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话收藏(一):邮票之父与"黑便士"

  邮票、集邮,你可能对它们不是很了解,但绝不至于没有听说过。它们从诞生至今,已经有170年的历史了。

  说起邮票的诞生,那还得回溯下通信的发展史。

  人类自有社会以来,需要彼此交往,这就要通讯联系。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下,因此传输信息的方式也很落后。譬如烽火台,是比较早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公元前771年的故事,说明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台只能传递简单的信息――“敌军来犯了”,至于来多少人?不得而知。因此,详细信息的取得,必须要靠书信的传递。为了能更快地把重要信息传送到远方,同时又要有一定的保密措施,据说在古希腊,曾经用活人来写信。他们先把奴隶的头发剃光,在其头皮上写信。过段时间,头发长出来后再让他上路。到了目的地,先给送信人剃头,才能读到信的内容。

  世界各文明古国在近代邮政之前,都出现过官办的以传递公文、书信为主的通信机构――邮驿。如古埃及在公元前1991至公元前1786年就有通信活动的记载。古亚述帝国在公元前10世纪也建有石砌的驿道。我国有文字记载的邮驿也有三千多年(自商代起)的历史了。但是这些传递信息的设施机构,只为皇家或政府服务。而民间通信最初是依靠便人捎带或专人递送,费力费时可想而知,难怪诗人杜甫才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句。直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我国才出现了专门办理民间信件传递的私营邮递组织――民信局。在欧洲也直到1600年以后,专为皇家使用的邮递组织,才逐步准许为私人传递信件。1627年法国又进一步在较大的城市开设邮局,并规定资费表和时刻表。英国于1635年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设立信局供公众使用。由于国家经营邮政,既对国家安全有利,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英国于1635年,法国于1672年规定了邮政为国家专营。英、法等国把政府专用和民间经营的邮递组织结合起来,创立了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它既满足政府的通信需要,又为公众服务,发展成为近代邮政。

  但是,最初的国家邮政事业,在制度上也存在着不少弊病。以英国为例收取资费不是由寄件人支付,而是将信送到目的地,由邮递员向收件人收取,资费较高,并按路途远近计费,往往有收信人迁走、死亡、外出、拒收等情况发生,这样就不仅增加邮递员的手续与麻烦,而且邮局要遭受损失:邮资不合理,贵族与王室成员可以免费,只有平民需支付邮资,并且不是均一邮资制。这些都是造成邮政亏损的主要原因。此外,邮递员要在邮路上携带大量收取的现金,有时会遭到劫匪的抢劫。

  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当时的欧洲邮政,是以一种落后的方式经营。这种方式,已经远远不适合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的膨胀性需要。

  在集邮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1836年的一个夏天,英国的一位教师罗兰・希尔先生正在散步,忽然从他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原来是一位邮递员来送信了。只见邮递员来到一所简陋的农舍前,高声喊道:“请问爱丽丝小姐在家吗?有您的信。”这时,从屋里出来一位姑娘,邮递员便将一封信交到姑娘手里,说:“爱丽丝小姐,请您付五先令邮费。”可是,那位叫爱丽丝的姑娘只看了一眼信封,便将信还给了邮递员:“对不起,先生,我没钱付邮费,这信我不能收,请您把信退回去吧。”“这可不行,国家规定,信件必须由收信人付邮费。信我已经送到了,您怎么能不付邮费呢?”“可我实在没钱,怎么办?”

  罗兰・希尔见他们争执起来,便过去劝解,等问明白后,他便付给邮递员五先令,说:“这钱我替这位小姐付了!”邮递员走后,姑娘却对他说:“谢谢您!先生,信我不用看了,我已经知道信的内容了。”罗兰・希尔被弄糊涂了:“你连信都没拆开,怎么知道里面的内容?”“哦,先生,是这么回事,我事先和外出的亲人约好,如果他在外面一切平安,便在信封上画一个圆圈,我只要看一眼信封便知道了,刚才我已经看见信封上有个大大的圆圈了。”“你这可是欺骗行为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家很穷,可邮费又太贵!实在没办法,才这么做的。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您替我付了邮费。”罗兰・希尔听了,默默地走开了。这件事却引起他以后对邮政改革的深深思考。

