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茨的农村人力资本理论述评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1902-)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以科学技术、人力资本为核心内容的农业教育经济思想,其人力资本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教育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在农村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舒尔茨通过比较日本和印度农村的情况,说明了人力资本的巨大作用。他说:“日本和印度的农业生产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土地是否适合于耕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印度情况要好得多。印度也不吝啬对灌溉设施的投资。在考虑到所有因素之后,事实是,日本耕作者在把有用的知识运用于生产方面的技能比印度的耕作者高得多。”[1]108也就是说,日本农业耕作者的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印度,而这正是造成日本农业在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发展情况仍优于印度的原因。这一发现使舒尔茨坚信,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差别,也不取决于同样形式的物质资本存量的作用,同样不取决于大多数劳动者蛮力(brute force)的增加,甚至不取决于这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它主要决定于知识的进步和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比从前质量更好的物质资本形式,决定于人们在他们经济努力中有用能力的巨大增进。[1]108而知识的进步以及把知识运用于生产的有用能力的增加,无疑都要靠教育和培训。因为人的才能不会在压抑的环境以及不充分的培养的情况下就会自我表现出来。“人的才能必须加以发现和培养。”[1]107也即教育和培训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舒尔茨理论的独到之处:把教育视为一种有巨大收益的投资行为。一些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们很少有现代经济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人知识和技能低下的原因是很差的教育,也就是对人力资本投资太少。      二、投资各类教育的收益分析      在教育投资方面,舒尔茨认为各类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向人力投资的“合适代表”。但是,不同级别的教育又有不同的收益。通过运用成本――收益方法进行测算,他认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他自己对5至8年教育的收益率估计是35%,而大学教育的收益率估计为12%到15%。[1]127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之所以最高,舒尔茨认为有以下原因:“第一,这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中,儿童在这个年龄上学时没有放弃的收入,从而成本很低。第二,这是因为这种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也满足父母对生活水准的渴望――一种使它成为消费的属性。”[1]112因此,舒尔茨坚决主张投资初、中等教育。他说,只要适当考虑到小学教育是我们生活水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事实,就可以认为这级教育的收益率是极高的,以至即使大幅度增加成本来改善教育质量也应是非常合理的。中等教育收益率虽然没有初等教育高,但也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因此,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社会除了改善中等教育质量外,普及四年中学教育可能是合理的。[1]111这里实际已经蕴含了舒尔茨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教育的投资不应仅用于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提高教育质量同样是重要的。因为他认为,较好的质量能够弥补较少的数量。他举例说:“受过八年良好教育的人可能像另一个受到十年较差教育的人一样好。”[1]145      三、对各国农村教育现状和成因的分析      就各国农村的情况来看,农村青年不仅完成的学校教育年限比城市青年要少,而且教育质量也比城市青年差。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除学生用功学习的动力和时间外,学校的设备、规模、教学专业化,尤其是教师能力强烈地影响教育质量。舒尔茨经过研究发现,来自文盲母亲家庭的儿童与来自母亲上过学家庭的儿童相比,较少被激励争取好的学习成绩,这是造成农村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而农村学生学习时间相对不足的原因,舒尔茨认为是由于许多农村家庭的青少年上学时干活太多。他说:“一门需要很高能力讲授的深奥难懂的课程要求学生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教育不是一种兼差的事业。”[1]145这只是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除了硬件设备外,更主要的是“软件”,即教师质量问题。农村学校较低的薪水、较差的设备,以及农村社会贫乏的文化设施都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舒尔茨认为,能力强的教师一般宁愿生活在郊区而不愿生活在乡村社会。因为他们是大中专毕业生,已经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舒适、他们个人行为的较大自由和城市为他们提供的较好的文化设施。   在舒尔茨看来,农村教育之所以会出现数量不足和质量低劣的状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的较明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农民对其子女所上的公立学校没有充分的政治控制;(2)这种教育被主要看作是消费,像小汽车对十多岁的青少年一样,它是昂贵、费时的,并耽误有用的工作,因此必须加以限制;(3)即使假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能得到保证,农民也简直负担不起――他们缺资金,因为他们要受资本配给的限制;(4)他们对所需的教育数量和质量缺乏必要的信息来作出最优决策。”[1]151因而,要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的状况,除政府的努力外,转变农民的教育观念和投资观念,增加他们参与学校的机会,在农业政策方面对农民的适当倾斜以增加农民投资教育的能力以及向农民提供有关改进教育质量的有用信息,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从教育职能的角度论证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      舒尔茨还从教育职能的角度论证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得出通过教育提高农民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的结论。他认为,教育能增进人们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之变化。[2]63他经过研究证明:受过八年学校教育的人参加新工作都比只在学校读过四年书或不到四年的人要好得多。同样,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与尚未读完初等教育准备参加工作的人相比,适应能力也强得多。这样的推论同样适用于对农民的教育。因为随着农业经济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农业经济也成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要有及时预见农业经济的不均衡性,把握投资机会,对新技术作出反应,有效地处理农业经济中的各种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教育获得和提高的。这种通过教育提高的农民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能力是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而且教育水平越高,农民对变化条件的适应能力和调适能力就越强,收益也就越高。因而,舒尔茨认为,一旦所有农民的这种能力通过教育都得到提高,那么就能推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增长,取得较高的收益效果。当然,舒尔茨没有忘记,对农民和农业经济来说,教育要成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必须要与农业经济相结合。也即对农民的教育要十分重视实用性,但不是片面强调实用性,而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全面能力的提高。如果教育计划和农业计划不能很好地结合,那么国家制订的农业经济计划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同时教育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五、对农村继续教育作用的格外青睐      鉴于教育与经济持续增长都是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而舒尔茨认为对农民的教育也应成为一种持续的行为,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贡献,这也是舒氏重视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因。他认为,继续教育是正规农业和农村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农业经济不可缺少的有效投资。在动态的农业经济中,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农民对经济条件的变化作出迅速而准确反应的能力,使农民能及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握投资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此,舒尔茨指出:“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人来说,农闲时间的短期训练班、教授新耕作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已经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3]146具体形式和手段就包括培训班、家庭技术示范、成人农民业余学校、社区教育计划、农业推广站、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从这些方式和手段中,我们也能看到,舒尔茨是主张教育、科研和推广结合在一起的。而教育是科研和推广的基础,因为“当农民是文盲时,农业杂志和报纸显然是不可能起作用的。关于一种新要素技术的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复杂的科学技术教育,其前提是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就农民而言,这种有用的知识是以他们的经验及其教育水平和程度为基础的。”[3]149这也表明,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应该是扫盲教育的后续,或者是与普通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和科技专业知识教育同步进行的过程,只有这样,农民才可能对新的科学技术有较好的吸收和适应能力。

