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名词

普通动物学名词

必须精确理解的概念

第1~3章: 微量元素 新陈代谢 分化 组织 器官 系统

生长 发育 直接发育 间接(变态)发育

生物发生律 有(无)性生殖 自体受精

第4章:自然分类法 物种 双名法

第5章: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 吞噬营养 共生 包囊 伪足

赤潮 适应性 应激性 细胞内消化

第6章:逆转 弥散神经系统 辐射对称 消化循环腔 共栖

第7章:两侧对称 皮肤肌肉囊 中间(终末)寄主 原肾管

不完全消化道

第8章:原体腔 流体静力骨骼 完全消化道 移行

泄殖腔 孤雌生殖

第9章:真体腔 分节 同律分节 开式循环 闭式循环

后肾管 机械消化 血窦 反射 附肢 疣足

第10章: 外套膜 内骨骼 外骨骼

第11章:异律分节 混合体腔 关节 马氏管 (间接)变态发育

第12章:后口动物 脊索 咽鳃裂 背神经管 逆行变态

第13章:单循环 卵生 卵胎生 假胎生 侧线器官 洄游

第14章:不完全双循环 休眠 变温动物 吞咽式呼吸

第15章: 槽生齿 次生腭 颊窝 胸廓

第16章: 完全双循环 迁徙 早成雏 晚成雏 候鸟 双重调节 双重呼吸

第17章:胎生 胎盘 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 胼胝体 异型齿

第四部分:进化论 同源器官 同功器官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食物链 生态位

保护色 拟态 生物多样性

解释名词参考答案

l 微量元素:生物有机体内的一些元素,虽然含量低微,但却是有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些元素称为…

l 新陈代谢:指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l 分化:指生物体结构、功能的特殊化过程。本质是特异蛋白质的合成

l 组织:形态相似、功能相近或相关的细胞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团,称…

l 器官: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即称为…

l 系统: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器官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称为…

l 无性繁殖:凡不涉及细胞之间遗传物质(或信息)的交换、重组的繁殖方式,都属于…

l 有性繁殖:凡涉及细胞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重组的繁殖方式

l 自体受精:雌雄同体的动物,同一个体的生殖器官所产生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受精方式叫自体受精。

l 长生:生物体细胞数目和细胞体积增加的过程,即称为…

l 发育:指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和成熟过程。

l 直接发育:有的动物,胚胎发育完成后的幼体,已直接具备成体的基本结构,幼体发育只表现为大小的增加及成熟程度的提高。这种胚后发育方式称…

l 间接(变态)发育:有的动物幼体与成体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幼体在形态功能上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才发育为成体。这种…

l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单、迅速的重演。

l 自然分类法 以动物在形态结构、胚胎发育、生理、遗传特性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作为分类依据的分类方法,可反映出自然界中动物的亲缘关系,故称自然分类法。

l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由占有一定地域空间,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性,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群体——种群所组成。不同物种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生殖隔离。

l 双名法:是国际通用的物种命名法。按其规定,物种的学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该物种的属名,后一部分为种本名。并且要求用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来书写: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本名为小写的形容词或名词。后面还附加定名者的姓氏。

l 适应性:生物体通过调整自身结构与功能活动,重新取得与改变了的环境协调一致的能力,称适应性。 l 应激性:生物有机体所具有的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称…

l 共生:两种生物依附在一起生活,两者在生理、代谢方面互利互依,这样的关系叫共生。

l 包囊:当环境恶化时,原生动物分泌胶质厚壳把自身包裹起来,以渡过不良环境,这样的结构即称包囊。 l 伪足:做变形运动的原生动物或细胞所形成的临时性细胞突起,称为伪足。

l 赤潮:近海地区常因大量的氮、磷排放而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在一定条件下,一些所谓的赤潮生物会大量繁殖,因其大多含有赤红色色素,故常使得一大片海面呈现为赤红色,人们将此现象称为赤潮。

l 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通过体表的透过作用,摄取简单有机物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见于腐生生物、寄生虫等。

l 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

l 细胞内消化:细胞内吞作用形成的食物泡,先与溶酶体结合成消化泡。然后,来自于溶酶体的水解酶便将其中的有机颗粒降解为可利用的物质。不能消化利用的残渣,则通过外排作用排出胞外。这一过程称为…

l 逆转:海绵动物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期后,内胚层经过外翻,把外胚层包在里面。这种现象与一般动物原肠作用的结果相反。

l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由内胚层所围成的腔,一方面具有细胞外消化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具有进行水流循环(协助呼吸、消化、排泄和生殖)的功能,故得名…

l 弥散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没有神经中枢,神经细胞通过细胞突起连成网状,冲动信息的传递是扩散式的,故称弥散神经系统。

l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有许多镜像等分面的对称形式,称辐射对称。

l 世代交替:动物(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轮流进行、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循环出现的现象。

l 共栖:两种生物栖息在一起,并且在某些方面互利互惠,这种关系称共栖。

l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垂直于背、腹面的镜像等分面。这样的体制就称为两侧对称。 l 不完全消化道:只有口(或前肠、中肠)而无肛门(或后肠)的消化管。

l 原肾管:形态学上把只有一端开口(即有肾孔、无肾口)的排泄管称原肾管。

l 皮肤肌肉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由表皮和肌肉紧贴而成的体壁结构。具有保护和运动功能。

l 中间(终末)寄主:具有两个以上寄主的寄生虫,在无性世代所寄生的寄主称为中间寄主。在有性世代的称终末寄主。

l 原体腔:来源于胚胎期的囊胚腔,在体壁中胚层和肠上皮之间形成的,一个封闭的大液腔即为原体腔。 l 流体静力骨骼:在一个相对封闭、形状可变的身体容积空间内,动物有机体依靠流体产生的静态压力,获得与骨骼相当的支撑、运动的功能,这种特性即称为…...

