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标:谁的"面孔"在悄然改变

  2011年,国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面对新课标中诸多的可圈可点之笔,人们或深思、或疑惑、或在新理念的耳濡目染之下,行以成之。不可否认,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学生的“书写方式”,还是教师的“行走方式”,都发生了些许变化。有的激烈凶猛,有的宛如春天的细雨浸润着教育的每一个细微处,正如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所描述的那样……

  一、先行者的行动――课程理念在改变

  反复揣摩新课程标准,我发现,教材编辑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和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论视域。比如,就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而言,2001年版有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修订为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仅仅是一些小小的修正,经历了多次的酝酿、思考、讨论、修改乃至最后的定型出台,折射出新的思路和理念:从起点到归宿都是基于生命个体的真实与差异,基于一种更合乎教育本真的理论框架。

  又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有这么一句话:“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的确,如果师生都沉浸在花里胡哨的“作秀”中,并且以虚假的热闹和繁荣作为保持课堂活力的支撑,那么,教学势必陷入一种表面风光实则低效的尴尬状态。想想:这样的课堂够丰富、够热闹、够亮丽、够激情,然而,与真正的语感培养和能力培养不搭边。与其这样,不如剔除那些对声音进行过度“整容”的行为,自然地朗读,扎扎实实地朗读,正视点点滴滴的改进,追求一寸一尺的进步。

  而这,正是制定新课标先行者的良苦用心。正是他们,及时把我们从某个有点“危险”的岔路口拽向了正道。很多课程的删减和修正,都力图在新旧理念之间铺设一条更为“温暖”的地带,以期“新的希望与突围”能在这里起步,并淌出一条渐行渐宽的课改之路。

  二、一个温馨且有温度的空间――教室在改变

  海门新教育实验区选编了一本书,名叫《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听听书名就感觉韵味十足。我直感,里面一定藏着不少值得反复揣摩的意蕴。教室并不单单是一个容纳学生的空间所在,它应该有温度,充满生命热情,不断生成和生长,而生命的真相和真理有时就在这一隅显现出来,在某一时刻,或某个课程中,或在那些年幼的生命中……仅仅把教室当做旅店和驿站,既不能温暖学生,又不能长久留住学生。

  没有经过精心安排的教室,是缺少文化意蕴的,其轮廓是粗糙的,“骨架”是脆弱的。即便是堆砌出耀眼的色彩,也掩盖不了空洞的实质;即便是某些光线一遍遍抚摸着每一寸肌肤,然而只带来一片冰凉。所谓“精心”安排,首先要切合孩子生命的美学风格,切不可以自己的视野代替孩子们的“赏心悦目”。

  比如,用一些绿色植物或者小金鱼等动植物装点教室,让孩子们能够随时“看见”生命的成长,甚至和大自然同呼吸。教室里的色彩也可以丰富多彩,充分考虑低年级、中段和高段等学生对色彩的喜好。可以考虑东方风格的清新插画,也可以在童话场景和角色方面多动脑筋。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室里应该展示师生的作品,包括大家共同生活过的照片,美术和文字。因为这是“我们”的阵地。之所以重申“我们”这个词眼,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互相携手,彼此擦亮和不断刷新各自的眼睛。

  三、开拓网络上的疆土――教师的行走方式在改变

  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何谓教学风格和个性?如何滋养出富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就在于师生是否已经悄悄地“成为你自己”。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

  当然,今日教师的读书和写作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不知何时起,互联网上的“博客”悄悄替代了日记本和工作笔记。的确,当上网成为一部分教师“必需”的呼吸时,在这里阅读经典故事、记录课堂优劣、抒发酸甜苦辣也就显得平常自然。这种行走,这样的背影浸润在教育的细微处,其变化其影响,虽细小却深刻。一种全新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博客文化精神在普及――这其中包括教师即便是发牢骚也有了一吐为快的路径和“另存为”的地址。

  如果我们进一步细究博客、校园办公QQ群和微博等,会惊喜地发现,不仅是方式,其内容也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内蒙古东胜区罕台镇的陈美丽老师写道:“我和我的孩子们,就是整个世界。我们会珍惜每一个日子: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会写下明亮的第一行;在每一个孩子的生日,我们会用美好的诗歌和故事、真诚的祝福和笑容,把这一个个日子擦亮……”你瞧,这里的文笔不再“战战兢兢”,而是对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

