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集美学校
2014年秋文综组
八 年 级 历 史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单元教材分析
经济和社会生活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决定了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外在表象,蕴涵了历史的全部。在近代中国,这两方面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学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人,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大生纱厂这一旧民族工业的缩影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感性了解;通过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分析,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是历史的进步。 三、单元重难点 单元重点: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单元难点: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文化生活变迁、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时间划分
第20课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课时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课时
课题: 第20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期: 2014 年 9 月 19 日 主备人:李武鹏 学科组长签字: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 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 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
2. 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的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用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2.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在
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它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殊国情。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法:1. 图文结合法。使学生从感性、理性两个层次了解中国近代名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 问答法。
3.讲述法。
4.讨论法。适用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征的内容。
5.讲解法。
学法:1. 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
概括的能力。
3. 联系比较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 4. 历史,准确
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 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
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在 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多数属于政治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 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布置学生阅读第107-110页全课内容, 对重要的相关事件、人名、企业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状元事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 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 、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 的利益
B 、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 险兴办实业。
C 、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 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 力的压制和阻挠。)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张骞这个人物。“骞”与 “謇”怎么区分?张骞是西汉出使西域的人物,他骑着马儿出塞西 行,所以“塞”下以“马”换“土”[此处应板书讲解]。张謇考中 过清朝的状元。状元者,必然擅长言语,所以“塞”下是“言” 不是“马” 。
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 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 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 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3.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堂小结:近代中国由于内有封建势力压制,外有帝国主义的盘剥,民族工业发展可谓艰难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的萌芽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凋谢萎缩阶段三个阶段;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如上海武汉等,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尽管如此,还是涌现出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等一些爱国实业家,积极创办企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也和他们一样积极掀起了以“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反帝斗争。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20课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张謇和大生纱厂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萌芽 2.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3. 一战后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课后反思:
课题: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日期: 2014 年 9 月 19 日 主备人:李武鹏 学科组长签字: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照相与电影事业;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 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
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目标:
1.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2.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3. 讨论探索: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
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
教法:1. 利用多媒体手段;2. 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
理、问题的解决。
学法:1.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 2.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3.讨论探索。 教学过程:
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 、经济 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 势;B 、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 、思想文化上: 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 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 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 流通;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 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 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 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 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 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 座”:A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 女红牡丹》;C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 、 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 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课堂小结: 歌记历史
19世纪变化大, 轮船火车传天下 。 有线电报始架设 ,远隔千里能说话 。 文化生活也变化 ,照相电影和印刷 。 上海《申报》有影响 ,商务印书规模大 。 辛亥革命始觉悟 ,改变落后旧习俗 。 剪辫易服废缠足 ,握手鞠躬换礼服 取消老爷和大人 ,改称是君和先生。 社会习俗趋平等 ,文明发展向前进。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 易服 废止缠足 课后反思:
麻城集美学校
2014年秋文综组
八 年 级 历 史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单元教材分析
经济和社会生活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决定了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外在表象,蕴涵了历史的全部。在近代中国,这两方面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学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人,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大生纱厂这一旧民族工业的缩影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感性了解;通过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分析,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是历史的进步。 三、单元重难点 单元重点: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单元难点: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文化生活变迁、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时间划分
第20课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课时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课时
课题: 第20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期: 2014 年 9 月 19 日 主备人:李武鹏 学科组长签字: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 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 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
2. 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的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用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2.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在
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它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殊国情。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法:1. 图文结合法。使学生从感性、理性两个层次了解中国近代名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 问答法。
3.讲述法。
4.讨论法。适用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征的内容。
5.讲解法。
学法:1. 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
概括的能力。
3. 联系比较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 4. 历史,准确
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 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
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在 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多数属于政治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 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布置学生阅读第107-110页全课内容, 对重要的相关事件、人名、企业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状元事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 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 、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 的利益
B 、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 险兴办实业。
C 、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 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 力的压制和阻挠。)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张骞这个人物。“骞”与 “謇”怎么区分?张骞是西汉出使西域的人物,他骑着马儿出塞西 行,所以“塞”下以“马”换“土”[此处应板书讲解]。张謇考中 过清朝的状元。状元者,必然擅长言语,所以“塞”下是“言” 不是“马” 。
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 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 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 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3.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堂小结:近代中国由于内有封建势力压制,外有帝国主义的盘剥,民族工业发展可谓艰难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的萌芽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凋谢萎缩阶段三个阶段;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如上海武汉等,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尽管如此,还是涌现出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等一些爱国实业家,积极创办企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也和他们一样积极掀起了以“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反帝斗争。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20课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张謇和大生纱厂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萌芽 2.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3. 一战后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课后反思:
课题: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日期: 2014 年 9 月 19 日 主备人:李武鹏 学科组长签字: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照相与电影事业;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 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
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目标:
1.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2.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3. 讨论探索: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
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
教法:1. 利用多媒体手段;2. 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
理、问题的解决。
学法:1.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 2.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3.讨论探索。 教学过程:
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 、经济 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 势;B 、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 、思想文化上: 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 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 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 流通;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 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 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 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 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 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 座”:A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 女红牡丹》;C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 、 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 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课堂小结: 歌记历史
19世纪变化大, 轮船火车传天下 。 有线电报始架设 ,远隔千里能说话 。 文化生活也变化 ,照相电影和印刷 。 上海《申报》有影响 ,商务印书规模大 。 辛亥革命始觉悟 ,改变落后旧习俗 。 剪辫易服废缠足 ,握手鞠躬换礼服 取消老爷和大人 ,改称是君和先生。 社会习俗趋平等 ,文明发展向前进。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 易服 废止缠足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