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贝托尔德.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德国剧作家、诗人。他在被纳粹迫害流亡时期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剧作,其中包括《伽利略传》。布莱希特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内涵再现了科学家伽利略跌宕起伏的一生,借古喻今,引起读者对于真理和权威、理性和盲目崇拜、科学和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戏剧使世界更加理性、正义、美好。 [关键词] 布莱希特;伽利略传;戏剧鉴赏;二十世纪戏剧 贝托尔德.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奥古斯堡,被誉为20世纪戏剧史上的一颗巨星。他的一生坎坷艰辛、颠沛流离,却始终坚持以笔为枪、取纸作弹,针砭时弊,留下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经典剧作。《伽利略传》(Leben des Galilei)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一、戏剧是反映现实的镜子 1933年希特勒掌权之后,布莱希特由于其政治倾向被迫离开德国,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流亡生涯。1938年,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二战一触即发。此时,布莱希特已经流亡丹麦长达六年。面临越来越危险的局势,布莱希特在一间农舍中仅用三个星期就完成了抨击法西斯残暴统治、鼓励人们追求真理正义的又一力作《伽利略传》。与《第三帝国的恐怖与悲哀》(Furcht und Elend des Dritten Reiches)不同,这次布莱希特创作的是一部史诗剧。在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布莱希特深受触动,认为应当重新探讨科学和伦理的关系。于是他对《伽利略传》进行了第二次改编,提出了几个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应当归于何处?是用来毁灭人类还是造福人类?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如何才能保证科学发展为人类的根本利益服务?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布莱希特的戏剧为镜,可以去伪存真,明辨真义。 二、借古讽今 振聋发聩 《伽利略传》表面看来是一部伽利略的个人传记,但在纳粹统治的恐怖阴云下,布莱希特恐怕没有闲情逸致为一位先人写传。为何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布莱希特选择一鼓作气创作《伽利略传》?布莱希特是一位杰出的观察家和思想家,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惊人的相似之处。伽利略所处的文艺复兴后期,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壮大,人文主义思潮广为传播。这些新发展损害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会的利益。于是一场关于科学与神学、真理与权威、个体与大众的权利斗争就此展开。而在布莱希特所处的时期,纳粹势力不断上升并且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狂热的纳粹思想和个人崇拜使人们失去了理智,盲目迷信强权,社会秩序、公平正义已被破坏殆尽,人民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充满矛盾冲突,同样面临剧烈变革,通过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观众看到的是对纳粹统治的口诛笔伐,从而开始怀疑,开始反省,开始抗争。通过戏剧改变世界,这是布莱希特写作的最终目的。 三、拥有弱点的“英雄” 很多人认为,这样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必须依靠英雄来拯救。但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却与典型的英雄形象格格不入。一方面,他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相信人类理智的力量。他靠改良低价买来的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统治的基础。他将其研究结果以简单平易的文字撰写成书,让渔夫商贩都能理解学习。他对普通大众有着深刻的悲悯和同情,认为教会的统治才是苦难的源头,宗教不过是奴役人们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他又贪图享受、重口腹之欲、贪财好利。伽利略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英雄,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他的舍义而求生。伽利略因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锒铛入狱,在被教会关押23天以后,宣布放弃了自己的学说,并公开向教会忏悔。他的学生安德雷亚痛心疾首,大呼:“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是的,伽利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真理和保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然而,布莱希特又写道:“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为什么需要英雄的国家反而不幸呢?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一个需要英雄或者圣人来拯救的社会,必然没有睿智的民众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体制。因为只有愚昧无知的民众,才会寄望于某个英雄来代表自己的声音、改变自己的命运。 结语:戏剧是反映现实的明镜,同时也是改变世界的武器。虽然解决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但是让人民大众认识到问题所在并进行深刻探讨和反思,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布莱希特以戏剧为武器,跨越了时代的限制,启发一代代观众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Leben des Galilei》 Bertolt Brecht [2]《我与布莱希特》 高行健 [3]《外国文学评介丛书——布莱希特》 [4]《布莱希特在中国》刘雅慧 作者简介:徐晓琳,山东青岛, 青岛大学德语系,研究方向:外语。