  今天,教学叙事和生命叙事已经成为不少教师最重要的书写内容之一。从教育生活的原生态中,从生日、节日的意义中吻醒沉睡的生命,书写属于师生自己的故事、经典和生命传奇,使其弥散着母语的芬芳、馨香和温度。闪亮着的这个字、这首诗、这个公式,一度照亮和复活了我们的灵魂,所以很多教师敲响了键盘。“让硬邦邦的世界不至硬到心里,让软弱的心不至软到塌下”,电影《麦兜当当伴我心》的这句台词,恰好是对教师进行生命叙事的较好的诠释之一。

  编辑 谢尾合

  2011年,国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面对新课标中诸多的可圈可点之笔,人们或深思、或疑惑、或在新理念的耳濡目染之下,行以成之。不可否认,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学生的“书写方式”,还是教师的“行走方式”,都发生了些许变化。有的激烈凶猛,有的宛如春天的细雨浸润着教育的每一个细微处,正如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所描述的那样……

  一、先行者的行动――课程理念在改变

  反复揣摩新课程标准,我发现,教材编辑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和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论视域。比如,就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而言,2001年版有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修订为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仅仅是一些小小的修正,经历了多次的酝酿、思考、讨论、修改乃至最后的定型出台,折射出新的思路和理念:从起点到归宿都是基于生命个体的真实与差异,基于一种更合乎教育本真的理论框架。

  又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有这么一句话:“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的确,如果师生都沉浸在花里胡哨的“作秀”中,并且以虚假的热闹和繁荣作为保持课堂活力的支撑,那么,教学势必陷入一种表面风光实则低效的尴尬状态。想想:这样的课堂够丰富、够热闹、够亮丽、够激情,然而,与真正的语感培养和能力培养不搭边。与其这样,不如剔除那些对声音进行过度“整容”的行为,自然地朗读,扎扎实实地朗读,正视点点滴滴的改进,追求一寸一尺的进步。

  而这,正是制定新课标先行者的良苦用心。正是他们,及时把我们从某个有点“危险”的岔路口拽向了正道。很多课程的删减和修正,都力图在新旧理念之间铺设一条更为“温暖”的地带,以期“新的希望与突围”能在这里起步,并淌出一条渐行渐宽的课改之路。

  二、一个温馨且有温度的空间――教室在改变

  海门新教育实验区选编了一本书,名叫《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听听书名就感觉韵味十足。我直感,里面一定藏着不少值得反复揣摩的意蕴。教室并不单单是一个容纳学生的空间所在,它应该有温度,充满生命热情,不断生成和生长,而生命的真相和真理有时就在这一隅显现出来,在某一时刻,或某个课程中,或在那些年幼的生命中……仅仅把教室当做旅店和驿站,既不能温暖学生,又不能长久留住学生。

  没有经过精心安排的教室,是缺少文化意蕴的,其轮廓是粗糙的,“骨架”是脆弱的。即便是堆砌出耀眼的色彩,也掩盖不了空洞的实质;即便是某些光线一遍遍抚摸着每一寸肌肤,然而只带来一片冰凉。所谓“精心”安排,首先要切合孩子生命的美学风格,切不可以自己的视野代替孩子们的“赏心悦目”。

  比如,用一些绿色植物或者小金鱼等动植物装点教室,让孩子们能够随时“看见”生命的成长,甚至和大自然同呼吸。教室里的色彩也可以丰富多彩,充分考虑低年级、中段和高段等学生对色彩的喜好。可以考虑东方风格的清新插画,也可以在童话场景和角色方面多动脑筋。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室里应该展示师生的作品,包括大家共同生活过的照片,美术和文字。因为这是“我们”的阵地。之所以重申“我们”这个词眼,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互相携手,彼此擦亮和不断刷新各自的眼睛。

  三、开拓网络上的疆土――教师的行走方式在改变

  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何谓教学风格和个性?如何滋养出富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就在于师生是否已经悄悄地“成为你自己”。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

