人员的腐败问题,古巴颁布的《国家干部道德法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规定了26条禁令。由于古巴广大干部廉政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古巴党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反对搞“政治多元化”、“西方多党制"的政治制度。
(二)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与苏联社会主义的瓦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社会主义道路应该如何走?如何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总结起来,主要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历史经验证明,“一条道路、一个中心、一种模式’’是行不通的,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主要靠本国的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的实践中,曾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盲目照搬,不仅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21
而且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苏东剧变,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实质是要解放思想,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各国纷纷从本国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这就表明人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索,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得以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越、朝、古、老等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中国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调整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受条件、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展并不一致,有的进展较快(如中国、越南),有的则很慢(如古巴、朝鲜)。。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凡经过改革的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改善。如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3.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始终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解决政治与经济、精神与物质、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等问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前苏联的旧模式中,过分突出政治和精神的重要性,而把经济建设放在次要地位,过分强调社会公平,政府计划包揽一切,而忽视效率和市场的调节作用。这种片面性在一些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仍然存在,有的甚至更严重。社会主义是否与市场经济兼容,人们认识上并不一致,不少人仍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实践证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问题,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和完善执政党自身建设,是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任务。在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建设的目标能否得到实现,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得到坚持和发展,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关键。当前,社会主义国家都认识到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在推进本国的改革与发展的同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与改进执政党自身建设。总的来讲,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在指导思想上,在注重理论创新的同时,运用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全党思想;注重领导人的新老更替,废除终身制,大力推行各级领导干部年轻化;裁撤冗员,提高效率,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采取果断措施,清洁党的队伍,开展反腐倡廉运动,惩治贪污腐败,清除异己分子,杜绝自由化思想在党内蔓延;进一步改善党与群众的关系,注意吸纳年轻人加入党的组织,注重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总之,社会主义国家在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上十分重视,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共产党能够更好地担当历史重任,永葆青春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任重道远。
5.吸取历史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问题。冷战结束后,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问题事关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更为重要,否则,社会是很难稳定的。要发展就必须对过去的体制进行改革,就必须对外开放。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采取既能推进改革发展,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使改革、发展与稳定并行不悖,同步进行。忽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盲目、激进的推进改革,迟早会带来不良后果。在民主与法制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中,社会主义民主处于主要的地位,对法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民主只有制度化、建设,过分集中,专制和个人迷信盛行。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对此不能掉以轻法律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一度忽视民主和法制一l∑。
6.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虽然两极对立已结束,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打压政策不会改变。美国视社会主义国家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采取各种手法促其演变垮台。社会主义国家对此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防范措施。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的发展趋势,这使得经济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掌握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了较多的社会财富,我们应向资本主义学习其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其资金,为我所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虽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和合作的一面,在今后的发展中,两者既矛盾又合作,要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处理好这种关系。
目前,仅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各自发展水平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实行相同模式和同一政策都是不可能的。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相同,也面临着相似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保持对西方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团结一致,这既符合各自国家民族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顺利发展。中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其经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起点不同,改革的进程有快有慢,有的甚至才刚刚起步,对此我们不能强求一致,要吸取过去国际共运的历史教训,尊重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想法和做法,不要站在我们现有的水平上,以我们的做法和经验去评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
二、对拉美国家的现实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寻求政治独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南美洲是拉美发展中国家比较集中的地区,二战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政治上一直受到美国的打压。美国对拉美国家推行“大棒政策”和“美元外交",企图控制或影响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但随着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美国家强烈地期盼摆脱美国的影响,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政治和经济的自由发展。
2006年,拉美国家中左翼政党纷纷赢得大选,拉美左翼政党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委内瑞拉、巴西和智利等国中左翼政党赢得大选获得连任,厄瓜多尔、秘鲁和尼加拉瓜等国的中左翼政府也纷纷上台执政。如果加上早先在巴拿马、乌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共和国等已上台执政的中左翼政府,拉美中左翼政权已占据拉美半壁以上的江山。
从上述国家的选举情况看,拉美左翼政党的崛起已成潮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其执政理念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拉美左翼通常是指拉美各国的左翼政党和左翼社会运动,其中,特别指那些对现状不满、期待社会变革的政治力量。当前活跃在拉美政坛的左翼政治力量既包括共产党、社会党以及一些民族主义政党,也包括一些代表中下层民众利益和政治诉求的社会运动或民众组织。从对外政策来看,他们敢于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美国说“不"。他们普遍反对美国在拉美推行新自由主义,在美国极力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敢于同美国叫板,并且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孤立和封锁。此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等国际舞台上,他们极力反对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建立更为平等与合理的国际秩序。但是,它们并不主张与美国彻底决裂,而是希望在坚持本国利益的基础上与美国合作。从国内政策来看,他们更加强调社会公正,主张通过社会变革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主张发挥国家的作用,尤其是应该对本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加强掌控,但不排斥继续推行改革开放和外资的参与。①
拉美左翼的政治力量实际在执政理念上是存在很多派别的。总的来说,拉美左翼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为代表,另一类则是智利、乌拉圭、阿根廷、巴西等国。前者非常强调国家的作用和民族的利益,主张通过国家的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后者则在注重解决社会贫困和社会公正问题的同时,积极推动国家的对外开放和自由化改革,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前者言辞激烈,虽然不完全排斥与美国的合作,但批评的声音更高,反对美国主导一切;后者则态度温和,虽然不盲从于美国的利益安排,但合作是主流。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以及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属拉美激进左派,巴西总统卢拉、①郎平;《拉美左翼的执政理念》,载于http:1/删.china.COm.cn/node_7000058/2007—04/02/content一8047175.htm
乌拉圭总统巴斯克斯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属拉美温和左派。
拉美左翼在执政中总体上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道路,另一条是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发展模式,前一种更多的是向社会倾斜,而后一种发展模式则转而加强国家的掌控。在对外关系上,前者对美国态度温和,后者反美坚定而激烈。对于这两种左翼政党,美国媒体称前者“自由、开放、负责任",而称后者“独裁、封闭、蛊惑人心"。然而,不论这两种左翼政党选择的道路有多么的不同,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主张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寻找适合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佳道路。以查韦斯为代表的激进左派,主张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讨.
