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 第6期 天中学刊 Vol.16 No.6 2001年1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Dec.2001
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
张 书 义1 , 张 义 华2 ,李 慧3
(1.驻马店师专;2.泌阳县陈庄初中;3.驻马店师范附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摧残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原因;减负对策
The heavy burder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great problem which bothers the foundmental Abstract:
education in china. It has severiously damaged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nitiative, creativity and their pha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 has become the obstacle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reasons, mainly in education itself and the outside society. How to lighten the heary burdern of the students is a systematical projet. It needs to comprehensively transformit it by looking into both its root cause and symtoms.
Key words:the primary and mieldle school students; the heavy burdern of study; reason; means of lightening the burder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1)06-0091(04)
一、 对学生负担及减负的认识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也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所谓学生负担是指
学生全部负担的减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减负”关键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课业负担。
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是让学生没有负担,或者说把学生必要的学习负担统统减去,更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要求、降低教学质量。因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给
学生伴随学习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体验。在教育过程中,予青少年一代能够终身受用的东西,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对学习负担应做具体的分析,不能把负担简单地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总是高于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所以学习负担总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负担过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超出其身心承受能力或违背学生意愿要求,以及学生对学习后果的担心等造成的疲劳性身心体验。由此可见,教育要求要“适度”,即应与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当教育要求超过这个“度”时,学生就会感到负担过重。学生的负担主这种负担是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大大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而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第二是经济负担,这种负担是由于对教学辅导材料失控造成的。第三种是学习负担,其主要表现为考试频繁,作业过多。三种负担各有其形成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形式,但从三种负担的关系来看,也有其内在的联系。笔者认为,学习负担的减轻对
看作是消极的东西。实际上,一定的合理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但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其身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负担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不再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而是影响、甚至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阻力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就是要减去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减轻负教育,为了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宽松环境。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致有这样几个特征:从目的上看,一切为了升学;从行为上看,学习超时,训练超量;从内容上看,多为学科内容的重复、强化和延伸,重智轻德,重智轻能,重智轻体,学生缺少选择权;从心理上看,引发过分
为了更有效地落实素质要有三种:第一是心理负担,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两个方面,担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收稿日期:2001-07-10
作者简介:张书义(1965- ),男,河南泌阳人,驻马店师专副教授。
* 该文是2001年度驻马店市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张书义、王金云、刘双、张义华、李慧、张炳义
・92・ 张书义,张义华,李 慧: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焦虑,学习被动应付;从结果上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致学生负担过重。
过重的课业负担,名目繁多的课程、考试、作业、补习、竞赛,使学生幼小的心灵承受了沉重的压力,致使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出现近视眼、神经衰弱、脊柱弯曲等病症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严重摧残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人为地加时、加量、加压,重复无效劳动,大搞题海战术和机械性练习,学生因完不成繁重课业任务而受罚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学生厌学、辍学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眼睛只盯着中考和高考学科,即中考和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能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所学课程,有的学
3.升学考试制度不尽合理。一是人才选拔的方式单一化,一次考试决定终身命运;二是在考试内容上,不论是初中升高中考试还是高考都是只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试考什么,中小学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造成各校偏科教学、超纲授课,猜题、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频繁考试,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致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愈来愈重。
4.教育机会不均等,也是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的一个因素。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人为地划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面临升学的竞争压力。非重点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相比,教学设备差,师资水平差,学校
统一的教学科干脆不开,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这些错误行为和做法,生源差,而教育评价时却用统一的大纲和教材、
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进度、统一的考试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水平的学校和学生,妨碍了少年儿童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此,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健康和学毛泽东同志就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60年代中期,在一次座谈会上,毛泽东又提出:“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1]。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纠正。”[1]长期以来,减负顽症之所以久治不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是教育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课业负担过重的教育内部原因
1.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忽视其他各育;只看学生分数高低,不顾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育人的教育变成了升学的教育。
2.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教师整体素教材吃不透,内容讲不清,重点不突出;以自我为中心,上课既不考虑教法,也不考虑教学生学法,不注重激发学生的教学过程单调、枯燥、乏味;当堂任务不能当堂完成,于是“课上不足课外补,正课不足副课补”,高耗低效,从而导
没办法,教师只能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所以,基础薄弱学校师生的升学压力更大,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5.教育的宏观结构与教育体制不尽完善。教育结构不合理,中等教育结构比例失调,重视普通教育, 轻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且脱离实际需要,是我国中等教育长期存在的一大弊端。职业教育太少,教育只能面向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
6.科学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质量观是建立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的,它是以考试为惟一手段,以分数为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教育部门往往以升学率、竞赛率评价学校,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此作为奖惩学校的依据之一。口头上讲不公布高考成绩,不排名次,实际上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公开或变相向社会公布,对学校、校长、教师施加压力,将他们一步步逼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
