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能力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正当各媒体还在为咱们的读书状况感慨不断和忧虑有增的时候,一个相关的课题开题了。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关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培养策略”。据说,为了这个课题南开区教育中心还“集结”了若干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组成了一个阵容不小的团队。应该说,在国家和天津市的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他们便从启蒙教育阶段,抓住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展开课题研究,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谈到阅读能力,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是,无论怎样描述,它对于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大概怎样评价也不为过。一般来说,阅读能力越强,综合素质也就越强。不信你就环顾一下周围,随处可以找到答案。

  记得九年以前中央就出台过一个关于人才的决定。这个决定曾经强调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六年前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里,又再次强调了这三种能力。无论前者是泛指人才的特质,还是后者是专指学生的素质,都把学习能力“排”了前面。究竟学习能力是不是“第一能力”,还真不好论述。反正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学习能力,便具备了深入实践、积极创新的前提条件。这可能算是理解三种能力内在联系的一个“选项”。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一下学习能力的构成,毫无疑问阅读能力应该是其中的“主力”。

  无论怎样阐释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乃至重要地位,谁也不能忽视它的源头———读书活动。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读书活动就是阅读能力的“主机”,着实生动而鲜活。读的多,肯定就会打开眼界,因为他储存的多;读的透,肯定就受到启发,因为他思考的多。眼界宽了、启发多了,自然就会不断“生成”阅读能力,推动你的学习。咱们不是总在强调厚积薄发吗?没有读书活动的“厚积”,哪来阅读能力的“薄发”?现代社会更加需要这样的厚积薄发。所以,对于小学这个非常基础的学段来说,引导学生掌握这种非常基础的能力,是一项非常基础的任务。可能这也是他们确立这个课题的初衷吧!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大力提高阅读能力,无论业内、业外,似乎从未有过不同的声音。最近几年开展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又专门在这方面提出了两条“标志性”的评估指标:一是提高图书生均配置标准———小学30本,初中40本;二是广泛开展学校读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政府还以一个“图书配送工程”来支撑这个项目,重视程度非常高。书是有了,读得如何,大家虽然嘴上不说,应该心里有数。眼下,有两种现象,似有“倾向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乃至警觉。

  一种现象是读书活动被“迎检”给形式化了。本来开展读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谁都说缺它不行。按照教育规律,总不能就“教”那几本教科书吧!可是面对现实,还是在“考”那几本教科书。于是,有的人就想法“对付”了:迎接检查时“紧”上一阵,甚至还会摆开架势,“统一”行动(统一借书,统一排课),甚至连展示阅读能力,也要统一成“读后感”。反正只要“统一”,就好“操作”。然而,检查过后往往又被“撂”到一边,也就没人操持了,因为没有人检查了。似乎读书活动本来就是“分外”的事儿,摆摆样子、“形式”一下就可以了。

  另一种现象是阅读能力被“应考”给功利化了。不知何时,阅读能力忽然“划归”到语文学科,说白了就是“划归”到语文考试。于是,“你考什么,我读什么”便成了读书的唯一标准。不是你有考的套路吗?咱也有“读”的套路。为了应对考试,从选的篇目到练的项目,都在想方设法摸准“套路”、靠上“套路”。什么纠正别字、填加标点、解释词语、分析句子、判断修辞、概括主题、缩写全文、续写结尾……反正你能出题考,我就能找“文”练。如今,许多人看准了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那些以“美文”阅读训练为名的“精选”、“大全”之类,不仅抢占了书店的阵地,也塞进了学生的书包。似乎阅读能力本来就是考试的内容,所以搞搞题海战术,“功利”一下,也不该受到非议。

