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很多日志是讨论幸福话题,那时候我也看过一些有关幸福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了一些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的不同的幸福方式。套用一句名人的话,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幸福各有各的方式。
有关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我没有查到相关具体资料,但是我从黄有光先生所著的《福祉经济学》里看到了一个信息,黄先生粗略地根据地域划分,他认为东亚国家包括日本,幸福指数是靠后的。我不知道黄先生所说的东亚国家是不是包括了中国,也不知道分析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时,是不是要把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分析。
到目前止,我还没有看见过有关中国大陆人的幸福指数的学术研究资料,也从来没有在这方面探索过,所以要有根有据地说清楚大陆人的幸福指数或幸福方式无疑是不可能的,即使说清楚一个小地方的幸福指数和幸福方式也不可能。不得已,就以身边的事情随便探讨吧。
假期,校园里空荡荡的,虽然有几个同事在学校呆到过年的前一天回去,但是平时大家都忙各自的事情很少见面,仅仅是晚饭后相约去校外散步。由于散步散很远,所以自然要拿出话题来聊,聊着聊着就聊到过年不情愿回家的问题。很多人尤其是大龄青年过年不情愿回家,除了确实忙自己的事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量回避周围的人的议论甚至询问,什么找对象没有啊,什么时候结婚啦,什么时候买房子啊,买车子啊之类。想起那些议论心里就郁闷,所以尽量少时间在老家呆,匆匆过几天年后立即回学校。
散步回来,面对桌上几本有关幸福的经济学资料和其他资料,我想,我们周围很多人的幸福方式从很大程度上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攀比中。
虽然我没有关于以上判断的统计资料,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还觉得在这种相互攀比中获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也许甲和乙相比有优势,但是和丙相比不一定有优势。比来比去,比得连自我都没有了,不知道连自我都没有的人幸福指数几许?
由于在攀比中获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所以为了使所谓的幸福延续,就只有没完没了的攀比下去,这样我们就看到日常交往中多余牛毛的唧唧歪歪。与其说是废话,不如说是给某些人增加幸福感的调料。而且我还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俗语中觉得,很多人知道比上不足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就习惯比下,觉得比下有余,在比下中找到那点可怜的幸福感。我不知道这种民族心理是不是中国近现代一直落后发达国家的原因,不愿意比上嘛。
我不是哲学家,说不出深奥的话,就简单地说吧。我们的幸福不是在金钱中,也不是在事业中,也不是在宗教信仰中,而是在人的唾液中。
前一段时间很多日志是讨论幸福话题,那时候我也看过一些有关幸福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了一些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的不同的幸福方式。套用一句名人的话,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幸福各有各的方式。
有关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我没有查到相关具体资料,但是我从黄有光先生所著的《福祉经济学》里看到了一个信息,黄先生粗略地根据地域划分,他认为东亚国家包括日本,幸福指数是靠后的。我不知道黄先生所说的东亚国家是不是包括了中国,也不知道分析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时,是不是要把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分析。
到目前止,我还没有看见过有关中国大陆人的幸福指数的学术研究资料,也从来没有在这方面探索过,所以要有根有据地说清楚大陆人的幸福指数或幸福方式无疑是不可能的,即使说清楚一个小地方的幸福指数和幸福方式也不可能。不得已,就以身边的事情随便探讨吧。
假期,校园里空荡荡的,虽然有几个同事在学校呆到过年的前一天回去,但是平时大家都忙各自的事情很少见面,仅仅是晚饭后相约去校外散步。由于散步散很远,所以自然要拿出话题来聊,聊着聊着就聊到过年不情愿回家的问题。很多人尤其是大龄青年过年不情愿回家,除了确实忙自己的事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量回避周围的人的议论甚至询问,什么找对象没有啊,什么时候结婚啦,什么时候买房子啊,买车子啊之类。想起那些议论心里就郁闷,所以尽量少时间在老家呆,匆匆过几天年后立即回学校。
散步回来,面对桌上几本有关幸福的经济学资料和其他资料,我想,我们周围很多人的幸福方式从很大程度上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攀比中。
虽然我没有关于以上判断的统计资料,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还觉得在这种相互攀比中获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也许甲和乙相比有优势,但是和丙相比不一定有优势。比来比去,比得连自我都没有了,不知道连自我都没有的人幸福指数几许?
由于在攀比中获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所以为了使所谓的幸福延续,就只有没完没了的攀比下去,这样我们就看到日常交往中多余牛毛的唧唧歪歪。与其说是废话,不如说是给某些人增加幸福感的调料。而且我还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俗语中觉得,很多人知道比上不足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就习惯比下,觉得比下有余,在比下中找到那点可怜的幸福感。我不知道这种民族心理是不是中国近现代一直落后发达国家的原因,不愿意比上嘛。
我不是哲学家,说不出深奥的话,就简单地说吧。我们的幸福不是在金钱中,也不是在事业中,也不是在宗教信仰中,而是在人的唾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