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权利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

的意义

现实的国际条件不太可能允许中国发动蒙古式的西征,因为这样补给是个问题,而与全世界为敌,中国还没有能力, 更别说统治如此辽阔疆域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和叛乱问题,所以中国不发展海军,而只发展陆军一点用也没有.而宁愿放弃陆军,也要发展太空军事力量,空军军事力量,导弹与反导弹军事力量,网络军事力量和海上军事力量,这五股力量才是中国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庞大,其对全球的贸易,市场和资源的依赖性也越大,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只要有陆军就足够了.而对于一个经济大国来说,即便放弃发展陆军,也要维持强大的海军,只有这样,本国的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才不会被切断,才能维持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拥有强大的海军时,本国需要什么资源,需要什么市场就可以直接去抢夺世界上的某个地区,而不用从陆路一直打到那块地,也就不用激起太多国家对本国的警惕,更不用冒与邻近强国爆发战争的风险.

拥有强大的海军就等于在防守自身的同时获得了攻击全世界的本钱,获得停战主导权,而不是等别人喊停战.而只有强大的陆军,则只能被动挨打.海军的运力和速度远超陆军,所以在增援,补给,军队调动方面可以始终形成在局部出现优势兵力以多打少的情况.而国家只需要保持少量的陆军就可以与几百倍于己的陆军交战,并最终使本国取得胜利.

强大的海军同时也为本国争夺更多的海外市场和资源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要争夺世界上的利益,就必然需要与其它想要争夺世界的列强们,也就是海军强国们交手,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更强有力的海军才能在国际外交谈判和国际军事对抗中获得主动,反之海军太弱就会陷入被动.

强大的海军使自身能够帮助盟友的战争行动,同时能够干涉全球各地区发生的冲突和纷争,并获得让本国有利的协议和情势.拥有强大的海军是与全球各个国家进行外交和结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赋予了本国组织或参与国际各地区军事联盟和军事冲突的能力. 资源,海权,大国政治,是大国崛起的三段式。发展海权的目的在于控制资源,海权自身是一种手段。这种逻辑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自伊丽莎白时期以来,英国就明白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并在海军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投入,并就海上战术进行探讨,形成了远程攻击战术和正规战、混合战的打法。通过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的较量,奠定了其海上霸权的地位。在当今这个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剧的时代,它的经验对中国有极大的启示。 海权对于一个大国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保护措施,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保证了对于资源的可获得性。 资源、海权、大国政治,这三项是大国崛起不能逾越的“三段式”环节:资源是起点,海权是大国政治得到资源的中介手段,大国政治是通过海上博弈获得世界资源的结果。而没有海权,其他两项则不能成立。这种逻辑在今天别具意义。传统非安全因素已成为影响国家的主要威胁,其中资源问题成为困扰所有国家的难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各发达国家都围绕海洋战略,制定了相应的全球策略,其中,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海上优势,先是控制了夏威夷,抢占了一个有力的据点,形成了对太平洋区域的有效控制,其次发动了对伊朗和阿富汗的战争,加强其在中东的影响力,保证了其对石油资源的有力控制。 中国若要实现崛起,必须得注意海权的发展。虽然我们郑重承诺永不称霸,但发展海权能有效地保证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为自身的发展开创一个更好的环境,摆脱今天受制于人的局面,更好的处理东海和南海的海上利益问题。

一、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有两次差点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两次灾难中,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都与丧失制海权有着密切的关系。温故知新,著名学者张文木指出,为了统一台湾,为了保护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命脉,为了捍卫我们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制海权是造就现代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导向,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方式,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当然,后来又出现制空权、制太空权(外层空间)的军事技术革命,但其性质还是服务于制陆权和制海权的。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美国在20世纪末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中取得的军事胜利,就是很好的说明。

中国未来的定位是中等发达国家,但仅靠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参与世界资源分配

经济海权主要是指“国家对海洋的利用”或海洋对国家的经济价值与意义。经济海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我国的经济海权建设历经波折。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海权发展机遇难得,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干扰。 经济海权 海洋的经济战略地位 经济全球化

海权最初的含义的确主要是指军事意义上的“制海权”(command of sea)在这种情况下,海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的生存、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与政治利益