l 完全消化道:具有完整的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的消化管,称完全消化管。

l 孤雌生殖:某些动物雌体所产下的卵,不需与精子结合即可单独发育为新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其中,产二倍体卵,后代皆为雌性的称二倍(雌裔)单性生殖;产单倍体卵,后代均是雄性的称单倍(雄裔)单性生殖。

l 泄殖腔:动物体排泄总管,消化管,生殖管三者出口汇合而成的腔形结构。

l 移行:许多寄生虫的幼体侵入寄主体内以后,并非立即定居下来,而是要随着寄主的体液流动和生理运动循行一段时间,以完成发育、适应过程。这种现象即称移行。

l 真体腔:在胚胎期由于中胚层内部裂开或是体腔囊形成而产生的,位于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的一个大液腔即为真体腔。

l 闭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血管内流动,在动、静脉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这样的循环方式为闭式循环。 l 开式循环:血液并非始终在血管内流动,在动、静脉之间多由血窦来连通,而非毛细血管网。这样的循环方式为开式循环。

l 分节:动物身体形成若干在结构、机能上联系密切而又分化明显的节段,这种现象称为分节。

l 同律分节:是分节的原始形式。动物体节除了头、尾两节以外,其它各节在形态上都非常相似。

l 附肢:三胚层动物在身体腹侧方特定位置长出的、左右对称排列的器官,原始功能为运动,以后可衍生出多种形态和功能。这样的器官结构即称……

l 疣足:环节动物的附肢,柔软不分节,形似疣肉,故得名。

l 后肾管:形态学上把有两端开口(肾孔、肾口皆有)的排泄管称为后肾管。

l 机械消化:指消化过程的物理作用方面。包括研磨食物和消化道的生理运动两方面。

l 血窦:指担负着血液循环功能的组织间隙。

l 反射: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即称为…

l 外套膜:软体动物源于背方两侧的双层皱褶,向腹下方延伸包围身体所形成的膜状结构。其功能主要是构成外套腔和分泌贝壳。

l 内骨骼:由中胚层形成的骨骼。

l 外骨骼:由外胚层形成的骨骼。

l 异律分节:在同律分节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隔膜消失、体节明显的节段性分化、愈合为标志的分节方式。 l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从发生上看,是由真体腔和残留的囊胚腔(原体腔)混合形成的。

l 关节:两骨相连接的部位。分为可动关节和不动关节两种类型。

l 马氏管:陆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由中、后肠交接处突入体腔的许多游离的盲管组成,开口于消化道,排泄物为尿酸结晶,具有保水的功能。

l 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并非原肠胚时的原口,而是在晚些时期,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腹面的外胚层内陷并与原肠接通后形成的。

l 脊索:是脊索动物原始的中轴骨骼。是一个位于身体背侧、纵贯全身的结缔组织棒状结构。

l 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原始的呼吸器官。由咽部两侧壁上若干成对排列的裂口所组成,裂口周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l 背神经管:原始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中空呈管状,位于身体背侧。

l 逆行变态:海鞘类动物发育到成体后,反而失去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重要器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发育方式与普通的系统发育的趋势相背逆。

l 单循环:鱼类、圆口类动物心脏只有一房一室,血液只需一个离心、回心循环,即可完成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这样的血液循环模式称…

l 不完全双循环:心室未分隔或分隔不完全的蛙类、爬行类,虽然肺循环和体循环已经形成,但从肺静脉和体静脉回心的动脉血和静脉血,仍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l 完全双循环:鸟类、哺乳类左、右心室完全分隔,体循环和肺循环完全分开,称为…..

l 卵生:受精卵在外界发育,营养靠自身卵黄供给的生殖方式。

l 卵胎生:胚胎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但与母体缺乏密切的营养联系,所需营养靠自身卵黄供给。… l 假胎生:一些软骨鱼类胚胎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早期营养靠自身卵黄供给;后期胚胎通过卵黄囊与母体输卵管壁连接,直接从母体获得营养并发生代谢联系,…

l 侧线器官: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低频震动感受器,主要由侧线管和侧线神经组成。因鱼类的侧线管在身体两侧的开口常排成一条虚线,故得名。

l 休眠:许多变温动物在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自身的代谢水平,进入一种麻痹状态,以减少消耗,维持存活。只有当环境好转时才复苏活动。这种现象称为…