  1838至1839年间,英国发生了广大群众要求低价邮资的斗争,表明这个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由于深感当时邮政制度的低效与浪费,罗兰・希尔开始思考对邮政制度的改革问题。早在1837年,42岁的罗兰・希尔就撰写了《邮政制度改革其重要性与实用性》一书(《Post Offlce Reform:its lmportance and Practlcability》,1837)。在这本小册子里,他提出了邮票的最早概念:“以一大小恰与邮戳相等的纸片,背面涂以胶液,略沾水后即可粘于信件背面”。他还提出了由寄件人预购这种邮资凭证,以及邮资均一制等具体的改革措施。他对英国邮政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的要求,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响,而且也得到当时执政的维多利亚女王的认可。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反复辩论之后,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批准了邮政改革的最后方案,并率先放弃特权带头执行。英国议会终于决定,在1840年1月10日开始实行“一便士”邮资制,并于1840年5月1日开始预售前所未有的“小纸片”――邮票。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浮雕像。这是由亨利・科普尔特选用了皇家造币厂w・惠恩为纪念1838年女王首次访问伦敦城所作奖章上的肖像而设计的。查利・希思和弗莱德列克・希思负责为这枚邮票雕刻版模。它面值为1便士,用黑色油墨印刷,因而得了一个流传至今的俗名――“黑便士”。而罗兰・希尔也因对邮政改革的贡献,在1864年被女王授封为爵士,并被集邮界誉为“邮票之父”。

  英国1840年发行的邮票共有两种面值:1便士邮票,黑色,集邮者称其为“黑便士”邮票,其后又发行了2便士的邮票,蓝色,亦被称作“蓝便士”。“蓝便士”的发行量比黑便士票少,珍贵程度超过黑便士,但闻名程度却远不及前者。为了宣传使用邮票,一大张1便士邮票周围留有空白边纸,上面印着“每枚售价1便士,每排12枚,售价1先令”,以及“请把邮票粘贴在信封右上方。沾湿背面,注意别除去粘胶”等字样。每一整版邮票有240枚,全部面值正好是1英镑。

  但是,邮票发行之初的英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他们的邮政改革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在世界第一枚邮票上,他们并没有刻上英国的国名,因为当时只有他们的国家出现了邮票,既然是“独一无二”,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邮票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繁琐的收费手续,所以各国都相继效仿。在英国发行使用邮票之后,巴西、美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最先效仿英国,发行了他们自己的邮票。此后发行邮票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遍及全球。后来发行邮票的国家,都在邮票上印注了自己国家的名字,而一直到现在,英国也是唯一没有在邮票上印注国名的国家。

  邮票诞生之初,就考虑到了防伪的问题。为此,它采用了有“小皇冠”水印的纸张印刷,并在排版上采用了字母排列组合的办法,使整版邮票(每版240枚)每枚都有所不同。它还考虑到为寄信人方便,在邮票背面涂刷背胶,而这一方法也直流传至今。唯一没有想到的是,没有设计齿孔,因此不便于撕开,当时的营业员需要备把剪刀,根据顾客需要裁剪邮票数量。

  邮票的诞生,还意外地催生出一项后来风靡全球、持久不衰的活动,那就是“集邮”。

  1840年5月1日,即“黑便士”发售的首日,当时在大英博物馆供职的格雷博士,便买了多枚“黑便士”邮票作为纪念品收藏,并很有预见性地说,收集邮票是件“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格雷博士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集邮者。这件事情表明,集邮与邮票是同日诞生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集邮出现的当初,与今天大不相同。1841年的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一位妇女征求旧邮票的广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征求邮票的广告,但她的目的是用这些旧邮票来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灯伞。我国清代的张德彝,在他所著的《欧美环游记》(1868年)中有这样的记述:“闻英国于二三年前,有种陋俗,凡收得信票者,张贴壁上,以多为贵,相习成风。女子有因无许多信票而不得嫁者。”可见,当时收集邮票在英国妇女中,虽然已经蔚然成风,却与今天的集邮大相径庭。

