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考查论文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现代社会心理学 张富华 [1**********]5 海洋科学 海科1091 周春霞 年 12 月 25 浅谈中学生早恋现象 2010 日
浅谈中学生早恋现象
摘要: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早恋是难以得到现今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的,因为他们都认为早恋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危害很大。但这些所谓的危害所建立的依据是什么,又可不可靠,以及,早恋就是不是就这么一无事处呢?
关键字:未成年男女 社会心理现象 早恋
在心理学中的爱情中,爱情的心理特点为这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
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
爱情的心理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不过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对方。美满的爱情,要求人把爱情只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开拓与领略自己人生的同时,重视对方,不干涉对方的活动,但又不是漠不关心。要为双方的个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
二、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时,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满足。即是要有无私精神。
三、美满的爱情是彼此双方独立个性的结合。即恋爱双方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余地。
四、寻找和珍惜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上的沟通。 那么,我们称之为“早恋”的东西,能否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呢?让我们先看看早恋的定义。
早恋,顾名思义,就是过早的恋爱。双方通过告白行为,产生恋爱关系后根据年龄判断是否早恋。一般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為多。
由早恋的各种情况综合起来看,早恋通常有下列4种特点:
1、朦胧性。青少年对于早恋发展的结局并不明确,早恋的青少年仅仅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而对未来家庭的组建、处理恋爱和学业之间关系、区别友谊和爱情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早恋的青少年其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想和其喜欢的异性接触,又害怕被對方发现。可以说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是并存的。对于暗恋的早恋者而言,这种矛盾性还表现在是否向爱慕者宣示爱意(表白)的矛盾。
3、变异性。友情是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因為青少年往往欠缺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及經歷,導致雙方缺乏互信;关系一般都难以持久。正是这样,常常令雙方的心理造成痛苦。
4、差异性。青少年的早恋行为有明显的差异。在行为方式上,极其隐蔽,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等传递感情,进行秘密的私下沟通和感情交流,家长和老师难以发现,但也有青少年會公开他們的關係,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
从以上特点来看,若要将早恋归成真正的爱情确实有点勉强。但我们不妨再看一下早恋的定义:产生恋爱关系后根据年龄判断,一般指18岁以下。从这里可以看出,判定是否为早恋的重要的一个依据是年龄的大小,也就是说,凡是在18岁以下发生的恋爱都是早恋。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是真的正确?先让我们看
从上面的数据看,如果说18岁以下的人谈恋爱的话就叫早恋,那么18岁以下的人结婚的话,那得叫什么。而且,不仅如此,早恋这种社会现象还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批判,因为他们都认为早恋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危害很大。
1、危害身心健康
身体上:
由于很多早恋者情绪不够稳定、好冲动、易动感情、自控力较差,常常会产生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情绪。这会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久而久之,有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病症、低血糖等症状。
心理上:对于早恋者而言,早恋是一个既充满欢喜而且充满苦闷的过程。由于对对方的爱恋,早恋者常常因为对方的苛刻要求而造成情绪变化;也有因为早恋而遭到父母、同学、老师的压力,造成心理失衡;当不能与恋人见面时,早恋者常常坐卧不安而沉迷于幻想,在幻想中乞求慰藉。
2、干扰学习
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是十分常见。这就是早恋反对者反对早恋的最重要理由。
3、易促成越轨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激情占优势、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许多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这是早恋造成的对双方身心造成最严重的损害。
4、可能导致犯罪
早恋者一般年轻气盛,对一些事件十分敏感。特别是男孩在女朋友面前,面对一些让自己“吃醋”的行为恼羞成怒,对一些人大打出手,造成违法犯罪。
