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1.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唐山地震救援队”的助人为乐精神 ②观众观看广州亚运会开幕式 ③某公司生产劳保产品 ④一市民就省政府制定“十二五”规划征集意见时提出自己的建议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 .①②
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 .②③ B.②④ C.①③ D .①④
3.季羡林先生曾对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过:“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培育和谐文化,才能实现人内心的和谐。这说明( )
A .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4.春秋战国时社会经济发展比现在落后,但当时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被奉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设定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文化对社会生活方式有重大影响 D.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5.无数事实表明,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已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③
6.阅读文学作品、感受艺术之美、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或产生思想困惑、精神失落。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实现的 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参加各种文化活动都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如图是广州亚运会环境标志,笑脸、绿叶、地球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勃勃生机、欢乐和谐的世界。这表明( )
①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④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在现代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弱化。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了价值观在道德观念、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软力量”的渗透,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这启示我们要( )
A .进行国际间文化的渗透和交流 B.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C .学习西方价值观,促进文化的发展 D.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9.针对一些地方的电台和电视台节目出现的低俗化倾向,国家广电总局连续下发多项规定,叫停部分节目,取消一些栏目,还对一些娱乐选秀节目作出明确限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国家广电总局采取这种措施是因为( )
A .良好文化氛围主要是靠政府部门的规定来限制而形成的 B .娱乐选秀节目不利于弘扬、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D .文化低俗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表明( )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B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D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1.“数字图书馆”广泛建立使大量的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形态。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和“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已经启动。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C .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D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2.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A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 .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3.2011春节到来之际,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春节欢庆活动大潮迭起,中华民族这一传统节日正在异国他乡焕发异彩,春节文化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14.瑶族过赶鸟节,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青年们都穿着民族盛装,头扎彩帕,脚穿绣花鞋袜,撑青布洋伞,在山头上,或两男两女,或四男四女,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迷字歌,从日出唱到月亮升起,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告诉我们( )
A .瑶族青年男女自由交往
B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 .民族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D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5.在一个和谐的社会,全体人民不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学有所教”。“学有所教”的提法与我国古时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④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 .①②④
16.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
①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有利于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③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奠定精神根基 ④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 、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 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据此回答17~18题。
17.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18.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 ②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 .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 .②③
2010年“中法文化交流之春”从4月持续至6月,并由去年的6大类活动增加至12大类,一些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莅临武汉。据此回答19题。
19.“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贯彻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为此我们必须( )
①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③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④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A .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③④
20.2010年两会期间,“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缺失”成为两会争议的焦点,有的代表将语文教育的缺失,完全怪罪在了英语教育上,提出议案要求将英语教学清除出小学课堂。要想真正搞好语文教学,我们必须(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以民族文化来抵制外来文化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D .①④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21.某企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影响人的知识,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12分)
22.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依托,但过于偏爱和僵化传统“粤味”,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会使广东文化成不了大器,很难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大力革新岭南文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广东。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是什么?(6分) (2)请你就革新岭南文化提合理化建议。(12分)
《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 答题卷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21、 22、(1)
(2)
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答案
二、问答题
21、答案 (1)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自觉建设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增长知识和才干,焕发积极的精神状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目标。
(2)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凝聚下,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6分) (2)①在实践基础上对传统的岭南文化进行文化创新。(3分)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继承传统的岭南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3分) ③加强广东文化和国内其他地方文化及外国文化的交流,博采众长。(3分) ④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扩大文化视野,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岭南文化。(3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1.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唐山地震救援队”的助人为乐精神 ②观众观看广州亚运会开幕式 ③某公司生产劳保产品 ④一市民就省政府制定“十二五”规划征集意见时提出自己的建议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 .①②
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 .②③ B.②④ C.①③ D .①④
3.季羡林先生曾对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过:“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培育和谐文化,才能实现人内心的和谐。这说明( )
A .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4.春秋战国时社会经济发展比现在落后,但当时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被奉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设定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文化对社会生活方式有重大影响 D.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5.无数事实表明,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已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③
6.阅读文学作品、感受艺术之美、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或产生思想困惑、精神失落。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实现的 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参加各种文化活动都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如图是广州亚运会环境标志,笑脸、绿叶、地球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勃勃生机、欢乐和谐的世界。这表明( )
①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④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在现代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弱化。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了价值观在道德观念、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软力量”的渗透,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这启示我们要( )
A .进行国际间文化的渗透和交流 B.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C .学习西方价值观,促进文化的发展 D.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9.针对一些地方的电台和电视台节目出现的低俗化倾向,国家广电总局连续下发多项规定,叫停部分节目,取消一些栏目,还对一些娱乐选秀节目作出明确限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国家广电总局采取这种措施是因为( )
A .良好文化氛围主要是靠政府部门的规定来限制而形成的 B .娱乐选秀节目不利于弘扬、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D .文化低俗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表明( )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B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D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1.“数字图书馆”广泛建立使大量的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形态。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和“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已经启动。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C .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D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2.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A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 .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3.2011春节到来之际,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春节欢庆活动大潮迭起,中华民族这一传统节日正在异国他乡焕发异彩,春节文化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14.瑶族过赶鸟节,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青年们都穿着民族盛装,头扎彩帕,脚穿绣花鞋袜,撑青布洋伞,在山头上,或两男两女,或四男四女,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迷字歌,从日出唱到月亮升起,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告诉我们( )
A .瑶族青年男女自由交往
B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 .民族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D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5.在一个和谐的社会,全体人民不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学有所教”。“学有所教”的提法与我国古时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④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 .①②④
16.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
①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有利于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③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奠定精神根基 ④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 、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 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据此回答17~18题。
17.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18.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 ②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 .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 .②③
2010年“中法文化交流之春”从4月持续至6月,并由去年的6大类活动增加至12大类,一些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莅临武汉。据此回答19题。
19.“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贯彻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为此我们必须( )
①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③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④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A .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③④
20.2010年两会期间,“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缺失”成为两会争议的焦点,有的代表将语文教育的缺失,完全怪罪在了英语教育上,提出议案要求将英语教学清除出小学课堂。要想真正搞好语文教学,我们必须(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以民族文化来抵制外来文化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D .①④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21.某企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影响人的知识,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12分)
22.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依托,但过于偏爱和僵化传统“粤味”,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会使广东文化成不了大器,很难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大力革新岭南文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广东。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是什么?(6分) (2)请你就革新岭南文化提合理化建议。(12分)
《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 答题卷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21、 22、(1)
(2)
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答案
二、问答题
21、答案 (1)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自觉建设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增长知识和才干,焕发积极的精神状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目标。
(2)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凝聚下,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6分) (2)①在实践基础上对传统的岭南文化进行文化创新。(3分)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继承传统的岭南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3分) ③加强广东文化和国内其他地方文化及外国文化的交流,博采众长。(3分) ④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扩大文化视野,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岭南文化。(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