市场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市场经济从产生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三种形态:
一是由美国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主张私有化、政府不要管经济,使得拉美经济停滞,负增长,高债务,并且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公正的社会分配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这种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给拉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二是目前欧洲国家普遍施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能够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两极分化,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西方国家政府便着手研究和推行福利政策,以遏制两极分化,缓和社会矛盾。其公式可概括为:市场经济+公平。所以,社会市场经济本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改良,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它虽然也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一位法国前总理曾经说过,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这种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关注社会公平,实行福利政策,一定程度地缩小了贫富差别,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缓解了社会矛盾。由于它只是在分配领域进行改革,重点搞福利事业和福利政策,而丝毫不触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及其政治结构,所以这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而己。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问题,而且由于将越来越多的税收和资金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欧洲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对于这种市场经济模式,也应引起我国的关注和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三是我国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将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运行的那种市场经济模式,有选择的运用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来,使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用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新的形态。所以,它既不同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别于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它有着自身特殊的本质和特殊的运行规律。邓小平在1979年就曾经明确地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理论的任务,就应当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科学的论证和科学的说明,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①不能不说,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于我们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是一个伟大创举’’。因此,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它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成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30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材料,有更好的条件进行理论研究、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研究工作,这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都会有深远的意义。
(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原则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拉美国家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N-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姓社”而不是“姓资",它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就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同富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公有制是“本’’,市场经济是“用’’,决不能削足适履。所以,对西方运行的市场经济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照搬照抄。当然,旧的公有制经济运行模式也要进行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就是我们多年来对所有制认识和研究而取得的重要成果。虽然公有制经济需要改革,但必须掌握一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公有制已不再是主体,那就是私有化了,那我们的市场经济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所以,对公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81、82页。27
不能简单地一卖了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如果改变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不仅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存在,我国社会也难以稳定。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就连市场经济的倡导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试图去防止它。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呢?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为例,我们已经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而同现在的阿根廷差不多。造成分配差异程度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施行和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对此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和检测指标体系。这里仍然有一个“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来进行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加强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邓小平曾经讲到,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很有道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方面比资本主义更有优势,因为我们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运行的市场经济。在这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这里着重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我国十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总结。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就在于,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宏观调控和“五个统筹",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可以说,这是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成果。当前,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结合,使市场经济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离不开法治。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必须是法治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政治制度存在辩证关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法治要制约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防止它对社会主义政治的产生负面影响,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目前
我国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是同市场经济的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强化法治,进一步完善法治,建立真正的法治市场经济,才能减少或消灭腐败现象。
第五,要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诚信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时滞性、波动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性对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形成很大的冲击,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抵制和斗争,它将严重干扰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冲垮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反过来,又会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建设,并用以指导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协调一致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是当前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几个要点。只有将这几个要点协调统一起来,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才能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轨道上更好的运行,才能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同时,对拉美国家和经济不发达国家想谋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具有借鉴意义。
三、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应对是以冷战为背景来考虑的。改革开放向西方国家打开了一扇门,让中国可以放眼看世界,世界也可以了解中国。90年代以后,对社会主义的恐惧不成为安全考虑的理由了,虽然在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所确立的经济大国地位,使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合作与发展成为彼此的利益相关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吸引了西方国家大量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双方实现了共赢。
中国改革开放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第一阶段,1978--1992年。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时期,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29
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最显著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与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发展相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
