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之旅的第一站是黄洋界。蒙蒙细雨中我们乘坐的大巴开足马力,咆哮着喘着粗气,在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吃力地往上爬,弯来弯去地不知拐过了多少道弯,终爬上黄洋界。下车立于蒙蒙细雨中,全身顿感清凉轻松,心跳在加剧,热血在沸腾,向往已久的黄洋界哨口就呈现在面前。
所谓哨口,是指修筑在井冈山通往外地的小路要隘处的工事。当年通往井冈山的道路只有五条小路,每条小路上筑一工事或工事群,即井冈山五大哨口。黄洋界哨口位于井冈山西北面,是当年井冈山通往宁岗的要隘,是江西宁冈和湖南来犯之敌的必经之路,83年前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进入哨口范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红军营房。营房正面墙上当年红军战士于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编的一段词依然醒目可见:“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永新。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安,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降兵;你来,来,来,请你到山上来谈谈革命。”透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乐观和幽默。
营房旁边的山包上,是一尊竖直而立的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朱德的题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黄洋界保卫战,是中国人民革命史上著名的战斗。1928年8月下旬,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到湘南作战,仅留下两个连的兵力据守井冈山。湘赣两省的敌军获知这一情况后,纠集四个团的兵力向黄洋界进范,企图乘红军主力转战湘南之际,一举攻占刚刚建立起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守山军民得知敌军进犯的消息后,昼夜不停地在各个工事前堆积大量的垒木滚石,在山路两侧的草丛中布下了许多的竹签,并深挖战壕,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敌军发起进攻后,根据地军民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营长陈毅安的指挥下,殊死抵抗,用竹钉、滚木、擂石、壕沟和有限的步枪、手榴弹,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下午,敌军纠集了更多的兵力,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发起多次大规模的进攻,在阻击敌人疯狂进攻的危急关头,红军不得不架上唯一的一门迫击炮,动用仅有的三发炮弹对敌人进行还击,由于炮弹受潮,第一发炮弹打不出去,第二发炮弹虽然打出去了,既偏离了目标落地又未炸响,第三发炮弹才准确地射进敌军指挥所,炸得敌人遍体鳞伤,死伤不计其数;守山军民乘势枪炮齐鸣,土枪土炮打响了,煤油桶内的鞭炮点燃了,还不断地挥舞着红旗,一直持续到傍晚。敌军听到山上到处是枪炮声、喊杀声,看到满山遍野的红旗,误认为红军主力己回师井冈山,吓得赶快连夜逃跑了。这场战斗,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四个团的进攻,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毛主席在回师井冈山的途中,闻讯后欣然吟写了《西江月?井冈山》的著名诗篇,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句,赞扬了井冈山军民团结战斗所取得的胜利。
83年过去了,山风早已吹散当年枪炮射出的阵阵烈焰,雨水早已洗刷了昔日战场的斑斑血迹,黄洋界在绿色的拥抱下巍然屹立,记忆着当年敌我双方拼杀的激烈情景,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壮举。
井冈山之旅的第一站是黄洋界。蒙蒙细雨中我们乘坐的大巴开足马力,咆哮着喘着粗气,在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吃力地往上爬,弯来弯去地不知拐过了多少道弯,终爬上黄洋界。下车立于蒙蒙细雨中,全身顿感清凉轻松,心跳在加剧,热血在沸腾,向往已久的黄洋界哨口就呈现在面前。
所谓哨口,是指修筑在井冈山通往外地的小路要隘处的工事。当年通往井冈山的道路只有五条小路,每条小路上筑一工事或工事群,即井冈山五大哨口。黄洋界哨口位于井冈山西北面,是当年井冈山通往宁岗的要隘,是江西宁冈和湖南来犯之敌的必经之路,83年前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进入哨口范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红军营房。营房正面墙上当年红军战士于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编的一段词依然醒目可见:“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永新。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安,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降兵;你来,来,来,请你到山上来谈谈革命。”透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乐观和幽默。
营房旁边的山包上,是一尊竖直而立的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朱德的题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黄洋界保卫战,是中国人民革命史上著名的战斗。1928年8月下旬,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到湘南作战,仅留下两个连的兵力据守井冈山。湘赣两省的敌军获知这一情况后,纠集四个团的兵力向黄洋界进范,企图乘红军主力转战湘南之际,一举攻占刚刚建立起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守山军民得知敌军进犯的消息后,昼夜不停地在各个工事前堆积大量的垒木滚石,在山路两侧的草丛中布下了许多的竹签,并深挖战壕,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敌军发起进攻后,根据地军民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营长陈毅安的指挥下,殊死抵抗,用竹钉、滚木、擂石、壕沟和有限的步枪、手榴弹,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下午,敌军纠集了更多的兵力,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发起多次大规模的进攻,在阻击敌人疯狂进攻的危急关头,红军不得不架上唯一的一门迫击炮,动用仅有的三发炮弹对敌人进行还击,由于炮弹受潮,第一发炮弹打不出去,第二发炮弹虽然打出去了,既偏离了目标落地又未炸响,第三发炮弹才准确地射进敌军指挥所,炸得敌人遍体鳞伤,死伤不计其数;守山军民乘势枪炮齐鸣,土枪土炮打响了,煤油桶内的鞭炮点燃了,还不断地挥舞着红旗,一直持续到傍晚。敌军听到山上到处是枪炮声、喊杀声,看到满山遍野的红旗,误认为红军主力己回师井冈山,吓得赶快连夜逃跑了。这场战斗,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四个团的进攻,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毛主席在回师井冈山的途中,闻讯后欣然吟写了《西江月?井冈山》的著名诗篇,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句,赞扬了井冈山军民团结战斗所取得的胜利。
83年过去了,山风早已吹散当年枪炮射出的阵阵烈焰,雨水早已洗刷了昔日战场的斑斑血迹,黄洋界在绿色的拥抱下巍然屹立,记忆着当年敌我双方拼杀的激烈情景,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