  从直接收益的角度来说,农民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实现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从间接收益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增长以后,农民的生存状况就会得到改善,这无疑增强了农民的投资能力。而且,农民得益于文化和科技知识的教育,教育观念和意识也会转变,这又会增强他们的投资意识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关心。而农民投资教育的能力和意识的增强,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改善和振兴是非常有用的。舒尔茨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这一点,但从其整个理论的前后关联来看,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六、舒氏理论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对舒尔茨的农村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看到,其理论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发展、农村教育改善的现实意义是明显的。在此,我们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加明确。   首先,从确定投资教育的侧重点来看,舒尔茨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直接的依据。他通过精细的成本――收益测算,得出投资初中等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具有最大的收益的结论,并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因果论证。这对矫正我们以往只重视高等教育,而相对忽视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倾向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高等教育,在舒尔茨看来虽然也有利可图,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其收益是不能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的。而且,如果没有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就只会是一座空中楼阁。因此,重视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无论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还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农村更是如此。同时,更为可贵的是,舒尔茨还提到了通过教育质量的提高来弥补教育数量的不足,并对农村教育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就使我们明白,舒尔茨要求重视初中等教育,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并不是单从数量增加角度来强调的。相反,他更重视质量的提高。对农村教育质量低劣原因的剖析就说明他对质量问题的重视,并暗示了若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从师资、学校硬件的改善以及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增加学习时间等方面着手。而这些方面的改观,一要靠增加投资,二要靠改善正规教育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农民投资能力的增强和教育意识的改变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配套设施的完善等。舒氏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也启示我们: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普及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必要的,但切不可忽视质量问题。光求数量增长,不求质量提高,即使延长到二十年,又有什么意义,不过多浪费些教育资源罢了。   其次,舒尔茨的农业教育经济思想实质上也从优化农村教育和注重整体改革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因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带来的首先就是农民投资教育的能力增强,这对发展农村教育,优化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农村教育的彻底改观,仅有资金还远远不够,但资金却是个“导火索”,它的解决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的连带解决。比如说,如果农村教育的办学资金比较充足,那么用较高的薪水吸引有能力的教师的问题就不是不可能,而一旦教育质量由于师资和设备的改善而得到提高,则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随之增强,入学率和巩固率的偏差问题也就会得到解决。而且,如果农业科技得到推广和运用,就会解放大批劳动力,尤其是正在上学的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而且由于家长教育水平和程度的同步提高以及农村的良好发展态势,他们的学习动力也会更充足。因而,舒尔茨提出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切入点,确实具有建设性意义。   最后,舒尔茨把农民教育视为一种长期的持续的行为的观点也对我们认识农村非正规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当今时代,知识和技术的革新速度突飞猛进,不具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农村教育当然也不能背离这一大趋势,尤其对农民的教育,切不可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保持政策、措施和教育活动的连续性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和创业意识的教育,农民才有可能在生活空间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不被社会发展大潮所遗忘,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兴旺发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因而,舒尔茨提出的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的建议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在这个信息是第一生命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即对它的宣传、推广和运用有时更重要。而在目前情况下,农村的信息渠道还不够多样化,因而农民的信息来源还非常有限。加之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了解有限,故此使他们在对信息的筛选方面还比较盲目、自发,在这种情形下,农技推广部门当然应该责无旁贷地负起示范、宣传、推广的重任,以及加强与教育、科研部门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只有各方一齐用力,农村的整体发展方有望实现,并使农村教育在内外条件得到优化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   [2] 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1902-)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以科学技术、人力资本为核心内容的农业教育经济思想,其人力资本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教育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在农村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舒尔茨通过比较日本和印度农村的情况,说明了人力资本的巨大作用。他说:“日本和印度的农业生产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土地是否适合于耕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印度情况要好得多。印度也不吝啬对灌溉设施的投资。在考虑到所有因素之后,事实是,日本耕作者在把有用的知识运用于生产方面的技能比印度的耕作者高得多。”[1]108也就是说,日本农业耕作者的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印度,而这正是造成日本农业在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发展情况仍优于印度的原因。这一发现使舒尔茨坚信,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差别,也不取决于同样形式的物质资本存量的作用,同样不取决于大多数劳动者蛮力(brute force)的增加,甚至不取决于这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它主要决定于知识的进步和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比从前质量更好的物质资本形式,决定于人们在他们经济努力中有用能力的巨大增进。[1]108而知识的进步以及把知识运用于生产的有用能力的增加,无疑都要靠教育和培训。因为人的才能不会在压抑的环境以及不充分的培养的情况下就会自我表现出来。