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综合练习
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始皇既没( ) ②威振四海( ) ③约从离衡( )④赢粮而景从( )⑤倔起阡陌之中( )
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①因河为池( ) ②天下云集响应( )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⑤以致天下之士( ) ⑥流血漂橹( ) ⑦九国之师( ) ⑧以为桂林、象郡( )
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③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 ) ④瓮牖绳枢之子( )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⑦以愚黔首( )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 ⑨却匈奴七百余里( ) ⑩吞二周而亡诸侯( ) ⑾以弱天下之民( ) ⑿约从离衡( ) ⒀尊贤而重士( ) ⒁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⒄自以为关中之固( ) ⒅瓮牖绳枢之子( )
四、文言句式: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 )
④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威振四海( )
⑦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⑧身死人手( )⑨委命下吏( )
五、翻译以下句子: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合众缔交,相与为一
④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默写:
①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
②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 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
③在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 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 ④文中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七、填空:
①《过秦论》选自
②贾谊是 ,政论家,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 篇。过秦的意思是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以_________戒_________,用__________的手法忠告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3.被鲁迅先生称赞为“西汉鸿文”的是_______的《 》一文,其中心论点是_______ _ _。
③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先是远比,以叙述设置比照条件。极写 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和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读者急切追寻原因,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
八、(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1.囊括四海( )( )2.斩木为兵( )( ) ..
3.亡矢遗镞( )( )4.揭竿为旗( )( ) ..
5.流血漂橹.( )( )6.赢粮而景.从( )( )
7.瓮牖绳枢.( )( )8.序八州而朝.同列( )( )
(二)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â) 墨翟.(zhái)
C.谪戍(zhã)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因.利乘便(因为)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D.将.数百之众(率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桂林、象郡 B.才能不及中人.. C.北收要害..之郡 D.以致..天下之士
6.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下列句子中属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席卷天下 ②云集响应 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积月累 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⑨良庖岁更刀
⑩舟行适临汝
A.①②⑥⑩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B.④⑤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译为“用„„”
10.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分类的标准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司马谏议 杜工部 贾太傅 韩退之
B.欧阳文忠 范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肃
C.王临川 韩昌黎 柳柳州 贾长沙
D.诸葛孔明 苏子瞻 方望溪 李太白
11.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项是:[ ]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内立法度,务耕织 ...
(5)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6)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
(7)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A.(1)(4)(5)B.(1)(6)(8)C.(7)(8)D.(2)(4)(5)
1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13.句子中的“因”字意义及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蒙故业,因遗策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因河为池 (4)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A.(1)/(2)(3)(4)B.(1)(2)/(3)(4) C.(1)/(2)/(3)(4)D.(1)(2)(3) /(4)
14.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C.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是入秦的必经之路)
B.然后以六合为家(指天地四方,与“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意思相同)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崤山以东。“山东之国”代指联合攻秦的九国)
D.序八州而朝同列(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居八州,故以“八州”代指六国)
16.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 )
A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
B墨翟(dí)谪戍(zhã)契(xiã)
C銡(xiān) 隳(huī) 逡巡 (quān)
D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
17.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度长契大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价值连城
C鉏耰棘矜 摄足行伍 緼袍敝衣 D足肤皲裂 崛起阡阳 门廷若市
18.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19.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 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
A蔺相如 平原君 伯乐 窦娥 B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关汉卿
C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邹衍 D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苌弘
20、《过秦论》采用辞赋的铺陈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但用词讲究避免重复。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只有一项不同义。它是 )。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C.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D.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1、与"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天下云集响应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使人先表济澭水
2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组是( )
。
A.思厥先祖父 B.北收要害之郡
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③因河为池 ④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⑤后
因伐木,始见此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
24、选出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山东豪俊(指肴山以东)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的祭品,亦单指牛)陛下(对皇帝的
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B.七庙隳(天子的宗庙)少牢(羊、猪各一头,也单指猪)谪戍(指被征发守边远地区 C.序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 州)致万乘之势(周制,天子出兵车万乘,后世称天子为万乘
D.以愚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官名,国子监的老师)时北兵已迫修门外(败破待修之门,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25、下面加点的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东(今山东省)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
B.则不可同年而语(今说"不可同日而语")矣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C.洎(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向使(假使)
三国各爱其地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奉之弥(越)
繁,侵之愈急
26、下列横线上的说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田野)之中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D、一夫作难而七庙(天子的宗庙,代指国家)隳
27.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2)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4)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6)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A、(4)(5)(6) B、(2)(3)(5)C、(1)(6)(7) D、(3)(4)(7)
28.“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29.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宽厚而爱人 .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D、隳名城,杀豪杰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九、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 解释下列词语
奋 振 黔首 烈
隳 销 镝 策
御 履 鞭笞 却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
B.却匈奴七百余里 .
