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以麦金泰尔为例
姚丽丽
摘要:社群主义自上世纪80年代在一些学者反对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中兴起,至今早已衰微。但至少其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由主义的修改与完善,其对于自由主义而言,与其说是截然对立的政治思潮,不如说是对于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正如沃尔泽指出的是循环式,周期性的,这也是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和,走中庸之道的现实相契合。在笔者看来,虽然当下社群主义式微,但相信其中部分积极内容必将会更多地被融入到当下主流的自由主义思潮下。本文以社群主义代表人物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及其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为例,将社群主义界定为是对于自由主义的补充,并进一步探讨社群主义对于当下社会的积极现实意义,当然对于其中含有的乌托邦色彩需要审慎对待。
关键词:社群主义;自由主义;麦金泰尔;“德性”思想
一、关于社群主义的概念及争议
社群主义是由“communitarianism”翻译而来,其实也有其他译法,比如共同体主义等,但俞可平的译法“社群主义”在当下我国最为普遍,因此,本文采纳了这一译文。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等当下较为主流的西方政治思潮相比,其已然式微。同时,其本身与其他西方政治理论相比,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其代表人物比如桑德尔、麦金泰尔、泰勒、沃尔泽等的思想颇为迥异,是在反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始自美国社会学家普特南在意大利的考察。较为可悲的一点是,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都是被其他学派贴上标签的,其自身更是极力不承认这一标签,比如桑德尔就自称是共和主义的。所以从此处看,有些学者将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并列为西方政治思潮中的三大主流思想无疑是抬高了社群主义的“身价”。在笔者看来,社群主义既不是完全的反对自由主义,同时又与共和主义有所纠葛,本文将其界定为不过是对于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在自由主义极端化发展趋势下对其有所纠偏,防止其无限滑向极端。比如在忽略乌托邦主义色彩的前提下,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就可以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
同时,虽然社群主义相对于其他西方政治思潮是式微的,但可以看到,其不仅在西方存①① [美]托马斯.伯格:《美国政治哲学中的社群主义》,中国政治学网, ,2006年4月3日(最后浏览日期:2012年12月15日)。
第 1 页 共 8 页
在,成了上世纪80-90年代促进自由主义不断完善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在东方比如我国也并非无迹可寻。甚至有学者还提出了我国儒教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中国社会就是以社群主义架构的。现在也有学者在进行东西方社群主义的比较研究。
在当下社群主义式微的背景下,也有学者提出研究社群主义不过是作为研究现在西方政治思潮中的一环的历史性探讨罢了,对其研究的现实意义不大。但笔者还是较为认同沃尔泽在《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一文中指出的那样,社群主义虽然几乎不可能成为一门“显学”,但其也不会就此永远埋入历史的尘埃,而是不断地周期往复式出现,及时阻止自由主义偏离中庸之道,是一个合格与合理存在的纠偏者。
当下,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每个人都十分重视自我的独立性与权利,但同时又明显感受到了冷漠、自私等的侵蚀,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当借用麦金泰尔关于“德性”的呼吁是有益的,也是社群主义现实意义的印证。下文将主要评述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及其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并在此过程中得出社群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有益补充的结论,进而在这样的地位界定下,探讨其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③②①
二、麦金泰尔之“德性”思想及其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一)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
麦金泰尔是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是苏格兰人,作为异族统治地区的民众,其对于社群有着一种天然的偏好。同时其早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在其社群主义思想的论述中也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影子。其不仅是像其他社群主义代表人物比如桑德尔、沃尔泽等主要是针对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进行批判,更是对于所有的自由主义进行了无畏抨击,正如有学者形容的那样,“麦金泰尔以一种尼采式的语气宣告:自洛克、斯密以来,到罗尔斯的整个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思想谋划已经彻底破产”。这也是本文选取其观点来阐述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的思量之一。虽然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回到前现代的愿望,有种向后追溯、“历史倒退”之感,的确带有乌托邦主义色彩,其自身也意识到了实现理想的渺茫性,但即使最终愿景过于空想化,但并不能抹杀其作为社群主义重要观点的学术地位以及现实意义。