中国在这个时期,踏上了经济改革的列车,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西方国家对中国更多的是充满敌意,极力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为此采取经济制裁、抨击人权状况等各种手段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年一2000年,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完全打开,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脉搏,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民主政治得到完善,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中国成功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并向世人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维护世界的经济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可取得稳定的多边的优惠待遇,可以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通过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将促进中国价格体系的理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有助于地方保护主义的
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势不可挡,他们改变了策略,更多地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已经初步确立。
第三阶段,2001--2008年。入世7周年盘点,最大的感觉首先是中国克服了入世后,世贸规则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冲击,国家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打破和市场的统一,达到货畅其流,使资金、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因此,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了合作,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中,也希望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升级换代,继续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实在是“出人意料”;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力引擎。
这个阶段,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在拉动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但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这个时期,西方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政治上的打压,利用奥运会干涉中国内政,散布中国威胁论,攻击中国人权状况;经济上的利用,对奥运会带来的巨大商机趋之若鹜,积极投身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来,参与到中国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实现利益共赢。
西方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国家也阻止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阻止不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阻止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决心。只有合作才能增加了解,只有合作才能减少分歧,只有合作才是彼此利益的共同点。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结语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①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地进行总结,这些宝贵经验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应当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来逐步解决。如:三大差别拉大,即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拉大;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在经济发展中社会事业发展被忽视了,比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滞后;民生问题突显出来,诸如就业难、上学难、看病贵、住房贵、治安乱等这些牵涉到百姓民生问题,积累起来了,一时难以得到解决;发展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带来能源、材料、资源浪费严重,吃老祖宗和下几代人的饭;生态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短缺现象严重;贪污腐败蔓延,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社会风气不好,社会治安环境亟待改善。但这并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而是改革前进路上应逐步解决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一个榜样,给贫穷国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对拉美国家开展“21世纪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32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1高放:《社会主义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3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一中国改革开放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
[43《邓小平文选》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邓小平文选》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楼继伟:1998年版。《中国改革——波浪式前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2005年版。[7]王桂新:《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科学出版社,
[8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薛庆超:
[11]柳可白:《中国改革的前奏》,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2]张神根:《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1978--20089,
年版。
[13]何建明:《破天荒——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丛书》,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14]汤应武:《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纪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153邵维正,范继超:《改革开放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1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强国之路一中国改革步入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73李铁映:《改革.开放.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杨峥晖,尹永钦:《巨变:1978年一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9]张维迎:《中国改革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3
参考论文:
[1]余源培:《试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眼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期。
[2]秦宣仁:《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环境与任务》,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04期。
[3]林德山:《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开放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共中央党校,1998。1994年第2
[4]黄宗良:《让昨天昭示今天一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看“三个代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l期。
[5]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几点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6]谭荣邦:《苏东剧变后越、朝、老、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5期。
[7]黄红发:《改革开放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8]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7月2日。
[9]程有保:《邓小平改革开放的风险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3月5日。
2004年11[10]高学栋:《经济全球化与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复旦大学,
月16日。
[11]李阳:《拉美左翼力量崛起评析》.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第05期。
[12]吴世韶,陈洪江:《拉美左翼的重新崛起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6年。.
[13]曹宣,刘友贤:《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潮州日报,2007年9月12日第A02版。
[14]黄宗良:《苏联剧变的教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l期。[15]汪玉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与展望》,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3月1日。[16]高明霞:《试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体系的形成——写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17]韩庆祥:《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哲学总结》,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18]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19]于恒魁,王玉兰:《查韦斯的社会主义构想与实践》,
2008年第0l期。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张登文:《查韦斯:从“第三条道路”走向“21世纪社会主义”》,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第01期。
[21]刘杰:《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22]卫兴华:《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华魂,2008年第3期。
[23]张茂枝,伍锋:《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理论导刊,2008年第06期。
外国文献:
[1]米洛斯・尼科利奇:《处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莫里斯・迈斯纳:《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特区》,俞可平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35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后记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进行必要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选定《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及其世界意义》这个题目之后,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希望能够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但由于个人能力所限以及处务工作繁忙,文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还不够成熟,文里架构还欠斟酌,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在此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导师薛新国教授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的结构、内容的取舍、观点的提炼、文字的表达等各方面字斟句酌地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论文的协作,而且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将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在我学习过程中,政治与行政学院的高建教授、余金成教授、荣长海教授、董四代教授、王存刚教授、王燕京教授、孙慧敏教授、王永志教授等老师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在此,我谨向他们及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诗华
2008年10月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