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血液灌流对急性重症毒蕈中毒的疗效分析-6-10次

130

北方药学2014年第11卷第7期

早期血液灌流对急性重症毒蕈中毒的疗效分析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王瑞烈彭月航黄发贵王正龙任达福周满红

遵义563099)

摘要:目的:比较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早期联合血液灌流与常规治疗效果。方法:将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联

合血液灌流组,常规组给予洗胃、导泻、利尿、保护肝肾功能、对症支持等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并观察两组肝功、肾功、心肌酶、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的BUN 、Cr 、ALT 、AST 及CK 水平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值)比较,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中图分类号:R59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4)07-0130-02

急性重症毒蕈中毒可因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素钙,5000U 皮下注射,HP 持续2~3h ,无追加肝素。心肌炎、呼吸循环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 -1.5观察指标:①临床指标有治疗1月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病ure ,MOF )而死亡,因此,是急诊危重病之一[1]。目前,关于急性重死率;②实验室指标有治疗1周BUN 、Cr 、ALT 、AST 、CK 、CK-症毒蕈中毒的治疗主要采用洗胃、导泻、利尿、保护肝肾功能、营MB 水平,所有患者入院时即抽血,并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检养心肌、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对症及支持等常规治疗。少数[2]验科检查,早期灌流后两组均抽血送检。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 )CRRT )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 )治疗毒蕈所致MOF 患表示,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者,可改善其症状,降低病死率,除此之外,鲜见相关报道;关键示。率的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或Fisher ’s 法,P

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简单易行且效果好,取得了一定的2.1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常规组与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前的BUN 、疗效,现报道如下。Cr 、ALT 、AST 、CK 及CK-M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表2治疗前后BUN 、Cr 及ALT 数据±s )均38.5岁。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与常规

(mmol/L)Cr (mmol/L)ALT (U/L)治疗联合早期血液灌流组(联合组)。患者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例BUN

组别[3]

度采用APACHE 评分,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中毒时间(定义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为食用野生菌后到入院时间)、APACHE 评分等临床资料方面,16.47±13.02±280.25±236.75±350.80±265.12±

常规组15

2.641.99136.7572.28144.01125.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s )

组别常规组联合组t P

例数

平均动脉血压(mmHg )

联合组15

APACHE 评分(分)

17.80±3.43

8.88±1.48

301.56±124.15

117.57±61.70

339.89±124.25

130.12±104.15

年龄(岁)

中毒时间(h )

组别

AST (U/L)

998.30±171.721020.11±102.34

644.00±56.38234.22±71.94

1515

115.36±20.16121.09±23.04

0.720.47

44.70±17.9314.10±6.6110.47+3.3546.25±20.3416.25±5.5311.21+4.06

CK (u/L)治疗前

5597.00±309.155342.05±255.22

CK-MB (u/L)治疗前

157.25±116.85125.56±124.04

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

4185.00±508.501399.30±674.91

治疗后

134.50±74.7971.77±81.93

0.220.82

0.970.34

0.540.59

常规组15联合组15

1.2入选标准:患者在食用野生菌病史的基础上24h 内同时或

相继出现一个以上器官受损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造成的急性重度毒蕈中毒病史。临床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实验室结果异常的诊断标准主要有:血肌酐(Scr )较基础值升高幅度大于25μmol/L,或Scr 较基础值升高幅度大于50%,或尿量少于0.5ml/(kg ·h ),持续的时间超过6h ;ALT 、AST 高于正常值3倍;心肌酶高于正常值5倍。

1.3排除标准:①有食用野生菌病史及症状,但无明显心、肝、肾及大脑等重要器官损害的证据;②有食用野生菌病史但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肝硬化等;③血压不稳定者;④经早期血流灌注治疗仍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改用血液透析者。1.4治疗方法:常规组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洗胃、导泻、利尿、保护肝肾功能、营养心肌、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等,联合组在血压相对稳定后在24h 内给予血液灌流,每次2h ,2~3次/d,持续3~5d 。HP 时抗凝剂为低分子肝

2.2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联合组中平均住院天数较常规治疗组短(P =0.003

毒蕈中毒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若患者在24h 内同时或相继出现肝、肾、心、脑及肺等损害,可因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呼吸循环衰竭等死亡,死亡率极高。