7.教育法规不健全,教育法规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度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减负”缺乏严格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对违规者不能严肃查处;一些教师法律意识淡化,有法不依,知法犯法,教学的随意性大。随意背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我行我素,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赶进度、早结课、多复习;甚至把多留作业做为变相惩罚学生的手段;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侮辱、殴打的管教方式,致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8.学科设置偏多,教材偏难,教学要求过高。中小学课程门类偏多,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要求学校进行各种专题教育,并见诸课本,进入课堂。教材内容偏深,受前苏联容曾有过两次逐级“下放”。致使中小学教学内容偏深偏难。比较教育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与美国小学是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设计的,教学要求偏高。此外,中小学生书包里除了正式的教材之外,还装着五花八门的教辅
教育行政部门采用各种方法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以习,坚决纠正加重学生负担的不正当做法。早在50年代初,学生,
质水平偏低,在教学中不了解也不研究学生,备课不认真,教育思想的影响,自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中小学教材内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积极性和兴趣,采取“填鸭式”教学,强迫学生呆读死记,毕业时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当。
张书义,张义华,李 慧: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93・ 材料。学生有看不完的书,演不完的习题。许多教辅材料的也加重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
1.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造成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升学竞争,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教育的发展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教育规模不能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必然加剧升学竞争。此外,由于我国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暂时还没有走出困境,加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就业岗位相对不足,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社会上有许多行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当他们的使用成本几乎没有差别时,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名牌学校毕学习负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紧缺和竞争过度。
2.狭隘的人才质量观和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贡献,重知识轻能力,干部任免、职称评聘、工资待遇都跟学历挂钩,造成了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就业制度也尚不完善,高学历者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享受较高的待遇。普通高中毕业生若没有考上大学,几乎不可能通过正当途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于是,人们不得不把获得社会承认的希望这也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3.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受儒家“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成龙成凤”的过高期望也加重了学生负担。尤其是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形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光宗耀祖”。过去,这些希望可以分摊老三还不行时,家长看到孩子们基本都健康地长大了,心态也趋于平和了。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从孩子一出生,家长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压力。除了家长普遍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外,养儿防老也是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在我国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家长为了今后老有所养,也希望孩子能上所好学校,将来的生活条件会好一些。据调查,目前不少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主要来自家庭,在“减负”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
三、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
(一)端正教育思想,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因此,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
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二)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减负”念。学校领导应从应试教育樊篱中解放出来,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关于“减负”的有关政策,并把“减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严格要求每个任课教师按照上级“减负”有关政策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并把“减负”与教师的奖励、评先进挂起钩来,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多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多在教改上下功夫。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彻底改造落后的授课方式,提高执教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目前带有科举色彩的应试考试制度,是“减负”工作的重要配套措施。首先要改革招生考试办法,把学生从升学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初中招生应取消任何形式的升学考试,一律实行划片就近入学。积极进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改革,完善命题办法,提高考试效度,并将初中毕业水平考挥正确的导向作用。高考制度的改革,应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办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报名和录取工作同普通高中脱钩的办法,即让学生先毕业离校,然后按户口属地的行政区域,再行报名考试。要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和方法,变每年一次高考为两次,使学生有更多的考试机会,不至于心理压力过重。改革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做法,实行“宽注一掷式的竞争为平缓的过程式竞争。其次是改革考试内容,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考试的行动指南。
(四)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距与学校自身的努力有关,而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若不采取措施,缩小这种已经形成的差距,势必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各项“减负”措施的贯彻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取消重点初中、淡化实验小学的同时,加大对薄弱中小学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这些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五)制订科学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评价标准和办法,并尽快加以推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正确的
个性内容互相转抄,形成机械重复,这既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转变观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总体教育水平偏低,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主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倡导教学民主,尊重业生和高学历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升学竞争。因此,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
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寄托在高等教育上,形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试和高中招生考试相分离,
在几个孩子身上,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进严出”之制,即放低高考门槛,筑高大学毕业门槛,变孤
・94・ 张书义,张义华,李 慧: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评价导向,“减负”,首先要给学校、教师“减压”,不能把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惟一标准。教育的周期长、发展面广,简单地以升学与否作为学校教育成败的标准,以此来衡量学校和教师,这是很不科学的。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要重视对学校教学评估,重视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估,重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应当尽快制定出来,全面推广科学的、客观的评估方案是当务之急。
(六)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一是减少课程门类,增加综合课程;二是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改革教材的原则应体现终身学习的观念,把不同适用范围的教学内容扩散到不同教育阶段,不要强求通过基础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万能博士”。要尊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削减教材难度,删除部分过于陈旧、繁琐的内容。同时,对教辅材料的编写和征订,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范围上都应给予最大限度的限制。只有书本变薄这是“减负”的釜底抽薪措施。
(七)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积极倡导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构建各种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从而缓解升学压力。
(八)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要增强法制意识和纪律观念,逐步实现依法治教。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当地要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并加强领导和监督,严肃查处加重学生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明确领导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舆论监督,用法律手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九)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可以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参考文献:
[1]陈至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0-01-13(4).
