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校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为教学改革找到了起点,找准了落点,清除了盲点。
关键词:三小教育;教学改革
一、“三小教育”,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结合学校客观实际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我校提出了“三小教育”的基本思想,致力于全面优化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所谓“三小”,即在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上采取“小班教学”;实施形式上采取“小组学习”;落实形式上采取“小处人手”。“三小教育”的前提是小班教学,核心是小组学习,关键是小处人手。“三小教育”是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起点,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小组内“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能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个性发展。
二是突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共进,有利于高效合作与公平竞争。
三是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性别、性格等多种因素。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建立组内结对互助合作机制和组间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小组形成独特的、稳定的文化符号,实现“以文化人”的基本目标。
二、课堂文稿,让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教学改革绕不过去的命题是减负增效,过去一年,我校以“课堂文稿”为依托,彻底实现了“课堂文稿一本通,各门功课零资料”。课堂文稿就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教学练”为一体的课程资料,也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高点。文稿编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编写要基于课程,准确把握三维目标,为文稿编写找准方向;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所担负的阶段任务,为文稿的编写找到系统的知识支撑;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状况,为文稿的编写找到合适的运用对象。
二是研发依托三个层面的保障:《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推动;学校“课程研研究所”首席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带动;学科教研组全科教师的实践反思和组织联动。三个层面的研究,将专家思想和草根智慧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文稿编写的科学性、准确性、发展性、实用性。
三是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知识与技能目标定量呈现,当堂可测的原则;过程与方法目标定性呈现,当堂可量的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向呈现,当堂可控的原则。
为了使文稿的编制更加严谨、科学,我们严格制订了编写的六大基本流程:个人主备、小组研备、首席审备、课前预备、课中续备、课后补备。
三、教模重建,让教学改革更具实效
尽管教育界对“教学模式”褒贬不一,但是我们认为,在课改初期,对课堂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模式的重建与运用是我校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对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以下过程:
1.突出“三重”,科学建模。我校在借鉴全国各地成功课改案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主动发展,生星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三重(重课堂生成、重学生活动、重教师点拨)为基本原则,提炼出“四会四步一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四会”指的是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的四种基本能力;“四步”指的是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学、展、点、练”四个基本步骤(其中包括八个基本环节:目标导学、自主学习、互查检测、展示交流、探究合作、点拨升华、拓展延伸、当堂训练);“一中心”指的是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以学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2.落实“三关”,灵活用模。为了强化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灵活用模,我们要求全体教师落实三关:一是“课堂过关”,组织开展以“人人过关,节节人模“为主题的教学常规检测和以“人人标杆教师,节节标杆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比武活动。二是“课题攻关”。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我们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活动,“依托小课题,托起大课改”,评课议课时采取“切片诊断,放样剖析,对症治疗”的方式,达到“剖析一节课,撬动一个点,带动一批人”的效果,组织标杆教师、首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并利利用麻小讲坛分享研修成果。三是“赛课闯关”,结合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赛课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努力做到“环环精致,节节高效”。
四、分步实施,让高效课堂不断深化
结合“三小教育”“课堂文稿”“四会四步一中心”课堂模式,学校从不同角度人手,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强化高效课堂的保障体系,逐步消除了教学改革的盲点。
1.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抓实课堂实践。在备课组建设的初步阶段,我校确立了“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基本策略。由于学科间发展的不平衡客观存在,我校按照“个案引路――具体实施――阶段总结――整体推进”的四个基本步骤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2.以小组建设为重点,营造班组文化。“三小教育”的核心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涵盖了班级“小组管理”,教师“小组教学”,学生“小组学习”等基本内容,强调的是班主任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以小组形式进行。因此。加强小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建设不同于小组建立,建立是一个即时动作,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
3.以评价为手段,建立反馈网络。我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引入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多极的反馈网络。促进教师在自我诊断中不断地调整与超越。在评价内容上:一是过程评价,设计了八个工作用表,严格监控教学流程。这八个工作用表包括备课组教研计划表、教研活动情况统计表、课堂文稿使用情况统计表、教师听课情况统计表、补偿性练习情况统计表、拓展性练习情况统计表、首席教师工作用表、课堂展示活动情况统计表。二是结果评价,做实三级质量分析。第一级,教师个人教学质量分析表;第二级,备课组教学质量分析会、教研组教学质量分析会、年级组教学质量分析会;第三级,学校教学质量分析会。通过三级质量分析评价,督促教师找出问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有学生的评教评学、教师的自我反思、家长的评教评学。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网络,合适的评价方式,为高效课堂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如今,我们已经站在了教育改革的潮头,唯有从旧的教育理念中蝶变,才能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教育的美好未来。当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才能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铭记着为人师的一份责任,以坚定的信念支撑理想,以不息的激情钻研教学,以炽烈的情感热爱学生,以恒常的心态、科学的精神去坚守自己的阵地!