“人的才能必须加以发现和培养。”[1]107也即教育和培训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舒尔茨理论的独到之处:把教育视为一种有巨大收益的投资行为。一些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们很少有现代经济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人知识和技能低下的原因是很差的教育,也就是对人力资本投资太少。      二、投资各类教育的收益分析      在教育投资方面,舒尔茨认为各类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向人力投资的“合适代表”。但是,不同级别的教育又有不同的收益。通过运用成本――收益方法进行测算,他认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他自己对5至8年教育的收益率估计是35%,而大学教育的收益率估计为12%到15%。[1]127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之所以最高,舒尔茨认为有以下原因:“第一,这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中,儿童在这个年龄上学时没有放弃的收入,从而成本很低。第二,这是因为这种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也满足父母对生活水准的渴望――一种使它成为消费的属性。”[1]112因此,舒尔茨坚决主张投资初、中等教育。他说,只要适当考虑到小学教育是我们生活水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事实,就可以认为这级教育的收益率是极高的,以至即使大幅度增加成本来改善教育质量也应是非常合理的。中等教育收益率虽然没有初等教育高,但也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因此,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社会除了改善中等教育质量外,普及四年中学教育可能是合理的。[1]111这里实际已经蕴含了舒尔茨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教育的投资不应仅用于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提高教育质量同样是重要的。因为他认为,较好的质量能够弥补较少的数量。他举例说:“受过八年良好教育的人可能像另一个受到十年较差教育的人一样好。”[1]145      三、对各国农村教育现状和成因的分析      就各国农村的情况来看,农村青年不仅完成的学校教育年限比城市青年要少,而且教育质量也比城市青年差。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除学生用功学习的动力和时间外,学校的设备、规模、教学专业化,尤其是教师能力强烈地影响教育质量。舒尔茨经过研究发现,来自文盲母亲家庭的儿童与来自母亲上过学家庭的儿童相比,较少被激励争取好的学习成绩,这是造成农村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而农村学生学习时间相对不足的原因,舒尔茨认为是由于许多农村家庭的青少年上学时干活太多。他说:“一门需要很高能力讲授的深奥难懂的课程要求学生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教育不是一种兼差的事业。”[1]145这只是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除了硬件设备外,更主要的是“软件”,即教师质量问题。农村学校较低的薪水、较差的设备,以及农村社会贫乏的文化设施都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舒尔茨认为,能力强的教师一般宁愿生活在郊区而不愿生活在乡村社会。因为他们是大中专毕业生,已经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舒适、他们个人行为的较大自由和城市为他们提供的较好的文化设施。   在舒尔茨看来,农村教育之所以会出现数量不足和质量低劣的状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的较明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农民对其子女所上的公立学校没有充分的政治控制;(2)这种教育被主要看作是消费,像小汽车对十多岁的青少年一样,它是昂贵、费时的,并耽误有用的工作,因此必须加以限制;(3)即使假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能得到保证,农民也简直负担不起――他们缺资金,因为他们要受资本配给的限制;(4)他们对所需的教育数量和质量缺乏必要的信息来作出最优决策。”[1]151因而,要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的状况,除政府的努力外,转变农民的教育观念和投资观念,增加他们参与学校的机会,在农业政策方面对农民的适当倾斜以增加农民投资教育的能力以及向农民提供有关改进教育质量的有用信息,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从教育职能的角度论证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      舒尔茨还从教育职能的角度论证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得出通过教育提高农民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的结论。他认为,教育能增进人们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之变化。[2]63他经过研究证明:受过八年学校教育的人参加新工作都比只在学校读过四年书或不到四年的人要好得多。同样,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与尚未读完初等教育准备参加工作的人相比,适应能力也强得多。这样的推论同样适用于对农民的教育。因为随着农业经济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农业经济也成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要有及时预见农业经济的不均衡性,把握投资机会,对新技术作出反应,有效地处理农业经济中的各种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教育获得和提高的。这种通过教育提高的农民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能力是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而且教育水平越高,农民对变化条件的适应能力和调适能力就越强,收益也就越高。因而,舒尔茨认为,一旦所有农民的这种能力通过教育都得到提高,那么就能推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增长,取得较高的收益效果。当然,舒尔茨没有忘记,对农民和农业经济来说,教育要成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必须要与农业经济相结合。也即对农民的教育要十分重视实用性,但不是片面强调实用性,而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全面能力的提高。如果教育计划和农业计划不能很好地结合,那么国家制订的农业经济计划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同时教育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五、对农村继续教育作用的格外青睐      鉴于教育与经济持续增长都是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而舒尔茨认为对农民的教育也应成为一种持续的行为,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贡献,这也是舒氏重视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因。他认为,继续教育是正规农业和农村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农业经济不可缺少的有效投资。在动态的农业经济中,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农民对经济条件的变化作出迅速而准确反应的能力,使农民能及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握投资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此,舒尔茨指出:“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人来说,农闲时间的短期训练班、教授新耕作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已经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3]146具体形式和手段就包括培训班、家庭技术示范、成人农民业余学校、社区教育计划、农业推广站、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从这些方式和手段中,我们也能看到,舒尔茨是主张教育、科研和推广结合在一起的。而教育是科研和推广的基础,因为“当农民是文盲时,农业杂志和报纸显然是不可能起作用的。关于一种新要素技术的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复杂的科学技术教育,其前提是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就农民而言,这种有用的知识是以他们的经验及其教育水平和程度为基础的。”[3]149这也表明,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应该是扫盲教育的后续,或者是与普通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和科技专业知识教育同步进行的过程,只有这样,农民才可能对新的科学技术有较好的吸收和适应能力。

