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兴趣的几点看法
车河镇堂汉小学 黄道洪
我们都知道,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呢?在我参加我镇的《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课题研究的三年研究实践中,小有心得,以共同参考。
一、以经典为本,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激发诵读之趣: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经典是古代的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在思想道德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
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篇目佳作云集,内容博大精深,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诵读目的,面中取点,选取语言表达规范、文化内涵丰富、思想内容健康的孩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而又便于记忆的作品。例如: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引导孩子采取“通读快感知——精读重反复——美读提技法——品读悟意蕴”的方式循序渐进,渐读渐悟,熟读成诵;指导孩子把握感情基调,学会抑扬顿挫,如抓重音,停顿等,指导孩子绘声绘色地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快乐,形成诵读温馨的“场”。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孩子渐
入情境:如《三字经》其乐融融地诵读可以接龙读、打节奏读,可以师生对读,男女生对接,同桌互读,分组轮流读等。诵声琅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孩子阅读自由,让孩子在轻松自如中储备古代文化常识的感性认识,把诵读课堂变成孩子如鱼得水的乐园,变成张扬个性的“百草园”,可以播放课件,配上一段古筝曲或琵琶乐,创设出经典的语言环境,孩子诵读兴趣会更浓。让孩子爱诵读、会诵读这是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起码要求。
二、加强整合,拓展诵读途径
我们总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知识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要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要沟通”。因此,我在进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注重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都是经过历史洗礼而流传下来的古人思想、文化的精华和语言的典范,其美育价值不言而喻,其中的古诗文更是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大多是朗朗上口的韵文,读起来抑扬顿挫,如果能把音乐与经典诗文结合起来,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并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调动情感,创造出美的氛围。因此,将经典的内容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了经典文化的陶冶,也能受到音乐的感染。 经典诵读对孩子来说就相当于一种文言文的启蒙教育,弥补了当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不足,可以增强语言文化功底,积淀文学底蕴。经典诵读让孩子品读经典文化韵味,聆听先哲教诲,在诵读氛围里有利于建立小学生精神家园和打造书香校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当孩子们把金色时光用在接受传统美
德熏陶上时,树立高雅的情趣和高远的志向,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的很少,而通过阅读得到的间接经验要占一半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而经典科目的阅读尤为重要。
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今天,阅读应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谁的阅读能力强,谁就能把握最新的信息。因此,只有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够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人。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对此,叶圣陶老先生有这么一段精辟的阐述: “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经典科目、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叶先生的话,阐明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指出了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有助于巩固课内阅读的成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内阅读提供广阔的智力以及认知背景,从而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新局面。
其实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在于培养多少科技人才,而是在于培养多少高科技人才,培养多少有良知之人。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良知都不具备,可想而知,即使他多有才,也只是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人。社会的发展必
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适应现代潮流的生育,使得独生子女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优越的社会环境,舒适的家庭环境,使得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一种惰性、冷漠性、自我性以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畸形心态。
低年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向师性也使得言传身教的老师在注意自身修养外,还应在经典型著作中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所谓经典型著作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古代、现代、当代、外国等较为著名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名著。如何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加强低年级学生的“修身正人”这是一名小学教师尤其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而这一环节在整个现代的低年级教学中又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就刻不容缓、至关重要了。
其次,在现当代经典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德育研究,现代社会的中国自1840---1949年期间正处于动荡的时期,被帝国主义欺凌,被帝国主义压迫,被帝国主义掠夺。在与黑暗社会进行抗争中志士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红色经典。在诵读这些经典中,心情是激动的,是澎湃的,血液是沸腾的。为低年级学生多加强这些经典的诵读,利于激发他们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也利于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更有利于促进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热情。如从红色经典中节选的《朱德的扁担》、《要好好学字》、《一个苹果》、《七根火柴》等等。在这些文章的诵读中体会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感情,明白今天能够坐在舒适的教室中读书的不易。在多次诵读中使他们领悟如何去感恩,如何去为他人付出,如何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1949年至今的文学经典也能给低年级学生带来灵魂的震撼。