l 洄游:鱼类每年在一定的季节,沿固定的路线,有目的、长距离、群集性的迁游行为。

l 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的升高必须靠吸收外界热能。

l 吞咽式呼吸:两栖、爬行类进行肺呼吸时,要靠口低的升降来完成呼吸动作,状如吞咽。

l 槽生齿: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着生在颌骨的牙槽里。

l 次生腭:从爬行类开始出现的、位于口腔顶壁的骨性硬腭,具有分开呼吸通路和食物通路的功能。从发生上看,这一结构是后来才出现的。故称为…

l 颊窝:某些蛇类特有的红外线(热)感受器,位于外鼻孔与眼之间的凹陷处。

l 胸廓:由胸椎、肋骨和胸骨为主体构成的胸部轮廓结构即称为胸廓。

l 迁徙:动物周期性地进行远距离,有目的的迁移的行为。

l 早成雏:陆禽、游禽等鸟类幼雏孵出时,就已被有稠密的绒羽,眼已张开,即刻便可随亲鸟一起行走觅时。 l 晚成雏:与早成雏相反(身裸,眼闭、不会行走, 靠亲鸟饲喂)。树禽等。

l 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

l 双重呼吸:鸟类飞翔时的呼吸方式。因其肺与气囊相通,故鸟类一呼一吸共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l 双重调节:鸟类视物调焦时,不仅可以靠睫状肌调节水晶体的形状和距离,还可以调节角膜的屈度,特称为双重调节。

l 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发育,通过胎盘与母体发生营养代谢联系,这样的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l 胎盘:是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内膜共同构成的特殊结构。胎儿借此与母体进行营养代谢联系。 l 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因形态功能各异,故称为异型齿。

l 胸式呼吸:指哺乳类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肋骨升、降来改变胸腔容积的呼吸方式。

l 腹式呼吸:指哺乳类通过膈肌的活动使横膈膜升、降来改变胸腔容积的呼吸方式。

l 胼胝体:哺乳动物联络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所形成的结构,称为…

l 进化论:是公认的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它认为,有机界起源于无机界,任何复杂、高级的生物都是从简单、低级的生物逐渐发展、演变而来。

l 同源器官:形态功能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来源相同的一类器官,即为同源器官。

l 同功器官:功能一样,但内部结构和来源完全不同的一类器官,即为同功器官。

l 生物圈:地球表层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l 生态系统:指一定的空间内,由有机体与环境之间,有机体相互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建立起来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开放系统。

l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内各种因素的量值,处在动态稳定的状态。

l 生态位: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包括空间,时间,食物和天敌关系等。

l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把诸多物种一环扣一环地连接起来。这样的结构称为食物链。 l 保护色:一些动物的体色,或是与环境背景非常相似,起到掩蔽的作用;或是鲜艳醒目,警告猎食者注意其毒性,从而起到威慑和自我保护的作用。前者称为掩蔽色,后者称为警戒色。两者皆有自我保护的功能,统称保护色。

l 拟态:出于躲避敌害或麻痹猎物之需,有些动物的体形体色与周围物体极为相似,几可乱真,这种现象称为拟态。

l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和它们所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含有3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普通动物学 名词解释

2012-01-04 17:26:11| 分类: 普通动物学|字号 订阅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35、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36、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膜状结构,主要万分为蛋白质,有保护作用。

37、原体腔:由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

38、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39、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40、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前后的体节基本相同。

41、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前后体节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分节形式。

42、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结构,与生殖有关。

43、真体腔:体腔来源于体腔囊,有体腔膜包被,体壁和肠壁都有肌肉。

44、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方式。

45、后肾管:大多数环节动物排泄器官的类型,来源于外胚层,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李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

46、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系统类型。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组成,神经系统较发达。

47、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突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

48、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

49、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膜。

50、蜕皮:由于昆虫等生物的外骨骼不能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定期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而重新长出更大而柔软的新骨骼的现象。

51、开管式循环器: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还流到组织间隙中去的循环方式。

52、凯伯尔氏器:河蚌后肾管特化形成的排泄器官,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

53、鲍雅诺式器:又叫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有排泄功能。

54、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体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能较完备。

55、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56、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共同形成的。

57、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58、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空气呼吸器,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

59、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60、完全变态:幼虫和成虫完全不同,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

61、不完全变态:昆虫等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形式,在生活史中一般仅出现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出现蛹期,包括渐变态和半变态等具体形式。

62、渐变态:发育经变态,但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63、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距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64、龄期:昆虫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为一龄幼虫,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在相邻二次蜕皮间所经历的时期叫龄期。

65、保护色:昆虫在长期自然选择作用下,其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66、拟态:一些昆虫本身无防御和保护器官,但可模仿具防御和保护能力的昆虫的形状和颜色,使天敌不易辩认。

67、警戒色:某些具毒刺、恶臭或不适口的昆虫具鲜艳的色彩或斑纹起菊花作用。

68、总担:某些动物身体前端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触手冠称总担,有摄食等功能。

69、原口动物:动物的口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

70、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而是重新开口。

71、五辐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五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形式。

72、脊索: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消化管背面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起支撑作用。

73、背神经管:脊索动物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背面,高等种类的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

74、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咽壁两侧的裂缝。低等水生种类鳃裂终生存在,且有呼吸作用,陆生脊椎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期存在。

75、尾索动物:海鞘等动物的脊索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

76、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77、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