  这种“陋俗”虽然后继者寡,却也并无一人。据报道,在英国伦敦的确有一间用数百万枚邮票裱糊装饰的房屋,整个房间布满了邮票,甚至房间中所挂的主人自画像和地图,也是用邮票拼贴而成的。这个房子的主人叫阿威德・谢弗,他花了48年的时间来布置他的房间,直到1948年逝世。现在英国邮学会已将这所建筑保护起来,辟为一个纪念馆,取名“集邮之家”,定期开放供人参观。

  这则报道,也算是一则集邮的趣话了。

  (责编:刘贤)

  邮票、集邮,你可能对它们不是很了解,但绝不至于没有听说过。它们从诞生至今,已经有170年的历史了。

  说起邮票的诞生,那还得回溯下通信的发展史。

  人类自有社会以来,需要彼此交往,这就要通讯联系。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下,因此传输信息的方式也很落后。譬如烽火台,是比较早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公元前771年的故事,说明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台只能传递简单的信息――“敌军来犯了”,至于来多少人?不得而知。因此,详细信息的取得,必须要靠书信的传递。为了能更快地把重要信息传送到远方,同时又要有一定的保密措施,据说在古希腊,曾经用活人来写信。他们先把奴隶的头发剃光,在其头皮上写信。过段时间,头发长出来后再让他上路。到了目的地,先给送信人剃头,才能读到信的内容。

  世界各文明古国在近代邮政之前,都出现过官办的以传递公文、书信为主的通信机构――邮驿。如古埃及在公元前1991至公元前1786年就有通信活动的记载。古亚述帝国在公元前10世纪也建有石砌的驿道。我国有文字记载的邮驿也有三千多年(自商代起)的历史了。但是这些传递信息的设施机构,只为皇家或政府服务。而民间通信最初是依靠便人捎带或专人递送,费力费时可想而知,难怪诗人杜甫才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句。直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我国才出现了专门办理民间信件传递的私营邮递组织――民信局。在欧洲也直到1600年以后,专为皇家使用的邮递组织,才逐步准许为私人传递信件。1627年法国又进一步在较大的城市开设邮局,并规定资费表和时刻表。英国于1635年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设立信局供公众使用。由于国家经营邮政,既对国家安全有利,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英国于1635年,法国于1672年规定了邮政为国家专营。英、法等国把政府专用和民间经营的邮递组织结合起来,创立了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它既满足政府的通信需要,又为公众服务,发展成为近代邮政。

  但是,最初的国家邮政事业,在制度上也存在着不少弊病。以英国为例收取资费不是由寄件人支付,而是将信送到目的地,由邮递员向收件人收取,资费较高,并按路途远近计费,往往有收信人迁走、死亡、外出、拒收等情况发生,这样就不仅增加邮递员的手续与麻烦,而且邮局要遭受损失:邮资不合理,贵族与王室成员可以免费,只有平民需支付邮资,并且不是均一邮资制。这些都是造成邮政亏损的主要原因。此外,邮递员要在邮路上携带大量收取的现金,有时会遭到劫匪的抢劫。

  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当时的欧洲邮政,是以一种落后的方式经营。这种方式,已经远远不适合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的膨胀性需要。

  在集邮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1836年的一个夏天,英国的一位教师罗兰・希尔先生正在散步,忽然从他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原来是一位邮递员来送信了。只见邮递员来到一所简陋的农舍前,高声喊道:“请问爱丽丝小姐在家吗?有您的信。”这时,从屋里出来一位姑娘,邮递员便将一封信交到姑娘手里,说:“爱丽丝小姐,请您付五先令邮费。”可是,那位叫爱丽丝的姑娘只看了一眼信封,便将信还给了邮递员:“对不起,先生,我没钱付邮费,这信我不能收,请您把信退回去吧。”“这可不行,国家规定,信件必须由收信人付邮费。信我已经送到了,您怎么能不付邮费呢?”“可我实在没钱,怎么办?”