  那么,咱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能力?有两个故事,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一个是国内的故事。有位成功家长介绍成功经验:小时候把孩子带入了读书的大门,长大了孩子才会有顺利的发展。据说,起因是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中午在校就餐,就餐以后本该午休,可孩子偏在操场上“疯”。“训”一次管两天,怎么说也不听。这位家长在着急之余,无意发现了一套《儿童台历》,忽然来了“灵感”———尽管过了期,仍然有价值。因为这套台历按月成册,每天1页,而且1页一个故事,“微型”不过百字,内容引人入胜。于是,他和孩子定了一个“协议”,每天中午只读一个故事,晚上就讲这个故事。当然,开始孩子并不情愿,“矫情”时有发生,诸如字不认识啦、词没学过啦。他告诉孩子,你只要看明白就行。没想到,“协议”只执行了一个月,孩子便一发不可收了。有时,孩子一天能读3页、5页,还能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更让人振奋的是,孩子居然读上了“瘾”。看到什么,就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讲什么,还总嚷嚷着要看新书。借了一本《少儿百科全书》,孩子居然能趴在那儿看上半天儿。后来,作文没发过愁,自己还总想独出心裁。再后来,论文也没犯过“怵”,导师也夸他挺有文采。

  另一个是国外的故事。也怪了,似乎发达国家都特别看重课外阅读。所以,那里的图书馆非常完善,管理也非常规范。有位美国小学校长谈及此事时说:课外阅读从学生入学就开始了,人人都要参加,周周都有“任务”。当然,定期检查也必不可少,如复述、表演,研讨、辩论等。在一年级的教室里,你会发现都设有“图书角”。教师告诉我们:学生还小,自己不太会借书,图书馆就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每周准备一些书送到班上,学生可以随便取、随时读。不怕你看得快,下周准换新的。难怪人家接待咱们,总是把图书馆作为“重头戏”,领着你看个没完,拉着你说个没够。这种情况似乎已成国际惯例。

  其实,这两个故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开展读书活动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别说背离了规律,哪怕是偏离了规律,你再能“造势”,读书活动也不会受到欢迎,阅读能力更难以得到提高。

  谁的读书活动也离不开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阶段、趣味和自主。这三个“原则”没先没后,相辅相成。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趣味和自主好理解,也好把握。阶段则是最有讲究的。听说最近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若干处都有修改。好像“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是被少数保留下来且最无争议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还按低、中、高三个学段,分解为5万、40万、100万字。如果继续分解,每个学期按20周测算,低、中、高三个学段每周的阅读量应分别为0.125万、1万和2.5万字。当然,这种测算过于“理论”。但有一点非常实际,无论这个“指标”是总是分,要想落到实处,语文本身根本“扛”不住。学校的读书活动无疑应该是主要路径。有人说,这项工作是学校的“平常活儿”,更是“良心活儿”。这话一点儿不假。求知欲望是学生的天性,如果咱们真能把读书活动在切实分好阶段的同时,充分体现趣味、坚持鼓励自主,那咱们的学生真就能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了。

  谁的阅读能力也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那就是积累、整合和创新。有人说这是融化在血液里的“能量”,还真不算夸大其词。这三个基本“要素”中,积累尤为重要。读书不全为了积累,但是首先必须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和认识。开始,我们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很零散、孤立、生涩,但是一旦逐渐丰富起来,肯定会“涌动”整合,甚至“催生”创新。假如只靠“套路”反复强化,即便形成能力,即便应考“得手”,也会很快“就着饭吃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够亦诗亦训流传至今,关键在于它是对于“积累”的一种社会共识,是许多人碰过钉子、走过弯路以后取得的共识。阅读能力的形成就如同发酵一样,酝酿的是一种综合效应。积累达到一定“量”,才会发生质变。

  开展读书活动,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润物无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规律的导引。尽管上面这些“原则”和“要素”还只是一孔之见。

  (责任编辑韩瑞新)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正当各媒体还在为咱们的读书状况感慨不断和忧虑有增的时候,一个相关的课题开题了。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关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培养策略”。据说,为了这个课题南开区教育中心还“集结”了若干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组成了一个阵容不小的团队。应该说,在国家和天津市的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他们便从启蒙教育阶段,抓住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展开课题研究,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谈到阅读能力,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是,无论怎样描述,它对于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大概怎样评价也不为过。一般来说,阅读能力越强,综合素质也就越强。不信你就环顾一下周围,随处可以找到答案。

  记得九年以前中央就出台过一个关于人才的决定。这个决定曾经强调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六年前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里,又再次强调了这三种能力。无论前者是泛指人才的特质,还是后者是专指学生的素质,都把学习能力“排”了前面。究竟学习能力是不是“第一能力”,还真不好论述。反正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学习能力,便具备了深入实践、积极创新的前提条件。这可能算是理解三种能力内在联系的一个“选项”。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一下学习能力的构成,毫无疑问阅读能力应该是其中的“主力”。