血液灌流利用吸附原理可以广谱清除体内多种毒素及炎症介质,早期行血液灌流治疗可以及早清除体内的毒性物质,因此,血液灌流在中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4]。

本研究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采用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结果显示,其较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降低心肌酶水平,并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降低患者死亡率。其机

北方药学2014年第11卷第7期

131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蒋丽赵玲

昌吉831100)

摘要: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范围广泛、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品。据报道,在我国一般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费用占药品总金额的

40.1%,抗菌药物使用率在60%~90%[1],是发达国家的2倍[2]。其中,二十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40%系滥用抗菌药物造成[3]。为了考察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否合理,笔者进行了用药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4)07-0131-01

1资料与方法液反应7例,无诸如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及肝肾功能影响记录。

随机抽取本院276份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2012年3讨论3~9月),来自我院各科室具有一定代表性,经临床药师详细查根据有限数量的病历调查粗略发现,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看后提取相关资料统计分析。用存在以下问题:①临床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支持率低,盲目的

经验用药,在预防、治疗过程中频繁换药,同类药物互换,在患者2结果

一次住院期间重复应用同种抗菌药物或同类抗菌药物。②抗菌2.1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2.1.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仅用一种抗菌药物的占41.7%(115疗程过长、用量过大。由于大量、长期、普遍应用抗菌药物导致份),应用2~3种抗菌药物的占48.9%(135份),应用4~5种抗耐药菌的增多,菌群失调,继而导致抗感染的失败。③用法用量菌药物的占7.2%(20份),应用6种以上抗菌药物的占2.2%(6不规范。在静脉给药方法上没有根据时间和浓度依赖型药物进

行用法用量的调整。④过多应用昂贵高档抗菌药物,部分患者份)。

2.1.2抗菌药物应用分布情况:青霉素类(青霉素、阿洛西林、氨并没有耐药菌证据却一开始就应用酶抑制剂。⑤联合用药不规苄西林、羟氨苄西林等)占4.21%,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头范。联合用药的比例高达58.3%,其中,无指征的联合用药占

(头孢噻肟、32.7%。⑥抗菌药物过多联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加,而医师对此普孢唑林、头孢硫脒、头孢呋辛等)占9.39%,头孢三代

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定等)占20.87%,头孢四代(头孢吡遍重视不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识别和记录不理想,监测不严。肟)占2.99%,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钾)占30.15%,喹诺酮⑦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普遍(几乎达到100%),用药时间多为5~类(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占15.29%,氨基糖苷类10d ,多数患者是术后给药(预防术后感染一般认为最佳给药时(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占4.29%,硝基咪间是麻醉诱导期或手术切口前半小时静脉给药)。其实,预防手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占7.24%,泰能、万古霉素占术感染应重在手术各环节的无菌操作,而不是无论手术大小、性2.81%,其他(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占2.76%。由此可见,应用质如何、有无指征一律应用抗菌药物,且时间越长越好。如此无频率最高的前几种为酶抑制剂、头孢三代和喹诺酮类,这些均疑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围手术属于高档价昂的药物。期规范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3抗菌药物应用时间:静脉给予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在3~4结论28d 不等,手术科室平均给药天数在8d 左右,非手术科室平均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十分常见,给患者造成给药天数在14d 左右。负面影响尚未引起医师足够重视,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管检2.1.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手术病历占35.8%(109份),围手术期查,建立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行政上给予适当干预,保证《抗预防用药占100%(109份),术前预防用药(距离手术>2h )占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临床真正落实。努力提高我院合13.9%(15份),术中用药占4.6%,术后用药占81.5%(89份)。用理用药水平,力争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药时间平均在5~10d 。参考文献2.2细菌培养情况: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的占7.2%(20份),[1]曾繁典.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与危害[J].中国药物警细菌分布仍以G -菌为主占61.5%(8份),G +菌占38.5%(5份)。戒,2004,7(1):25. 由于医院条件限制,加之标本采集之前存在干扰因素(入院前[2]闫亚琴.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已使用抗菌药物),故有7份病历未检出细菌。(21):109.2.3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在病历中少有反映,在查[3]汪复. 写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之前[J].中国抗感染到和收集到的不良反应中过敏性皮疹4例,胃肠道反应3例,输化疗杂志,2004,10(5):3.