最后,从以工业化、农业化为题材的文章中去感受当时人们建设四化的高涨
热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然而这些却是我们当今的儿童所缺少的,用红色经典、建设四化的精神去融化他们那颗冰封已久的心,是非常迫切非常重要的。 中西文化的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差异。作为教师应该从中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章供低年级学生诵读,在异域文化中寻找做人的意义。《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低年级学生应该从中学会独立生存,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照顾好自己。在《高老头》中要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也不能将金钱视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老人与海》就是在努力与拼搏中使低年级学生遇到挫折永不言弃,体验收获的快乐。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遍遍的诵读,使小学生懂得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使低年级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十万个为什么》中,去了解大千世界的奇特与伟大,发掘出他们的探索精神。另外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普希金诗歌、海涅诗歌等等的经典诵读中,去感受其中做人、处事、生存的精髓。
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选择诵读所需要的文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可读性、有益性、适应性是选择文章的重中之重。我们更应该引导低年级学生把所学所读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会做人之道。人之所以要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个体,是不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生活圈,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决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分类)
描写春天的诗
春晓(唐)孟浩然
草(唐)白居易
咏柳 (唐)贺知章
春夜喜雨(唐)杜甫
村居(清) 高鼎
春日(宋)朱熹
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池 [宋]杨万里
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行(晚唐) 杜牧
秋思 (唐)张籍
望洞庭(唐)刘禹锡
赠刘景文(宋)苏轼
描写冬天的古诗
梅 花 (宋) 王安石
一去二三里 (北宋)理学家邵雍
[思乡诗]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静夜思 唐李白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山水诗)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画 王维
绝句(唐)杜 甫
望天门山 唐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题西林壁宋苏轼
游山西村(宋)陆游
(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赠汪伦 (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田园诗)
乡村四月(宋) 翁卷
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低
年级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
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兴趣的几点看法
车河镇堂汉小学 黄道洪
我们都知道,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呢?在我参加我镇的《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课题研究的三年研究实践中,小有心得,以共同参考。
一、以经典为本,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激发诵读之趣: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经典是古代的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在思想道德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
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篇目佳作云集,内容博大精深,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诵读目的,面中取点,选取语言表达规范、文化内涵丰富、思想内容健康的孩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而又便于记忆的作品。例如: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引导孩子采取“通读快感知——精读重反复——美读提技法——品读悟意蕴”的方式循序渐进,渐读渐悟,熟读成诵;指导孩子把握感情基调,学会抑扬顿挫,如抓重音,停顿等,指导孩子绘声绘色地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快乐,形成诵读温馨的“场”。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孩子渐
入情境:如《三字经》其乐融融地诵读可以接龙读、打节奏读,可以师生对读,男女生对接,同桌互读,分组轮流读等。诵声琅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孩子阅读自由,让孩子在轻松自如中储备古代文化常识的感性认识,把诵读课堂变成孩子如鱼得水的乐园,变成张扬个性的“百草园”,可以播放课件,配上一段古筝曲或琵琶乐,创设出经典的语言环境,孩子诵读兴趣会更浓。让孩子爱诵读、会诵读这是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起码要求。
二、加强整合,拓展诵读途径
我们总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知识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要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要沟通”。因此,我在进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注重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都是经过历史洗礼而流传下来的古人思想、文化的精华和语言的典范,其美育价值不言而喻,其中的古诗文更是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大多是朗朗上口的韵文,读起来抑扬顿挫,如果能把音乐与经典诗文结合起来,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并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调动情感,创造出美的氛围。因此,将经典的内容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了经典文化的陶冶,也能受到音乐的感染。 经典诵读对孩子来说就相当于一种文言文的启蒙教育,弥补了当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不足,可以增强语言文化功底,积淀文学底蕴。经典诵读让孩子品读经典文化韵味,聆听先哲教诲,在诵读氛围里有利于建立小学生精神家园和打造书香校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当孩子们把金色时光用在接受传统美
德熏陶上时,树立高雅的情趣和高远的志向,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的很少,而通过阅读得到的间接经验要占一半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而经典科目的阅读尤为重要。