78、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79、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v80、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

81、羊膜动物:产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动物。

82、鳃笼: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一部分,由4条纵走软骨条连接而成,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

83、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84、五部脑:脊椎动物的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延脑五个部分组成。

85、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活性高。

86、发电器官:某些鱼类的肌肉特化形成的具发电能力的结构,与鱼的御敌避害,攻击捕食,探向测位及求偶等活动有关。

87、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四对,联系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振动抟给内耳。

88、单循环:鱼类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一次,循环效率低。

89、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腺体和平滑肌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往往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功能相互拮抗。

90、侧线器官:鱼类身体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受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

91、性逆转:黄鳝由小到大一直为雌性,在产过卵后变为雄性的现象。

92、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

93、两栖动物:幼体必需生活在水口,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

94、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附肢各部分能作相对运动,具五指(趾),适应陆地生活。

95、同型齿:两栖类等动物的牙齿形态功能未出现分化,无咀嚼功能。

96、口咽式呼吸:通过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完成呼吸过程,口咽腔粘膜也有气体交换功能。

97、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爬行类心脏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但动、静脉血未完全分开。

98、脂肪体:蛙蟾类生殖腺前方的一对黄色指状物,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营养的结构。

99、颞窝: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加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能。

100、次生腭:羊膜动物所共有,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壁,把口腔和鼻腔隔开,使内鼻孔后移到咽,咽成了呼吸和消化的交叉口。

101、潘氏孔:鳄类等爬行类中的高等类群心室中隔膜发达,仅基部有一孔,即潘氏孔。

102、胸腹式呼吸:通过胸廓的运动和胸腹部肌肉的收缩完成呼吸运动。

103、红外线感受器:现代爬行类中蝰科和蝮亚科蛇类所特有的非常灵敏的热能感受器,能感受周围辐射热能极微弱的变化,特别是对红外线极为敏感。

104、羊膜卵:完成陆上繁殖的重要结构,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105、异凹型椎体:鸟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鞍状椎体或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使椎骨间活动性极大。

106、愈合荐骨:鸟类由部分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愈合而成。

107、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左右坐骨耻骨在腹中线处不连接,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108、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动、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效率高。

109、双重呼吸:由于鸟肺结构特殊及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110、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

111、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飞。 112、留鸟:长年留居某地,没有迁徙习性的鸟类。

113、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

114、早成雏:雏鸟刚孵出时已长羽毛,眼已睁开,能站立,羽毛干后就能随亲鸟觅食。

115、晚成雏:雏鸟刚孵出时羽毛很少,眼未睁开,不能站立和独立生活,需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

116、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椎体前后面平坦,有椎间盘,支持能力和灵活性都好。

117、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的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联合。

118、跗间关节:鸟类退化的跗骨一排与胫骨愈合,称胫跗骨,一排与跖骨相愈合,称跗跖骨,两者之间有关节相连,这种简化成单一的(胫跗骨及跗跖骨)骨块关节以及这两块骨骼的延长,能增加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

119、膈肌:哺乳动物所特有,构成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隔肌的收缩能改变胸腔的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和腹肌一起参与对腹部的压缩,利于排便等。

120、异型齿:哺乳类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出现了分化,有咀嚼功能,这样的牙齿为异型齿。

121、裂齿:哺乳纲食肉目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第1枚臼齿的齿突呈剪刀样相交,特化为裂齿(食肉齿)。 122、反刍:反刍动物的吃草时不经细嚼迅速吃进大量草料,在休息时将胃中粗糙的食物逆呕到口中细嚼再咽下的过程。

123、肺泡:哺乳纲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进入肺的小支气管的末端膨大的泡状结构。

124、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125、胎盘:胎盘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是由胎儿部分(绒毛膜、尿囊)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组成的,胎盘中胎儿和母体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但它们的血液并未相混,只是双方的血管紧密相贴,通过生理渗透来完成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126、胼胝体:哺乳类左右两大脑半球通过许多横行的神经纤维相互联络,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为胼胝体。 127、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128、分布区: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动物能在此充分地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129、栖息地:栖息地是生物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130、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许多动物类型的总体,是在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31、种群:在一定地域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

132、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3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普通动物学名词

必须精确理解的概念

第1~3章: 微量元素 新陈代谢 分化 组织 器官 系统

生长 发育 直接发育 间接(变态)发育

生物发生律 有(无)性生殖 自体受精

第4章:自然分类法 物种 双名法

第5章: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 吞噬营养 共生 包囊 伪足

赤潮 适应性 应激性 细胞内消化

第6章:逆转 弥散神经系统 辐射对称 消化循环腔 共栖

第7章:两侧对称 皮肤肌肉囊 中间(终末)寄主 原肾管

不完全消化道

第8章:原体腔 流体静力骨骼 完全消化道 移行

泄殖腔 孤雌生殖

第9章:真体腔 分节 同律分节 开式循环 闭式循环

后肾管 机械消化 血窦 反射 附肢 疣足

第10章: 外套膜 内骨骼 外骨骼

第11章:异律分节 混合体腔 关节 马氏管 (间接)变态发育

第12章:后口动物 脊索 咽鳃裂 背神经管 逆行变态

第13章:单循环 卵生 卵胎生 假胎生 侧线器官 洄游

第14章:不完全双循环 休眠 变温动物 吞咽式呼吸

第15章: 槽生齿 次生腭 颊窝 胸廓

第16章: 完全双循环 迁徙 早成雏 晚成雏 候鸟 双重调节 双重呼吸

第17章:胎生 胎盘 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 胼胝体 异型齿

第四部分:进化论 同源器官 同功器官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食物链 生态位

保护色 拟态 生物多样性

解释名词参考答案

l 微量元素:生物有机体内的一些元素,虽然含量低微,但却是有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些元素称为…