  罗兰・希尔见他们争执起来,便过去劝解,等问明白后,他便付给邮递员五先令,说:“这钱我替这位小姐付了!”邮递员走后,姑娘却对他说:“谢谢您!先生,信我不用看了,我已经知道信的内容了。”罗兰・希尔被弄糊涂了:“你连信都没拆开,怎么知道里面的内容?”“哦,先生,是这么回事,我事先和外出的亲人约好,如果他在外面一切平安,便在信封上画一个圆圈,我只要看一眼信封便知道了,刚才我已经看见信封上有个大大的圆圈了。”“你这可是欺骗行为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家很穷,可邮费又太贵!实在没办法,才这么做的。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您替我付了邮费。”罗兰・希尔听了,默默地走开了。这件事却引起他以后对邮政改革的深深思考。

  1838至1839年间,英国发生了广大群众要求低价邮资的斗争,表明这个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由于深感当时邮政制度的低效与浪费,罗兰・希尔开始思考对邮政制度的改革问题。早在1837年,42岁的罗兰・希尔就撰写了《邮政制度改革其重要性与实用性》一书(《Post Offlce Reform:its lmportance and Practlcability》,1837)。在这本小册子里,他提出了邮票的最早概念:“以一大小恰与邮戳相等的纸片,背面涂以胶液,略沾水后即可粘于信件背面”。他还提出了由寄件人预购这种邮资凭证,以及邮资均一制等具体的改革措施。他对英国邮政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的要求,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响,而且也得到当时执政的维多利亚女王的认可。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反复辩论之后,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批准了邮政改革的最后方案,并率先放弃特权带头执行。英国议会终于决定,在1840年1月10日开始实行“一便士”邮资制,并于1840年5月1日开始预售前所未有的“小纸片”――邮票。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浮雕像。这是由亨利・科普尔特选用了皇家造币厂w・惠恩为纪念1838年女王首次访问伦敦城所作奖章上的肖像而设计的。查利・希思和弗莱德列克・希思负责为这枚邮票雕刻版模。它面值为1便士,用黑色油墨印刷,因而得了一个流传至今的俗名――“黑便士”。而罗兰・希尔也因对邮政改革的贡献,在1864年被女王授封为爵士,并被集邮界誉为“邮票之父”。

  英国1840年发行的邮票共有两种面值:1便士邮票,黑色,集邮者称其为“黑便士”邮票,其后又发行了2便士的邮票,蓝色,亦被称作“蓝便士”。“蓝便士”的发行量比黑便士票少,珍贵程度超过黑便士,但闻名程度却远不及前者。为了宣传使用邮票,一大张1便士邮票周围留有空白边纸,上面印着“每枚售价1便士,每排12枚,售价1先令”,以及“请把邮票粘贴在信封右上方。沾湿背面,注意别除去粘胶”等字样。每一整版邮票有240枚,全部面值正好是1英镑。

  但是,邮票发行之初的英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他们的邮政改革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在世界第一枚邮票上,他们并没有刻上英国的国名,因为当时只有他们的国家出现了邮票,既然是“独一无二”,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邮票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繁琐的收费手续,所以各国都相继效仿。在英国发行使用邮票之后,巴西、美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最先效仿英国,发行了他们自己的邮票。此后发行邮票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遍及全球。后来发行邮票的国家,都在邮票上印注了自己国家的名字,而一直到现在,英国也是唯一没有在邮票上印注国名的国家。

  邮票诞生之初,就考虑到了防伪的问题。为此,它采用了有“小皇冠”水印的纸张印刷,并在排版上采用了字母排列组合的办法,使整版邮票(每版240枚)每枚都有所不同。它还考虑到为寄信人方便,在邮票背面涂刷背胶,而这一方法也直流传至今。唯一没有想到的是,没有设计齿孔,因此不便于撕开,当时的营业员需要备把剪刀,根据顾客需要裁剪邮票数量。