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今天,阅读应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谁的阅读能力强,谁就能把握最新的信息。因此,只有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够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人。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对此,叶圣陶老先生有这么一段精辟的阐述: “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经典科目、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叶先生的话,阐明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指出了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有助于巩固课内阅读的成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内阅读提供广阔的智力以及认知背景,从而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新局面。
其实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在于培养多少科技人才,而是在于培养多少高科技人才,培养多少有良知之人。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良知都不具备,可想而知,即使他多有才,也只是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人。社会的发展必
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适应现代潮流的生育,使得独生子女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优越的社会环境,舒适的家庭环境,使得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一种惰性、冷漠性、自我性以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畸形心态。
低年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向师性也使得言传身教的老师在注意自身修养外,还应在经典型著作中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所谓经典型著作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古代、现代、当代、外国等较为著名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名著。如何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加强低年级学生的“修身正人”这是一名小学教师尤其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而这一环节在整个现代的低年级教学中又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就刻不容缓、至关重要了。
其次,在现当代经典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德育研究,现代社会的中国自1840---1949年期间正处于动荡的时期,被帝国主义欺凌,被帝国主义压迫,被帝国主义掠夺。在与黑暗社会进行抗争中志士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红色经典。在诵读这些经典中,心情是激动的,是澎湃的,血液是沸腾的。为低年级学生多加强这些经典的诵读,利于激发他们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也利于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更有利于促进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热情。如从红色经典中节选的《朱德的扁担》、《要好好学字》、《一个苹果》、《七根火柴》等等。在这些文章的诵读中体会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感情,明白今天能够坐在舒适的教室中读书的不易。在多次诵读中使他们领悟如何去感恩,如何去为他人付出,如何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1949年至今的文学经典也能给低年级学生带来灵魂的震撼。
最后,从以工业化、农业化为题材的文章中去感受当时人们建设四化的高涨
热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然而这些却是我们当今的儿童所缺少的,用红色经典、建设四化的精神去融化他们那颗冰封已久的心,是非常迫切非常重要的。 中西文化的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差异。作为教师应该从中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章供低年级学生诵读,在异域文化中寻找做人的意义。《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低年级学生应该从中学会独立生存,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照顾好自己。在《高老头》中要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也不能将金钱视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老人与海》就是在努力与拼搏中使低年级学生遇到挫折永不言弃,体验收获的快乐。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遍遍的诵读,使小学生懂得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使低年级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十万个为什么》中,去了解大千世界的奇特与伟大,发掘出他们的探索精神。另外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普希金诗歌、海涅诗歌等等的经典诵读中,去感受其中做人、处事、生存的精髓。
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选择诵读所需要的文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可读性、有益性、适应性是选择文章的重中之重。我们更应该引导低年级学生把所学所读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会做人之道。人之所以要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个体,是不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生活圈,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决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分类)
描写春天的诗
春晓(唐)孟浩然
草(唐)白居易
咏柳 (唐)贺知章
春夜喜雨(唐)杜甫
村居(清) 高鼎
春日(宋)朱熹
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池 [宋]杨万里
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行(晚唐) 杜牧
秋思 (唐)张籍
望洞庭(唐)刘禹锡
赠刘景文(宋)苏轼
描写冬天的古诗
梅 花 (宋) 王安石
一去二三里 (北宋)理学家邵雍
[思乡诗]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静夜思 唐李白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山水诗)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画 王维
绝句(唐)杜 甫
望天门山 唐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题西林壁宋苏轼
游山西村(宋)陆游
(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赠汪伦 (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田园诗)
乡村四月(宋) 翁卷
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低
年级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