C.以愚黔首 D.据亿丈之城 ..
3、下列判断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
B.铸以为金人十二(倒装句)
C.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倒装句)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中“谁何”一词,其意为式上看,此句使用了 修辞。
5、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锲而舍之 ..
B.临不测之渊, 以弱天下之民 ..
C.天下已定 学不可以已 ..
D.以为桂林、象郡 作《师说》以贻之 ....
6、下列各句中“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金石可镂(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
7、下列各句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B.焚百家之言 ...
C.收天下之兵 .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8、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13年卷)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解释下列词语(每个1分,共3分)
牖 抗 絜
2、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以上文段选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指出秦迅速灭亡的原因 是 文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分别是 和 。(每空1
分,共4分)、
4、指出文中的两个词类活用现象。
序
朝
5、指出下列三个被动句,指出各自不同的句式,并翻译。
(1)七庙隳
(2)身死人手
(3)为天下笑者
6、本段的论证方法是
7、以上文字主要进行了何种对比( )
A.陈涉与人民的对比
B.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C.赵国与秦国的对比
D.秦国国力与九国的对比
8、文中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9、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0、翻译下列句子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综合练习
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始皇既没( ) ②威振四海( ) ③约从离衡( )④赢粮而景从( )⑤倔起阡陌之中( )
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①因河为池( ) ②天下云集响应( )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⑤以致天下之士( ) ⑥流血漂橹( ) ⑦九国之师( ) ⑧以为桂林、象郡( )
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③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 ) ④瓮牖绳枢之子( )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⑦以愚黔首( )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 ⑨却匈奴七百余里( ) ⑩吞二周而亡诸侯( ) ⑾以弱天下之民( ) ⑿约从离衡( ) ⒀尊贤而重士( ) ⒁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⒄自以为关中之固( ) ⒅瓮牖绳枢之子( )
四、文言句式: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 )
④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威振四海( )
⑦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⑧身死人手( )⑨委命下吏( )
五、翻译以下句子: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合众缔交,相与为一
④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默写:
①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
②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 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
③在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 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 ④文中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七、填空:
①《过秦论》选自
②贾谊是 ,政论家,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 篇。过秦的意思是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以_________戒_________,用__________的手法忠告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3.被鲁迅先生称赞为“西汉鸿文”的是_______的《 》一文,其中心论点是_______ _ _。
③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先是远比,以叙述设置比照条件。极写 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和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读者急切追寻原因,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
八、(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1.囊括四海( )( )2.斩木为兵( )( ) ..
3.亡矢遗镞( )( )4.揭竿为旗( )( ) ..
5.流血漂橹.( )( )6.赢粮而景.从( )( )
7.瓮牖绳枢.( )( )8.序八州而朝.同列( )( )
(二)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â) 墨翟.(zhái)
C.谪戍(zhã)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因.利乘便(因为)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D.将.数百之众(率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桂林、象郡 B.才能不及中人.. C.北收要害..之郡 D.以致..天下之士
6.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下列句子中属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席卷天下 ②云集响应 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积月累 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⑨良庖岁更刀
⑩舟行适临汝
A.①②⑥⑩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B.④⑤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译为“用„„”
10.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分类的标准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司马谏议 杜工部 贾太傅 韩退之
B.欧阳文忠 范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肃
C.王临川 韩昌黎 柳柳州 贾长沙
D.诸葛孔明 苏子瞻 方望溪 李太白
11.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项是:[ ]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内立法度,务耕织 ...
