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波士顿和纽约地区附近的GETAWAY小屋,为城市人提供逃离都市但又不至于栖身荒野的理想生活。
当城市与生活互为负资产,内心出逃城市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不离开——这是你在逃离城市的选择前进退两难、无所作为的真正原因。
文/黄俊杰
第一条 不准失败者去隐居 选择居住地是一种成功学:候鸟族搬到市中心是一种成功,成功后搬出市中心是一种姿态——下至半山别墅,上至私人岛屿,在环境优美之地,不成功的人去买门票,成功的人买下来隐居。
第二条 不准搬出城市 朱德庸认为城市隐居者的基本条件是:不需要有固定的工作,但要有固定的收入;居家环境不需要热闹,但要具备基本生活功能——逃离城市的隐居者是荣誉称号,只属精神范畴。
第三条 不准四大皆空 佛经与VOGUE其实都是时尚读物,唯一不需要的就是理解:大狗兴起佛学热,小资去寺庙参加短期修行班。今天的修行是为了寻找生活平衡,目的是应付明天越来越不平衡的城市生活。
第四条 不准随时去旅行 旅行社越打折,旅行越是奢侈品。“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我想去桂林》和去桂林旅行早就不流行,这句话的真理却从未改变。
第五条 不准因房价离开城市 昂贵的房价从未让房奴逃离城市,反而让离开城市成为新的房地产项目。城市化让郊外不再打折,需求才是市场经济的真谛。
上周四,任志强与潘石屹在一次会议上讨论中国楼市,任志强认为今年中国一些城市房价会跌,到10月份可能会出现反弹。
第六条 不准拒绝商业化 形式化的精神生活不能让人逃离商业化社会,因为商业社会可以将形式主义变成现金——这才是城市上班族每月付昂贵学费学习瑜伽的真相。
第七条 不准拒绝信息化 不上网可以逃离城市生活,上网也可以。上班族白天偷偷看的“穿越”网络小说是一个证据:里面的情节总是城市人忽然去到异世界或古代,属高度意淫。
第八条 不准无条件接受生活多元化 生活的多元化需要乏味的生活等价交换。汉服爱好者在茶馆峨冠博带弹古筝,Cosplay爱好者穿着泡沫铠甲参加派对——星期天过完,他们还得努力上班。
第九条 不准成为宅男 宅男不是选择逃避城市的方式,而是自我囚禁。日本200万青年隐居家中,以求与世隔绝,但德国艺术家柯罗夫的作品《城市隐居地》告诉所有人,隐居生活不过是一个由铁、3个MP4播放器,4个游戏机和电线、插座组成,形状正是一个笼子。
第十条 不准用工作逃避压力 必须掌握一门无关紧要的爱好,否则性命攸关的工作将受到影响。工作繁忙而无法自我减压容易会诱发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或精神分裂症,学太极舞、写毛笔字或煮一顿味道好的饭都可减缓你发病的时间。
宅,是违背城市化的。
第十一条 不准变得无所事事 忙里偷闲是一种幸福,但一天超过8个小时将带来不幸——在茶馆摆龙门阵固然过瘾,随之而来的空虚感与焦虑是一个代价。
第十二条 不准保卫自行车 虽然推动自行车的民间组织不是反城市,而是与城市妥协,但既然城市规划已剥夺了合法的自行车道,自行车只能沦为危险的交通工具,或污染空气下的伪乐活方式。
第十三条 不准拒绝精神分裂 将精神放在虚拟世界,将身体放在城市,让视觉、嗅觉、味觉逃离城市——去西藏风格的酒吧、去收费的氧吧、买薰衣草香水、吃深山野味、没事就去农家乐,是大部分人的妥协。
第十四条 不准盲目增加郊游时间 郊游是为了减轻城市压力,但目的是为了在城市活得更久,而不是失业。
第十五条 不准用家人作为离开城市的借口 离开家人是进入城市的条件,离开城市是找回家人的方法。与家人一起生活可以战胜悲伤和孤独感,但当初进入大城市生活的一个代价正是,不得不离开家乡与家人。
回十八线小城的老家工作,就是妥协。
第十六条 不准自由表达情绪,直到失去表达感情的能力为止 大城市出现号哭一族,周末在家中看书听碟,借机催泪号啕——外因是为了舒缓压力,内因是竞争压力导致情感冷漠。
第十七条 不准无条件接近自然 可以定期去温泉、海边、山上,但离市中心最好不超过10公里,好让突然要开会时可以赶回去。
第十八条 不准讨厌手机 离开城市的一个方式就是关闭手机:你活在这个城市,但身边很少同事知道你的地址——不在服务区的人,与离开城市基本没有分别。
第十九条 不准放弃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等级决定你逃离城市后的幸福程度。蚂蚁族搭公车离开城市,中产阶级用私家车短暂离开城市,生活家用游艇离开城市,首富用私人飞机逃离城市。
第二十条 不准怀疑城市 城市是一个圈套,但圈套外的人未必过得更好。快城市也可以拥有慢生活,慢城市也可能疲于奔命。
都市农场设想图。
第二十一条 不准随便冒险 城市最需要的是冒险精神。但对市中心的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冒险是离开这个城市。
第二十二条 不准逃离城市 若上述条例与第二十二条发生冲突,以本条为准——所有出逃城市的方法都必须在城市里执行,让内心出逃城市,其实是为了不离开。
