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聋哑人犯罪的思考

  近年来,在众多媒体和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关于聋哑人犯罪落网的报道,作为从事特教教学工作十余载的我,每当看到这,“辛酸”的滋味顿然充溢胸膛,总会不禁地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败?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成果――“桃李”满天下吗?思考之后笔者认为,形成如今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聋哑人存在生理上的特殊性,父母对他们往往会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一种是放任惯纵。许多家长对这些孩子都怀着怜惜的心理,对其百依百顺,不加约束,不加教育,不加监督;另一种是嫌弃不管。因聋哑人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仕途更是模糊不清,导致家长弃之不管,哪怕孩子流落在外也不收归家庭,甚者逼其出走,把责任推向社会。      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从目前聋哑教育发展现状看,大多数聋哑学校的发展都滞后于普通教育,由于实行的都是寄宿制,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其次是年级的设置一般都是一到九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学业基本上都是一气呵成,学校的教育对其影响可谓是终身的;再有,由于聋哑学校本身的特点,经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教育经费相对不足,学校经济负担较重,从而导致了教育的手段层次较浅,学生摄取知识的量也相对减少,且因受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的特殊性限制,聋哑人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趋于低浅。从笔者参与翻译的本县聋哑人犯罪的10多起案件表明,犯罪者中文盲占30%,小学文化占60%,初中文化占10%。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学校教育”这一重担。      三、社会的保障机制影响      目前,我国还处在新时期的转型期,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但尚未建立健全特殊群体的保障体系和机制。从聋哑人犯罪个案看,他们大多是流浪在社会上的无业公民,没有固定的职业,更谈不上固定的收入,涉足社会的时间很短,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不是很强。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消费现象的涨浮,聋哑人追求物欲观、享受观也随之上升,比吃,比穿、比消费的心理也与之攀升,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日趋减少,导致他们与社会的矛盾日趋激烈,直至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缺少关爱环境      全国聋哑人大约有2000万左右,作为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有时甚至会被社会所遗忘。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数字信息化的时代,由于聋哑人的生理缺陷和知识技能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像正常人那样从容面对如今的环境,并与之相适应。相反,他们很容易被社会排挤,甚至淘汰;另一方面,聋哑人在社会就业上同样受到歧视,生活富裕之路渺茫,生活常常出现窘境。这些,都成为了他们犯罪的诱因,而且也是因素之一。   针对聋哑人犯罪因素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加强聋哑人法制教育,预防聋哑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建立较完善、合理的预防监控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以保护这一社会弱势群体。   ㈠ 家庭要加强督教、增强忧患意识   作为教育的第一“港湾”,家长要加强责任,掌控好孩子的“舵”。   1.不管聋哑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造成的,家长始终是启蒙教育第一人。作为家长要正视现实,在言语、思想、举止、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榜样,了解掌握聋哑子女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减少其心理压力,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轻松、愉快的生长环境,让他们的无声世界也不乏精彩,让他们的理想航标也能清晰可见。   2.家长要及时将适龄的聋哑人送到就近的学校去学习,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受到正规的教育,塑造其完整的人格。同时家长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家长学校学习,掌握必要的手语和技能,从而提高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㈡ 学校要拓展教育面,深化教育手段   特殊教育学校是聋哑人增长知识、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劳动技能和树立劳动观念的地方,也是使他们形成自我独立生存能力的理想地方。笔者认为,聋哑人仅仅具有一些基本素质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拓宽教育面,逐步培养聋哑儿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各方面能力:一是开展普法教育,在聋校开设法制课,使其在校时学法、懂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走向社会后认真守法,正确用法。二是着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聋哑人是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认知能力将影响其一生。三是重视开展职业教育.教其技能同时更要教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诚实为人,劳动奉献,回报社会,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㈢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关爱环境   1、要切实将聋哑人的文化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救助聋哑儿童,少收、免收学习费用,保证入学率;2、让聋哑人有更多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3、建立与学校技能培训相匹配的劳动单位机制,保证聋哑人就业率,让聋哑人享受正常人所能获得的社会保障福利。劳动单位应实行国家的优惠政策,或政策向特殊群体倾斜的待遇,提高聋哑人的生活质量,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尊重、帮助聋哑人的良好风尚,让聋哑人和正常人一样安居乐业.真正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4、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政府低保政策,即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让他们聋哑人残有所养,残有所医,残有生活最低保障,为维护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在众多媒体和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关于聋哑人犯罪落网的报道,作为从事特教教学工作十余载的我,每当看到这,“辛酸”的滋味顿然充溢胸膛,总会不禁地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败?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成果――“桃李”满天下吗?思考之后笔者认为,形成如今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聋哑人存在生理上的特殊性,父母对他们往往会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一种是放任惯纵。许多家长对这些孩子都怀着怜惜的心理,对其百依百顺,不加约束,不加教育,不加监督;另一种是嫌弃不管。因聋哑人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仕途更是模糊不清,导致家长弃之不管,哪怕孩子流落在外也不收归家庭,甚者逼其出走,把责任推向社会。      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从目前聋哑教育发展现状看,大多数聋哑学校的发展都滞后于普通教育,由于实行的都是寄宿制,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其次是年级的设置一般都是一到九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学业基本上都是一气呵成,学校的教育对其影响可谓是终身的;再有,由于聋哑学校本身的特点,经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教育经费相对不足,学校经济负担较重,从而导致了教育的手段层次较浅,学生摄取知识的量也相对减少,且因受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的特殊性限制,聋哑人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趋于低浅。从笔者参与翻译的本县聋哑人犯罪的10多起案件表明,犯罪者中文盲占30%,小学文化占60%,初中文化占10%。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学校教育”这一重担。      三、社会的保障机制影响      目前,我国还处在新时期的转型期,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但尚未建立健全特殊群体的保障体系和机制。从聋哑人犯罪个案看,他们大多是流浪在社会上的无业公民,没有固定的职业,更谈不上固定的收入,涉足社会的时间很短,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不是很强。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消费现象的涨浮,聋哑人追求物欲观、享受观也随之上升,比吃,比穿、比消费的心理也与之攀升,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日趋减少,导致他们与社会的矛盾日趋激烈,直至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缺少关爱环境      全国聋哑人大约有2000万左右,作为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有时甚至会被社会所遗忘。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数字信息化的时代,由于聋哑人的生理缺陷和知识技能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像正常人那样从容面对如今的环境,并与之相适应。相反,他们很容易被社会排挤,甚至淘汰;另一方面,聋哑人在社会就业上同样受到歧视,生活富裕之路渺茫,生活常常出现窘境。这些,都成为了他们犯罪的诱因,而且也是因素之一。   针对聋哑人犯罪因素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加强聋哑人法制教育,预防聋哑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建立较完善、合理的预防监控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以保护这一社会弱势群体。   ㈠ 家庭要加强督教、增强忧患意识   作为教育的第一“港湾”,家长要加强责任,掌控好孩子的“舵”。   1.不管聋哑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造成的,家长始终是启蒙教育第一人。作为家长要正视现实,在言语、思想、举止、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榜样,了解掌握聋哑子女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减少其心理压力,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轻松、愉快的生长环境,让他们的无声世界也不乏精彩,让他们的理想航标也能清晰可见。   2.家长要及时将适龄的聋哑人送到就近的学校去学习,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受到正规的教育,塑造其完整的人格。同时家长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家长学校学习,掌握必要的手语和技能,从而提高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㈡ 学校要拓展教育面,深化教育手段   特殊教育学校是聋哑人增长知识、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劳动技能和树立劳动观念的地方,也是使他们形成自我独立生存能力的理想地方。笔者认为,聋哑人仅仅具有一些基本素质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拓宽教育面,逐步培养聋哑儿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各方面能力:一是开展普法教育,在聋校开设法制课,使其在校时学法、懂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走向社会后认真守法,正确用法。二是着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聋哑人是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认知能力将影响其一生。三是重视开展职业教育.教其技能同时更要教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诚实为人,劳动奉献,回报社会,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㈢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关爱环境   1、要切实将聋哑人的文化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救助聋哑儿童,少收、免收学习费用,保证入学率;2、让聋哑人有更多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3、建立与学校技能培训相匹配的劳动单位机制,保证聋哑人就业率,让聋哑人享受正常人所能获得的社会保障福利。劳动单位应实行国家的优惠政策,或政策向特殊群体倾斜的待遇,提高聋哑人的生活质量,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尊重、帮助聋哑人的良好风尚,让聋哑人和正常人一样安居乐业.真正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4、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政府低保政策,即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让他们聋哑人残有所养,残有所医,残有生活最低保障,为维护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章

