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
□ 欧 诗1,陈 建2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2.北京新纪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45)
[摘 要]高校学生特定的心理及学生生活与行动的群体特性决定了公共空间在高校规划中的重要性。从市场经济与“服务育人”理念出发,指出校园公共空间现状存在公共空间缺失、“失落空间”过多、公共空间不适应的问题,应创造向心空间、交往的文化空间以及心灵空间。[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校;公共空间
[文章编号]1006-0022(2003)09-0090-02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Study on Campus Common Space/OU Si,CHEN Jian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mpus common space in the planning of univers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collective living and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idea of market economy and“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service”, it isfound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of lack of common space,too much“lost space”and unsuitable common spac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create the centripetal space, interactive cultural space and soul space.[Key words] Environment;Psychology;University;Common space
调、呆板,没有真正从学生的成长和需要
考虑,尤其对学生的心理缺乏关心。于是,关于学校的职能,校长们曾提出“教育育空间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着密切
人,管理育人”的口号,它对学校功能的的关系。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行为
理解偏重于对学生的管制、管理,学生相的因素有主客观之分:主观因素即人自身
的内部状况,客观因素既外部状况,或称外对处于被动和受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没
得到足够重视。这一点在校园规划设计上部空间环境。外部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
也有所体现:大多数校园规划首先考虑的互作用的:一方面,人可以控制和选择环
不是公共空间而是功能建筑[4](行政、办境;另一方面,人服从环境[1]。人对环境的
公、教学)的布局,尤其是行政建筑,总服从表现在环境对人行为的指导上[2]:人
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人可是庄严高大,位于校园入口显赫处,而主
要为学生使用的公共空间却处于从属地以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对外界环境的信息,通
过大脑的分析判断来指导行为。即“人只有位,这种规划明显突出了学校及教师的强
势地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权意识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
[1]
的强化,学校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功能,其的方法”。高校学生特定的心理及学生生
中最具创意的是“服务育人”理念的提出:活与行为的群体特性决定了公共空间在校
“服务”也是学校功能之一,纳税人把子园规划中的重要性。(1)高校学生特定心理的需要。高女送到学校,其子女理应受到应有的服校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时期,其心理特点什么是学校?学校应是什么?功能务。西方国家学校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是[3]: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又趋向稳定,主义者认为学校是“教”与“学”及教学权,他们给予学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宽限交往及自我展示愿望强烈,主要表现为行为展开的场所。它把学校的功能看得单的毕业期限,甚至满足学生随时考试的要
社会化的需求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即依
靠社会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时通过社会使个人为他人所了解并得到承认。公共空间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外部心理环境。
(2)学生生活群体特性的需要。学生生活的最大特征是群体性,而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是高质量群体生活的基础。“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达到稳定的。他需要家庭、朋友及同事去帮助维持他自身的平衡。”团结与协作对于学生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也是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而相互交流是培养集体精神的前提,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PLANNERS
求,充分体现了学校为学生服务的态度。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为学生服务”似乎是不可理喻的。