制可能是早期血液灌流(Hp )可以及早清除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体内的毒蕈毒素,减轻毒蕈毒素对心、肝及肾等内脏器官的损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并改善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采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具有简单、便捷且有效的特点,因此,是急性重症毒蕈中毒综合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张贵萍,张沁,王章琴. 小儿急性中毒78例临床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4):356-357.

[2]尚卫明,张明玺,段延鹏,等.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毒蕈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32(3):228-230.

[3]刘兰,刘伯仁,任亦频,等.105例死亡病例SAPS Ⅱ及APACHE Ⅱ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1):66-68.

[4]夏志伟,丁红涛,李永胜,等.血液灌流联合持续床边血液滤过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2):290-292.

130

北方药学2014年第11卷第7期

早期血液灌流对急性重症毒蕈中毒的疗效分析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王瑞烈彭月航黄发贵王正龙任达福周满红

遵义563099)

摘要:目的:比较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早期联合血液灌流与常规治疗效果。方法:将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联

合血液灌流组,常规组给予洗胃、导泻、利尿、保护肝肾功能、对症支持等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并观察两组肝功、肾功、心肌酶、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的BUN 、Cr 、ALT 、AST 及CK 水平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值)比较,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中图分类号:R59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4)07-0130-02

急性重症毒蕈中毒可因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素钙,5000U 皮下注射,HP 持续2~3h ,无追加肝素。心肌炎、呼吸循环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 -1.5观察指标:①临床指标有治疗1月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病ure ,MOF )而死亡,因此,是急诊危重病之一[1]。目前,关于急性重死率;②实验室指标有治疗1周BUN 、Cr 、ALT 、AST 、CK 、CK-症毒蕈中毒的治疗主要采用洗胃、导泻、利尿、保护肝肾功能、营MB 水平,所有患者入院时即抽血,并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检养心肌、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对症及支持等常规治疗。少数[2]验科检查,早期灌流后两组均抽血送检。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 )CRRT )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 )治疗毒蕈所致MOF 患表示,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者,可改善其症状,降低病死率,除此之外,鲜见相关报道;关键示。率的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或Fisher ’s 法,P

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简单易行且效果好,取得了一定的2.1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常规组与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前的BUN 、疗效,现报道如下。Cr 、ALT 、AST 、CK 及CK-M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表2治疗前后BUN 、Cr 及ALT 数据±s )均38.5岁。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与常规

(mmol/L)Cr (mmol/L)ALT (U/L)治疗联合早期血液灌流组(联合组)。患者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例BUN

组别[3]

度采用APACHE 评分,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中毒时间(定义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为食用野生菌后到入院时间)、APACHE 评分等临床资料方面,16.47±13.02±280.25±236.75±350.80±265.12±

常规组15

2.641.99136.7572.28144.01125.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s )

组别常规组联合组t P

例数

平均动脉血压(mmHg )

联合组15

APACHE 评分(分)

17.80±3.43

8.88±1.48

301.56±124.15

117.57±61.70

339.89±124.25

130.12±104.15

年龄(岁)

中毒时间(h )

组别

AST (U/L)

998.30±171.721020.11±102.34

644.00±56.38234.22±71.94

1515

115.36±20.16121.09±23.04

0.720.47

44.70±17.9314.10±6.6110.47+3.3546.25±20.3416.25±5.5311.21+4.06

CK (u/L)治疗前

5597.00±309.155342.05±255.22

CK-MB (u/L)治疗前

157.25±116.85125.56±124.04

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

4185.00±508.501399.30±674.91

治疗后

134.50±74.7971.77±81.93

0.220.82

0.970.34

0.540.59

常规组15联合组15

1.2入选标准:患者在食用野生菌病史的基础上24h 内同时或

相继出现一个以上器官受损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造成的急性重度毒蕈中毒病史。临床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实验室结果异常的诊断标准主要有:血肌酐(Scr )较基础值升高幅度大于25μmol/L,或Scr 较基础值升高幅度大于50%,或尿量少于0.5ml/(kg ·h ),持续的时间超过6h ;ALT 、AST 高于正常值3倍;心肌酶高于正常值5倍。

