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练习
方山子传
宋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
B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
C 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2)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3)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 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访问 B.时座上有健啖客 啖:谈 ..
C.扣其乡及姓字 扣:询问 D.引之长丈许 引:拉开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豪 以手抚膺坐长叹 ..
B 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句读之不知 ..
C.子灿寐而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扣其乡及姓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子灿见窗户皆闭 B.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
C.宋将军故自负 D.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客不得已,与偕行 B.与遇宋将军家
C. 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D. 扣其乡及姓字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部分,有意设置一个又一个的迷魂阵,简笔勾勒出主人公大铁椎“异”的种种表现。目的是要读者疑团满腹之后才去将疑团一一揭开,让读者将“异人”的庐山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B.作者先通过人物的简单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光彩照人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C.作者先以“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锤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的非凡气概和势不可挡的神威。
D.作者神化大铁椎,美化大铁椎,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而宋将军这个形象在文章中其实没什么特定的作用,可删除。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译文:
(2)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译文:
(3)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译文:
(4)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
译文:
(5)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译文:
阅读练习
方山子传
宋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
B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
C 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2)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3)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 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访问 B.时座上有健啖客 啖:谈 ..
C.扣其乡及姓字 扣:询问 D.引之长丈许 引:拉开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豪 以手抚膺坐长叹 ..
B 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句读之不知 ..
C.子灿寐而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扣其乡及姓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子灿见窗户皆闭 B.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
C.宋将军故自负 D.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客不得已,与偕行 B.与遇宋将军家
C. 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D. 扣其乡及姓字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部分,有意设置一个又一个的迷魂阵,简笔勾勒出主人公大铁椎“异”的种种表现。目的是要读者疑团满腹之后才去将疑团一一揭开,让读者将“异人”的庐山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B.作者先通过人物的简单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光彩照人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C.作者先以“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锤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的非凡气概和势不可挡的神威。
D.作者神化大铁椎,美化大铁椎,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而宋将军这个形象在文章中其实没什么特定的作用,可删除。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译文:
(2)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译文:
(3)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译文:
(4)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
译文:
(5)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