  邮票的诞生,还意外地催生出一项后来风靡全球、持久不衰的活动,那就是“集邮”。

  1840年5月1日,即“黑便士”发售的首日,当时在大英博物馆供职的格雷博士,便买了多枚“黑便士”邮票作为纪念品收藏,并很有预见性地说,收集邮票是件“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格雷博士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集邮者。这件事情表明,集邮与邮票是同日诞生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集邮出现的当初,与今天大不相同。1841年的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一位妇女征求旧邮票的广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征求邮票的广告,但她的目的是用这些旧邮票来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灯伞。我国清代的张德彝,在他所著的《欧美环游记》(1868年)中有这样的记述:“闻英国于二三年前,有种陋俗,凡收得信票者,张贴壁上,以多为贵,相习成风。女子有因无许多信票而不得嫁者。”可见,当时收集邮票在英国妇女中,虽然已经蔚然成风,却与今天的集邮大相径庭。

  这种“陋俗”虽然后继者寡,却也并无一人。据报道,在英国伦敦的确有一间用数百万枚邮票裱糊装饰的房屋,整个房间布满了邮票,甚至房间中所挂的主人自画像和地图,也是用邮票拼贴而成的。这个房子的主人叫阿威德・谢弗,他花了48年的时间来布置他的房间,直到1948年逝世。现在英国邮学会已将这所建筑保护起来,辟为一个纪念馆,取名“集邮之家”,定期开放供人参观。

  这则报道,也算是一则集邮的趣话了。

  (责编:刘贤)


相关文章

  • [说明文]邮票知识浅谈
  • 十九世纪中期,由于邮费昂贵,英国的一对年轻人曾用表示不同意义的符号相互通信.罗兰·希尔爵士由此受到启发,着手改革邮政制度,于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于年5月6日在英国诞生了.它是以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为图案,面值为一便士,因为是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 ...查看


  •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知识点
  • 四年级美术上册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色彩)会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红).(黄).(蓝)是色彩的三原色,(红).(橙).(黄)使人感到温暖.热烈.兴奋,是(暖色):而(蓝).(绿).(紫)使人觉得(凉爽).(寒冷).(遥远).(宁静) ...查看


  •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 英国"黑便士"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于 1840 年5月1日问世, 5月6 日正式启用."黑便士"邮票使邮政工作大为改进,标志着世界近代邮政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黑便士"是颜 ...查看


  • 邮票的故事
  • 邮票 消弭争议的邮票 最初,人们邮寄信件,一般都由收信人支付邮资,数额根据邮程远近而定.为此,巴黎议会参议员勒努阿尔?德维莱耶发明了邮资已付的票据.这种票据与邮件本身是分开的.另外,这种票据要在邮局购买,有诸多不便,故未能获得明显的成功.然 ...查看


  • 精美的邮票
  • 精美的邮票>教学设计 姜堰市新桥小学 执教:章小燕 教材说明: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 指导思想: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 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查看


  • 精美的邮票教案4
  • 第9课<精美的邮票>教案 [教学内容]<精美的邮票>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内容,课堂类型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型. [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的发展历史.邮票的组成部分以及 ...查看


  • "红邮颂歌"精品珍邮展将在石家庄市博物馆开展
  • 昨日(17日),记者从石家庄邮政局获悉,本月20日至22日,"红邮颂歌"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精品珍邮巡回展活动将在石家庄市博物馆开展,同时,邮展还将提供个性化邮票服务.免费加盖纪念邮戳等.大型集邮文化礼品---<红邮典 ...查看


  • 邮票上的学问
  • 邮票上的学问 一.邮票的由来 集邮爱好者可能都熟悉罗兰·希尔这位"邮票的发明者".其实关于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问世,曾流传有一则小故事: 一天,罗兰·希尔在乡间散步,看到一个邮递员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年轻姑娘,那姑娘接过信 ...查看


  • 邮票知识大全
  • 邮票知识大全 ·概述 1."邮票史前时代"即邮票发明和使用前时期. 2.使用属性.知识属性.商品属性和文物属性是邮票的四种基本属性. 3.邮票有两种主要的属性.邮票的第一属性在通信领域,邮票是邮资凭证:邮票的第二属性在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