[摘 要] 贝托尔德.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德国剧作家、诗人。他在被纳粹迫害流亡时期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剧作,其中包括《伽利略传》。布莱希特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内涵再现了科学家伽利略跌宕起伏的一生,借古喻今,引起读者对于真理和权威、理性和盲目崇拜、科学和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戏剧使世界更加理性、正义、美好。 [关键词] 布莱希特;伽利略传;戏剧鉴赏;二十世纪戏剧 贝托尔德.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奥古斯堡,被誉为20世纪戏剧史上的一颗巨星。他的一生坎坷艰辛、颠沛流离,却始终坚持以笔为枪、取纸作弹,针砭时弊,留下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经典剧作。《伽利略传》(Leben des Galilei)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一、戏剧是反映现实的镜子 1933年希特勒掌权之后,布莱希特由于其政治倾向被迫离开德国,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流亡生涯。1938年,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二战一触即发。此时,布莱希特已经流亡丹麦长达六年。面临越来越危险的局势,布莱希特在一间农舍中仅用三个星期就完成了抨击法西斯残暴统治、鼓励人们追求真理正义的又一力作《伽利略传》。与《第三帝国的恐怖与悲哀》(Furcht und Elend des Dritten Reiches)不同,这次布莱希特创作的是一部史诗剧。在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布莱希特深受触动,认为应当重新探讨科学和伦理的关系。于是他对《伽利略传》进行了第二次改编,提出了几个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应当归于何处?是用来毁灭人类还是造福人类?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如何才能保证科学发展为人类的根本利益服务?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布莱希特的戏剧为镜,可以去伪存真,明辨真义。 二、借古讽今 振聋发聩 《伽利略传》表面看来是一部伽利略的个人传记,但在纳粹统治的恐怖阴云下,布莱希特恐怕没有闲情逸致为一位先人写传。为何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布莱希特选择一鼓作气创作《伽利略传》?布莱希特是一位杰出的观察家和思想家,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惊人的相似之处。伽利略所处的文艺复兴后期,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壮大,人文主义思潮广为传播。这些新发展损害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会的利益。于是一场关于科学与神学、真理与权威、个体与大众的权利斗争就此展开。而在布莱希特所处的时期,纳粹势力不断上升并且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狂热的纳粹思想和个人崇拜使人们失去了理智,盲目迷信强权,社会秩序、公平正义已被破坏殆尽,人民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充满矛盾冲突,同样面临剧烈变革,通过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观众看到的是对纳粹统治的口诛笔伐,从而开始怀疑,开始反省,开始抗争。通过戏剧改变世界,这是布莱希特写作的最终目的。 三、拥有弱点的“英雄” 很多人认为,这样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必须依靠英雄来拯救。但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却与典型的英雄形象格格不入。一方面,他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相信人类理智的力量。他靠改良低价买来的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统治的基础。他将其研究结果以简单平易的文字撰写成书,让渔夫商贩都能理解学习。他对普通大众有着深刻的悲悯和同情,认为教会的统治才是苦难的源头,宗教不过是奴役人们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他又贪图享受、重口腹之欲、贪财好利。伽利略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英雄,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他的舍义而求生。伽利略因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锒铛入狱,在被教会关押23天以后,宣布放弃了自己的学说,并公开向教会忏悔。他的学生安德雷亚痛心疾首,大呼:“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是的,伽利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真理和保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然而,布莱希特又写道:“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为什么需要英雄的国家反而不幸呢?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一个需要英雄或者圣人来拯救的社会,必然没有睿智的民众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体制。因为只有愚昧无知的民众,才会寄望于某个英雄来代表自己的声音、改变自己的命运。 结语:戏剧是反映现实的明镜,同时也是改变世界的武器。虽然解决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但是让人民大众认识到问题所在并进行深刻探讨和反思,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布莱希特以戏剧为武器,跨越了时代的限制,启发一代代观众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Leben des Galilei》 Bertolt Brecht [2]《我与布莱希特》 高行健 [3]《外国文学评介丛书——布莱希特》 [4]《布莱希特在中国》刘雅慧 作者简介:徐晓琳,山东青岛, 青岛大学德语系,研究方向: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