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入,学校不再简单地是政府包办的所谓事业单位,它更象一个生产商,要参与竞争。它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还要提供优质服务;它不仅要善于管理自己,还要善于经营自己,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甚至要象商家对待顾客那样对待学生。在市场机制及“服务育人”理念的作用下,学校与学生的传统关系正在向新的关系转换。学生的心理需求被重视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在被唤醒,其内在潜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空间(Lost Space)”或称“非积极空间”,原指城市空间设计因缺少整体规划而出现的不能充分利用的零碎空间。其特点是:设计者原本试图营造空间的某种氛围,希望人们认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营造出的空间并不能吸引人,场地被白白浪费。在高校校园内,失落的空间有多种:其一是尺度非人性化空间,如在狭小的场地上设置公众性强的空间,这种小尺度空间使人局促不安,当其尺度小于人心理安全与隐秘底线时,该空间就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其二是非文化空间,如制作拙劣的雕塑、长廊等;其三是矛盾空间,如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制造幽静空间,在“众目睽睽”下制造私密空间等。调查发现,越是面积狭小的学校,这种“失落的空间”往往越多。而有些学校场地虽然较大,但由于缺少公共空间的规划意识,而使其仅仅成为一片空地,不能给人以场所感。
(3)公共空间不适应。即原有的公共空间难以适应丰富的当代校园生活,例如,当代校园生活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量猛增,在校内一些重要的交通路段或建筑入口,商家的广告及各式海报铺天盖地,而由于当初规划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路段或入口的交通功能,忽略了其信息功能,没有预留驻足观看的空间,致使通行的人流与观看的人群互相干扰,这使信息发布的效果大打折扣。公共空间的不适应成为校园生活丰富性的羁绊。
台。但向心空间的围合不可过度,过度围合的空间会显得呆板和禁锢,只有既围合又有外延性的空间才是有生命力的向心空间。
(2)创造交往的文化空间。空间是交往的物质基础,交往空间的关键在于其文化性,“大学的空间是一种文化的空间”,交往空间的空气中应渗透文化气息。交往空间不同于向心空间,它未必需要很大面积,可以是外部空间,也可是建筑物内部的厅、堂,甚至是扩大了的走道、转角,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创造可信赖的感情交流场所,学生可以从容地、长时间地在这里停留以交流信息、促进了解、增进感情。
(3)创造心灵空间。心灵空间形式多样,它未必需要围合,也未必需要大空间,它可以是校园一隅,也可以是林荫小路,心灵空间在于环境的优美与静谧。学子离开母校后的美好回忆往往是,树下或草坪上捧卷阅读,台阶上的阳光沐浴,湖畔林荫的长谈等。随着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高校学生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及网络的普及,都使学生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多彩世界,生活的缤纷与繁忙使他们越发需要一片心灵的净土。而如今校园,车水马龙,喧嚣浮躁,很难找到一处静谧安详的空间。因此设计师们更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片心灵的天空[4]。 [参考文献]
[1]相马一郎,左古顺彦著,周 畅,李曼曼译.环境 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D・肯特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韩进之,等.德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5.
[4]张应鹏.非功能空间的意义[J].建筑师,1999.[5]王 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6]乌再荣,吴建刚.人、行为、环境——城市外部空 间调研[J].建筑师,1995.
[作者简介]
近年我国高校扩招迅猛,校内人口
膨胀、建筑密集,公共空间的规划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公共空间缺失。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对公共空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在主入口处开辟较宽阔的广场,广场居中矗立有塑像。这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对我们来讲最熟悉不过了,它以自己明确的主题性和强烈的标识性在每一位学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门、入口广场、塑像几乎成了我国高校的标志。遗憾的是,众多高校校园除了主入口广场外,内部公共空间处理得往往比较潦草,规划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实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建筑被放在首位考虑,而公共空间在校园规划中的地位没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校园内部公共空间要么景观单调、呆板,要么场地狭小局促,有些学校因为用地紧张,内部几乎极少公共空间,没能注意公共氛围的营造,更谈不上人性化的关爱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小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有些学校的入口广场已经成为混乱的停车场,供学生小憩、交往、拍照的功能正逐渐被剥夺,颇有气势的入口广场正逐渐失去往日光辉。
(2)“失落的空间”过多。“失落的
(1)创造向心空间,形成聚集力。空间形态应与当代学子友好协作、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相呼应。向心空间是具有一定围合性的大尺度空间,其意象性较强,有利于团体感的形成;同时大空间开阔的地界和良好的背景有利于展示活动的举办,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展示的心理和愿望,此时开阔的向心公共空间已不仅仅是物质平台,而是上升为生活舞
欧 诗(1973-),男,北京林业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与城镇规划。陈 建(1973-),男,现就职于北京新纪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03-03-28
2003年第9期 第19