麦金泰尔的“德性”观主要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由此出发,其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社群是构成性的,其优先于个体;善优先于权利以及公益政治学优于权利政治学。这 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
引自南开大学《现代西方政治思潮》曹钦老师的课程。
③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④ 引自南开大学《现代西方政治思潮》曹钦老师的课程。
⑤ 王婷:《对于现代性的质疑—麦金泰尔社群主义思想述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11卷第3期。 ②①④⑤
第 2 页 共 8 页
也是本文评述的主体。
首先关于构成性社群及其对于个体的优先性。在麦金泰尔看来,社群所构制的环境是个人身份界定的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而存在的基础,个人在社群中产生共识。即使不是决定性作用,一个人出生前就已注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以后成长为怎样的人。由于社群具有建构这一初创性的重要地位,“多数”这一概念往往会被格外的重视,而且是塑造个人的主导因素。但如此一来,有时难免会滋生多数主义的苗头,这也是麦金泰尔思想受到诟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关于善优先于权利的论述,其强调了一种公共的善,这与我们一向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相似之处。在社群里,人们不是功利地明确并追逐个人利益,而是在公共的善的指引下,以社群集体利益为重,并且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一过程本身也就是在实现个人权利。这与现下许多场合仅是在宣扬集体主义的口号下,将维护集体利益仅作为促进个人利益的跳板而不是最终归宿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但这里的“公共的善”,麦金泰尔又认为每个社群是不同的,其衡量标准从而也得不到统
一。此说法就给予了社群以极大的特殊性,这十分不利于进行自我批评。因为在社群内部,本身就是以公认的公共善为先,内部无人对其批判,缺少内生压力;外部标准又无可适性,缺少了外部刺激,这就往往易于陷入“固步自封”的尴尬境地,并使得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奉行较为特殊的公共的善的社群的继续留存,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坚持将宗教领域的优先序列肆意扩散到政治、经济领域。同时,这导致了社群主义普遍缺少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也是当下其变得衰微的原因之一。
最后,关于公益政治学优于权利政治学,其实“公益”就是指公共利益之意,也是在强调以社群的整体为重是政治的重要考量。在促进公益政治的过程中,由于之前的建构性社群的概念,其实也就是维护了其成员的应有权利。而在权利政治学下,是以维护个人权利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与亚当.斯密所坚持的每个人在自由市场中追逐自我利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增进公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进一步地,公益政治学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对于“搭便车”行为以及“囚徒困境”等问题的解决成效上。由于在权利政治学下,每个人以维护自我权利为重,若能不付出努力也享受公共物品,则其必定扮演消极作为积极消费的角色。而在公益政治学下,每个人都会积极投入到公共利益建设中去,公益增进的同时分配到每个人的部分也会相应增加。同时,“囚徒困境”也是如此,从权利政治学视角出发,由于个人都从自我利益考量,未充分寻求合作,使①
②①②③ 朱慧玲:《共同体主义还是共和主义?——桑德尔政治哲学立场评定与剖析》,《世界哲学》,2011年第3期。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③ 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 3 页 共 8 页
得社群的最优和往往难以得到。而从公益政治学视角看,每个人都以社群利益最大化为选择基点,往往促成了最佳局面,当然个人利益也得到有效维护。由此可见,公益之心下往往许多现今存在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从麦金泰尔的批判看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上文论述的是麦金泰尔“德性”思想的主要内容,从这一理论出发,其对于自由主义进行了批评,表面看似强烈的抨击,其实有些是与自由主义所表达的相契合。正因如此,在笔者看来,麦金泰尔对于自由主义的批评算不上是反自由主义,不过是希望对于自由主义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正,称得上是对其的有益补充罢了。
麦金泰尔从构成性社群出发,强调社群优于个人,看重一个社群的当地传统与习俗等,在其看来传统具有优先性与权威性。其批判在自由主义下更多的是沃尔泽提出的“市场化友谊”,即使还存在所谓的道德、信仰等,也是十分碎片化的,没有大多数人一致认同的观点,如此一来,道德与善不断式微难以避免,其主张用美德来修补这些碎片,使得社会所提供的构成性生活大背景更为地温存与和谐。在这里,麦金泰尔并没有直接猛烈地抨击自由主义如何导致了社会道德缺失等困境,而是希望用自身理论来改善这种状况。在珍视传统的前提下,以法律为基础维护个人权利,唯有如此,社群既能有效维护个人权利又不会显得整个社群刚性过度而冰冷。
