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研究
Urbanizatio
n
我国地域经济差异与人口迁移研究*王 德 叶 晖
【摘要】 改革开放后的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扩大是促
动我国人口迁移空前活跃的主要因素,而日趋活
跃的人口迁移亦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均衡作用。
52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机是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由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入改革开放后的继续扩大,导致人口迁移不但数量剧增,而且迁移的
区域流向出现明显的集中化倾向;另一方面,巨
大的人口迁移流也对迁出、迁入地的经济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对于迁出地而言,由于减少了人口
对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均分享,同时还可获得
迁移者在迁入地工作所得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
使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
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人
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迁移后果,从微观上
看是迁移者或其家庭的经济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
满足,从宏观上看则影响了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
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由不均衡趋向均
衡。本文通过测算我国1985-2000年各省区在人口迁移前后“人口—GDP”的基尼系数变化,验证了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减缓作用。在此基础上,测算区域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下的各省区理论人口和人口迁移潜力,并重点分析了县一级行政地域的理论人口和人口迁移潜力分布。【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基尼系数; 理论人口;人口迁移潜力; 县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ANDPOPULATION MIGRATION IN CHINAWANG De; YE Hui【文章编号】1002-1329(2006)09-0052-05【中图分类号】TU982;C92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王德(1963-),男,同济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导。
叶晖(1973-),女,上海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
划师,城市规划硕士。
【修改日期】2006-07-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40435013)和教育部
985二期“城市化与城市科学”科技平台资助。ABSTRACT: The bi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the major drivingforce of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China. And theactive population migration also has equilibration ef-fect up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This paper,by examining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GDP” gini-coeffici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of the provinces during 1985-2000, validates thatpopulation migration can mitigate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n, it calculatesthe theoretical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potential at provincial level with emphasis on that ofthe county level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equilibrated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gini-coefficient; theoretica population; population migra-tion potential; county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数据本文选择1985-2000年为研究时间段,在具体研究时又细划为1985-1990年、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三个时段。研究的对象是上述时段内发生省际迁移的人口,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人口分布的经济不均衡性动态分析。主要通过比较1990、1995和2000年三个时期的洛伦茨曲线,计算基尼系数,分析变化的趋势;在考察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时,假设上述三个时期各省人口不发生省际迁移,将计算所得基尼系数与实际发生人口迁移后的基尼系数进行比较,如果基尼系数出现减少,
说明人口迁移的确起到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作
用;反之,则说明人口迁移不具有此作用;
假设人口迁移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达到均衡状
态,计算各省区相应的人口,此人口数为区域经
济均衡发展时理论人口,理论人口与实际人口之
差即为人口迁移潜力;
将同样的方法运用到全国2086①个县和县级
市,测算各县(市)实际理论人口和实际迁移潜
力,并从空间上对县(市)的现状人口与理论人
口的分布进行比较;同时,将分析县(市)分属
三大地带时的迁移潜力大小。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由日本著名人口学家
馆稔博士在1950年代提出,并在日本成功运用。
本次研究在馆稔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GIS和SPSS
统计分析,使得研究过程更加简洁,研究成果更