(5)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6)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
(7)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A.(1)(4)(5)B.(1)(6)(8)C.(7)(8)D.(2)(4)(5)
1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13.句子中的“因”字意义及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蒙故业,因遗策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因河为池 (4)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A.(1)/(2)(3)(4)B.(1)(2)/(3)(4) C.(1)/(2)/(3)(4)D.(1)(2)(3) /(4)
14.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C.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是入秦的必经之路)
B.然后以六合为家(指天地四方,与“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意思相同)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崤山以东。“山东之国”代指联合攻秦的九国)
D.序八州而朝同列(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居八州,故以“八州”代指六国)
16.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 )
A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
B墨翟(dí)谪戍(zhã)契(xiã)
C銡(xiān) 隳(huī) 逡巡 (quān)
D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
17.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度长契大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价值连城
C鉏耰棘矜 摄足行伍 緼袍敝衣 D足肤皲裂 崛起阡阳 门廷若市
18.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19.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 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
A蔺相如 平原君 伯乐 窦娥 B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关汉卿
C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邹衍 D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苌弘
20、《过秦论》采用辞赋的铺陈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但用词讲究避免重复。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只有一项不同义。它是 )。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C.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D.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1、与"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天下云集响应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使人先表济澭水
2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组是( )
。
A.思厥先祖父 B.北收要害之郡
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③因河为池 ④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⑤后
因伐木,始见此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
24、选出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山东豪俊(指肴山以东)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的祭品,亦单指牛)陛下(对皇帝的
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B.七庙隳(天子的宗庙)少牢(羊、猪各一头,也单指猪)谪戍(指被征发守边远地区 C.序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 州)致万乘之势(周制,天子出兵车万乘,后世称天子为万乘
D.以愚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官名,国子监的老师)时北兵已迫修门外(败破待修之门,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25、下面加点的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东(今山东省)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
B.则不可同年而语(今说"不可同日而语")矣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C.洎(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向使(假使)
三国各爱其地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奉之弥(越)
繁,侵之愈急
26、下列横线上的说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田野)之中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D、一夫作难而七庙(天子的宗庙,代指国家)隳
27.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2)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4)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6)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A、(4)(5)(6) B、(2)(3)(5)C、(1)(6)(7) D、(3)(4)(7)
28.“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29.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宽厚而爱人 .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D、隳名城,杀豪杰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九、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 解释下列词语
奋 振 黔首 烈
隳 销 镝 策
御 履 鞭笞 却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
B.却匈奴七百余里 .
C.以愚黔首 D.据亿丈之城 ..
3、下列判断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
B.铸以为金人十二(倒装句)
C.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倒装句)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中“谁何”一词,其意为式上看,此句使用了 修辞。
5、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锲而舍之 ..
B.临不测之渊, 以弱天下之民 ..
C.天下已定 学不可以已 ..
D.以为桂林、象郡 作《师说》以贻之 ....
6、下列各句中“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金石可镂(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
7、下列各句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B.焚百家之言 ...
C.收天下之兵 .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8、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13年卷)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解释下列词语(每个1分,共3分)
牖 抗 絜
2、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以上文段选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指出秦迅速灭亡的原因 是 文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分别是 和 。(每空1
分,共4分)、
4、指出文中的两个词类活用现象。
序
朝
5、指出下列三个被动句,指出各自不同的句式,并翻译。
(1)七庙隳
(2)身死人手
(3)为天下笑者
6、本段的论证方法是
7、以上文字主要进行了何种对比( )
A.陈涉与人民的对比
B.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C.赵国与秦国的对比
D.秦国国力与九国的对比
8、文中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9、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0、翻译下列句子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