〔责任编辑 刘友朋〕
育规模,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减缓升学压力;大力发展经济,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各个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只有这样,中小学生才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宽松的社会环境,负担过重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十)改革现行的劳动用人制度。逐步淡化文凭与就业工资等级、福利待遇直接挂钩的状况,建立多元、动态的人才评价标准,纠正和防止一纸文凭受用终身,变“文凭本位”为“能力本位”,引导人们树立终身教育、多元教育观念,避免千军万马挤高考这一“独木桥”。
(十一)加强“减负”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当前尤其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到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和减负工作的意义,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与理解,积极支持学校的减负工作;社会舆论界要正确地宣传教育,不要在宣传中出现与中央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提法,不宜在报纸、电视等新闻报道中公开宣扬高考状元等,不要过分报道升学率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十二)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学生负担减轻了,客观上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自由支配。为此,社会各职能校周边环境;迅速恢复和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等供青少年儿童进行有益活动的社会公益场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取缔各种以盈利为目的气氛,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
总之,“减负”是通向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任重而
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了,数量减少了,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负担才能真正减下来,高的学校和教师,应多宣传报道“轻负高质”的先进典型,
严厉整治社会娱乐场所,治理学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升学和就业渠道,部门应加大社会治安力度,
实际出发,制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具体规定和奖惩办法,的补课辅导班等。使整个社会营造一种科学、健康、进步的
第16卷 第6期 天中学刊 Vol.16 No.6 2001年1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Dec.2001
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
张 书 义1 , 张 义 华2 ,李 慧3
(1.驻马店师专;2.泌阳县陈庄初中;3.驻马店师范附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摧残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原因;减负对策
The heavy burder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great problem which bothers the foundmental Abstract:
education in china. It has severiously damaged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nitiative, creativity and their pha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 has become the obstacle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reasons, mainly in education itself and the outside society. How to lighten the heary burdern of the students is a systematical projet. It needs to comprehensively transformit it by looking into both its root cause and symtoms.
Key words:the primary and mieldle school students; the heavy burdern of study; reason; means of lightening the burder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1)06-0091(04)
一、 对学生负担及减负的认识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也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所谓学生负担是指
学生全部负担的减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减负”关键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课业负担。
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是让学生没有负担,或者说把学生必要的学习负担统统减去,更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要求、降低教学质量。因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给
学生伴随学习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体验。在教育过程中,予青少年一代能够终身受用的东西,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对学习负担应做具体的分析,不能把负担简单地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总是高于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所以学习负担总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负担过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超出其身心承受能力或违背学生意愿要求,以及学生对学习后果的担心等造成的疲劳性身心体验。由此可见,教育要求要“适度”,即应与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当教育要求超过这个“度”时,学生就会感到负担过重。学生的负担主这种负担是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大大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而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第二是经济负担,这种负担是由于对教学辅导材料失控造成的。第三种是学习负担,其主要表现为考试频繁,作业过多。三种负担各有其形成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形式,但从三种负担的关系来看,也有其内在的联系。笔者认为,学习负担的减轻对
看作是消极的东西。实际上,一定的合理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但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其身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负担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不再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而是影响、甚至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阻力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就是要减去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减轻负教育,为了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宽松环境。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致有这样几个特征:从目的上看,一切为了升学;从行为上看,学习超时,训练超量;从内容上看,多为学科内容的重复、强化和延伸,重智轻德,重智轻能,重智轻体,学生缺少选择权;从心理上看,引发过分
为了更有效地落实素质要有三种:第一是心理负担,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两个方面,担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收稿日期:2001-07-10
作者简介:张书义(1965- ),男,河南泌阳人,驻马店师专副教授。
* 该文是2001年度驻马店市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张书义、王金云、刘双、张义华、李慧、张炳义
・92・ 张书义,张义华,李 慧: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焦虑,学习被动应付;从结果上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致学生负担过重。
过重的课业负担,名目繁多的课程、考试、作业、补习、竞赛,使学生幼小的心灵承受了沉重的压力,致使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出现近视眼、神经衰弱、脊柱弯曲等病症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严重摧残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人为地加时、加量、加压,重复无效劳动,大搞题海战术和机械性练习,学生因完不成繁重课业任务而受罚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学生厌学、辍学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眼睛只盯着中考和高考学科,即中考和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能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所学课程,有的学