加丰富。
所用人口迁移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1990年
和2000年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及1995年1%人
口抽样调查的汇总资料②。各省区国内生产总值
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2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
2.1 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图1是根据我国1990年、1995年及2000年
三个时期各省区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绘
制成的洛伦茨曲线,并计算得到相应的基尼系
数。
相比三个年份,基尼系数的增幅分别为
14.3%和1.2%。1990年人口分布的经济均等度
是最高的,2000年为最低。也就是说,进入1990
年代以来,区域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度也在不断
加大。但从基尼系数的增长幅度来看,相比从
1995-2000年,1990-1995年间变化更大更快,
1990年代前半期基尼系数的增长是后半期的近12
倍,说明在1990年代的后半期,虽然人口分布的
区域不均等度在逐年增大,但增长的强度却有所
明显缓和,速度趋于减慢。
2.2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均衡作用
假设同在上述三个时段内,各地区人口不
发生省际迁移,也即各时段末人口只有自然增
长,而没有机械增长,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基
尼系数(图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假定人口
不发生迁移的情况下,三个时期末的基尼系数
均高于发生人口迁移后的值(表1)。
由此可见,人口迁移在近15年的期间内对缩
小区域经济差距一直在起作用,而1995-2000的5年,均衡作用的效果最明显。3 均衡状态下理论人口与人口迁移潜力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动态过程,因此,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也必将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表现在洛伦茨曲线的示意图上,即为弓形曲线不断的向对角线靠近的运动过程。理论上,当弓形曲线与对角线相重合时,基尼系数λ=0,此时便是人图1 三个时期各省区人口与GDP洛伦茨曲线Fig.1 Lorenz curve of population and GDP注:1995和2000年的洛伦兹曲线有些重叠。图2 三个时期人口迁移前后基尼系数变化Fig.2 Gini-coefficients before and after populationmigration
53
城市化研究
Urbanizatio
n
54
口与GDP的均等分布状态。在这一理想状况下,区区,此公式计算所得理论人口将小于实际人口,域经济发展均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为零,在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其他地此状态下对应的各地区人口数即为理论上的终极区,其理论人口将高出实际人口。人口,称之为理论人口。计算方式是:将理论人口与实际人口之差称为绝对迁移潜力,绝对迁移潜力与实际人口之比称为相对迁移理论人口=GDP总值潜力。潜力为正代表人口必须迁入同数,为负则全国人均
GDP必须迁出同数。当理论人口与实际人口一致时,其绝对、相对迁移潜力均为零,说明该地区经济由公式所得理论人口是在不考虑土地、环境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当理论人口大于等容量,仅从人口与经济总量的角度衡量各地区或小于实际人口时,其差值越大,绝对迁移潜力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状态时所能容纳的适宜人口就越大,表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整个区域发规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展水平,或超出或低于均衡水平,因此人口必须
迁入或迁出其差值数。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转变为相对集中地分布在
以2000年人口与经济资料分析我国各省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州湾的部分沿海县理论人口与人口迁移潜力(表2)。计算结果显示,(市),规模最大的县级行政地域的人口将超过在我国30个省区中,包括贵州、广西、四川(含300万人。
重庆,下同)、吉林和新疆等20个省理论人口少4.2.2 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布差异
于实际人口,这些省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如果从东、中、西三大地带来看县一级行政四川省一直是理论人口与实际人口相差最大的地域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三大地带现状省,其7000多万的理论人口不足11000多万实际人口和理论人口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反映趋势基本人口的2/3。而河南和贵州是理论人口与实际人一致,人口平均规模除东部略有下降外,中部从口之差仅次于四川的两个省,2000年其理论人口现状的49万人降为27万人,西部也从31万人降分别为6567和1270万,只有实际人口的2/3和为13万人(图3)。由此也说明县一级行政地域人1/3。理论人口高出实际人口的省市包括福建、江口总体规模减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位于中西部地苏、浙江、北京和上海等10个,多数靠近东部沿带的县(市)的人口向东部或上一级经济较发达海。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和上海的理论人口都远远地区转移所至。另外,从县(市)人口平均规模大于实际人口,特别是上海,由于地区经济的发东部大于中部,而中部又大于西部的现象也说展在全国位居首位,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经济水平明,东部的县(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均衡化发展,有较大差距,2000年的理论人口竟达到5818万,较大规模县(市)的数量在逐步增加,而中西部是实际人口的3.5倍。县(市)的人口规模却在减小。
4 县一级行政地域理论人口与迁移潜力4.3 县级行政地域迁移潜力的正负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在全国2086个县一级行政地
县级行政单位不仅是我国行政地域主要的组域中,负迁移潜力的县(市)数量要远远大于正成部分,而且由于现实的人口规模、土地规模及迁移潜力的县(市),也就是说当区域经济趋于均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人口迁移流动异常衡的发展过程中,占总数85%的县(市)是人口活跃。迁出地。其中东部637个县(市)中有近67%的
