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背景

内涵

要求

意义

厉以宁:经济当中经常考虑供求平衡问题,可以从需求方面调控,也可以从供给方面调控。从需求方面调控是近期可以做到的,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收入、货币贷款刺激需求,或者用减少财政收入和减少信贷来抑制需求;供给方面调控则是中期调控,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资源配置的调整,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见效的。 供给方面改革已进入公共决策讨论,相比需求方面调控,供给侧主要在于产业政策、资源配置的经济结构调整,更注重中期。

供给方面发力难点也存在。若抑制供给,例如关停产能过剩、消耗能源资源过多的企业,会面对如安置失业工人、处理闲置厂房等困难。若增加供给,如盲目扩张产能也可能会使停产企业由于重新得到贷款又恢复运行,不但宏观上造成通胀,还会使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

为此他提出六点建议克服供给方面改革障碍,包括通过定向调控鼓励现有生产能力;鼓励高新企业的成长;大力发展新产品以扩大需求;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继续简政放权,增加供给主体,明确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民营企业更快转型。

“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高频词汇。习近平总书记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17日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那么,“供给侧”的含义是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内容有哪些?需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思路转变早有端倪

在此之前,从供给侧入手的结构性改革思路端倪已现。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10月到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时间再往前推,去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新的表述随即引发关注。

这种思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

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分析认为,高层对供给侧改革频频表态,表明官方经济学思想已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转变为供给、需求“两手抓”,甚至将把更多笔墨用于供给管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建议》通篇体现了更加注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思想,而经济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工作方针上要坚持“持久战”,在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而且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在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看来,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之一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对实现“十三五”规划蓝图至关重要。

供给侧改革核心为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行稳致远、健康活力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首先要清楚其内涵和核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刘世锦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在徐林眼中,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作为“新供给学派研究小组”的代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早在2013年就提出,中国未来改革的核心应从供给侧入手。贾康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建议》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发生在投入侧而非产出侧的改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结构改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通过比例的调整,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

供给改革从何处入手

好的改革思路若要变革现实,离不开政策的落地。正如刘世锦所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的部署已经有了,关键就是把文件变成实践,要具体落到实处。中国未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何处入手,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刘世锦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就是在减产能方面有实际性的操作。此外,刘世锦建议,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等。

贾康认为,需更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全局的创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贾康建议,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切实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早在2012年就提出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周天勇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强调五个“关键”:一是要技术创新,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二要通过改革一系列低效率、阻碍社会活力与发展的体制,来推动经济增长;第三就是增加人口供给。如果光有技术供给没有人口供给来平衡,可能导致过剩更严重;第四要通过减税减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此外,还要解决高利贷问题。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已经高利贷化,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很高,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周天勇强调,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增加人口的供给。人口供给的经济学含义,首先是增加消费需求,使整个需求环境得到改善。此外,从长远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加缴纳社会养老金的基数,对于弥补养老金缺口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20年后可能迎来新一波增长。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措施,更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更侧重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不是扩张经济总量,而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就是提高生产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供给侧改革提法是否与“三驾马车”是替换关系?这个说法不正确,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是同时存在的,转向供给侧以后就更加强调不要纯粹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不要光做需求

的文章。供给侧强调的就是通过重新改变资源的配置来提升效益,但并不是说需求性不重要了。有人说“三驾马车”理论不正确,这是不懂经济学的表现。

供求是双方面的一种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也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制造业的增长以及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总的来说,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黄盼盼摘)

从企业角度而言,供给侧改革要关注三方面改革——让“马儿”轻装上阵;让“马儿”在公平竞争的竞技场上竞赛;在“马儿”的薄弱环节上给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11月28日,由第一财经主办、第一财经《陆家嘴(46.86, 1.04, 2.27%)》承办的“2015陆家嘴金融创新全球峰会”上,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发表了如上观点。 中国“供给侧”管理,首先要解决能够使供给和实体经济发展得更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就是要为企业转型升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把更多的钱留给企业

让“马儿”轻装上阵,就要减轻企业的税负,把更多的钱留给企业。“要做到这一点,核心就是,如何能够使财税体系适应‘供给侧管理’的需要,用结构性减税支持企业。”张燕生说。

让“马儿”在公平竞争的竞技场上竞赛,就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张燕生提出,在“马儿”的薄弱环节上给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帮助企业突破技术、人才、服务、融资和经验等五大瓶颈。

未来5年,将是从“旧常态”过渡到“新常态”的调整时期。“十三五”意味着中国过去35年用工序分工嵌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模式,要向日本、韩国的自足模式转变;从过去靠低端、低成本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向中高端转变;从模仿、抄袭、仿制迈向真正的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从出口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的外向型模式,转向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供给侧改革”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词。

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的深刻含义,“供给侧改革”对资本市场改革以及资产配置会产生哪些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博士。

21世纪:宏观经济可从需求方面调控,也可以从供给方面调控。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林采宜:通常而言,宏观经济遇到周期衰退时,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这时候,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扩张,是宏观经济逆周期的主要调节手段。而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结构失衡,即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经济增长的动力,短期在需求,长期在供给,所以,调整供给本质上是解决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21世纪:供给侧改革反映的政策信号,与以往有何不同?为何会在此时出现?