3.升学考试制度不尽合理。一是人才选拔的方式单一化,一次考试决定终身命运;二是在考试内容上,不论是初中升高中考试还是高考都是只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试考什么,中小学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造成各校偏科教学、超纲授课,猜题、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频繁考试,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致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愈来愈重。
4.教育机会不均等,也是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的一个因素。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人为地划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面临升学的竞争压力。非重点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相比,教学设备差,师资水平差,学校
统一的教学科干脆不开,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这些错误行为和做法,生源差,而教育评价时却用统一的大纲和教材、
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进度、统一的考试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水平的学校和学生,妨碍了少年儿童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此,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健康和学毛泽东同志就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60年代中期,在一次座谈会上,毛泽东又提出:“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1]。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纠正。”[1]长期以来,减负顽症之所以久治不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是教育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课业负担过重的教育内部原因
1.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忽视其他各育;只看学生分数高低,不顾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育人的教育变成了升学的教育。
2.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教师整体素教材吃不透,内容讲不清,重点不突出;以自我为中心,上课既不考虑教法,也不考虑教学生学法,不注重激发学生的教学过程单调、枯燥、乏味;当堂任务不能当堂完成,于是“课上不足课外补,正课不足副课补”,高耗低效,从而导
没办法,教师只能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所以,基础薄弱学校师生的升学压力更大,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5.教育的宏观结构与教育体制不尽完善。教育结构不合理,中等教育结构比例失调,重视普通教育, 轻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且脱离实际需要,是我国中等教育长期存在的一大弊端。职业教育太少,教育只能面向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
6.科学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质量观是建立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的,它是以考试为惟一手段,以分数为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教育部门往往以升学率、竞赛率评价学校,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此作为奖惩学校的依据之一。口头上讲不公布高考成绩,不排名次,实际上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公开或变相向社会公布,对学校、校长、教师施加压力,将他们一步步逼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
7.教育法规不健全,教育法规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度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减负”缺乏严格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对违规者不能严肃查处;一些教师法律意识淡化,有法不依,知法犯法,教学的随意性大。随意背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我行我素,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赶进度、早结课、多复习;甚至把多留作业做为变相惩罚学生的手段;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侮辱、殴打的管教方式,致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8.学科设置偏多,教材偏难,教学要求过高。中小学课程门类偏多,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要求学校进行各种专题教育,并见诸课本,进入课堂。教材内容偏深,受前苏联容曾有过两次逐级“下放”。致使中小学教学内容偏深偏难。比较教育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与美国小学是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设计的,教学要求偏高。此外,中小学生书包里除了正式的教材之外,还装着五花八门的教辅
教育行政部门采用各种方法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以习,坚决纠正加重学生负担的不正当做法。早在50年代初,学生,
质水平偏低,在教学中不了解也不研究学生,备课不认真,教育思想的影响,自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中小学教材内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积极性和兴趣,采取“填鸭式”教学,强迫学生呆读死记,毕业时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当。
张书义,张义华,李 慧: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93・ 材料。学生有看不完的书,演不完的习题。许多教辅材料的也加重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
1.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造成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升学竞争,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教育的发展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教育规模不能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必然加剧升学竞争。此外,由于我国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暂时还没有走出困境,加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就业岗位相对不足,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社会上有许多行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当他们的使用成本几乎没有差别时,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名牌学校毕学习负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紧缺和竞争过度。
2.狭隘的人才质量观和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贡献,重知识轻能力,干部任免、职称评聘、工资待遇都跟学历挂钩,造成了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就业制度也尚不完善,高学历者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享受较高的待遇。普通高中毕业生若没有考上大学,几乎不可能通过正当途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于是,人们不得不把获得社会承认的希望这也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3.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受儒家“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成龙成凤”的过高期望也加重了学生负担。尤其是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形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光宗耀祖”。过去,这些希望可以分摊老三还不行时,家长看到孩子们基本都健康地长大了,心态也趋于平和了。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从孩子一出生,家长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压力。除了家长普遍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外,养儿防老也是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在我国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家长为了今后老有所养,也希望孩子能上所好学校,将来的生活条件会好一些。据调查,目前不少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主要来自家庭,在“减负”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
三、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
(一)端正教育思想,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因此,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