摘 要: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校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为教学改革找到了起点,找准了落点,清除了盲点。
关键词:三小教育;教学改革
一、“三小教育”,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结合学校客观实际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我校提出了“三小教育”的基本思想,致力于全面优化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所谓“三小”,即在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上采取“小班教学”;实施形式上采取“小组学习”;落实形式上采取“小处人手”。“三小教育”的前提是小班教学,核心是小组学习,关键是小处人手。“三小教育”是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起点,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小组内“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能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个性发展。
二是突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共进,有利于高效合作与公平竞争。
三是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性别、性格等多种因素。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建立组内结对互助合作机制和组间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小组形成独特的、稳定的文化符号,实现“以文化人”的基本目标。
二、课堂文稿,让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教学改革绕不过去的命题是减负增效,过去一年,我校以“课堂文稿”为依托,彻底实现了“课堂文稿一本通,各门功课零资料”。课堂文稿就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教学练”为一体的课程资料,也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高点。文稿编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编写要基于课程,准确把握三维目标,为文稿编写找准方向;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所担负的阶段任务,为文稿的编写找到系统的知识支撑;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状况,为文稿的编写找到合适的运用对象。
二是研发依托三个层面的保障:《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推动;学校“课程研研究所”首席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带动;学科教研组全科教师的实践反思和组织联动。三个层面的研究,将专家思想和草根智慧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文稿编写的科学性、准确性、发展性、实用性。
三是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知识与技能目标定量呈现,当堂可测的原则;过程与方法目标定性呈现,当堂可量的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向呈现,当堂可控的原则。
为了使文稿的编制更加严谨、科学,我们严格制订了编写的六大基本流程:个人主备、小组研备、首席审备、课前预备、课中续备、课后补备。
三、教模重建,让教学改革更具实效
尽管教育界对“教学模式”褒贬不一,但是我们认为,在课改初期,对课堂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模式的重建与运用是我校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对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以下过程:
1.突出“三重”,科学建模。我校在借鉴全国各地成功课改案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主动发展,生星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三重(重课堂生成、重学生活动、重教师点拨)为基本原则,提炼出“四会四步一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四会”指的是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的四种基本能力;“四步”指的是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学、展、点、练”四个基本步骤(其中包括八个基本环节:目标导学、自主学习、互查检测、展示交流、探究合作、点拨升华、拓展延伸、当堂训练);“一中心”指的是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以学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2.落实“三关”,灵活用模。为了强化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灵活用模,我们要求全体教师落实三关:一是“课堂过关”,组织开展以“人人过关,节节人模“为主题的教学常规检测和以“人人标杆教师,节节标杆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比武活动。二是“课题攻关”。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我们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活动,“依托小课题,托起大课改”,评课议课时采取“切片诊断,放样剖析,对症治疗”的方式,达到“剖析一节课,撬动一个点,带动一批人”的效果,组织标杆教师、首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并利利用麻小讲坛分享研修成果。三是“赛课闯关”,结合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赛课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努力做到“环环精致,节节高效”。
四、分步实施,让高效课堂不断深化
结合“三小教育”“课堂文稿”“四会四步一中心”课堂模式,学校从不同角度人手,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强化高效课堂的保障体系,逐步消除了教学改革的盲点。
1.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抓实课堂实践。在备课组建设的初步阶段,我校确立了“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基本策略。由于学科间发展的不平衡客观存在,我校按照“个案引路――具体实施――阶段总结――整体推进”的四个基本步骤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2.以小组建设为重点,营造班组文化。“三小教育”的核心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涵盖了班级“小组管理”,教师“小组教学”,学生“小组学习”等基本内容,强调的是班主任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以小组形式进行。因此。加强小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建设不同于小组建立,建立是一个即时动作,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
3.以评价为手段,建立反馈网络。我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引入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多极的反馈网络。促进教师在自我诊断中不断地调整与超越。在评价内容上:一是过程评价,设计了八个工作用表,严格监控教学流程。这八个工作用表包括备课组教研计划表、教研活动情况统计表、课堂文稿使用情况统计表、教师听课情况统计表、补偿性练习情况统计表、拓展性练习情况统计表、首席教师工作用表、课堂展示活动情况统计表。二是结果评价,做实三级质量分析。第一级,教师个人教学质量分析表;第二级,备课组教学质量分析会、教研组教学质量分析会、年级组教学质量分析会;第三级,学校教学质量分析会。通过三级质量分析评价,督促教师找出问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有学生的评教评学、教师的自我反思、家长的评教评学。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网络,合适的评价方式,为高效课堂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如今,我们已经站在了教育改革的潮头,唯有从旧的教育理念中蝶变,才能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教育的美好未来。当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才能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铭记着为人师的一份责任,以坚定的信念支撑理想,以不息的激情钻研教学,以炽烈的情感热爱学生,以恒常的心态、科学的精神去坚守自己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