在麦金泰尔看来,国家是最大限度的社群,在国家层面上麦金泰尔由“善优于权利”出发,强调公共善,反对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主义原则,认为在这种中立主义下,不能实现公共善。但事实上,正如自由主义学者所辩驳的,正是为了保证实现每个人的权利,从而使整个公共善得以实现,才确立国家在价值观以及哪种生活更好等方面不有所偏好的原则。虽然也有学者认为麦金泰尔的提倡有可能会使得社群主义滑向民族极端主义的深渊,但在笔者看来,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以国家中立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同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公共善,只不过这种强调不能采取行政或武力地粗暴干预,而是通过道德教育,通过国家的长期教育体系教化民众,以一种潜移默化,柔和的方式来倡导美德,倡导善。这样一来,即使国家层面是奉行中立主义原则的,但每个公民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及其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心中会有一把正确的道德量尺,从而整个社会在充分保证个人权利的同时,公共善也有所增益。
诚如Michael Oakeshott 所说,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不过是在自身之内对社群的追求。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在一些内容上具有相通性,虽对于社群的强调程度两者不可等①
②①②③④ 李义天:《麦金太尔何以断言启蒙道德筹划是失败的》,《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5期。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③ 朱慧玲:《共同体主义还是共和主义?——桑德尔政治哲学立场评定与剖析》,《世界哲学》,2011年第3期。 ④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第 4 页 共 8 页
同,但自由主义对于社群也并非一味排斥,比如其也有规定“结社自由”等内容。正因如此,社群主义才说得上是对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就关于“结社自由”而言,在自由主义下虽有结社的权利,但结社之后退社成本极为低廉,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比如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普通党员可以随意在两党之间进进出出,没有任何限制,其他人也不会因此而认为其政治信仰不坚定或政治投机。这种极大的退社自由影响了社群的存在时间或至少是其内部的稳定性。而在麦金泰尔的社群主义思想下,由于一个社群中的个人与其所处社群的传统有着文化上的联系,退社的代价是高昂的,意味着和过往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之决裂,因此每个成员在做出这一抉择时往往十分审慎,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退社的几率,维护了社群的稳定性。
其实个人与社群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事实上是不能将其完全分离的。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都对于两者有所涉及,不过是从不同的基础出发并各有侧重罢了。之所以有许多人将两种理论对立,往往是运用“最大可能原则”来考虑问题,忽略了其论述的非重点部分。比如麦金泰尔强调“德性”,强调公共善,但其并未反对追求个人权利,只是认为追求公共善正是个人权利保障的基础,两者在积极践行德行的过程中是相统一的。再者,在自由主义方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社群主义不过是重拾了自由主义被遗忘的传统。在古典自由主义学者比如洛克等人提倡的价值观中也是较为重视德性、社群以及道德培育等内容的,不过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将这部分内容更为地“轻描淡写”了。
可见,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其不过是对于自由主义的补充罢了,不过却是在当下社会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当下,自由主义大行其道,自由主义道路已渐渐从中庸走向极端,亟须社群主义的纠偏,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周期性的新一轮纠偏会再次出现。 ①
三、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补充之现实意义
(一)从社群主义之兴起看其现实意义
早在社群主义兴起之初,就可以看到其的现实性需求。当时在西方世界,新自由主义受到极力鼓吹。以美国的“华盛顿共识”为标志,美国将新自由主义这一经济学理论上升为其国家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念,并凭借美国霸权在西方世界里大肆推崇,导致了拉美危机、苏东剧变等状况,使得社群主义观点不断涌现。
韩国在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内兴起了“献金爱国运动”,大多民众为了帮助国家渡过难关,纷纷慷慨解囊,拿出金银等硬通货换取韩元或是直接捐献给国家,无疑是社群主义①② 卢杰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从自由走向融合》,《哲学门》,(最后浏览时间:2012年12月15日)。
② 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01期。
第 5 页 共 8 页
思想的有力彰显,这在自由主义占据主流的西方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再联系当下,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不断蔓延的欧债危机,其中对于自由主义过度宣扬的因素不容忽视,若是能对于麦金泰尔的“德性”观等社群主义思想有一定重视,多少其灾难性后果会有所减轻。
虽然在麦金泰尔等社群主义学者看来,国家是最大限度的社群,这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跨国性社群,比如跨国公司,一些极端恐怖主义组织,犹太人团体的解释力度有待加强,但还是可以有所借鉴,而对于国家内部以及国家层次本身则更是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二)从三个层次看社群主义的当下现实意义