为什么说海权与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呢?这就不能不提到赫赫有名的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马汉生活于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是著名的海军将领,《海权论》是使其成为海权思想集大成者的代表性著作。马汉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强国,在大量的史实中发现了海权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 。什么是海权呢?马汉并没有给“海权”一词做出明确的界定,但“随着‘海权’一语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出现,两种主要的含义浮现出来:(1)通过海军优势控制海洋;(2)海上商业、海外属地和进入国外市场的特权合起来,造就国家的‘财富和强盛’。” 马汉本人也曾说过:“海权在于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两者的结合” 。可见,马汉事实上是“一直将‘海权’界定在‘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这个意义上”。

二、经济海权的重要性

控制海洋归根结底是为了利用海洋,利用海洋也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发展。显然,尽管军事海权的重要性在马汉那里已经被放到了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度,但经济海权的重要性仍然高于或者至少不低于军事海权。

在《海权论》中,马汉不厌其烦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

三、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海权

尽管中国也是一个濒海大国,但在历史上却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海权观念和明晰的海权意识,经济与军事海权实践也往往并遭偏废或者畸重畸轻、虎头蛇尾。究其根源,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中国和世界体系的关系的因素至为关键。

一直以来,中国的主导经济形态都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通常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自然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在我国最具特色的一个外在表现是“士、农、工、商”的阶层顺序。这恰与市场经济直接对立,也恰恰构成了海权发展致命的阻碍和桎梏。

国内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发育成熟,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体系,国家经济发展对海洋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中国正努力追求具有主权性质的、符合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的海洋权利。我国经济海权大发展的历史时刻已经到来。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海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海洋的国家,也是最早对大海关上大门的国家,正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滨海国家于海洋受惠甚多,唯独中国自海洋创痛最剧一样。当中国终于发现海洋的价值,世界进入海洋时代已经好几百年。今天的情况已经复杂得多。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时代海权仍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中国已不可能“重蹈”历史上海洋强国崛起的“覆辙”。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海权现状并树立新的海权观。在经济海权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海洋依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并将会继续提升,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简要列举如下:

海洋对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

资源全球流动、市场全球拓展、各国经济相互交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未来发展走向看,如果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之路不可逆转,融入世界体系的趋势不可逆转,那么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也将不可逆转。

海洋对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第一,我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海洋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2月,我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的78.7%,其中绝大部分由海洋运输来完成。 第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命脉。我国海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无论是东出太平洋,还是南下大洋洲和印度洋,沿岸海区的许多战略通道都是必经之路。因此,战略通道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经贸往来,更在于攸关战略资源安全,攸关我国经济命脉。以石油为例,

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而我国石油进口主要仰赖海运。第三,海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日新月异,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这么多的财富、工厂和人员分布在世界各地,与祖国隔海相望,如何有效保护其安全和顺利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仅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但总体上讲,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还处于“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期数量积累、范围扩张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海洋经济发展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资源掠夺式状态,因此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这表明我国海洋经济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我国的海洋权益也正面临着复杂的形势,除了岛礁主权、海洋划界、海洋资源争端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问题外,还面临着海上通道安全和海上恐怖主义等新的挑战。今年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显示,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海洋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亟需从国家层面提出新的战略和对策。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的海洋拓展越来越广泛、深刻,海洋的经济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我国的经济海权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表现出了大好的发展前景。此外,我国的经济海权也正面临着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干扰,如何按照经济海权与军事海权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国经济海权的发展需求科学定位和迅速建设与发展军事海权,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

的意义

现实的国际条件不太可能允许中国发动蒙古式的西征,因为这样补给是个问题,而与全世界为敌,中国还没有能力, 更别说统治如此辽阔疆域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和叛乱问题,所以中国不发展海军,而只发展陆军一点用也没有.而宁愿放弃陆军,也要发展太空军事力量,空军军事力量,导弹与反导弹军事力量,网络军事力量和海上军事力量,这五股力量才是中国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庞大,其对全球的贸易,市场和资源的依赖性也越大,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只要有陆军就足够了.而对于一个经济大国来说,即便放弃发展陆军,也要维持强大的海军,只有这样,本国的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才不会被切断,才能维持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拥有强大的海军时,本国需要什么资源,需要什么市场就可以直接去抢夺世界上的某个地区,而不用从陆路一直打到那块地,也就不用激起太多国家对本国的警惕,更不用冒与邻近强国爆发战争的风险.

拥有强大的海军就等于在防守自身的同时获得了攻击全世界的本钱,获得停战主导权,而不是等别人喊停战.而只有强大的陆军,则只能被动挨打.海军的运力和速度远超陆军,所以在增援,补给,军队调动方面可以始终形成在局部出现优势兵力以多打少的情况.而国家只需要保持少量的陆军就可以与几百倍于己的陆军交战,并最终使本国取得胜利.