卷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
□ 欧 诗1,陈 建2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2.北京新纪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45)
[摘 要]高校学生特定的心理及学生生活与行动的群体特性决定了公共空间在高校规划中的重要性。从市场经济与“服务育人”理念出发,指出校园公共空间现状存在公共空间缺失、“失落空间”过多、公共空间不适应的问题,应创造向心空间、交往的文化空间以及心灵空间。[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校;公共空间
[文章编号]1006-0022(2003)09-0090-02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Study on Campus Common Space/OU Si,CHEN Jian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mpus common space in the planning of univers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collective living and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idea of market economy and“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service”, it isfound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of lack of common space,too much“lost space”and unsuitable common spac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create the centripetal space, interactive cultural space and soul space.[Key words] Environment;Psychology;University;Common space
调、呆板,没有真正从学生的成长和需要
考虑,尤其对学生的心理缺乏关心。于是,关于学校的职能,校长们曾提出“教育育空间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着密切
人,管理育人”的口号,它对学校功能的的关系。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行为
理解偏重于对学生的管制、管理,学生相的因素有主客观之分:主观因素即人自身
的内部状况,客观因素既外部状况,或称外对处于被动和受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没
得到足够重视。这一点在校园规划设计上部空间环境。外部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
也有所体现:大多数校园规划首先考虑的互作用的:一方面,人可以控制和选择环
不是公共空间而是功能建筑[4](行政、办境;另一方面,人服从环境[1]。人对环境的
公、教学)的布局,尤其是行政建筑,总服从表现在环境对人行为的指导上[2]:人
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人可是庄严高大,位于校园入口显赫处,而主
要为学生使用的公共空间却处于从属地以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对外界环境的信息,通
过大脑的分析判断来指导行为。即“人只有位,这种规划明显突出了学校及教师的强
势地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权意识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
[1]
的强化,学校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功能,其的方法”。高校学生特定的心理及学生生
中最具创意的是“服务育人”理念的提出:活与行为的群体特性决定了公共空间在校
“服务”也是学校功能之一,纳税人把子园规划中的重要性。(1)高校学生特定心理的需要。高女送到学校,其子女理应受到应有的服校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时期,其心理特点什么是学校?学校应是什么?功能务。西方国家学校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是[3]: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又趋向稳定,主义者认为学校是“教”与“学”及教学权,他们给予学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宽限交往及自我展示愿望强烈,主要表现为行为展开的场所。它把学校的功能看得单的毕业期限,甚至满足学生随时考试的要
社会化的需求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即依
靠社会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时通过社会使个人为他人所了解并得到承认。公共空间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外部心理环境。
(2)学生生活群体特性的需要。学生生活的最大特征是群体性,而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是高质量群体生活的基础。“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达到稳定的。他需要家庭、朋友及同事去帮助维持他自身的平衡。”团结与协作对于学生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也是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而相互交流是培养集体精神的前提,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PLANNERS
求,充分体现了学校为学生服务的态度。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为学生服务”似乎是不可理喻的。
