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 1

《赤壁赋》导学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词语、句意,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赋”的韵味。 2. 以互动为平台,在互动中揣摩语句,品析文章,解读苏轼,感悟人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合作的乐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

2.在苏轼身处逆境而依然旷达浪漫的精神感召下,培养学生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文本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4、苏轼的人生观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并加以有机组合与融会,他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虽仕途坎坷仍持志不改,又由于浸染佛、道的思想而达成外儒内道的和谐,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基础知识 (一) 注音

(1)壬戌( ) (2)举酒属( )客 (3)少( )焉 (4)愀( )然 (5)舳舻( ) (6)酾( )酒 (7)横槊( ) (8)嫠( )妇 (9)渔樵( ) (10)江渚( ) (11)匏( )樽 (12)蜉蝣( ) (13)扁( )舟 (14)扣舷( ) (15)狼藉( ) (16)枕藉( ) (1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 (18)冯( )虚御风 (19)桂棹( ) (20)歌窈窕( ) 之章 (21)倚歌而和( )之 (22)山川相缪( ) (二)归纳文言文知识点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2、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3.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2) 凌万顷之茫然 ( ) (3)渺渺兮予怀 ( ) (4)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6) 何为其然也? ( ) (7)而今安在哉? ( ) (8) 苏子与客泛舟,游与赤壁之下 ( )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2)下江陵 , 顺流而东也 ( )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二、研读课文

1、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色致使泛舟者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 2、第二段中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第二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4、客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中吹奏出充满悲声的箫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缘由又是什么?

三、课外拓展: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蒙蒙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穷则独善其身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然而这样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我的话苏子不曾听到,然而苏轼就已明白地纵情于山水之间了。他像每一个古人一样,尊崇而艳羡陶潜。然而我却因此而为他感到更多的悲伤。因为我知道。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辩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果然当苏子自以为毫无外物可阻,悠然无所累之时,山中的寺僧说了一句“放屁!”苏子愤而上山寻僧,却只寻来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已来之”。我现在还能想像苏子当时的面红耳赤。

所以我说,对苏子说,对柳咏,李白,辛弃疾等一并说,学习庄子吧。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物物而不物以物。请你们不要再痛苦,不要再悲伤,用行舍藏,摒弃那句“达则兼济天下”而引起的无限忧愁,安安心心地“穷时独善其身”,为千万中华儿女留下不朽的篇章吧。

四、苏轼名言

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⑷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 何处是吾乡!(《临江仙》) ⑸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⑻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⑽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阮郎归》)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⑿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⒁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浣溪沙》)

补充:乌台诗案介绍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多好友搭救,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

签署公文。

《赤壁赋》导学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词语、句意,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赋”的韵味。 2. 以互动为平台,在互动中揣摩语句,品析文章,解读苏轼,感悟人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合作的乐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

2.在苏轼身处逆境而依然旷达浪漫的精神感召下,培养学生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文本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4、苏轼的人生观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并加以有机组合与融会,他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虽仕途坎坷仍持志不改,又由于浸染佛、道的思想而达成外儒内道的和谐,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基础知识 (一) 注音

(1)壬戌( ) (2)举酒属( )客 (3)少( )焉 (4)愀( )然 (5)舳舻( ) (6)酾( )酒 (7)横槊( ) (8)嫠( )妇 (9)渔樵( ) (10)江渚( ) (11)匏( )樽 (12)蜉蝣( ) (13)扁( )舟 (14)扣舷( ) (15)狼藉( ) (16)枕藉( ) (1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 (18)冯( )虚御风 (19)桂棹( ) (20)歌窈窕( ) 之章 (21)倚歌而和( )之 (22)山川相缪( ) (二)归纳文言文知识点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2、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3.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2) 凌万顷之茫然 ( ) (3)渺渺兮予怀 ( ) (4)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6) 何为其然也? ( ) (7)而今安在哉? ( ) (8) 苏子与客泛舟,游与赤壁之下 ( )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2)下江陵 , 顺流而东也 ( )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二、研读课文

1、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色致使泛舟者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 2、第二段中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第二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4、客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中吹奏出充满悲声的箫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缘由又是什么?

三、课外拓展: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蒙蒙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穷则独善其身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然而这样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我的话苏子不曾听到,然而苏轼就已明白地纵情于山水之间了。他像每一个古人一样,尊崇而艳羡陶潜。然而我却因此而为他感到更多的悲伤。因为我知道。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辩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果然当苏子自以为毫无外物可阻,悠然无所累之时,山中的寺僧说了一句“放屁!”苏子愤而上山寻僧,却只寻来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已来之”。我现在还能想像苏子当时的面红耳赤。

所以我说,对苏子说,对柳咏,李白,辛弃疾等一并说,学习庄子吧。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物物而不物以物。请你们不要再痛苦,不要再悲伤,用行舍藏,摒弃那句“达则兼济天下”而引起的无限忧愁,安安心心地“穷时独善其身”,为千万中华儿女留下不朽的篇章吧。

四、苏轼名言

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⑷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 何处是吾乡!(《临江仙》) ⑸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⑻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⑽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阮郎归》)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⑿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⒁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浣溪沙》)

补充:乌台诗案介绍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多好友搭救,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

签署公文。


相关文章

  • 中日韩赤壁之游
  • 曾枣庄:中日韩赤壁之游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www.hubei.gov.cn2010年10月27日来源: 赤壁何须问出处--中日韩赤壁之游 内容提要:苏轼明明黄冈赤壁未必是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但苏轼 ...查看


  • 赤壁赋基础知识
  • 赤壁赋基础知识 赤壁赋基础知识 一.课文题解 1.关于"赤壁": 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有称作"前赤壁 ...查看


  • 文赤壁阅读答案
  •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 ...查看


  • 赤壁赋情景默写18句
  • 赤壁赋 1. 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 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句子是: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 苏轼以回答客 ...查看


  • 赤壁赋活动单(学生版)
  • <赤壁赋>课前预习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及能力目标: (1) 浅易了解"赋"的有关特点:(2)了解苏轼的思想背景和<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3)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查看


  • 电子商务企业商业计划书(完整版)
  • 电子商务商业计划书 目 附件2: 录 商业计划书编写提纲 一.项目概况: 1.简述项目提出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项目应用领域以及项目服务共性需求,包括服务的范围和服务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3.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 4.项目团队成 ...查看


  • 东坡赤壁游
  • 东 坡 赤 壁 游 --陈贞奇 东坡赤壁坐落在黄冈市区,几次黄冈市之行,慕名而无暇眷顾.时近春节,黄石朋友相约谈事因故而拖至傍晚,故先行黄冈游历了东坡赤壁.东坡赤壁门旁景区介绍,古时赤壁山坡陡峭,是光秃秃的红砂石,故称"赤壁&qu ...查看


  • 论_三国演义_中赤壁之战的素材来源_张真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 第27卷第5期Vol.27No.5 2011年9月 Sep.2011 □古代文学 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素材来源 张 (1.新疆师范大学文学 ...查看


  • [赤壁赋]素材激活与写作运用
  •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 ...查看


  • 招商手册文案
  • 赤壁国际农贸城 招商手册文案 P1. 序.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什么时候,穿行在华夏大地的旅客列车都是一片熙攘的景象.无论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抑或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是什么促使中国高频率的人口流动? 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促使人口频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