在社会个人层次来说,在自由主义思想下,做事往往过于地“对事不对人”,虽然没有了“做人好难”的叹息,却也使得整个社会缺乏温暖。社群主义通过对于每个人的德化教育,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形成“社会为本,公益为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价值理念,在这样的价值观驱动下,各种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等事迹将会不断涌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同时,在当下,由于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发展,社会流动性加强。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公共善的宣扬,促进每一个新成员尽早融入并为新的社群做出有益贡献。再者,在社会流动性加强的过程中,最为传统的基本社群——家庭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结构及其稳定性都与上世纪差异不小,为了弥补家庭这一变化给予个人的“创伤”,需要更多公益爱心事业投入,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在国家层次来说,社群主义思想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维护国家利益。爱国主义思想中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在面对国家重大危难时,主张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后。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中也较为重视对于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培养个人的一种国家自豪感与爱国热情。社群主义有利于增强一国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是促进了爱国主义。
同时,在政治领域更是如此,单纯地从自由主义的权利政治学出发参与政治,容易使得政治逐渐走向平庸化与庸俗化,在这样的政治活动下,难以激发人性中高尚的道德冲动,进而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不过是一位位玩弄权术的政客,而不是令人敬仰的政治家。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在感慨,真正的政治家越来越少了,呼吁政治家的血液里除了权力之外,更多的需要增添道德因子。
在国际层次来说,之前也提到社群主义将国家界定为社群范围的极限,对于当下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些跨国团体难以有效论证。但在忽略社群特殊性的前提下,麦金泰尔的公共善以及“德性”等理念对于构建地球村,和谐世界也是有益的,不过是需要“扬弃”罢了。 ①
②①② 引自:《礼记.礼运》之《大道之行也》。 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
第 6 页 共 8 页
也应看到,社群主义对于一些国家的非道德跨国行为还是可以有所批驳。美国一向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维护美国霸权。其实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就是一种极端自由主义的表现,对于他国民众造成了灾难。但由于自由主义在西方世界的普遍盛行,其往往还能找到盟国、支持者至少是许多的默许者。美国的这种行为,加剧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荡与不安,比如自2010年起美国力促而成的”阿拉伯之春“,使得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多,即使有再多的人道主义援助等,也是无法弥补的。虽然宣扬自由主义理念并非美国的根本目的,但若是加强社群主义思想对于盛行的自由主义的规制,至少美国的行为会有所收敛,其的支持者也会减少。在当下,对于美国的行为难以“治本”的情况下,运用社群主义积极“治标”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四、结语
总之,在社群主义“破而不立”的尴尬下,在其不过是对于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的地位界定下,正如俞可平所说,社群是一种善,也是一种必需,人们还是应当努力追求,而不应放弃。社群主义虽然在学术界的地位以及现实社会中的流行度都远不及自由主义,但其对于自由主义的补充却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若想自由主义继续走在中庸之道上,就必须周期性地运用社群主义中的德性、公共善等思想对其进行纠偏。社群主义虽不太可能迎来自己的春天,却是促使自由主义春天延续下去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应奇,刘训练编:《共和的黄昏: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3][英]亚当.斯威夫特著:《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美]丹尼尔.贝尔著:《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朱慧玲:《共同体主义还是共和主义?—— 桑德尔政治哲学立场评定与剖析》,《世界哲学》,2011年第3期
[6] [美] M.沃尔泽:《论复合平等》,李剑译,《哲学译丛》,2001年第4期
[7] 李义天:《麦金太尔何以断言启蒙道德筹划是失败的》,《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5期
[8]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①① 俞可平:《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中国政治学网, ,2006年4月3日(最后浏览时间:2012年12月16日)。
第 7 页 共 8 页
[9] 赵晓红:《“德性”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伦理审视——基于对麦金泰尔社群主义思想的一种理解》,《攀登(双月刊)》,2008年第5期第27卷,总第162期
[10] 王婷:《对于现代性的质疑——麦金泰尔社群主义思想述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11卷第3期
[11] 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
[12] 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01期
第 8 页 共 8 页