为负迁移潜力,而中西部更高,比例分别高达县
4.1 人口规模变化(市)总数的90%和95%。就正负潜力的总体规
理论人口和现状人口的平均规模发生明显变模而言,正迁移潜力的总量高出负迁移潜力总量化。即从现状人口的46万,减少为理论人口的31约29376万,此结果说明,县一级行政地域的人万。说明就县一级行政地域而言,在区域经济均口迁出总潜力要大于人口迁入总潜力,做为下一衡化发展过程中,人口总量将趋于减少,这意味级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人口的迁入地和上一级经济着有更多的人口将迁出这一级行政地域向上一级发达地区迁移人口的输送地,县一级行政地域对经济较发达地区转移。迁移人口的推排力要大于吸引力。
4.2 人口规模变化的空间特征
4.2.1 理论人口和现状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
研究将县一级行政地域的人口以图例所示的
规模范围划分成7等,从彩图1和彩图2可以较为
直观的看到现状和理论人口规模在空间分布上的
差异③。总体而言,无论是对现状人口还是理论人
口,小于10万人口规模的县(市)相对稳定的分
布于我国西部地区,而1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
绝大多数位于东中部。与现状人口相比,大部分
地区的理论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我国中
部地区主要的人口集中区四川、湖南、湖北、河
北、河南和安徽的下降最为明显。大于100万人
口规模的县(市),其分布的变化则表现为从现状图3 三大地带理论人口与现状人口平均规模比较较分散的分布于四川、广东、湖南湖北、吉林以Fig.3 Theoretical and current population scale of the
east, central and west China55
城市化研究
Urbanizatio
n
4.4 县级行政地域人口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
4.4.1 绝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彩图3上可以明确的看到,负迁移潜力的县(市)数远远大于正迁移潜力的县(市),整个西部基本被潜力在-10~0万的县(市)所占据,而中东部则主要分布的是-10万潜力以上的县(市)。绝对迁移潜力为正的县(市)数量很少,且分布较分散。0~60万潜力规模的县(市)一部分较集中的分布在甘肃、内蒙古和黑龙江等最北部省份内以及东部沿海一线上,另有一部分较零散的分布于四川、福建、山东和河北、天津等省市内。正潜力相对较大(潜力大于60万)的县(市)除新疆的库尔勒市外,全部位于东部沿海,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负潜力较大(潜力大于-60万)的县(市)基本位于河南、四川、云南和广西等中部及西南部人口大省。4.4.2 相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56
注释(Notes)① 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1)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县(市)2086个(不包括我国台湾地区),但有6个县(市)没有统计数据,因此本章的研究样本实为2080个。② 1990年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两次1%人口抽查对人口迁移的定义稍有不同。1990年人口普查将移民定义为迁入本地或离开本地时间在1年以上者,而后三者则把移民定义为迁入或离开迁出地时间在半年以上者。定义的不同对本研究主要结论基本无影响。③ 由于本章所用县级行政地域的数字地形图是2000年以前的,未考虑之后县(市)行政所属的改变,因此在空间分析图上有个别县(市)为空白,但从总体上看,并未影响文章的主要结论。参考文献(References)1 林燕平.中国地区国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梦奎,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0.
3 杨云彦.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M].河南人民出
版社,2002.
4 张敦富,等.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 馆稔.战后日本国内人口与收入的地域分布的
变动[J].人口问题研究年报,1959,(4):1-5(日文).
6 馆稔,小山美纱子.从人口的地域分布与所得
的关系分析日本国内人口移动潜力面[J].人口问题研究年报,1960,(5):38-42(日文).7 馆稔,小山美纱子.国内人口移动的潜力面与实
际人口的移动[J].人口问题研究年报,1961,6(日文).
8 王德.日本的高度经济成长期国内人口移动的
分析[J].季刊地理学,1964,46,(4)(日文).9 阎蓓.新时期中国人口迁移[M].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7.
10 张善余.省际人口迁移[A].查瑞传,等.中国第
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上、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相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同样是负潜力县(市)为主,正潜力的县(市)零星穿插在其中(彩图4)。将相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与绝对迁移潜力相比较,与绝对迁移潜力分布有较大不同的是,较大或较小潜力的分布不再是单纯的集中于中西部或东部沿海一带,而是向西部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的部分县(市)延伸。负相对潜力大于60%的县(市)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云南和贵州,以及西部的宁夏、甘肃、新疆和西藏。正相对潜力大于60%的县(市)分布于东西两端,东部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一带,西部散布于青海、甘肃和新疆的个别县(市)。5 结语在区域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的进程中,各地区的理论人口规模相比现状人口有很大的变动,同时人口空间分布的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研究认为,由于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分布顺应了经济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如果继续以过去的“地理(自然)密度”来衡量人口分布状况,人口迁移的结果只能使之越来越不均衡,这样的结果将导致人口的迁移被人为的控制;但如果以“经济密度”来看,人口的迁移流动则使人口的空间再分布处于经济上的均衡状态。因此,应当合理放
松户籍制度的约束,减少地区对人口迁移的限制政策,在公民拥有完全的迁徙自由的基础上,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进行合理引导,只有这样,我国区域人口规模的再分布才能在兼顾地理、社会和经济等要素的前提下呈现公平、合理的发展态势。
