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清代科举制度:以政权开放巩固统治阶级地位

翁同龢状元及第牌坊(资料图)

资料图

官员选拔任用方式,即史书上所谓“选举”(选拔、荐举),在历朝的兴起和衰亡中,所起作用最大者,当推清代。清初为巩固政权而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中,科举乃是中心。

清帝国的“诸葛亮”、内三院大学士范文程给多尔衮进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清史稿·范文程传》)只要抓住了士人这一“精英阶层”,就能赢得民心,而抓住精英阶层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为其提供进入政权、分享政权的途径。

在八旗入关并占领北京的这一年(1644年,也即著名的甲申年),实行科举就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两年后(1646),“始行科举法,在京会试举人”,“四月举行殿试,取进士四百人。宴诸进士于礼部。”(《清史稿·选举志三》)

中国的读书人终于发现,朝代的更替,并没有断绝他们的出路,“学得文武艺,售予帝王家”,一个买主被消灭了,另一个买主又出现了。果然,圣人圣教的大旗,有效地战胜了“反清复明”的小旗,不少抵抗战士重新拿起书本,准备在新政权中谋取自己的用武之地,时人所谓“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

科举制度的作用,并非仅仅作为笼络英雄的软刀子,如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那般。相比注重血缘的世卿世袭制、注重空洞品德的察举制、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为平民阶级提供了性价比最好的参政议政机制,更为公平、公正和公开,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清梦就不再是空谈。

对于执政者来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而科举就是保证干部队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相对最优”途径,它优化了干部队伍,避免利益集团的过早过快固化、及执政集团的过早过快僵化。钱穆因此盛赞:“凭事实讲,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晚清取消科举,却不幸代之以领导干部荐举制,此非进步,而是倒退。自此,进入公务员队伍需“拼爹”,堵绝平民上升通道,失去读书人的效忠,自毁执政根基。同时,却因兴办新军,吸纳愤懑的读书人蜂拥而入,这种无序转型,令原本忠诚的笔杆子变成了不再忠诚的枪杆子,日后巨变,祸根实埋于此处。改革过于操切,不仅没有红利可享,反倒被“黑利”所累,不可不慎。

后人所谓科举之害,多集矢于八股禁锢思想。其实,但凡要公平,就需标准化;但凡标准化,形式上的严谨必无可避免。从有清以来的官场表现看,科举真正之害,并不在于其禁锢思想,而在于口中所言并非心中所信、更非足下所行;亦不在于其培养书呆子,而在于其批量生产伪君子。

不过,这真是一个公务员考试模式的问题吗?(雪珥)

翁同龢状元及第牌坊(资料图)

资料图

官员选拔任用方式,即史书上所谓“选举”(选拔、荐举),在历朝的兴起和衰亡中,所起作用最大者,当推清代。清初为巩固政权而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中,科举乃是中心。

清帝国的“诸葛亮”、内三院大学士范文程给多尔衮进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清史稿·范文程传》)只要抓住了士人这一“精英阶层”,就能赢得民心,而抓住精英阶层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为其提供进入政权、分享政权的途径。

在八旗入关并占领北京的这一年(1644年,也即著名的甲申年),实行科举就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两年后(1646),“始行科举法,在京会试举人”,“四月举行殿试,取进士四百人。宴诸进士于礼部。”(《清史稿·选举志三》)

中国的读书人终于发现,朝代的更替,并没有断绝他们的出路,“学得文武艺,售予帝王家”,一个买主被消灭了,另一个买主又出现了。果然,圣人圣教的大旗,有效地战胜了“反清复明”的小旗,不少抵抗战士重新拿起书本,准备在新政权中谋取自己的用武之地,时人所谓“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

科举制度的作用,并非仅仅作为笼络英雄的软刀子,如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那般。相比注重血缘的世卿世袭制、注重空洞品德的察举制、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为平民阶级提供了性价比最好的参政议政机制,更为公平、公正和公开,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清梦就不再是空谈。

对于执政者来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而科举就是保证干部队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相对最优”途径,它优化了干部队伍,避免利益集团的过早过快固化、及执政集团的过早过快僵化。钱穆因此盛赞:“凭事实讲,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晚清取消科举,却不幸代之以领导干部荐举制,此非进步,而是倒退。自此,进入公务员队伍需“拼爹”,堵绝平民上升通道,失去读书人的效忠,自毁执政根基。同时,却因兴办新军,吸纳愤懑的读书人蜂拥而入,这种无序转型,令原本忠诚的笔杆子变成了不再忠诚的枪杆子,日后巨变,祸根实埋于此处。改革过于操切,不仅没有红利可享,反倒被“黑利”所累,不可不慎。

后人所谓科举之害,多集矢于八股禁锢思想。其实,但凡要公平,就需标准化;但凡标准化,形式上的严谨必无可避免。从有清以来的官场表现看,科举真正之害,并不在于其禁锢思想,而在于口中所言并非心中所信、更非足下所行;亦不在于其培养书呆子,而在于其批量生产伪君子。

不过,这真是一个公务员考试模式的问题吗?(雪珥)


相关文章

  •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
  •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代意义.作为一种精 ...查看


  • 科举制度的变更
  • 一. 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影响 产生: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的地位,而士族在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 ...查看


  •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1)
  •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查看


  • 高中历史总复习框架
  • 人民版(适用于四川等使用人民版教材的省份) 高中历史总复习第二轮复习框架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即通俗上说的先秦时期)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查看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复习题 第一章 原始社会 血缘家庭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早起偏后的阶段,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他们是从原始人群中分裂出来的,具有同一血统的宗族集团. 氏族公社 形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四五万年,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也是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 ...查看


  • 古代中国制度史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义 商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内外服制度.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查看


  • 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共包括3个单元.19节正课和2节活动课,本书主要叙述的是从隋朝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zhuayode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所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监察体制 B .对百姓的控制 C .专制皇权D .中央集权 4. 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 ...查看


  •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
  •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 问答题精选(一) 1.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职能和经济基础分别是什么?(8分)你是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的?(12分) 核心: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2分) 职能:主要是镇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