浅析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以麦金泰尔为例
姚丽丽
摘要:社群主义自上世纪80年代在一些学者反对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中兴起,至今早已衰微。但至少其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由主义的修改与完善,其对于自由主义而言,与其说是截然对立的政治思潮,不如说是对于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正如沃尔泽指出的是循环式,周期性的,这也是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和,走中庸之道的现实相契合。在笔者看来,虽然当下社群主义式微,但相信其中部分积极内容必将会更多地被融入到当下主流的自由主义思潮下。本文以社群主义代表人物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及其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为例,将社群主义界定为是对于自由主义的补充,并进一步探讨社群主义对于当下社会的积极现实意义,当然对于其中含有的乌托邦色彩需要审慎对待。
关键词:社群主义;自由主义;麦金泰尔;“德性”思想
一、关于社群主义的概念及争议
社群主义是由“communitarianism”翻译而来,其实也有其他译法,比如共同体主义等,但俞可平的译法“社群主义”在当下我国最为普遍,因此,本文采纳了这一译文。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等当下较为主流的西方政治思潮相比,其已然式微。同时,其本身与其他西方政治理论相比,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其代表人物比如桑德尔、麦金泰尔、泰勒、沃尔泽等的思想颇为迥异,是在反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始自美国社会学家普特南在意大利的考察。较为可悲的一点是,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都是被其他学派贴上标签的,其自身更是极力不承认这一标签,比如桑德尔就自称是共和主义的。所以从此处看,有些学者将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并列为西方政治思潮中的三大主流思想无疑是抬高了社群主义的“身价”。在笔者看来,社群主义既不是完全的反对自由主义,同时又与共和主义有所纠葛,本文将其界定为不过是对于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在自由主义极端化发展趋势下对其有所纠偏,防止其无限滑向极端。比如在忽略乌托邦主义色彩的前提下,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就可以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
同时,虽然社群主义相对于其他西方政治思潮是式微的,但可以看到,其不仅在西方存①① [美]托马斯.伯格:《美国政治哲学中的社群主义》,中国政治学网, ,2006年4月3日(最后浏览日期:2012年12月15日)。
第 1 页 共 8 页
在,成了上世纪80-90年代促进自由主义不断完善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在东方比如我国也并非无迹可寻。甚至有学者还提出了我国儒教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中国社会就是以社群主义架构的。现在也有学者在进行东西方社群主义的比较研究。
在当下社群主义式微的背景下,也有学者提出研究社群主义不过是作为研究现在西方政治思潮中的一环的历史性探讨罢了,对其研究的现实意义不大。但笔者还是较为认同沃尔泽在《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一文中指出的那样,社群主义虽然几乎不可能成为一门“显学”,但其也不会就此永远埋入历史的尘埃,而是不断地周期往复式出现,及时阻止自由主义偏离中庸之道,是一个合格与合理存在的纠偏者。
当下,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每个人都十分重视自我的独立性与权利,但同时又明显感受到了冷漠、自私等的侵蚀,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当借用麦金泰尔关于“德性”的呼吁是有益的,也是社群主义现实意义的印证。下文将主要评述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及其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并在此过程中得出社群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有益补充的结论,进而在这样的地位界定下,探讨其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③②①
二、麦金泰尔之“德性”思想及其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一)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
麦金泰尔是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是苏格兰人,作为异族统治地区的民众,其对于社群有着一种天然的偏好。同时其早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在其社群主义思想的论述中也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影子。其不仅是像其他社群主义代表人物比如桑德尔、沃尔泽等主要是针对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进行批判,更是对于所有的自由主义进行了无畏抨击,正如有学者形容的那样,“麦金泰尔以一种尼采式的语气宣告:自洛克、斯密以来,到罗尔斯的整个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思想谋划已经彻底破产”。这也是本文选取其观点来阐述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的思量之一。虽然麦金泰尔的“德性”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回到前现代的愿望,有种向后追溯、“历史倒退”之感,的确带有乌托邦主义色彩,其自身也意识到了实现理想的渺茫性,但即使最终愿景过于空想化,但并不能抹杀其作为社群主义重要观点的学术地位以及现实意义。