强大的海军同时也为本国争夺更多的海外市场和资源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要争夺世界上的利益,就必然需要与其它想要争夺世界的列强们,也就是海军强国们交手,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更强有力的海军才能在国际外交谈判和国际军事对抗中获得主动,反之海军太弱就会陷入被动.

强大的海军使自身能够帮助盟友的战争行动,同时能够干涉全球各地区发生的冲突和纷争,并获得让本国有利的协议和情势.拥有强大的海军是与全球各个国家进行外交和结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赋予了本国组织或参与国际各地区军事联盟和军事冲突的能力. 资源,海权,大国政治,是大国崛起的三段式。发展海权的目的在于控制资源,海权自身是一种手段。这种逻辑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自伊丽莎白时期以来,英国就明白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并在海军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投入,并就海上战术进行探讨,形成了远程攻击战术和正规战、混合战的打法。通过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的较量,奠定了其海上霸权的地位。在当今这个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剧的时代,它的经验对中国有极大的启示。 海权对于一个大国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保护措施,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保证了对于资源的可获得性。 资源、海权、大国政治,这三项是大国崛起不能逾越的“三段式”环节:资源是起点,海权是大国政治得到资源的中介手段,大国政治是通过海上博弈获得世界资源的结果。而没有海权,其他两项则不能成立。这种逻辑在今天别具意义。传统非安全因素已成为影响国家的主要威胁,其中资源问题成为困扰所有国家的难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各发达国家都围绕海洋战略,制定了相应的全球策略,其中,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海上优势,先是控制了夏威夷,抢占了一个有力的据点,形成了对太平洋区域的有效控制,其次发动了对伊朗和阿富汗的战争,加强其在中东的影响力,保证了其对石油资源的有力控制。 中国若要实现崛起,必须得注意海权的发展。虽然我们郑重承诺永不称霸,但发展海权能有效地保证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为自身的发展开创一个更好的环境,摆脱今天受制于人的局面,更好的处理东海和南海的海上利益问题。

一、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有两次差点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两次灾难中,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都与丧失制海权有着密切的关系。温故知新,著名学者张文木指出,为了统一台湾,为了保护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命脉,为了捍卫我们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制海权是造就现代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导向,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方式,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当然,后来又出现制空权、制太空权(外层空间)的军事技术革命,但其性质还是服务于制陆权和制海权的。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美国在20世纪末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中取得的军事胜利,就是很好的说明。

中国未来的定位是中等发达国家,但仅靠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参与世界资源分配

经济海权主要是指“国家对海洋的利用”或海洋对国家的经济价值与意义。经济海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我国的经济海权建设历经波折。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海权发展机遇难得,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干扰。 经济海权 海洋的经济战略地位 经济全球化

海权最初的含义的确主要是指军事意义上的“制海权”(command of sea)在这种情况下,海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的生存、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与政治利益

为什么说海权与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呢?这就不能不提到赫赫有名的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马汉生活于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是著名的海军将领,《海权论》是使其成为海权思想集大成者的代表性著作。马汉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强国,在大量的史实中发现了海权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 。什么是海权呢?马汉并没有给“海权”一词做出明确的界定,但“随着‘海权’一语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出现,两种主要的含义浮现出来:(1)通过海军优势控制海洋;(2)海上商业、海外属地和进入国外市场的特权合起来,造就国家的‘财富和强盛’。” 马汉本人也曾说过:“海权在于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两者的结合” 。可见,马汉事实上是“一直将‘海权’界定在‘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这个意义上”。

二、经济海权的重要性

控制海洋归根结底是为了利用海洋,利用海洋也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发展。显然,尽管军事海权的重要性在马汉那里已经被放到了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度,但经济海权的重要性仍然高于或者至少不低于军事海权。

在《海权论》中,马汉不厌其烦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

三、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海权

尽管中国也是一个濒海大国,但在历史上却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海权观念和明晰的海权意识,经济与军事海权实践也往往并遭偏废或者畸重畸轻、虎头蛇尾。究其根源,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中国和世界体系的关系的因素至为关键。

一直以来,中国的主导经济形态都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通常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自然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在我国最具特色的一个外在表现是“士、农、工、商”的阶层顺序。这恰与市场经济直接对立,也恰恰构成了海权发展致命的阻碍和桎梏。