所以,大部份的老师家长从我们上初中甚至上小学的时候,就很努力地去阻止此事件发在生我们身上。然而,我们有没有发现,以上种种所谓的危害,你有没有见到真的发生在那些早恋的人的身上并且造成很大影响的,我自认,我没看过。所谓危害身心健康,我至今还没有一位旧同学死过;所谓情绪变化,难道要做一个无情的人才是一件好事么;所谓干扰学习,成绩好的依然成绩好,成绩差的依然成绩差;所谓易促成越轨行为,只要成年人懂得去引导他们我想那是不可能造成太大影响的;所谓可能导致犯罪,那就是教学育人的问题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就是这个道理了。如果单是一个早恋就被这么多人所唾骂与不齿,那么这么多国家和地区所实行的早婚制度那是不是天理不容呢?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可否认的,在一些情况下,早恋也有其益处,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学生中。一些学生认为早恋者常会在成绩上互相追赶,以取得对方愉悦与偏爱,使得成绩上升;也有因为对某人有爱慕之心,从其所好,在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以被爱慕者的标准作为生活的准绳,使得一些原本不良的性格和习惯得到改正。早恋也可以使人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增进人际关系。
然而,这些声音,一般都是处于早恋的人的声音,所谓“做贼喊冤”再加上成年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这种观点一直不被人重视。可是,我只是想说,这种不被重视的现象,却只出现在中国大陆上。
在西方社会,十几岁的孩子谈恋爱,亲吻、拥抱,被视为正常。只要未有发生性行为或导致少女怀孕,即使是在较保守的宗教家庭也不会限制十六岁以上的高中生谈恋爱。而且,事实上在西方,“早恋”一词并不存在,或许是由于西方的教学系统较宽松,绝大部分西人对中国学校限制学生恋爱是非常不理解的。
看来,早恋这种现象和叫法,还真颇具有中国特色。我们都知道,早恋是难以得到现今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与矛盾,从而使早恋者注意力分散,使得自己的志趣和目标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大都对人是一种负面的影响,对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害而无益。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是不是早恋造成危害主要不是因为早恋本身,而是来自早恋者受到的多方面压力呢?是否是因为各方面的压力,才会造成早恋的危害呢?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张引墨《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北京出版社,2004年 ISBN 7-200-05131-4
2. 《中学生性行为调查:偷食禁果多是好学生? 》,《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7日
本科生考查论文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现代社会心理学 张富华 [1**********]5 海洋科学 海科1091 周春霞 年 12 月 25 浅谈中学生早恋现象 2010 日
浅谈中学生早恋现象
摘要: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早恋是难以得到现今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的,因为他们都认为早恋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危害很大。但这些所谓的危害所建立的依据是什么,又可不可靠,以及,早恋就是不是就这么一无事处呢?
关键字:未成年男女 社会心理现象 早恋
在心理学中的爱情中,爱情的心理特点为这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
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
爱情的心理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不过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对方。美满的爱情,要求人把爱情只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开拓与领略自己人生的同时,重视对方,不干涉对方的活动,但又不是漠不关心。要为双方的个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
二、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时,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满足。即是要有无私精神。
三、美满的爱情是彼此双方独立个性的结合。即恋爱双方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余地。
四、寻找和珍惜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上的沟通。 那么,我们称之为“早恋”的东西,能否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呢?让我们先看看早恋的定义。
早恋,顾名思义,就是过早的恋爱。双方通过告白行为,产生恋爱关系后根据年龄判断是否早恋。一般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為多。
由早恋的各种情况综合起来看,早恋通常有下列4种特点:
1、朦胧性。青少年对于早恋发展的结局并不明确,早恋的青少年仅仅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而对未来家庭的组建、处理恋爱和学业之间关系、区别友谊和爱情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早恋的青少年其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想和其喜欢的异性接触,又害怕被對方发现。可以说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是并存的。对于暗恋的早恋者而言,这种矛盾性还表现在是否向爱慕者宣示爱意(表白)的矛盾。