林采宜: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通过过剩产业去产能,调整经济结构,重新配置资源。即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是倾向于结构性的,而不是像过往,以调整总量为主。

21世纪:淘汰过剩产能和减税等政策建议,其实在过去几年并不鲜见,此次最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思路能否打破困局?您理解的供给侧改革应包括哪些内容?

林采宜:过去几年政策建议很多,但政策实施基本不到位,光打雷,不下雨,这次能不能打破困局?还是看政策的落地情况。所谓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回事,不是什么新内容。中国制度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蓝图里包括了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内容。

21世纪:供给侧改革与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措施是怎样的关系?

林采宜:首先,要实施新股发行注册制。为创业、创新企业彻底打开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资本在利益的导向下,会自然选择最优配置。摒弃过剩产业,流向新兴产业,其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不仅要大力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而且要鼓励股权众筹平台的发展,为创业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选择。此外,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创造私募债券流通平台,为企业的融资创造多元渠道。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整功能已式微,这是否意味着资本市场资金面将收紧?

林采宜:供给侧改革的确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再是宏观经济的主要调控工具,但并不意味着资本市场的资金面收紧,资金,只是从二级市场的短线炒作转到一级市场的长期融资。

21世纪:供给侧改革对资产配置方向有何影响?您的建议如何?

林采宜:资本应该尽快逃离过剩的传统产业,转向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转换资产配置结构。(

供给侧改革

背景

内涵

要求

意义

厉以宁:经济当中经常考虑供求平衡问题,可以从需求方面调控,也可以从供给方面调控。从需求方面调控是近期可以做到的,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收入、货币贷款刺激需求,或者用减少财政收入和减少信贷来抑制需求;供给方面调控则是中期调控,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资源配置的调整,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见效的。 供给方面改革已进入公共决策讨论,相比需求方面调控,供给侧主要在于产业政策、资源配置的经济结构调整,更注重中期。

供给方面发力难点也存在。若抑制供给,例如关停产能过剩、消耗能源资源过多的企业,会面对如安置失业工人、处理闲置厂房等困难。若增加供给,如盲目扩张产能也可能会使停产企业由于重新得到贷款又恢复运行,不但宏观上造成通胀,还会使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

为此他提出六点建议克服供给方面改革障碍,包括通过定向调控鼓励现有生产能力;鼓励高新企业的成长;大力发展新产品以扩大需求;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继续简政放权,增加供给主体,明确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民营企业更快转型。

“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高频词汇。习近平总书记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17日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那么,“供给侧”的含义是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内容有哪些?需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思路转变早有端倪

在此之前,从供给侧入手的结构性改革思路端倪已现。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10月到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时间再往前推,去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新的表述随即引发关注。

这种思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

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分析认为,高层对供给侧改革频频表态,表明官方经济学思想已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转变为供给、需求“两手抓”,甚至将把更多笔墨用于供给管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建议》通篇体现了更加注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思想,而经济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工作方针上要坚持“持久战”,在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而且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在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看来,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之一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对实现“十三五”规划蓝图至关重要。

供给侧改革核心为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行稳致远、健康活力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首先要清楚其内涵和核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刘世锦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在徐林眼中,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作为“新供给学派研究小组”的代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早在2013年就提出,中国未来改革的核心应从供给侧入手。贾康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建议》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发生在投入侧而非产出侧的改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结构改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通过比例的调整,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

供给改革从何处入手

好的改革思路若要变革现实,离不开政策的落地。正如刘世锦所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的部署已经有了,关键就是把文件变成实践,要具体落到实处。中国未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何处入手,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刘世锦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就是在减产能方面有实际性的操作。此外,刘世锦建议,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等。

贾康认为,需更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全局的创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贾康建议,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切实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早在2012年就提出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周天勇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强调五个“关键”:一是要技术创新,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二要通过改革一系列低效率、阻碍社会活力与发展的体制,来推动经济增长;第三就是增加人口供给。如果光有技术供给没有人口供给来平衡,可能导致过剩更严重;第四要通过减税减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此外,还要解决高利贷问题。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已经高利贷化,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很高,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周天勇强调,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增加人口的供给。人口供给的经济学含义,首先是增加消费需求,使整个需求环境得到改善。此外,从长远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加缴纳社会养老金的基数,对于弥补养老金缺口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20年后可能迎来新一波增长。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措施,更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更侧重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不是扩张经济总量,而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就是提高生产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供给侧改革提法是否与“三驾马车”是替换关系?这个说法不正确,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是同时存在的,转向供给侧以后就更加强调不要纯粹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不要光做需求