  从直接收益的角度来说,农民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实现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从间接收益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增长以后,农民的生存状况就会得到改善,这无疑增强了农民的投资能力。而且,农民得益于文化和科技知识的教育,教育观念和意识也会转变,这又会增强他们的投资意识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关心。而农民投资教育的能力和意识的增强,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改善和振兴是非常有用的。舒尔茨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这一点,但从其整个理论的前后关联来看,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六、舒氏理论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对舒尔茨的农村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看到,其理论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发展、农村教育改善的现实意义是明显的。在此,我们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加明确。   首先,从确定投资教育的侧重点来看,舒尔茨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直接的依据。他通过精细的成本――收益测算,得出投资初中等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具有最大的收益的结论,并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因果论证。这对矫正我们以往只重视高等教育,而相对忽视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倾向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高等教育,在舒尔茨看来虽然也有利可图,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其收益是不能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的。而且,如果没有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就只会是一座空中楼阁。因此,重视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无论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还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农村更是如此。同时,更为可贵的是,舒尔茨还提到了通过教育质量的提高来弥补教育数量的不足,并对农村教育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就使我们明白,舒尔茨要求重视初中等教育,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并不是单从数量增加角度来强调的。相反,他更重视质量的提高。对农村教育质量低劣原因的剖析就说明他对质量问题的重视,并暗示了若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从师资、学校硬件的改善以及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增加学习时间等方面着手。而这些方面的改观,一要靠增加投资,二要靠改善正规教育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农民投资能力的增强和教育意识的改变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配套设施的完善等。舒氏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也启示我们: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普及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必要的,但切不可忽视质量问题。光求数量增长,不求质量提高,即使延长到二十年,又有什么意义,不过多浪费些教育资源罢了。   其次,舒尔茨的农业教育经济思想实质上也从优化农村教育和注重整体改革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因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带来的首先就是农民投资教育的能力增强,这对发展农村教育,优化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农村教育的彻底改观,仅有资金还远远不够,但资金却是个“导火索”,它的解决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的连带解决。比如说,如果农村教育的办学资金比较充足,那么用较高的薪水吸引有能力的教师的问题就不是不可能,而一旦教育质量由于师资和设备的改善而得到提高,则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随之增强,入学率和巩固率的偏差问题也就会得到解决。而且,如果农业科技得到推广和运用,就会解放大批劳动力,尤其是正在上学的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而且由于家长教育水平和程度的同步提高以及农村的良好发展态势,他们的学习动力也会更充足。因而,舒尔茨提出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切入点,确实具有建设性意义。   最后,舒尔茨把农民教育视为一种长期的持续的行为的观点也对我们认识农村非正规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当今时代,知识和技术的革新速度突飞猛进,不具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农村教育当然也不能背离这一大趋势,尤其对农民的教育,切不可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保持政策、措施和教育活动的连续性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和创业意识的教育,农民才有可能在生活空间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不被社会发展大潮所遗忘,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兴旺发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因而,舒尔茨提出的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的建议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在这个信息是第一生命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即对它的宣传、推广和运用有时更重要。而在目前情况下,农村的信息渠道还不够多样化,因而农民的信息来源还非常有限。加之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了解有限,故此使他们在对信息的筛选方面还比较盲目、自发,在这种情形下,农技推广部门当然应该责无旁贷地负起示范、宣传、推广的重任,以及加强与教育、科研部门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只有各方一齐用力,农村的整体发展方有望实现,并使农村教育在内外条件得到优化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   [2] 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相关文章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 作者:陈峥嵘 江海学刊 1997年01期 引言 5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把凯恩斯以前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生产函数理论引进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来,代表人物有索洛.丹尼森.斯旺等人.由此,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黄金时期 ...查看