1.3排除标准:①有食用野生菌病史及症状,但无明显心、肝、肾及大脑等重要器官损害的证据;②有食用野生菌病史但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肝硬化等;③血压不稳定者;④经早期血流灌注治疗仍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改用血液透析者。1.4治疗方法:常规组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洗胃、导泻、利尿、保护肝肾功能、营养心肌、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等,联合组在血压相对稳定后在24h 内给予血液灌流,每次2h ,2~3次/d,持续3~5d 。HP 时抗凝剂为低分子肝

2.2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联合组中平均住院天数较常规治疗组短(P =0.003

毒蕈中毒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若患者在24h 内同时或相继出现肝、肾、心、脑及肺等损害,可因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呼吸循环衰竭等死亡,死亡率极高。

血液灌流利用吸附原理可以广谱清除体内多种毒素及炎症介质,早期行血液灌流治疗可以及早清除体内的毒性物质,因此,血液灌流在中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4]。

本研究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采用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结果显示,其较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降低心肌酶水平,并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降低患者死亡率。其机

北方药学2014年第11卷第7期

131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蒋丽赵玲

昌吉831100)

摘要: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范围广泛、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品。据报道,在我国一般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费用占药品总金额的

40.1%,抗菌药物使用率在60%~90%[1],是发达国家的2倍[2]。其中,二十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40%系滥用抗菌药物造成[3]。为了考察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否合理,笔者进行了用药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4)07-0131-01

1资料与方法液反应7例,无诸如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及肝肾功能影响记录。

随机抽取本院276份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2012年3讨论3~9月),来自我院各科室具有一定代表性,经临床药师详细查根据有限数量的病历调查粗略发现,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看后提取相关资料统计分析。用存在以下问题:①临床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支持率低,盲目的

经验用药,在预防、治疗过程中频繁换药,同类药物互换,在患者2结果

一次住院期间重复应用同种抗菌药物或同类抗菌药物。②抗菌2.1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2.1.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仅用一种抗菌药物的占41.7%(115疗程过长、用量过大。由于大量、长期、普遍应用抗菌药物导致份),应用2~3种抗菌药物的占48.9%(135份),应用4~5种抗耐药菌的增多,菌群失调,继而导致抗感染的失败。③用法用量菌药物的占7.2%(20份),应用6种以上抗菌药物的占2.2%(6不规范。在静脉给药方法上没有根据时间和浓度依赖型药物进

行用法用量的调整。④过多应用昂贵高档抗菌药物,部分患者份)。

2.1.2抗菌药物应用分布情况:青霉素类(青霉素、阿洛西林、氨并没有耐药菌证据却一开始就应用酶抑制剂。⑤联合用药不规苄西林、羟氨苄西林等)占4.21%,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头范。联合用药的比例高达58.3%,其中,无指征的联合用药占

(头孢噻肟、32.7%。⑥抗菌药物过多联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加,而医师对此普孢唑林、头孢硫脒、头孢呋辛等)占9.39%,头孢三代

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定等)占20.87%,头孢四代(头孢吡遍重视不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识别和记录不理想,监测不严。肟)占2.99%,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钾)占30.15%,喹诺酮⑦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普遍(几乎达到100%),用药时间多为5~类(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占15.29%,氨基糖苷类10d ,多数患者是术后给药(预防术后感染一般认为最佳给药时(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占4.29%,硝基咪间是麻醉诱导期或手术切口前半小时静脉给药)。其实,预防手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占7.24%,泰能、万古霉素占术感染应重在手术各环节的无菌操作,而不是无论手术大小、性2.81%,其他(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占2.76%。由此可见,应用质如何、有无指征一律应用抗菌药物,且时间越长越好。如此无频率最高的前几种为酶抑制剂、头孢三代和喹诺酮类,这些均疑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围手术属于高档价昂的药物。期规范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3抗菌药物应用时间:静脉给予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在3~4结论28d 不等,手术科室平均给药天数在8d 左右,非手术科室平均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十分常见,给患者造成给药天数在14d 左右。负面影响尚未引起医师足够重视,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管检2.1.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手术病历占35.8%(109份),围手术期查,建立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行政上给予适当干预,保证《抗预防用药占100%(109份),术前预防用药(距离手术>2h )占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临床真正落实。努力提高我院合13.9%(15份),术中用药占4.6%,术后用药占81.5%(89份)。用理用药水平,力争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药时间平均在5~10d 。参考文献2.2细菌培养情况: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的占7.2%(20份),[1]曾繁典.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与危害[J].中国药物警细菌分布仍以G -菌为主占61.5%(8份),G +菌占38.5%(5份)。戒,2004,7(1):25. 由于医院条件限制,加之标本采集之前存在干扰因素(入院前[2]闫亚琴.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已使用抗菌药物),故有7份病历未检出细菌。(21):109.2.3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在病历中少有反映,在查[3]汪复. 写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之前[J].中国抗感染到和收集到的不良反应中过敏性皮疹4例,胃肠道反应3例,输化疗杂志,2004,10(5):3.