l 新陈代谢:指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l 分化:指生物体结构、功能的特殊化过程。本质是特异蛋白质的合成

l 组织:形态相似、功能相近或相关的细胞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团,称…

l 器官: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即称为…

l 系统: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器官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称为…

l 无性繁殖:凡不涉及细胞之间遗传物质(或信息)的交换、重组的繁殖方式,都属于…

l 有性繁殖:凡涉及细胞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重组的繁殖方式

l 自体受精:雌雄同体的动物,同一个体的生殖器官所产生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受精方式叫自体受精。

l 长生:生物体细胞数目和细胞体积增加的过程,即称为…

l 发育:指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和成熟过程。

l 直接发育:有的动物,胚胎发育完成后的幼体,已直接具备成体的基本结构,幼体发育只表现为大小的增加及成熟程度的提高。这种胚后发育方式称…

l 间接(变态)发育:有的动物幼体与成体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幼体在形态功能上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才发育为成体。这种…

l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单、迅速的重演。

l 自然分类法 以动物在形态结构、胚胎发育、生理、遗传特性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作为分类依据的分类方法,可反映出自然界中动物的亲缘关系,故称自然分类法。

l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由占有一定地域空间,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性,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群体——种群所组成。不同物种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生殖隔离。

l 双名法:是国际通用的物种命名法。按其规定,物种的学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该物种的属名,后一部分为种本名。并且要求用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来书写: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本名为小写的形容词或名词。后面还附加定名者的姓氏。

l 适应性:生物体通过调整自身结构与功能活动,重新取得与改变了的环境协调一致的能力,称适应性。 l 应激性:生物有机体所具有的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称…

l 共生:两种生物依附在一起生活,两者在生理、代谢方面互利互依,这样的关系叫共生。

l 包囊:当环境恶化时,原生动物分泌胶质厚壳把自身包裹起来,以渡过不良环境,这样的结构即称包囊。 l 伪足:做变形运动的原生动物或细胞所形成的临时性细胞突起,称为伪足。

l 赤潮:近海地区常因大量的氮、磷排放而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在一定条件下,一些所谓的赤潮生物会大量繁殖,因其大多含有赤红色色素,故常使得一大片海面呈现为赤红色,人们将此现象称为赤潮。

l 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通过体表的透过作用,摄取简单有机物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见于腐生生物、寄生虫等。

l 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

l 细胞内消化:细胞内吞作用形成的食物泡,先与溶酶体结合成消化泡。然后,来自于溶酶体的水解酶便将其中的有机颗粒降解为可利用的物质。不能消化利用的残渣,则通过外排作用排出胞外。这一过程称为…

l 逆转:海绵动物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期后,内胚层经过外翻,把外胚层包在里面。这种现象与一般动物原肠作用的结果相反。

l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由内胚层所围成的腔,一方面具有细胞外消化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具有进行水流循环(协助呼吸、消化、排泄和生殖)的功能,故得名…

l 弥散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没有神经中枢,神经细胞通过细胞突起连成网状,冲动信息的传递是扩散式的,故称弥散神经系统。

l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有许多镜像等分面的对称形式,称辐射对称。

l 世代交替:动物(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轮流进行、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循环出现的现象。

l 共栖:两种生物栖息在一起,并且在某些方面互利互惠,这种关系称共栖。

l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垂直于背、腹面的镜像等分面。这样的体制就称为两侧对称。 l 不完全消化道:只有口(或前肠、中肠)而无肛门(或后肠)的消化管。

l 原肾管:形态学上把只有一端开口(即有肾孔、无肾口)的排泄管称原肾管。

l 皮肤肌肉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由表皮和肌肉紧贴而成的体壁结构。具有保护和运动功能。

l 中间(终末)寄主:具有两个以上寄主的寄生虫,在无性世代所寄生的寄主称为中间寄主。在有性世代的称终末寄主。

l 原体腔:来源于胚胎期的囊胚腔,在体壁中胚层和肠上皮之间形成的,一个封闭的大液腔即为原体腔。 l 流体静力骨骼:在一个相对封闭、形状可变的身体容积空间内,动物有机体依靠流体产生的静态压力,获得与骨骼相当的支撑、运动的功能,这种特性即称为…...

