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兴起于秦朝及两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逐渐萎靡。对外交流尤其凸显在经济贸易上。从地区上看,中国古代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从周边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随历史推移,交往范围呈辐射状扩大。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人。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途径在各个时期大致都相同,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往来、政治交往、科技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及战争。而交往的特点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二、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地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三、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大的特点是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为主。

从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规律。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这些规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外交启示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兴起于秦朝及两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逐渐萎靡。对外交流尤其凸显在经济贸易上。从地区上看,中国古代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从周边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随历史推移,交往范围呈辐射状扩大。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人。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途径在各个时期大致都相同,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往来、政治交往、科技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及战争。而交往的特点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二、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地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三、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大的特点是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为主。

从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规律。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这些规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外交启示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政治史
  •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王朝沿革 (一)从史前到夏商 1.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到距今约四千年) [原始农耕.炎黄传说] 中华民族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 2.夏(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禹.启 3.商 ...查看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与近代落后的原因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 ...查看


  • 繁荣的经济 领先的文明
  • (一)繁荣的经济 领先的文明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 ...查看


  •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吴小晴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一.本册教科书的概况与主要特点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和世界古代历史两个部分,因此这 ...查看


  • 中国古代的经济
  • 中国古代的经济 基准考点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 主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上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上是精耕细作 4.经营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至第四单元)
  • 高一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至第四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 ...查看


  •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677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总学时:152 总学分:9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适用专业:历史学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g ...查看


  • 2010山东高考考试说明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 文科综合 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 ...查看


  •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及解题技巧的研究实施方案
  •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及解题技巧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沐浴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而中华传统经典古诗歌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涵着高尚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