  •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 翁贞林: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翁贞林 内容提要:本文在诠释农户概念.农户理论三大学派的基础上, 国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理论及以前的小农社会, :农户经济行为的差异性.农户家庭成员行为决策的 ...查看


  •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28
  • 昆 明 学 院 届数理统计论文 论文题目 云南省玉溪市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 姓 名 xxxxxx 学 号 xxxxxxxxxx 所 属 系 数学系 专业年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2011级数学班 指导教师 xxxxxxxx 201 ...查看


  • 农业与城市化
  • 在当代中国讨论农业问题离不开城市化,因为人们似是而非地认为,发展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这样的思路走到今天,已经使得城市与乡村,农业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之间的鸿沟拉大,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居民消费 ...查看


  • 人力资本理论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启示
  • 摘要: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而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贯彻落实,少数民族地区要想脱贫致富.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将人力资本放在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高 ...查看


  • 读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有感
  • 读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有感 西奥多·舒尔茨(1902-1998),美国经济学家.1930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1934-1943年担任衣阿华州立学院经济学与社会系教授,1943-1972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查看


  • 黄宗智:中国农村的发展出路
  • 陈寿文/文 2014年7月,黄宗智教授继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最佳著作奖"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荣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最佳著作奖"的<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查看


  •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 改造传统农业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把农业划分为三类:(1)传统农业.在传统农业里,传统生产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实现了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收人流价格是高昂的.(2)现代农业.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紊的供应和需 ...查看


  •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党课讲稿(28页)
  •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的讲题是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 十三五规划提出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我们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在十三五规划中,我们对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创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