麦金泰尔的“德性”观主要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由此出发,其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社群是构成性的,其优先于个体;善优先于权利以及公益政治学优于权利政治学。这 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
引自南开大学《现代西方政治思潮》曹钦老师的课程。
③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④ 引自南开大学《现代西方政治思潮》曹钦老师的课程。
⑤ 王婷:《对于现代性的质疑—麦金泰尔社群主义思想述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11卷第3期。 ②①④⑤
第 2 页 共 8 页
也是本文评述的主体。
首先关于构成性社群及其对于个体的优先性。在麦金泰尔看来,社群所构制的环境是个人身份界定的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而存在的基础,个人在社群中产生共识。即使不是决定性作用,一个人出生前就已注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以后成长为怎样的人。由于社群具有建构这一初创性的重要地位,“多数”这一概念往往会被格外的重视,而且是塑造个人的主导因素。但如此一来,有时难免会滋生多数主义的苗头,这也是麦金泰尔思想受到诟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关于善优先于权利的论述,其强调了一种公共的善,这与我们一向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相似之处。在社群里,人们不是功利地明确并追逐个人利益,而是在公共的善的指引下,以社群集体利益为重,并且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一过程本身也就是在实现个人权利。这与现下许多场合仅是在宣扬集体主义的口号下,将维护集体利益仅作为促进个人利益的跳板而不是最终归宿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但这里的“公共的善”,麦金泰尔又认为每个社群是不同的,其衡量标准从而也得不到统
一。此说法就给予了社群以极大的特殊性,这十分不利于进行自我批评。因为在社群内部,本身就是以公认的公共善为先,内部无人对其批判,缺少内生压力;外部标准又无可适性,缺少了外部刺激,这就往往易于陷入“固步自封”的尴尬境地,并使得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奉行较为特殊的公共的善的社群的继续留存,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坚持将宗教领域的优先序列肆意扩散到政治、经济领域。同时,这导致了社群主义普遍缺少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也是当下其变得衰微的原因之一。
最后,关于公益政治学优于权利政治学,其实“公益”就是指公共利益之意,也是在强调以社群的整体为重是政治的重要考量。在促进公益政治的过程中,由于之前的建构性社群的概念,其实也就是维护了其成员的应有权利。而在权利政治学下,是以维护个人权利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与亚当.斯密所坚持的每个人在自由市场中追逐自我利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增进公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进一步地,公益政治学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对于“搭便车”行为以及“囚徒困境”等问题的解决成效上。由于在权利政治学下,每个人以维护自我权利为重,若能不付出努力也享受公共物品,则其必定扮演消极作为积极消费的角色。而在公益政治学下,每个人都会积极投入到公共利益建设中去,公益增进的同时分配到每个人的部分也会相应增加。同时,“囚徒困境”也是如此,从权利政治学视角出发,由于个人都从自我利益考量,未充分寻求合作,使①
②①②③ 朱慧玲:《共同体主义还是共和主义?——桑德尔政治哲学立场评定与剖析》,《世界哲学》,2011年第3期。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③ 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 3 页 共 8 页
得社群的最优和往往难以得到。而从公益政治学视角看,每个人都以社群利益最大化为选择基点,往往促成了最佳局面,当然个人利益也得到有效维护。由此可见,公益之心下往往许多现今存在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从麦金泰尔的批判看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上文论述的是麦金泰尔“德性”思想的主要内容,从这一理论出发,其对于自由主义进行了批评,表面看似强烈的抨击,其实有些是与自由主义所表达的相契合。正因如此,在笔者看来,麦金泰尔对于自由主义的批评算不上是反自由主义,不过是希望对于自由主义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正,称得上是对其的有益补充罢了。
麦金泰尔从构成性社群出发,强调社群优于个人,看重一个社群的当地传统与习俗等,在其看来传统具有优先性与权威性。其批判在自由主义下更多的是沃尔泽提出的“市场化友谊”,即使还存在所谓的道德、信仰等,也是十分碎片化的,没有大多数人一致认同的观点,如此一来,道德与善不断式微难以避免,其主张用美德来修补这些碎片,使得社会所提供的构成性生活大背景更为地温存与和谐。在这里,麦金泰尔并没有直接猛烈地抨击自由主义如何导致了社会道德缺失等困境,而是希望用自身理论来改善这种状况。在珍视传统的前提下,以法律为基础维护个人权利,唯有如此,社群既能有效维护个人权利又不会显得整个社群刚性过度而冰冷。