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入,学校不再简单地是政府包办的所谓事业单位,它更象一个生产商,要参与竞争。它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还要提供优质服务;它不仅要善于管理自己,还要善于经营自己,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甚至要象商家对待顾客那样对待学生。在市场机制及“服务育人”理念的作用下,学校与学生的传统关系正在向新的关系转换。学生的心理需求被重视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在被唤醒,其内在潜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空间(Lost Space)”或称“非积极空间”,原指城市空间设计因缺少整体规划而出现的不能充分利用的零碎空间。其特点是:设计者原本试图营造空间的某种氛围,希望人们认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营造出的空间并不能吸引人,场地被白白浪费。在高校校园内,失落的空间有多种:其一是尺度非人性化空间,如在狭小的场地上设置公众性强的空间,这种小尺度空间使人局促不安,当其尺度小于人心理安全与隐秘底线时,该空间就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其二是非文化空间,如制作拙劣的雕塑、长廊等;其三是矛盾空间,如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制造幽静空间,在“众目睽睽”下制造私密空间等。调查发现,越是面积狭小的学校,这种“失落的空间”往往越多。而有些学校场地虽然较大,但由于缺少公共空间的规划意识,而使其仅仅成为一片空地,不能给人以场所感。
(3)公共空间不适应。即原有的公共空间难以适应丰富的当代校园生活,例如,当代校园生活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量猛增,在校内一些重要的交通路段或建筑入口,商家的广告及各式海报铺天盖地,而由于当初规划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路段或入口的交通功能,忽略了其信息功能,没有预留驻足观看的空间,致使通行的人流与观看的人群互相干扰,这使信息发布的效果大打折扣。公共空间的不适应成为校园生活丰富性的羁绊。
台。但向心空间的围合不可过度,过度围合的空间会显得呆板和禁锢,只有既围合又有外延性的空间才是有生命力的向心空间。
(2)创造交往的文化空间。空间是交往的物质基础,交往空间的关键在于其文化性,“大学的空间是一种文化的空间”,交往空间的空气中应渗透文化气息。交往空间不同于向心空间,它未必需要很大面积,可以是外部空间,也可是建筑物内部的厅、堂,甚至是扩大了的走道、转角,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创造可信赖的感情交流场所,学生可以从容地、长时间地在这里停留以交流信息、促进了解、增进感情。
(3)创造心灵空间。心灵空间形式多样,它未必需要围合,也未必需要大空间,它可以是校园一隅,也可以是林荫小路,心灵空间在于环境的优美与静谧。学子离开母校后的美好回忆往往是,树下或草坪上捧卷阅读,台阶上的阳光沐浴,湖畔林荫的长谈等。随着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高校学生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及网络的普及,都使学生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多彩世界,生活的缤纷与繁忙使他们越发需要一片心灵的净土。而如今校园,车水马龙,喧嚣浮躁,很难找到一处静谧安详的空间。因此设计师们更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片心灵的天空[4]。 [参考文献]
[1]相马一郎,左古顺彦著,周 畅,李曼曼译.环境 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D・肯特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韩进之,等.德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5.
[4]张应鹏.非功能空间的意义[J].建筑师,1999.[5]王 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6]乌再荣,吴建刚.人、行为、环境——城市外部空 间调研[J].建筑师,1995.
[作者简介]
近年我国高校扩招迅猛,校内人口
膨胀、建筑密集,公共空间的规划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公共空间缺失。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对公共空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在主入口处开辟较宽阔的广场,广场居中矗立有塑像。这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对我们来讲最熟悉不过了,它以自己明确的主题性和强烈的标识性在每一位学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门、入口广场、塑像几乎成了我国高校的标志。遗憾的是,众多高校校园除了主入口广场外,内部公共空间处理得往往比较潦草,规划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实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建筑被放在首位考虑,而公共空间在校园规划中的地位没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校园内部公共空间要么景观单调、呆板,要么场地狭小局促,有些学校因为用地紧张,内部几乎极少公共空间,没能注意公共氛围的营造,更谈不上人性化的关爱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小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有些学校的入口广场已经成为混乱的停车场,供学生小憩、交往、拍照的功能正逐渐被剥夺,颇有气势的入口广场正逐渐失去往日光辉。
(2)“失落的空间”过多。“失落的
(1)创造向心空间,形成聚集力。空间形态应与当代学子友好协作、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相呼应。向心空间是具有一定围合性的大尺度空间,其意象性较强,有利于团体感的形成;同时大空间开阔的地界和良好的背景有利于展示活动的举办,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展示的心理和愿望,此时开阔的向心公共空间已不仅仅是物质平台,而是上升为生活舞
欧 诗(1973-),男,北京林业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与城镇规划。陈 建(1973-),男,现就职于北京新纪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03-03-28
2003年第9期 第1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