l 完全消化道:具有完整的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的消化管,称完全消化管。

l 孤雌生殖:某些动物雌体所产下的卵,不需与精子结合即可单独发育为新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其中,产二倍体卵,后代皆为雌性的称二倍(雌裔)单性生殖;产单倍体卵,后代均是雄性的称单倍(雄裔)单性生殖。

l 泄殖腔:动物体排泄总管,消化管,生殖管三者出口汇合而成的腔形结构。

l 移行:许多寄生虫的幼体侵入寄主体内以后,并非立即定居下来,而是要随着寄主的体液流动和生理运动循行一段时间,以完成发育、适应过程。这种现象即称移行。

l 真体腔:在胚胎期由于中胚层内部裂开或是体腔囊形成而产生的,位于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的一个大液腔即为真体腔。

l 闭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血管内流动,在动、静脉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这样的循环方式为闭式循环。 l 开式循环:血液并非始终在血管内流动,在动、静脉之间多由血窦来连通,而非毛细血管网。这样的循环方式为开式循环。

l 分节:动物身体形成若干在结构、机能上联系密切而又分化明显的节段,这种现象称为分节。

l 同律分节:是分节的原始形式。动物体节除了头、尾两节以外,其它各节在形态上都非常相似。

l 附肢:三胚层动物在身体腹侧方特定位置长出的、左右对称排列的器官,原始功能为运动,以后可衍生出多种形态和功能。这样的器官结构即称……

l 疣足:环节动物的附肢,柔软不分节,形似疣肉,故得名。

l 后肾管:形态学上把有两端开口(肾孔、肾口皆有)的排泄管称为后肾管。

l 机械消化:指消化过程的物理作用方面。包括研磨食物和消化道的生理运动两方面。

l 血窦:指担负着血液循环功能的组织间隙。

l 反射: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即称为…

l 外套膜:软体动物源于背方两侧的双层皱褶,向腹下方延伸包围身体所形成的膜状结构。其功能主要是构成外套腔和分泌贝壳。

l 内骨骼:由中胚层形成的骨骼。

l 外骨骼:由外胚层形成的骨骼。

l 异律分节:在同律分节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隔膜消失、体节明显的节段性分化、愈合为标志的分节方式。 l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从发生上看,是由真体腔和残留的囊胚腔(原体腔)混合形成的。

l 关节:两骨相连接的部位。分为可动关节和不动关节两种类型。

l 马氏管:陆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由中、后肠交接处突入体腔的许多游离的盲管组成,开口于消化道,排泄物为尿酸结晶,具有保水的功能。

l 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并非原肠胚时的原口,而是在晚些时期,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腹面的外胚层内陷并与原肠接通后形成的。

l 脊索:是脊索动物原始的中轴骨骼。是一个位于身体背侧、纵贯全身的结缔组织棒状结构。

l 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原始的呼吸器官。由咽部两侧壁上若干成对排列的裂口所组成,裂口周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l 背神经管:原始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中空呈管状,位于身体背侧。

l 逆行变态:海鞘类动物发育到成体后,反而失去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重要器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发育方式与普通的系统发育的趋势相背逆。

l 单循环:鱼类、圆口类动物心脏只有一房一室,血液只需一个离心、回心循环,即可完成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这样的血液循环模式称…

l 不完全双循环:心室未分隔或分隔不完全的蛙类、爬行类,虽然肺循环和体循环已经形成,但从肺静脉和体静脉回心的动脉血和静脉血,仍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l 完全双循环:鸟类、哺乳类左、右心室完全分隔,体循环和肺循环完全分开,称为…..

l 卵生:受精卵在外界发育,营养靠自身卵黄供给的生殖方式。

l 卵胎生:胚胎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但与母体缺乏密切的营养联系,所需营养靠自身卵黄供给。… l 假胎生:一些软骨鱼类胚胎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早期营养靠自身卵黄供给;后期胚胎通过卵黄囊与母体输卵管壁连接,直接从母体获得营养并发生代谢联系,…

l 侧线器官: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低频震动感受器,主要由侧线管和侧线神经组成。因鱼类的侧线管在身体两侧的开口常排成一条虚线,故得名。

l 休眠:许多变温动物在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自身的代谢水平,进入一种麻痹状态,以减少消耗,维持存活。只有当环境好转时才复苏活动。这种现象称为…

l 洄游:鱼类每年在一定的季节,沿固定的路线,有目的、长距离、群集性的迁游行为。

l 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的升高必须靠吸收外界热能。

l 吞咽式呼吸:两栖、爬行类进行肺呼吸时,要靠口低的升降来完成呼吸动作,状如吞咽。

l 槽生齿: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着生在颌骨的牙槽里。

l 次生腭:从爬行类开始出现的、位于口腔顶壁的骨性硬腭,具有分开呼吸通路和食物通路的功能。从发生上看,这一结构是后来才出现的。故称为…

l 颊窝:某些蛇类特有的红外线(热)感受器,位于外鼻孔与眼之间的凹陷处。

l 胸廓:由胸椎、肋骨和胸骨为主体构成的胸部轮廓结构即称为胸廓。

l 迁徙:动物周期性地进行远距离,有目的的迁移的行为。

l 早成雏:陆禽、游禽等鸟类幼雏孵出时,就已被有稠密的绒羽,眼已张开,即刻便可随亲鸟一起行走觅时。 l 晚成雏:与早成雏相反(身裸,眼闭、不会行走, 靠亲鸟饲喂)。树禽等。