制可能是早期血液灌流(Hp )可以及早清除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体内的毒蕈毒素,减轻毒蕈毒素对心、肝及肾等内脏器官的损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并改善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采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具有简单、便捷且有效的特点,因此,是急性重症毒蕈中毒综合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张贵萍,张沁,王章琴. 小儿急性中毒78例临床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4):356-357.

[2]尚卫明,张明玺,段延鹏,等.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毒蕈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32(3):228-230.

[3]刘兰,刘伯仁,任亦频,等.105例死亡病例SAPS Ⅱ及APACHE Ⅱ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1):66-68.

[4]夏志伟,丁红涛,李永胜,等.血液灌流联合持续床边血液滤过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2):290-292.


相关文章

  • 急性乙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 急性乙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职业病主治医师考试辅导资料 2009-10-29 11:7 [大 中 小] 急性乙醇中毒是职业病主治医师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职业病主治医师 考试关于急性乙醇中毒的辅导资料,请参考: 乙醇中毒者呼出气 ...查看


  • 重症感染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意义
  • 中国实用医刊2016年4月第43卷第7期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Apr. 2016,Vol. 43,No. 7 ·109· 其用量不易掌握,易出现阿托品中毒,在停用阿托品后易出现反跳,故 ...查看


  • 急性药物中毒的处理
  • 医学三基训练讲座 药物中毒的处理 渔沟镇卫生院 晏振海 刺激性毒剂中毒 刺激性毒剂是一类对眼.上呼吸道.胃肠道及皮肤具有强烈刺激作用.且作用迅速.剧烈,可是人暂时失去活动能力的非致死性化学战剂.其毒烟在军事上起骚扰和疲惫作用,和平时期可用于 ...查看


  • 研究生急诊医学考试复习
  • 急诊医学发展的原因: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现代医学进展快,是医学专科越分越细,因为患者是一个整体,各系统的疾病常发生在一个病体上,急症科医生常具有全科医师的诊治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保健不但要求质量高.服务好,更要求快捷 ...查看


  • 急诊与灾难总结
  • 急诊与灾难总结: 一.名解: 1.Shock:休克,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内血容量减少和循环功能不全的急危重症.主要发病机制是组织的氧供和氧需之间失衡.全身组织发生低灌流,并伴有静脉血氧含量减少和代谢性酸中毒(乳酸酸中毒) 2.MODS:多器 ...查看


  • 急性毒蕈中毒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
  • (总675) 中国医刊 2007年第42卷第9期 综述 35 急性毒蕈中毒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 赵从 综述; 王永安, 王汉斌 审校(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北京100071; 2.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北京100850) ...查看


  • 3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 3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刘 敏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目的 探讨百草枯(PQ)中毒的救治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百草枯中毒的救治要点及护理要点等. ...查看


  • 急诊医学试卷1
  • 急诊医学试卷(1) 一.A型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是正 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内.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 20分) 1.下列哪一种食物中毒可呈阵发性腹部绞痛,大便呈洗肉水样(C) A.沙门菌 ...查看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重症应急预案 急性肾衰竭指肾脏在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下,短期内肾功能急剧降低或丧失,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及水电解质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急性肾衰竭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肾脏的表现,细胞因子.体液因素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肾损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