  无论怎样阐释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乃至重要地位,谁也不能忽视它的源头———读书活动。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读书活动就是阅读能力的“主机”,着实生动而鲜活。读的多,肯定就会打开眼界,因为他储存的多;读的透,肯定就受到启发,因为他思考的多。眼界宽了、启发多了,自然就会不断“生成”阅读能力,推动你的学习。咱们不是总在强调厚积薄发吗?没有读书活动的“厚积”,哪来阅读能力的“薄发”?现代社会更加需要这样的厚积薄发。所以,对于小学这个非常基础的学段来说,引导学生掌握这种非常基础的能力,是一项非常基础的任务。可能这也是他们确立这个课题的初衷吧!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大力提高阅读能力,无论业内、业外,似乎从未有过不同的声音。最近几年开展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又专门在这方面提出了两条“标志性”的评估指标:一是提高图书生均配置标准———小学30本,初中40本;二是广泛开展学校读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政府还以一个“图书配送工程”来支撑这个项目,重视程度非常高。书是有了,读得如何,大家虽然嘴上不说,应该心里有数。眼下,有两种现象,似有“倾向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乃至警觉。

  一种现象是读书活动被“迎检”给形式化了。本来开展读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谁都说缺它不行。按照教育规律,总不能就“教”那几本教科书吧!可是面对现实,还是在“考”那几本教科书。于是,有的人就想法“对付”了:迎接检查时“紧”上一阵,甚至还会摆开架势,“统一”行动(统一借书,统一排课),甚至连展示阅读能力,也要统一成“读后感”。反正只要“统一”,就好“操作”。然而,检查过后往往又被“撂”到一边,也就没人操持了,因为没有人检查了。似乎读书活动本来就是“分外”的事儿,摆摆样子、“形式”一下就可以了。

  另一种现象是阅读能力被“应考”给功利化了。不知何时,阅读能力忽然“划归”到语文学科,说白了就是“划归”到语文考试。于是,“你考什么,我读什么”便成了读书的唯一标准。不是你有考的套路吗?咱也有“读”的套路。为了应对考试,从选的篇目到练的项目,都在想方设法摸准“套路”、靠上“套路”。什么纠正别字、填加标点、解释词语、分析句子、判断修辞、概括主题、缩写全文、续写结尾……反正你能出题考,我就能找“文”练。如今,许多人看准了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那些以“美文”阅读训练为名的“精选”、“大全”之类,不仅抢占了书店的阵地,也塞进了学生的书包。似乎阅读能力本来就是考试的内容,所以搞搞题海战术,“功利”一下,也不该受到非议。

  那么,咱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能力?有两个故事,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一个是国内的故事。有位成功家长介绍成功经验:小时候把孩子带入了读书的大门,长大了孩子才会有顺利的发展。据说,起因是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中午在校就餐,就餐以后本该午休,可孩子偏在操场上“疯”。“训”一次管两天,怎么说也不听。这位家长在着急之余,无意发现了一套《儿童台历》,忽然来了“灵感”———尽管过了期,仍然有价值。因为这套台历按月成册,每天1页,而且1页一个故事,“微型”不过百字,内容引人入胜。于是,他和孩子定了一个“协议”,每天中午只读一个故事,晚上就讲这个故事。当然,开始孩子并不情愿,“矫情”时有发生,诸如字不认识啦、词没学过啦。他告诉孩子,你只要看明白就行。没想到,“协议”只执行了一个月,孩子便一发不可收了。有时,孩子一天能读3页、5页,还能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更让人振奋的是,孩子居然读上了“瘾”。看到什么,就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讲什么,还总嚷嚷着要看新书。借了一本《少儿百科全书》,孩子居然能趴在那儿看上半天儿。后来,作文没发过愁,自己还总想独出心裁。再后来,论文也没犯过“怵”,导师也夸他挺有文采。