l 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

l 双重呼吸:鸟类飞翔时的呼吸方式。因其肺与气囊相通,故鸟类一呼一吸共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l 双重调节:鸟类视物调焦时,不仅可以靠睫状肌调节水晶体的形状和距离,还可以调节角膜的屈度,特称为双重调节。

l 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发育,通过胎盘与母体发生营养代谢联系,这样的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l 胎盘:是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内膜共同构成的特殊结构。胎儿借此与母体进行营养代谢联系。 l 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因形态功能各异,故称为异型齿。

l 胸式呼吸:指哺乳类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肋骨升、降来改变胸腔容积的呼吸方式。

l 腹式呼吸:指哺乳类通过膈肌的活动使横膈膜升、降来改变胸腔容积的呼吸方式。

l 胼胝体:哺乳动物联络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所形成的结构,称为…

l 进化论:是公认的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它认为,有机界起源于无机界,任何复杂、高级的生物都是从简单、低级的生物逐渐发展、演变而来。

l 同源器官:形态功能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来源相同的一类器官,即为同源器官。

l 同功器官:功能一样,但内部结构和来源完全不同的一类器官,即为同功器官。

l 生物圈:地球表层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l 生态系统:指一定的空间内,由有机体与环境之间,有机体相互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建立起来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开放系统。

l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内各种因素的量值,处在动态稳定的状态。

l 生态位: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包括空间,时间,食物和天敌关系等。

l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把诸多物种一环扣一环地连接起来。这样的结构称为食物链。 l 保护色:一些动物的体色,或是与环境背景非常相似,起到掩蔽的作用;或是鲜艳醒目,警告猎食者注意其毒性,从而起到威慑和自我保护的作用。前者称为掩蔽色,后者称为警戒色。两者皆有自我保护的功能,统称保护色。

l 拟态:出于躲避敌害或麻痹猎物之需,有些动物的体形体色与周围物体极为相似,几可乱真,这种现象称为拟态。

l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和它们所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含有3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普通动物学 名词解释

2012-01-04 17:26:11| 分类: 普通动物学|字号 订阅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35、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36、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膜状结构,主要万分为蛋白质,有保护作用。

37、原体腔:由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

38、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39、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40、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前后的体节基本相同。

41、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前后体节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分节形式。

42、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结构,与生殖有关。

43、真体腔:体腔来源于体腔囊,有体腔膜包被,体壁和肠壁都有肌肉。

44、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方式。

45、后肾管:大多数环节动物排泄器官的类型,来源于外胚层,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李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

46、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系统类型。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组成,神经系统较发达。

47、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突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

48、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

49、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膜。

50、蜕皮:由于昆虫等生物的外骨骼不能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定期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而重新长出更大而柔软的新骨骼的现象。

51、开管式循环器: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还流到组织间隙中去的循环方式。

52、凯伯尔氏器:河蚌后肾管特化形成的排泄器官,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

53、鲍雅诺式器:又叫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有排泄功能。

54、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体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能较完备。

55、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56、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共同形成的。

57、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58、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空气呼吸器,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

59、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60、完全变态:幼虫和成虫完全不同,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

61、不完全变态:昆虫等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形式,在生活史中一般仅出现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出现蛹期,包括渐变态和半变态等具体形式。

62、渐变态:发育经变态,但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63、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距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64、龄期:昆虫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为一龄幼虫,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在相邻二次蜕皮间所经历的时期叫龄期。

65、保护色:昆虫在长期自然选择作用下,其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66、拟态:一些昆虫本身无防御和保护器官,但可模仿具防御和保护能力的昆虫的形状和颜色,使天敌不易辩认。

67、警戒色:某些具毒刺、恶臭或不适口的昆虫具鲜艳的色彩或斑纹起菊花作用。

68、总担:某些动物身体前端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触手冠称总担,有摄食等功能。

69、原口动物:动物的口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

70、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而是重新开口。

71、五辐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五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形式。

72、脊索: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消化管背面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起支撑作用。

73、背神经管:脊索动物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背面,高等种类的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

74、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咽壁两侧的裂缝。低等水生种类鳃裂终生存在,且有呼吸作用,陆生脊椎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期存在。

75、尾索动物:海鞘等动物的脊索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

76、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77、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

78、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79、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v80、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

81、羊膜动物:产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动物。

82、鳃笼: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一部分,由4条纵走软骨条连接而成,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

83、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84、五部脑:脊椎动物的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延脑五个部分组成。

85、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活性高。

86、发电器官:某些鱼类的肌肉特化形成的具发电能力的结构,与鱼的御敌避害,攻击捕食,探向测位及求偶等活动有关。

87、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四对,联系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振动抟给内耳。

88、单循环:鱼类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一次,循环效率低。

89、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腺体和平滑肌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往往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功能相互拮抗。

90、侧线器官:鱼类身体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受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

91、性逆转:黄鳝由小到大一直为雌性,在产过卵后变为雄性的现象。

92、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

93、两栖动物:幼体必需生活在水口,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

94、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附肢各部分能作相对运动,具五指(趾),适应陆地生活。

95、同型齿:两栖类等动物的牙齿形态功能未出现分化,无咀嚼功能。

96、口咽式呼吸:通过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完成呼吸过程,口咽腔粘膜也有气体交换功能。