城市化研究
Urbanizatio
n
我国地域经济差异与人口迁移研究*王 德 叶 晖
【摘要】 改革开放后的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扩大是促
动我国人口迁移空前活跃的主要因素,而日趋活
跃的人口迁移亦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均衡作用。
52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机是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由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入改革开放后的继续扩大,导致人口迁移不但数量剧增,而且迁移的
区域流向出现明显的集中化倾向;另一方面,巨
大的人口迁移流也对迁出、迁入地的经济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对于迁出地而言,由于减少了人口
对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均分享,同时还可获得
迁移者在迁入地工作所得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
使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
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人
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迁移后果,从微观上
看是迁移者或其家庭的经济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
满足,从宏观上看则影响了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
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由不均衡趋向均
衡。本文通过测算我国1985-2000年各省区在人口迁移前后“人口—GDP”的基尼系数变化,验证了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减缓作用。在此基础上,测算区域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下的各省区理论人口和人口迁移潜力,并重点分析了县一级行政地域的理论人口和人口迁移潜力分布。【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基尼系数; 理论人口;人口迁移潜力; 县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ANDPOPULATION MIGRATION IN CHINAWANG De; YE Hui【文章编号】1002-1329(2006)09-0052-05【中图分类号】TU982;C92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王德(1963-),男,同济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导。
叶晖(1973-),女,上海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
划师,城市规划硕士。
【修改日期】2006-07-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40435013)和教育部
985二期“城市化与城市科学”科技平台资助。ABSTRACT: The bi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the major drivingforce of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China. And theactive population migration also has equilibration ef-fect up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This paper,by examining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GDP” gini-coeffici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of the provinces during 1985-2000, validates thatpopulation migration can mitigate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n, it calculatesthe theoretical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potential at provincial level with emphasis on that ofthe county level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equilibrated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gini-coefficient; theoretica population; population migra-tion potential; county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数据本文选择1985-2000年为研究时间段,在具体研究时又细划为1985-1990年、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三个时段。研究的对象是上述时段内发生省际迁移的人口,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人口分布的经济不均衡性动态分析。主要通过比较1990、1995和2000年三个时期的洛伦茨曲线,计算基尼系数,分析变化的趋势;在考察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时,假设上述三个时期各省人口不发生省际迁移,将计算所得基尼系数与实际发生人口迁移后的基尼系数进行比较,如果基尼系数出现减少,
说明人口迁移的确起到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作
用;反之,则说明人口迁移不具有此作用;
假设人口迁移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达到均衡状
态,计算各省区相应的人口,此人口数为区域经
济均衡发展时理论人口,理论人口与实际人口之
差即为人口迁移潜力;
将同样的方法运用到全国2086①个县和县级
市,测算各县(市)实际理论人口和实际迁移潜
力,并从空间上对县(市)的现状人口与理论人
口的分布进行比较;同时,将分析县(市)分属
三大地带时的迁移潜力大小。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由日本著名人口学家
馆稔博士在1950年代提出,并在日本成功运用。
本次研究在馆稔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GIS和SPSS
统计分析,使得研究过程更加简洁,研究成果更
加丰富。
所用人口迁移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1990年