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二)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减负”念。学校领导应从应试教育樊篱中解放出来,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关于“减负”的有关政策,并把“减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严格要求每个任课教师按照上级“减负”有关政策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并把“减负”与教师的奖励、评先进挂起钩来,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多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多在教改上下功夫。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彻底改造落后的授课方式,提高执教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目前带有科举色彩的应试考试制度,是“减负”工作的重要配套措施。首先要改革招生考试办法,把学生从升学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初中招生应取消任何形式的升学考试,一律实行划片就近入学。积极进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改革,完善命题办法,提高考试效度,并将初中毕业水平考挥正确的导向作用。高考制度的改革,应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办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报名和录取工作同普通高中脱钩的办法,即让学生先毕业离校,然后按户口属地的行政区域,再行报名考试。要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和方法,变每年一次高考为两次,使学生有更多的考试机会,不至于心理压力过重。改革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做法,实行“宽注一掷式的竞争为平缓的过程式竞争。其次是改革考试内容,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考试的行动指南。
(四)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距与学校自身的努力有关,而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若不采取措施,缩小这种已经形成的差距,势必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各项“减负”措施的贯彻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取消重点初中、淡化实验小学的同时,加大对薄弱中小学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这些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五)制订科学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评价标准和办法,并尽快加以推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正确的
个性内容互相转抄,形成机械重复,这既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转变观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总体教育水平偏低,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主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倡导教学民主,尊重业生和高学历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升学竞争。因此,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
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寄托在高等教育上,形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试和高中招生考试相分离,
在几个孩子身上,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进严出”之制,即放低高考门槛,筑高大学毕业门槛,变孤
・94・ 张书义,张义华,李 慧: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评价导向,“减负”,首先要给学校、教师“减压”,不能把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惟一标准。教育的周期长、发展面广,简单地以升学与否作为学校教育成败的标准,以此来衡量学校和教师,这是很不科学的。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要重视对学校教学评估,重视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估,重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应当尽快制定出来,全面推广科学的、客观的评估方案是当务之急。
(六)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一是减少课程门类,增加综合课程;二是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改革教材的原则应体现终身学习的观念,把不同适用范围的教学内容扩散到不同教育阶段,不要强求通过基础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万能博士”。要尊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削减教材难度,删除部分过于陈旧、繁琐的内容。同时,对教辅材料的编写和征订,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范围上都应给予最大限度的限制。只有书本变薄这是“减负”的釜底抽薪措施。
(七)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积极倡导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构建各种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从而缓解升学压力。
(八)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要增强法制意识和纪律观念,逐步实现依法治教。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当地要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并加强领导和监督,严肃查处加重学生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明确领导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舆论监督,用法律手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九)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可以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参考文献:
[1]陈至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0-01-13(4).
〔责任编辑 刘友朋〕
育规模,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减缓升学压力;大力发展经济,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各个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只有这样,中小学生才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宽松的社会环境,负担过重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十)改革现行的劳动用人制度。逐步淡化文凭与就业工资等级、福利待遇直接挂钩的状况,建立多元、动态的人才评价标准,纠正和防止一纸文凭受用终身,变“文凭本位”为“能力本位”,引导人们树立终身教育、多元教育观念,避免千军万马挤高考这一“独木桥”。
(十一)加强“减负”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当前尤其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到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和减负工作的意义,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与理解,积极支持学校的减负工作;社会舆论界要正确地宣传教育,不要在宣传中出现与中央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提法,不宜在报纸、电视等新闻报道中公开宣扬高考状元等,不要过分报道升学率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十二)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学生负担减轻了,客观上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自由支配。为此,社会各职能校周边环境;迅速恢复和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等供青少年儿童进行有益活动的社会公益场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取缔各种以盈利为目的气氛,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
总之,“减负”是通向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任重而
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了,数量减少了,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负担才能真正减下来,高的学校和教师,应多宣传报道“轻负高质”的先进典型,
严厉整治社会娱乐场所,治理学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升学和就业渠道,部门应加大社会治安力度,
实际出发,制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具体规定和奖惩办法,的补课辅导班等。使整个社会营造一种科学、健康、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