位于波士顿和纽约地区附近的GETAWAY小屋,为城市人提供逃离都市但又不至于栖身荒野的理想生活。
当城市与生活互为负资产,内心出逃城市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不离开——这是你在逃离城市的选择前进退两难、无所作为的真正原因。
文/黄俊杰
第一条 不准失败者去隐居 选择居住地是一种成功学:候鸟族搬到市中心是一种成功,成功后搬出市中心是一种姿态——下至半山别墅,上至私人岛屿,在环境优美之地,不成功的人去买门票,成功的人买下来隐居。
第二条 不准搬出城市 朱德庸认为城市隐居者的基本条件是:不需要有固定的工作,但要有固定的收入;居家环境不需要热闹,但要具备基本生活功能——逃离城市的隐居者是荣誉称号,只属精神范畴。
第三条 不准四大皆空 佛经与VOGUE其实都是时尚读物,唯一不需要的就是理解:大狗兴起佛学热,小资去寺庙参加短期修行班。今天的修行是为了寻找生活平衡,目的是应付明天越来越不平衡的城市生活。
第四条 不准随时去旅行 旅行社越打折,旅行越是奢侈品。“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我想去桂林》和去桂林旅行早就不流行,这句话的真理却从未改变。
第五条 不准因房价离开城市 昂贵的房价从未让房奴逃离城市,反而让离开城市成为新的房地产项目。城市化让郊外不再打折,需求才是市场经济的真谛。
上周四,任志强与潘石屹在一次会议上讨论中国楼市,任志强认为今年中国一些城市房价会跌,到10月份可能会出现反弹。
第六条 不准拒绝商业化 形式化的精神生活不能让人逃离商业化社会,因为商业社会可以将形式主义变成现金——这才是城市上班族每月付昂贵学费学习瑜伽的真相。
第七条 不准拒绝信息化 不上网可以逃离城市生活,上网也可以。上班族白天偷偷看的“穿越”网络小说是一个证据:里面的情节总是城市人忽然去到异世界或古代,属高度意淫。
第八条 不准无条件接受生活多元化 生活的多元化需要乏味的生活等价交换。汉服爱好者在茶馆峨冠博带弹古筝,Cosplay爱好者穿着泡沫铠甲参加派对——星期天过完,他们还得努力上班。
第九条 不准成为宅男 宅男不是选择逃避城市的方式,而是自我囚禁。日本200万青年隐居家中,以求与世隔绝,但德国艺术家柯罗夫的作品《城市隐居地》告诉所有人,隐居生活不过是一个由铁、3个MP4播放器,4个游戏机和电线、插座组成,形状正是一个笼子。
第十条 不准用工作逃避压力 必须掌握一门无关紧要的爱好,否则性命攸关的工作将受到影响。工作繁忙而无法自我减压容易会诱发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或精神分裂症,学太极舞、写毛笔字或煮一顿味道好的饭都可减缓你发病的时间。
宅,是违背城市化的。
第十一条 不准变得无所事事 忙里偷闲是一种幸福,但一天超过8个小时将带来不幸——在茶馆摆龙门阵固然过瘾,随之而来的空虚感与焦虑是一个代价。
第十二条 不准保卫自行车 虽然推动自行车的民间组织不是反城市,而是与城市妥协,但既然城市规划已剥夺了合法的自行车道,自行车只能沦为危险的交通工具,或污染空气下的伪乐活方式。
第十三条 不准拒绝精神分裂 将精神放在虚拟世界,将身体放在城市,让视觉、嗅觉、味觉逃离城市——去西藏风格的酒吧、去收费的氧吧、买薰衣草香水、吃深山野味、没事就去农家乐,是大部分人的妥协。
第十四条 不准盲目增加郊游时间 郊游是为了减轻城市压力,但目的是为了在城市活得更久,而不是失业。
第十五条 不准用家人作为离开城市的借口 离开家人是进入城市的条件,离开城市是找回家人的方法。与家人一起生活可以战胜悲伤和孤独感,但当初进入大城市生活的一个代价正是,不得不离开家乡与家人。
回十八线小城的老家工作,就是妥协。
第十六条 不准自由表达情绪,直到失去表达感情的能力为止 大城市出现号哭一族,周末在家中看书听碟,借机催泪号啕——外因是为了舒缓压力,内因是竞争压力导致情感冷漠。
第十七条 不准无条件接近自然 可以定期去温泉、海边、山上,但离市中心最好不超过10公里,好让突然要开会时可以赶回去。
第十八条 不准讨厌手机 离开城市的一个方式就是关闭手机:你活在这个城市,但身边很少同事知道你的地址——不在服务区的人,与离开城市基本没有分别。
第十九条 不准放弃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等级决定你逃离城市后的幸福程度。蚂蚁族搭公车离开城市,中产阶级用私家车短暂离开城市,生活家用游艇离开城市,首富用私人飞机逃离城市。
第二十条 不准怀疑城市 城市是一个圈套,但圈套外的人未必过得更好。快城市也可以拥有慢生活,慢城市也可能疲于奔命。
都市农场设想图。
第二十一条 不准随便冒险 城市最需要的是冒险精神。但对市中心的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冒险是离开这个城市。
第二十二条 不准逃离城市 若上述条例与第二十二条发生冲突,以本条为准——所有出逃城市的方法都必须在城市里执行,让内心出逃城市,其实是为了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