  • 第5-8章犯罪构成要件
  • 第五章 犯罪构成要件 第一节 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种类.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之一. 通常将犯罪客体分为三种,即: 1.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 ...查看


  • 关于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 关于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枣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侯德云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水平的提高,特殊学校已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查看


  • [女检察官手记]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之感悟
  • [email protected] 最近连开几个职务犯罪,从早到晚,庭审时间长,对抗程度激烈,耗时耗力,耗脑耗心.每一个上诉人都曾经身居要职,主政一方.提出的辩解更是言之凿凿,一没收钱,二没谋利.再加上每个案件都提非法证据排除,咋办? 功夫在庭前 ...查看


  • 尔雅刑法学总论课后答案
  • 刑法的适用范围 1 ()是保护原则的管辖根据. A.危害本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B.危害在其它国家的本国公民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C.危害本国公民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D.危害在本国的外籍公民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正确答案 ...查看


  • {法律学习}编顺口溜
  • 自编顺口溜:永远记住"应当与可以" 关于应当与可以是每年都考的内容,虽有网友总结过,但隔一段时间不看又觉得有一点模糊了.故自编成诀,顿觉得无法再忘记.但所编不求合理,只求能方便记忆.(只背前面部分就行了,注释部分只要略看 ...查看


  •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时间:2010-06-13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大 | 中 | 小]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依法.公正.准确 ...查看


  • 我的金钱观
  • 我的金钱观 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高二五班 叶宁 辅导老师:牛艳茹 电话[1**********] 人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是有的人却为了金钱,忘却自己想要什么,一味地追求金钱,有人为之迷失,有人为之犯罪,有人为之兄弟反目,有人为之精神崩 ...查看


  • 2013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习题-第一审程序
  • 第一审程序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四个选项,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应试人员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哪一段时间应计入一审案件审理期限?( ) A.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案件,办理报请高级法院批准手续的时间B.当 ...查看


  • 2017年瑞达冲刺-刑诉杨雄讲义
  •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冲刺阶段] 杨雄 瑞达出品 刑诉法1 1. 下列关于刑事诉讼法基本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刑事诉讼法通过评议.表决等特有的程序机制,最终使刑事实体法的法律规范得以实现其确定性,这体现了刑事诉讼法的工具价值 B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