的文章。供给侧强调的就是通过重新改变资源的配置来提升效益,但并不是说需求性不重要了。有人说“三驾马车”理论不正确,这是不懂经济学的表现。

供求是双方面的一种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也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制造业的增长以及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总的来说,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黄盼盼摘)

从企业角度而言,供给侧改革要关注三方面改革——让“马儿”轻装上阵;让“马儿”在公平竞争的竞技场上竞赛;在“马儿”的薄弱环节上给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11月28日,由第一财经主办、第一财经《陆家嘴(46.86, 1.04, 2.27%)》承办的“2015陆家嘴金融创新全球峰会”上,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发表了如上观点。 中国“供给侧”管理,首先要解决能够使供给和实体经济发展得更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就是要为企业转型升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把更多的钱留给企业

让“马儿”轻装上阵,就要减轻企业的税负,把更多的钱留给企业。“要做到这一点,核心就是,如何能够使财税体系适应‘供给侧管理’的需要,用结构性减税支持企业。”张燕生说。

让“马儿”在公平竞争的竞技场上竞赛,就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张燕生提出,在“马儿”的薄弱环节上给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帮助企业突破技术、人才、服务、融资和经验等五大瓶颈。

未来5年,将是从“旧常态”过渡到“新常态”的调整时期。“十三五”意味着中国过去35年用工序分工嵌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模式,要向日本、韩国的自足模式转变;从过去靠低端、低成本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向中高端转变;从模仿、抄袭、仿制迈向真正的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从出口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的外向型模式,转向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供给侧改革”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词。

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的深刻含义,“供给侧改革”对资本市场改革以及资产配置会产生哪些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博士。

21世纪:宏观经济可从需求方面调控,也可以从供给方面调控。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林采宜:通常而言,宏观经济遇到周期衰退时,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这时候,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扩张,是宏观经济逆周期的主要调节手段。而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结构失衡,即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经济增长的动力,短期在需求,长期在供给,所以,调整供给本质上是解决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21世纪:供给侧改革反映的政策信号,与以往有何不同?为何会在此时出现?

林采宜: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通过过剩产业去产能,调整经济结构,重新配置资源。即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是倾向于结构性的,而不是像过往,以调整总量为主。

21世纪:淘汰过剩产能和减税等政策建议,其实在过去几年并不鲜见,此次最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思路能否打破困局?您理解的供给侧改革应包括哪些内容?

林采宜:过去几年政策建议很多,但政策实施基本不到位,光打雷,不下雨,这次能不能打破困局?还是看政策的落地情况。所谓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回事,不是什么新内容。中国制度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蓝图里包括了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内容。

21世纪:供给侧改革与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措施是怎样的关系?

林采宜:首先,要实施新股发行注册制。为创业、创新企业彻底打开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资本在利益的导向下,会自然选择最优配置。摒弃过剩产业,流向新兴产业,其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不仅要大力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而且要鼓励股权众筹平台的发展,为创业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选择。此外,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创造私募债券流通平台,为企业的融资创造多元渠道。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整功能已式微,这是否意味着资本市场资金面将收紧?

林采宜:供给侧改革的确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再是宏观经济的主要调控工具,但并不意味着资本市场的资金面收紧,资金,只是从二级市场的短线炒作转到一级市场的长期融资。

21世纪:供给侧改革对资产配置方向有何影响?您的建议如何?

林采宜:资本应该尽快逃离过剩的传统产业,转向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转换资产配置结构。(


相关文章

  •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探析
  • 作者:孙亮石建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07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6)03-0075-08 "供给侧"这个词最近在官方语言中出现的频次开始增多, ...查看


  • 供给侧改革 1
  • 实行供给侧改革 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一般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 ...查看


  •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图)
  •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图) 2015-11-16 02:39:07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漫画勾犇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 ...查看


  • 浅谈供给侧改革
  • 浅谈供给侧改革 面对需求侧改革效果下降,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供给侧改革,抓住了新常态下重启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为开启新阶段中国经济持久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查看


  •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及最新进展
  •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及最新进展 2016年03月14日 07:07: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一度受到学者和媒体的热捧,但却缺少统一的社会共识.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搞清楚& ...查看


  • 复旦教授红旗刊文:不能将供给侧改革等同于西方供给学派
  • 复旦教授红旗刊文:警惕借供给侧改革兜售西方理论 自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对"供给侧"的各种解读.但是在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 ...查看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_胡鞍钢
  • 2016年第2期(第31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6(Vol.3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胡鞍钢 摘周绍杰任皓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查看


  •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 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 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 ...查看


  • 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 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似很难理解,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事关我们每个人,它的内涵很丰富,不同的人甚至有不同的解读,中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很强的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