和2000年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及1995年1%人
口抽样调查的汇总资料②。各省区国内生产总值
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2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
2.1 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图1是根据我国1990年、1995年及2000年
三个时期各省区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绘
制成的洛伦茨曲线,并计算得到相应的基尼系
数。
相比三个年份,基尼系数的增幅分别为
14.3%和1.2%。1990年人口分布的经济均等度
是最高的,2000年为最低。也就是说,进入1990
年代以来,区域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度也在不断
加大。但从基尼系数的增长幅度来看,相比从
1995-2000年,1990-1995年间变化更大更快,
1990年代前半期基尼系数的增长是后半期的近12
倍,说明在1990年代的后半期,虽然人口分布的
区域不均等度在逐年增大,但增长的强度却有所
明显缓和,速度趋于减慢。
2.2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均衡作用
假设同在上述三个时段内,各地区人口不
发生省际迁移,也即各时段末人口只有自然增
长,而没有机械增长,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基
尼系数(图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假定人口
不发生迁移的情况下,三个时期末的基尼系数
均高于发生人口迁移后的值(表1)。
由此可见,人口迁移在近15年的期间内对缩
小区域经济差距一直在起作用,而1995-2000的5年,均衡作用的效果最明显。3 均衡状态下理论人口与人口迁移潜力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动态过程,因此,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也必将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表现在洛伦茨曲线的示意图上,即为弓形曲线不断的向对角线靠近的运动过程。理论上,当弓形曲线与对角线相重合时,基尼系数λ=0,此时便是人图1 三个时期各省区人口与GDP洛伦茨曲线Fig.1 Lorenz curve of population and GDP注:1995和2000年的洛伦兹曲线有些重叠。图2 三个时期人口迁移前后基尼系数变化Fig.2 Gini-coefficients before and after populationmigration
53
城市化研究
Urbanizatio
n
54
口与GDP的均等分布状态。在这一理想状况下,区区,此公式计算所得理论人口将小于实际人口,域经济发展均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为零,在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其他地此状态下对应的各地区人口数即为理论上的终极区,其理论人口将高出实际人口。人口,称之为理论人口。计算方式是:将理论人口与实际人口之差称为绝对迁移潜力,绝对迁移潜力与实际人口之比称为相对迁移理论人口=GDP总值潜力。潜力为正代表人口必须迁入同数,为负则全国人均
GDP必须迁出同数。当理论人口与实际人口一致时,其绝对、相对迁移潜力均为零,说明该地区经济由公式所得理论人口是在不考虑土地、环境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当理论人口大于等容量,仅从人口与经济总量的角度衡量各地区或小于实际人口时,其差值越大,绝对迁移潜力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状态时所能容纳的适宜人口就越大,表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整个区域发规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展水平,或超出或低于均衡水平,因此人口必须
迁入或迁出其差值数。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转变为相对集中地分布在
以2000年人口与经济资料分析我国各省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州湾的部分沿海县理论人口与人口迁移潜力(表2)。计算结果显示,(市),规模最大的县级行政地域的人口将超过在我国30个省区中,包括贵州、广西、四川(含300万人。
重庆,下同)、吉林和新疆等20个省理论人口少4.2.2 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布差异
于实际人口,这些省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如果从东、中、西三大地带来看县一级行政四川省一直是理论人口与实际人口相差最大的地域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三大地带现状省,其7000多万的理论人口不足11000多万实际人口和理论人口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反映趋势基本人口的2/3。而河南和贵州是理论人口与实际人一致,人口平均规模除东部略有下降外,中部从口之差仅次于四川的两个省,2000年其理论人口现状的49万人降为27万人,西部也从31万人降分别为6567和1270万,只有实际人口的2/3和为13万人(图3)。由此也说明县一级行政地域人1/3。理论人口高出实际人口的省市包括福建、江口总体规模减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位于中西部地苏、浙江、北京和上海等10个,多数靠近东部沿带的县(市)的人口向东部或上一级经济较发达海。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和上海的理论人口都远远地区转移所至。另外,从县(市)人口平均规模大于实际人口,特别是上海,由于地区经济的发东部大于中部,而中部又大于西部的现象也说展在全国位居首位,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经济水平明,东部的县(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均衡化发展,有较大差距,2000年的理论人口竟达到5818万,较大规模县(市)的数量在逐步增加,而中西部是实际人口的3.5倍。县(市)的人口规模却在减小。
4 县一级行政地域理论人口与迁移潜力4.3 县级行政地域迁移潜力的正负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在全国2086个县一级行政地
县级行政单位不仅是我国行政地域主要的组域中,负迁移潜力的县(市)数量要远远大于正成部分,而且由于现实的人口规模、土地规模及迁移潜力的县(市),也就是说当区域经济趋于均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人口迁移流动异常衡的发展过程中,占总数85%的县(市)是人口活跃。迁出地。其中东部637个县(市)中有近67%的
为负迁移潜力,而中西部更高,比例分别高达县