在麦金泰尔看来,国家是最大限度的社群,在国家层面上麦金泰尔由“善优于权利”出发,强调公共善,反对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主义原则,认为在这种中立主义下,不能实现公共善。但事实上,正如自由主义学者所辩驳的,正是为了保证实现每个人的权利,从而使整个公共善得以实现,才确立国家在价值观以及哪种生活更好等方面不有所偏好的原则。虽然也有学者认为麦金泰尔的提倡有可能会使得社群主义滑向民族极端主义的深渊,但在笔者看来,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以国家中立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同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公共善,只不过这种强调不能采取行政或武力地粗暴干预,而是通过道德教育,通过国家的长期教育体系教化民众,以一种潜移默化,柔和的方式来倡导美德,倡导善。这样一来,即使国家层面是奉行中立主义原则的,但每个公民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及其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心中会有一把正确的道德量尺,从而整个社会在充分保证个人权利的同时,公共善也有所增益。
诚如Michael Oakeshott 所说,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不过是在自身之内对社群的追求。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在一些内容上具有相通性,虽对于社群的强调程度两者不可等①
②①②③④ 李义天:《麦金太尔何以断言启蒙道德筹划是失败的》,《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5期。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③ 朱慧玲:《共同体主义还是共和主义?——桑德尔政治哲学立场评定与剖析》,《世界哲学》,2011年第3期。 ④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第 4 页 共 8 页
同,但自由主义对于社群也并非一味排斥,比如其也有规定“结社自由”等内容。正因如此,社群主义才说得上是对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就关于“结社自由”而言,在自由主义下虽有结社的权利,但结社之后退社成本极为低廉,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比如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普通党员可以随意在两党之间进进出出,没有任何限制,其他人也不会因此而认为其政治信仰不坚定或政治投机。这种极大的退社自由影响了社群的存在时间或至少是其内部的稳定性。而在麦金泰尔的社群主义思想下,由于一个社群中的个人与其所处社群的传统有着文化上的联系,退社的代价是高昂的,意味着和过往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之决裂,因此每个成员在做出这一抉择时往往十分审慎,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退社的几率,维护了社群的稳定性。
其实个人与社群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事实上是不能将其完全分离的。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都对于两者有所涉及,不过是从不同的基础出发并各有侧重罢了。之所以有许多人将两种理论对立,往往是运用“最大可能原则”来考虑问题,忽略了其论述的非重点部分。比如麦金泰尔强调“德性”,强调公共善,但其并未反对追求个人权利,只是认为追求公共善正是个人权利保障的基础,两者在积极践行德行的过程中是相统一的。再者,在自由主义方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社群主义不过是重拾了自由主义被遗忘的传统。在古典自由主义学者比如洛克等人提倡的价值观中也是较为重视德性、社群以及道德培育等内容的,不过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将这部分内容更为地“轻描淡写”了。
可见,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其不过是对于自由主义的补充罢了,不过却是在当下社会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当下,自由主义大行其道,自由主义道路已渐渐从中庸走向极端,亟须社群主义的纠偏,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周期性的新一轮纠偏会再次出现。 ①
三、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补充之现实意义
(一)从社群主义之兴起看其现实意义
早在社群主义兴起之初,就可以看到其的现实性需求。当时在西方世界,新自由主义受到极力鼓吹。以美国的“华盛顿共识”为标志,美国将新自由主义这一经济学理论上升为其国家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念,并凭借美国霸权在西方世界里大肆推崇,导致了拉美危机、苏东剧变等状况,使得社群主义观点不断涌现。
韩国在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内兴起了“献金爱国运动”,大多民众为了帮助国家渡过难关,纷纷慷慨解囊,拿出金银等硬通货换取韩元或是直接捐献给国家,无疑是社群主义①② 卢杰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从自由走向融合》,《哲学门》,(最后浏览时间:2012年12月15日)。
② 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01期。
第 5 页 共 8 页
思想的有力彰显,这在自由主义占据主流的西方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再联系当下,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不断蔓延的欧债危机,其中对于自由主义过度宣扬的因素不容忽视,若是能对于麦金泰尔的“德性”观等社群主义思想有一定重视,多少其灾难性后果会有所减轻。
虽然在麦金泰尔等社群主义学者看来,国家是最大限度的社群,这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跨国性社群,比如跨国公司,一些极端恐怖主义组织,犹太人团体的解释力度有待加强,但还是可以有所借鉴,而对于国家内部以及国家层次本身则更是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二)从三个层次看社群主义的当下现实意义