  当然,今日教师的读书和写作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不知何时起,互联网上的“博客”悄悄替代了日记本和工作笔记。的确,当上网成为一部分教师“必需”的呼吸时,在这里阅读经典故事、记录课堂优劣、抒发酸甜苦辣也就显得平常自然。这种行走,这样的背影浸润在教育的细微处,其变化其影响,虽细小却深刻。一种全新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博客文化精神在普及――这其中包括教师即便是发牢骚也有了一吐为快的路径和“另存为”的地址。

  如果我们进一步细究博客、校园办公QQ群和微博等,会惊喜地发现,不仅是方式,其内容也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内蒙古东胜区罕台镇的陈美丽老师写道:“我和我的孩子们,就是整个世界。我们会珍惜每一个日子: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会写下明亮的第一行;在每一个孩子的生日,我们会用美好的诗歌和故事、真诚的祝福和笑容,把这一个个日子擦亮……”你瞧,这里的文笔不再“战战兢兢”,而是对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

  今天,教学叙事和生命叙事已经成为不少教师最重要的书写内容之一。从教育生活的原生态中,从生日、节日的意义中吻醒沉睡的生命,书写属于师生自己的故事、经典和生命传奇,使其弥散着母语的芬芳、馨香和温度。闪亮着的这个字、这首诗、这个公式,一度照亮和复活了我们的灵魂,所以很多教师敲响了键盘。“让硬邦邦的世界不至硬到心里,让软弱的心不至软到塌下”,电影《麦兜当当伴我心》的这句台词,恰好是对教师进行生命叙事的较好的诠释之一。

  编辑 谢尾合


相关文章

  • 拒绝冷漠(议论类)
  • 拒绝冷漠 潘科峰 一个两岁的孩子,两次惨遭汽车碾压,路人的绕道而行,成人的视而不见,成为今秋最凄寒的冰冷.可怜的小悦悦,与其说是死于冰冷的车轮,不如说是死于世人的冷漠. 冷漠,让鲜活的生命瞬间凋谢,让纯净的人心蒙尘,让如花的人间形同地狱.冷 ...查看


  • 莫言:你有一颗圣母心--论[红高粱家族]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描写
  • <红高粱家族>是一部基本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只有极少数内容涉及到解放后的一些故事,并语焉不详,看来似乎属于系列作品的一部分.因为电影<红高粱>的存在,本书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小说是一种完全不同 ...查看


  • 家庭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措施-中国教育
  • 家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亲情之爱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春阳. 父母之爱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如果说家是心灵的 ...查看


  • 作文:半世浮华
  • 彼岸花,忘情水,一笑一倾城. ----楔子 小 荷 作文网 壹 我叫墨,在这江南小镇已待了近五载之久,在这里,我锦衣玉食,在这里,我纸醉金迷.因为,我是烟雨江南人人景仰的公子,我的一个表情,我的一个动作,或会让他们心惊胆战,或会欣喜若狂. ...查看


  • 老师毕业赠言大全
  • 英语:"简简单单的26个字母,让您带我攀上成功的阶梯.简简单单的26个字母,是您人生中最闪耀的光辉." 数学:"您送给我了无限钻研的思维,您让我对未知的答案加求解,但是,今天,您亲手解开了我的未来,我用我的答案 ...查看


  • 面具_初中状物作文800字
  • 面具_初中状物作文800字 中华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特别是川剧中的变脸更具神奇色彩.然而这些知识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精髓之一,却被世人演绎得淋漓尽是.这所谓的"变脸",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潜移默化的存在着. ...查看


  • 同学聚会简单的祝酒词
  • [导语] 愿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你;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您;愿欢乐的祝福,永远追随您.本文是本站为您搜集的<同学聚会简单的祝酒词>,欢迎大家阅读与评价! [篇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查看


  • 写给我蒙圈的大三生活
  • 伴着夕阳,拿着一沓又一沓的海商法复习资料又一次的踏上前往航海楼的路途,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校园当我再一次把 校园 尽收眼底时,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激动和欣喜.只是,在看见学长学姐们穿着学士服在图书馆门前拍照时在看见后面写着我毕业了的T恤衫时在行 ...查看


  • 欧洲政治版图悄然变色
  • 张智新(北京) 5月10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并将于6月27日辞去首相职务.他同时宣布支持其长期幕僚兼竞争对手.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接替他的职务. 政府领导人的新陈代谢 英国首相易人,再加上5月6日当选的法国新总统萨尔科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