3、变异性。友情是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因為青少年往往欠缺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及經歷,導致雙方缺乏互信;关系一般都难以持久。正是这样,常常令雙方的心理造成痛苦。
4、差异性。青少年的早恋行为有明显的差异。在行为方式上,极其隐蔽,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等传递感情,进行秘密的私下沟通和感情交流,家长和老师难以发现,但也有青少年會公开他們的關係,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
从以上特点来看,若要将早恋归成真正的爱情确实有点勉强。但我们不妨再看一下早恋的定义:产生恋爱关系后根据年龄判断,一般指18岁以下。从这里可以看出,判定是否为早恋的重要的一个依据是年龄的大小,也就是说,凡是在18岁以下发生的恋爱都是早恋。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是真的正确?先让我们看
从上面的数据看,如果说18岁以下的人谈恋爱的话就叫早恋,那么18岁以下的人结婚的话,那得叫什么。而且,不仅如此,早恋这种社会现象还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批判,因为他们都认为早恋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危害很大。
1、危害身心健康
身体上:
由于很多早恋者情绪不够稳定、好冲动、易动感情、自控力较差,常常会产生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情绪。这会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久而久之,有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病症、低血糖等症状。
心理上:对于早恋者而言,早恋是一个既充满欢喜而且充满苦闷的过程。由于对对方的爱恋,早恋者常常因为对方的苛刻要求而造成情绪变化;也有因为早恋而遭到父母、同学、老师的压力,造成心理失衡;当不能与恋人见面时,早恋者常常坐卧不安而沉迷于幻想,在幻想中乞求慰藉。
2、干扰学习
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是十分常见。这就是早恋反对者反对早恋的最重要理由。
3、易促成越轨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激情占优势、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许多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这是早恋造成的对双方身心造成最严重的损害。
4、可能导致犯罪
早恋者一般年轻气盛,对一些事件十分敏感。特别是男孩在女朋友面前,面对一些让自己“吃醋”的行为恼羞成怒,对一些人大打出手,造成违法犯罪。
所以,大部份的老师家长从我们上初中甚至上小学的时候,就很努力地去阻止此事件发在生我们身上。然而,我们有没有发现,以上种种所谓的危害,你有没有见到真的发生在那些早恋的人的身上并且造成很大影响的,我自认,我没看过。所谓危害身心健康,我至今还没有一位旧同学死过;所谓情绪变化,难道要做一个无情的人才是一件好事么;所谓干扰学习,成绩好的依然成绩好,成绩差的依然成绩差;所谓易促成越轨行为,只要成年人懂得去引导他们我想那是不可能造成太大影响的;所谓可能导致犯罪,那就是教学育人的问题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就是这个道理了。如果单是一个早恋就被这么多人所唾骂与不齿,那么这么多国家和地区所实行的早婚制度那是不是天理不容呢?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可否认的,在一些情况下,早恋也有其益处,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学生中。一些学生认为早恋者常会在成绩上互相追赶,以取得对方愉悦与偏爱,使得成绩上升;也有因为对某人有爱慕之心,从其所好,在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以被爱慕者的标准作为生活的准绳,使得一些原本不良的性格和习惯得到改正。早恋也可以使人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增进人际关系。
然而,这些声音,一般都是处于早恋的人的声音,所谓“做贼喊冤”再加上成年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这种观点一直不被人重视。可是,我只是想说,这种不被重视的现象,却只出现在中国大陆上。
在西方社会,十几岁的孩子谈恋爱,亲吻、拥抱,被视为正常。只要未有发生性行为或导致少女怀孕,即使是在较保守的宗教家庭也不会限制十六岁以上的高中生谈恋爱。而且,事实上在西方,“早恋”一词并不存在,或许是由于西方的教学系统较宽松,绝大部分西人对中国学校限制学生恋爱是非常不理解的。
看来,早恋这种现象和叫法,还真颇具有中国特色。我们都知道,早恋是难以得到现今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与矛盾,从而使早恋者注意力分散,使得自己的志趣和目标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大都对人是一种负面的影响,对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害而无益。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是不是早恋造成危害主要不是因为早恋本身,而是来自早恋者受到的多方面压力呢?是否是因为各方面的压力,才会造成早恋的危害呢?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张引墨《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北京出版社,2004年 ISBN 7-200-05131-4
2. 《中学生性行为调查:偷食禁果多是好学生? 》,《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