在社会个人层次来说,在自由主义思想下,做事往往过于地“对事不对人”,虽然没有了“做人好难”的叹息,却也使得整个社会缺乏温暖。社群主义通过对于每个人的德化教育,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形成“社会为本,公益为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价值理念,在这样的价值观驱动下,各种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等事迹将会不断涌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同时,在当下,由于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发展,社会流动性加强。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公共善的宣扬,促进每一个新成员尽早融入并为新的社群做出有益贡献。再者,在社会流动性加强的过程中,最为传统的基本社群——家庭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结构及其稳定性都与上世纪差异不小,为了弥补家庭这一变化给予个人的“创伤”,需要更多公益爱心事业投入,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在国家层次来说,社群主义思想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维护国家利益。爱国主义思想中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在面对国家重大危难时,主张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后。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中也较为重视对于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培养个人的一种国家自豪感与爱国热情。社群主义有利于增强一国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是促进了爱国主义。
同时,在政治领域更是如此,单纯地从自由主义的权利政治学出发参与政治,容易使得政治逐渐走向平庸化与庸俗化,在这样的政治活动下,难以激发人性中高尚的道德冲动,进而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不过是一位位玩弄权术的政客,而不是令人敬仰的政治家。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在感慨,真正的政治家越来越少了,呼吁政治家的血液里除了权力之外,更多的需要增添道德因子。
在国际层次来说,之前也提到社群主义将国家界定为社群范围的极限,对于当下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些跨国团体难以有效论证。但在忽略社群特殊性的前提下,麦金泰尔的公共善以及“德性”等理念对于构建地球村,和谐世界也是有益的,不过是需要“扬弃”罢了。 ①
②①② 引自:《礼记.礼运》之《大道之行也》。 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
第 6 页 共 8 页
也应看到,社群主义对于一些国家的非道德跨国行为还是可以有所批驳。美国一向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维护美国霸权。其实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就是一种极端自由主义的表现,对于他国民众造成了灾难。但由于自由主义在西方世界的普遍盛行,其往往还能找到盟国、支持者至少是许多的默许者。美国的这种行为,加剧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荡与不安,比如自2010年起美国力促而成的”阿拉伯之春“,使得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多,即使有再多的人道主义援助等,也是无法弥补的。虽然宣扬自由主义理念并非美国的根本目的,但若是加强社群主义思想对于盛行的自由主义的规制,至少美国的行为会有所收敛,其的支持者也会减少。在当下,对于美国的行为难以“治本”的情况下,运用社群主义积极“治标”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四、结语
总之,在社群主义“破而不立”的尴尬下,在其不过是对于自由主义的有益补充的地位界定下,正如俞可平所说,社群是一种善,也是一种必需,人们还是应当努力追求,而不应放弃。社群主义虽然在学术界的地位以及现实社会中的流行度都远不及自由主义,但其对于自由主义的补充却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若想自由主义继续走在中庸之道上,就必须周期性地运用社群主义中的德性、公共善等思想对其进行纠偏。社群主义虽不太可能迎来自己的春天,却是促使自由主义春天延续下去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应奇,刘训练编:《共和的黄昏: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3][英]亚当.斯威夫特著:《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美]丹尼尔.贝尔著:《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朱慧玲:《共同体主义还是共和主义?—— 桑德尔政治哲学立场评定与剖析》,《世界哲学》,2011年第3期
[6] [美] M.沃尔泽:《论复合平等》,李剑译,《哲学译丛》,2001年第4期
[7] 李义天:《麦金太尔何以断言启蒙道德筹划是失败的》,《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5期
[8] [美]M.沃尔泽:《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①① 俞可平:《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中国政治学网, ,2006年4月3日(最后浏览时间:2012年12月16日)。
第 7 页 共 8 页
[9] 赵晓红:《“德性”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伦理审视——基于对麦金泰尔社群主义思想的一种理解》,《攀登(双月刊)》,2008年第5期第27卷,总第162期
[10] 王婷:《对于现代性的质疑——麦金泰尔社群主义思想述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11卷第3期
[11] 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
[12] 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01期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