国内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发育成熟,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体系,国家经济发展对海洋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中国正努力追求具有主权性质的、符合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的海洋权利。我国经济海权大发展的历史时刻已经到来。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海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海洋的国家,也是最早对大海关上大门的国家,正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滨海国家于海洋受惠甚多,唯独中国自海洋创痛最剧一样。当中国终于发现海洋的价值,世界进入海洋时代已经好几百年。今天的情况已经复杂得多。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时代海权仍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中国已不可能“重蹈”历史上海洋强国崛起的“覆辙”。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海权现状并树立新的海权观。在经济海权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海洋依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并将会继续提升,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简要列举如下:

海洋对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

资源全球流动、市场全球拓展、各国经济相互交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未来发展走向看,如果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之路不可逆转,融入世界体系的趋势不可逆转,那么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也将不可逆转。

海洋对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第一,我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海洋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2月,我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的78.7%,其中绝大部分由海洋运输来完成。 第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命脉。我国海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无论是东出太平洋,还是南下大洋洲和印度洋,沿岸海区的许多战略通道都是必经之路。因此,战略通道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经贸往来,更在于攸关战略资源安全,攸关我国经济命脉。以石油为例,

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而我国石油进口主要仰赖海运。第三,海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日新月异,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这么多的财富、工厂和人员分布在世界各地,与祖国隔海相望,如何有效保护其安全和顺利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仅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但总体上讲,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还处于“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期数量积累、范围扩张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海洋经济发展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资源掠夺式状态,因此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这表明我国海洋经济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我国的海洋权益也正面临着复杂的形势,除了岛礁主权、海洋划界、海洋资源争端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问题外,还面临着海上通道安全和海上恐怖主义等新的挑战。今年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显示,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海洋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亟需从国家层面提出新的战略和对策。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的海洋拓展越来越广泛、深刻,海洋的经济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我国的经济海权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表现出了大好的发展前景。此外,我国的经济海权也正面临着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干扰,如何按照经济海权与军事海权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国经济海权的发展需求科学定位和迅速建设与发展军事海权,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关文章

  • 南海"航行自由"问题中的两类规则_中国江苏网
  • 航行自由以一个极为笼统的概念将军事活动似有似无地涵盖在海洋自由的理念中,给其他国家以自己解读的空间,这也为航行自由的美国规则出台埋下伏笔. 南海岛礁建设似乎真的触动了美国的海洋霸权神经.一方面,美国几次三番以维护"航行自由&quo ...查看


  • 岛屿主权和海洋划界
  • 段洁龙主编:<中国国际法实践与案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161页. 中国与邻国的岛屿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 第一节 中国与邻国的岛屿主权问题 中国与周边海洋邻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关于岛屿主权的争议,这些争议从本质上来说不 ...查看


  • 国际公法论文doc 4
  • 西南政法大学 研究生期末论文 题目: 浅析大陆架划界原则 法律硕士 学院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2011级 3 班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成 绩 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制 2013 年 5 月 7 日 浅析大陆架划界原则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下 ...查看


  • 论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之异同
  • 发布时间:2007-11-26 11:07:17访问次数: 419作者:金永明字体:[大 中 小]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中两个重要的制度,分别被规定在<公约>的第五 ...查看


  • 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科大学生整理)
  • 中国海权问题 海权,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 ...查看


  •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海洋一直是敬畏交加.敬他在平和之时对人类慷慨的馈赠,畏他怒时一夕之间可以使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及陆地资源的日益衰竭,人们对于海洋的畏惧越来越少.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海洋资源无疑是个 ...查看


  • 无害通过权
  • 也谈外国军舰在领海的无害通过权 李红云 [学科分类]国际公法 [出处]无 [写作年份]2002年 [正文] 外国商船在领海享有无害通过的权利,这一点作为国际法规则是没有疑义的,但军舰是否享有同样的权利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在理论上,对195 ...查看


  • 南海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 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及美国等国在我国南海的一些行动与我国产生争端.今年5月13日,是联合国原定要求的各国就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提交申请的时间.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会更为公开化,我国应该加紧研究.对策.展开工作. 南海 ...查看


  • 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一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
  • 自2013年菲律宾将中菲南海争端提交仲裁,到今年仲裁结果公布在即,中方一直采取不接受.不参与仲裁的立场.菲方似乎因此处于一个对手缺席的辩论场,自说自话.自欺欺人. 在事实面前,妄言永远苍白无力.无论菲律宾在这场"独角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