  另一个是国外的故事。也怪了,似乎发达国家都特别看重课外阅读。所以,那里的图书馆非常完善,管理也非常规范。有位美国小学校长谈及此事时说:课外阅读从学生入学就开始了,人人都要参加,周周都有“任务”。当然,定期检查也必不可少,如复述、表演,研讨、辩论等。在一年级的教室里,你会发现都设有“图书角”。教师告诉我们:学生还小,自己不太会借书,图书馆就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每周准备一些书送到班上,学生可以随便取、随时读。不怕你看得快,下周准换新的。难怪人家接待咱们,总是把图书馆作为“重头戏”,领着你看个没完,拉着你说个没够。这种情况似乎已成国际惯例。

  其实,这两个故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开展读书活动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别说背离了规律,哪怕是偏离了规律,你再能“造势”,读书活动也不会受到欢迎,阅读能力更难以得到提高。

  谁的读书活动也离不开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阶段、趣味和自主。这三个“原则”没先没后,相辅相成。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趣味和自主好理解,也好把握。阶段则是最有讲究的。听说最近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若干处都有修改。好像“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是被少数保留下来且最无争议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还按低、中、高三个学段,分解为5万、40万、100万字。如果继续分解,每个学期按20周测算,低、中、高三个学段每周的阅读量应分别为0.125万、1万和2.5万字。当然,这种测算过于“理论”。但有一点非常实际,无论这个“指标”是总是分,要想落到实处,语文本身根本“扛”不住。学校的读书活动无疑应该是主要路径。有人说,这项工作是学校的“平常活儿”,更是“良心活儿”。这话一点儿不假。求知欲望是学生的天性,如果咱们真能把读书活动在切实分好阶段的同时,充分体现趣味、坚持鼓励自主,那咱们的学生真就能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了。

  谁的阅读能力也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那就是积累、整合和创新。有人说这是融化在血液里的“能量”,还真不算夸大其词。这三个基本“要素”中,积累尤为重要。读书不全为了积累,但是首先必须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和认识。开始,我们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很零散、孤立、生涩,但是一旦逐渐丰富起来,肯定会“涌动”整合,甚至“催生”创新。假如只靠“套路”反复强化,即便形成能力,即便应考“得手”,也会很快“就着饭吃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够亦诗亦训流传至今,关键在于它是对于“积累”的一种社会共识,是许多人碰过钉子、走过弯路以后取得的共识。阅读能力的形成就如同发酵一样,酝酿的是一种综合效应。积累达到一定“量”,才会发生质变。

  开展读书活动,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润物无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规律的导引。尽管上面这些“原则”和“要素”还只是一孔之见。

  (责任编辑韩瑞新)


相关文章

  • 怎样进行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
  • 怎样进行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 规定:"5-6年级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了进行 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可见,课 ...查看


  • 我的人生我的课
  • 阅读,充实人生 --<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 如何充实自己?阅读.谁阅读了,谁的世界就会变得辽阔.这是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中一位中学教师马小平在语文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在他的课堂上,他让学生看电影,听音乐,欣赏诗歌 ...查看


  • 语文百花园五_教案 1
  •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 文:语文百花园五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语文百花园五"共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 ...查看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1 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查看


  • 四年级阅读课教案共
  • 四年级阅读课教案共 1.读书兴趣要广泛 2.阅读时间巧安排 3.名人读书法 4.提要式笔记法 5.疑读法 6.阅读科普读物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8.要素法读记事 9.学习复述 课题1.读书兴趣要广泛课型实践体验型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指 ...查看


  •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学养和业务专长
  • 一.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学养和业务专长? 答: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面对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莘莘学子,面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新课题„„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和专长呢? 1.丰厚的理论素养 首先,我们得注重量的积累 ...查看


  • 关于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9月1日- 2010年9月30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云阳县平安小学 调查内容: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调查人:黄波 一.调查原因及目的: 加强课外阅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 ...查看


  • 开展语文综
  •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 趣 乐至县天池镇仙鹤初级中学 张家智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爱好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 ...查看


  • 怎样读书更有效阅读答案
  • 篇一:怎样读书更有效阅读答案 1. <黑天鹅>里,作者有这么一段:"每天一个多小时或更多,每年足够读一百多本书了,一二十年后,作用就开始显现了".我震撼的是,那句"一二十年后,作用就开始显现了&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