97、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爬行类心脏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但动、静脉血未完全分开。

98、脂肪体:蛙蟾类生殖腺前方的一对黄色指状物,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营养的结构。

99、颞窝: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加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能。

100、次生腭:羊膜动物所共有,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壁,把口腔和鼻腔隔开,使内鼻孔后移到咽,咽成了呼吸和消化的交叉口。

101、潘氏孔:鳄类等爬行类中的高等类群心室中隔膜发达,仅基部有一孔,即潘氏孔。

102、胸腹式呼吸:通过胸廓的运动和胸腹部肌肉的收缩完成呼吸运动。

103、红外线感受器:现代爬行类中蝰科和蝮亚科蛇类所特有的非常灵敏的热能感受器,能感受周围辐射热能极微弱的变化,特别是对红外线极为敏感。

104、羊膜卵:完成陆上繁殖的重要结构,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105、异凹型椎体:鸟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鞍状椎体或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使椎骨间活动性极大。

106、愈合荐骨:鸟类由部分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愈合而成。

107、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左右坐骨耻骨在腹中线处不连接,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108、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动、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效率高。

109、双重呼吸:由于鸟肺结构特殊及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110、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

111、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飞。 112、留鸟:长年留居某地,没有迁徙习性的鸟类。

113、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

114、早成雏:雏鸟刚孵出时已长羽毛,眼已睁开,能站立,羽毛干后就能随亲鸟觅食。

115、晚成雏:雏鸟刚孵出时羽毛很少,眼未睁开,不能站立和独立生活,需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

116、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椎体前后面平坦,有椎间盘,支持能力和灵活性都好。

117、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的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联合。

118、跗间关节:鸟类退化的跗骨一排与胫骨愈合,称胫跗骨,一排与跖骨相愈合,称跗跖骨,两者之间有关节相连,这种简化成单一的(胫跗骨及跗跖骨)骨块关节以及这两块骨骼的延长,能增加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

119、膈肌:哺乳动物所特有,构成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隔肌的收缩能改变胸腔的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和腹肌一起参与对腹部的压缩,利于排便等。

120、异型齿:哺乳类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出现了分化,有咀嚼功能,这样的牙齿为异型齿。

121、裂齿:哺乳纲食肉目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第1枚臼齿的齿突呈剪刀样相交,特化为裂齿(食肉齿)。 122、反刍:反刍动物的吃草时不经细嚼迅速吃进大量草料,在休息时将胃中粗糙的食物逆呕到口中细嚼再咽下的过程。

123、肺泡:哺乳纲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进入肺的小支气管的末端膨大的泡状结构。

124、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125、胎盘:胎盘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是由胎儿部分(绒毛膜、尿囊)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组成的,胎盘中胎儿和母体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但它们的血液并未相混,只是双方的血管紧密相贴,通过生理渗透来完成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126、胼胝体:哺乳类左右两大脑半球通过许多横行的神经纤维相互联络,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为胼胝体。 127、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128、分布区: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动物能在此充分地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129、栖息地:栖息地是生物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130、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许多动物类型的总体,是在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31、种群:在一定地域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

132、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3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相关文章

  •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普通生物学真题1996-2011
  •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生物学考研真题1996-2011 普通生物学1996年 一.名词解释.(15年) 细胞周期同功器官光周期内皮层半保留复制获得性免疫生态位C4植物病毒双重呼吸 二.问答题 1.试述茎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 2.什么是基 ...查看


  • 普通动物学
  • 普通动物学 一.考查目标 普通动物学为水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研究动物的形态.习性.分类与系统演化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动物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动物分类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类群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深入了解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 ...查看


  •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论文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Guangdong Xingning Hakka dialect grammar 学生姓名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申请学位 指导教师 副指导教 师 答辩 ...查看


  • 陈阅曾普通生物学复习
  • 普通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题 1.根据研究层次来划分,生物学的分科主要有( ). (1)细胞生物学 (2)分子生物学 (3)生态学 (4)解剖学 2.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 )三个层次. (1)生态环境多样性 (2)生态系统 ...查看


  • 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摘要:词语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历经千百年后,则会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英语经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 ...查看


  • 普通生物学模拟题重点
  • <普通生物学>试题 选择题 1.1838-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 A .施莱登和施旺 B .林奈 C .达尔文 D .孟德尔 2.下列不属于高等植物细胞结构的是 A .质膜 B .细胞壁 C .中心体 D .核糖体 3.不属于 ...查看


  • 普通动物学试卷及答案
  • 普通动物学试卷 课程代号:           任课老师: 题号 分值 一 二 三 四 五 分数 22 15 15 18 30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统称为四大基本组织,其中 ...查看


  • 普通生物学真题总结
  • 普通生物学真题总结 第一篇,绪论.细胞: 一.填空题 1.整个光合作用分为 . .两大部分, 发生在类囊体: 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2006) 2.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主要由___________三种蛋白质骨架构成,分别是______ ...查看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习题
  • <普通生物学>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1838-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 A .施莱登和施旺 B .林奈 C .达尔文 D .孟德尔 2.下列不属于高等植物细胞结构的是. A .质膜 B .细胞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