4.1 人口规模变化(市)总数的90%和95%。就正负潜力的总体规
理论人口和现状人口的平均规模发生明显变模而言,正迁移潜力的总量高出负迁移潜力总量化。即从现状人口的46万,减少为理论人口的31约29376万,此结果说明,县一级行政地域的人万。说明就县一级行政地域而言,在区域经济均口迁出总潜力要大于人口迁入总潜力,做为下一衡化发展过程中,人口总量将趋于减少,这意味级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人口的迁入地和上一级经济着有更多的人口将迁出这一级行政地域向上一级发达地区迁移人口的输送地,县一级行政地域对经济较发达地区转移。迁移人口的推排力要大于吸引力。
4.2 人口规模变化的空间特征
4.2.1 理论人口和现状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
研究将县一级行政地域的人口以图例所示的
规模范围划分成7等,从彩图1和彩图2可以较为
直观的看到现状和理论人口规模在空间分布上的
差异③。总体而言,无论是对现状人口还是理论人
口,小于10万人口规模的县(市)相对稳定的分
布于我国西部地区,而1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
绝大多数位于东中部。与现状人口相比,大部分
地区的理论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我国中
部地区主要的人口集中区四川、湖南、湖北、河
北、河南和安徽的下降最为明显。大于100万人
口规模的县(市),其分布的变化则表现为从现状图3 三大地带理论人口与现状人口平均规模比较较分散的分布于四川、广东、湖南湖北、吉林以Fig.3 Theoretical and current population scale of the
east, central and west China55
城市化研究
Urbanizatio
n
4.4 县级行政地域人口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
4.4.1 绝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彩图3上可以明确的看到,负迁移潜力的县(市)数远远大于正迁移潜力的县(市),整个西部基本被潜力在-10~0万的县(市)所占据,而中东部则主要分布的是-10万潜力以上的县(市)。绝对迁移潜力为正的县(市)数量很少,且分布较分散。0~60万潜力规模的县(市)一部分较集中的分布在甘肃、内蒙古和黑龙江等最北部省份内以及东部沿海一线上,另有一部分较零散的分布于四川、福建、山东和河北、天津等省市内。正潜力相对较大(潜力大于60万)的县(市)除新疆的库尔勒市外,全部位于东部沿海,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负潜力较大(潜力大于-60万)的县(市)基本位于河南、四川、云南和广西等中部及西南部人口大省。4.4.2 相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56
注释(Notes)① 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1)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县(市)2086个(不包括我国台湾地区),但有6个县(市)没有统计数据,因此本章的研究样本实为2080个。② 1990年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两次1%人口抽查对人口迁移的定义稍有不同。1990年人口普查将移民定义为迁入本地或离开本地时间在1年以上者,而后三者则把移民定义为迁入或离开迁出地时间在半年以上者。定义的不同对本研究主要结论基本无影响。③ 由于本章所用县级行政地域的数字地形图是2000年以前的,未考虑之后县(市)行政所属的改变,因此在空间分析图上有个别县(市)为空白,但从总体上看,并未影响文章的主要结论。参考文献(References)1 林燕平.中国地区国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梦奎,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0.
3 杨云彦.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M].河南人民出
版社,2002.
4 张敦富,等.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 馆稔.战后日本国内人口与收入的地域分布的
变动[J].人口问题研究年报,1959,(4):1-5(日文).
6 馆稔,小山美纱子.从人口的地域分布与所得
的关系分析日本国内人口移动潜力面[J].人口问题研究年报,1960,(5):38-42(日文).7 馆稔,小山美纱子.国内人口移动的潜力面与实
际人口的移动[J].人口问题研究年报,1961,6(日文).
8 王德.日本的高度经济成长期国内人口移动的
分析[J].季刊地理学,1964,46,(4)(日文).9 阎蓓.新时期中国人口迁移[M].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7.
10 张善余.省际人口迁移[A].查瑞传,等.中国第
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上、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相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同样是负潜力县(市)为主,正潜力的县(市)零星穿插在其中(彩图4)。将相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与绝对迁移潜力相比较,与绝对迁移潜力分布有较大不同的是,较大或较小潜力的分布不再是单纯的集中于中西部或东部沿海一带,而是向西部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的部分县(市)延伸。负相对潜力大于60%的县(市)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云南和贵州,以及西部的宁夏、甘肃、新疆和西藏。正相对潜力大于60%的县(市)分布于东西两端,东部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一带,西部散布于青海、甘肃和新疆的个别县(市)。5 结语在区域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的进程中,各地区的理论人口规模相比现状人口有很大的变动,同时人口空间分布的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研究认为,由于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分布顺应了经济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如果继续以过去的“地理(自然)密度”来衡量人口分布状况,人口迁移的结果只能使之越来越不均衡,这样的结果将导致人口的迁移被人为的控制;但如果以“经济密度”来看,人口的迁移流动则使人口的空间再分布处于经济上的均衡状态。因此,应当合理放
松户籍制度的约束,减少地区对人口迁移的限制政策,在公民拥有完全的迁徙自由的基础上,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进行合理引导,只有这样,我国区域人口规模的再分布才能在兼顾地理、社会和经济等要素的前提下呈现公平、合理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