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特征及创新产出比较

第6期(2016年6月)中国科技论坛31 

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

特征及创新产出比较

季良玉1ꎬ李廉水1ꎬ2

(1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ꎬ江苏 南京 210096ꎻ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ꎬ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分析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成长性、结构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ꎬ比较三国在创新实力以及转化效益等创新产出方面的差异ꎬ结果显示: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成长前景良好ꎬ增长速度较快ꎻ实施错位竞争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与美德两国有较大差异ꎻ创新投入总量不断增长ꎬ转化效益显著提升ꎮ但与美德相比ꎬ存在创新投入强度偏低、创新实力较弱等问题ꎮ鉴于此ꎬ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应当借鉴美德经验ꎬ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创新效率ꎮ

关键词:高新技术制造业ꎻ发展特征ꎻ创新产出ꎻ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Comparisonof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ndInnovationOutputofHigh ̄techManufacturingIndustryAmongChinaꎬUSandGermany

JiLiangyu1ꎬLiLianshui1ꎬ2

(1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ꎬSoutheast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6ꎬChinaꎻ2 ChineseAcademyofManufacturingIndustryꎬ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ꎬNanjing210044ꎬChina)

Abstract:Itanalyzesthegrowthꎬstructuralandinnovativecharacteristicsofhigh ̄techmanufacturingꎬcomparesdifferencesofinnova ̄tionoutputintermsofinnovationstrengthandtheconversionbenefitintheUnitedStatesꎬGermanyandChina Theresultsfindthat:Chinesehigh ̄techmanufacturinghasgoodgrowthprospectsandfastergrowthꎻdislocationcompetitionmakestheinternalstructureofhigh ̄techindustrydifferenceswithUSandGermanyꎻInnovationinvestmentisgrowingꎬtheconversionefficiencyhassignificantlyim ̄proved Howeverꎬtherehaslowerinnovationinvestmentintensityandweakerinnovationstrengthissues InlightofthisꎬitproposesthatChinashouldlearndevelopmentexperiencesofUSandGermanyꎬpromoteindependentinnovationandimproveinnovationefficiencytodevelopChinesehigh ̄techmanufacturing

Keywords:High ̄techindustryꎻ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ꎻInnovationoutputꎻInnovationdriv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16)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13JBG004)ꎮ收稿日期:2015-10-27

作者简介:季良玉(1988-)ꎬ女ꎬ河南信阳人ꎬ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ꎻ研究方向:制造业发展ꎬ创新管理ꎮ

32 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6月)第6期

1 引言

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 0、中国制造2025等高新技术制造业计划相继推出ꎬ意味着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ꎮ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ꎬ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通常都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ꎬ而最能反映制造业能力和前景的当属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ꎮ高新技术制造业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市2 1 成长性特征

为保证可比性ꎬ以历年美国科学基金会报告«ScienceandEngineeringIndicators»为数据来源ꎬ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对比指标ꎬ中美德三国1997—2012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如图1所示

场竞争能力强弱的关键[1]ꎮ

国外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ꎮ早期主要考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ꎬ如人才、基础设施等对高科技企业选址的影响[2]ꎻ联邦和州政府的研发资助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优势的强化[3]等ꎮ目前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周期特点[4]、发展特征[5]ꎻ区域之间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差异[6]ꎻR&D投入密度与高技术产品生产能力[7]ꎻ创新模式[8]与创新效率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ꎮ中国学者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9]、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10]、发展政策[11]、产业竞争力[12]、创新模式[13]、创新效率[14]及影响因素等一系列问题ꎮ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对不同国家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特征和创新产出的比较ꎮ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研究中国、美国与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性特征、结构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ꎬ比较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创新产出ꎬ从而提出益于中国2 高新技术制造业高效发展的政策建议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特ꎮ

征分析

1991(ISIC ̄Rev 2001年3)OECD中的产业依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分类ꎬ根据13个成员3国

术产业的分类标准—1997年的平均ꎬ主要包括五类R&D经费强度确定出高新技: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ꎻ医药制造业ꎻ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ꎻ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ꎻ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ꎮ我们认为ꎬ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成长性特征、结构性特征、创新性特征ꎮ其中ꎬ成长性特征反映发展速度ꎬ结构性特征反映发展质量ꎬ创新性特征反映发展潜力ꎮ

图1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

加值(百万美元现价)

从图1可以看出ꎬ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远高于中国和德国ꎬ1997年为2484 32亿美元ꎬ在2012年达到4163 44亿美元ꎮ德国在1997年为

426 升ꎬ362012亿美元年达到ꎬ2008825 81年达到极大值亿美元ꎮ中国的高新技术ꎬ之后降中有产业工业增加值1997年为251 29亿美元ꎬ除2009年外ꎬ各年始终保持着增长的态势ꎬ2012年达到3649 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仅为美国的38亿美元ꎮ从绝对增长量看ꎬ1997年时10%ꎬ、中德国的60%ꎬ2012年时已达到美国的88%ꎬ并且是德国的4 4倍ꎮ从平均增长速度看ꎬ1997—2012年ꎬ三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ꎬ中国达到19 93%ꎬ德国为5 所以能从26%ꎬ美国仅为2003年起3 ꎬ64%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之ꎬ并反超德国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初始产出较小ꎬ上升空间较大ꎬ加之发达国家高新技术跨国公司的投资布局ꎬ使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很快ꎮ

为了进一步表现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态势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ꎬ绘制出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图ꎬ见图2ꎮ

图2显示ꎬ1997—2012年ꎬ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ꎮ总体说来ꎬ美国处于下降趋势ꎬ从1997年的32 56%下降到

第6期(2016年6月)中国科技论坛33 

的5 58%变化为2012年的5 41%ꎻ中国则处于上23 92%ꎮ1997年时ꎬ中国的占比不仅低于德国ꎬ更与美国相差悬殊ꎬ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ꎬ中国的占比反而远高于德国ꎬ而且几乎赶上美国ꎬ表现出强劲的成长态势ꎮ若以成长规模和所占份额进行比较ꎬ美国仍居于领先地位ꎬ中国呈赶超之势ꎬ德国受自身经济体量限制ꎬ无法与中美抗衡ꎮ但以成长速度来看ꎬ中国则遥遥领先ꎬ德国远低于中国但略高于美国

升态势ꎬ从1997年的3 29%上升到2012年的

年属于调整—回落期ꎻ2010—2012年属于波动—增长期ꎬ见图3

图2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世界

2 2 结构性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ꎬ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在本国制造业地位以及自身内部结构上ꎬ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ꎮ通过观察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本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ꎬ可以比较出三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本国制造业的重要程度ꎮ

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出一样ꎬ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同样高于中国和德国ꎬ除个1997别年份有所波动外年为18 85%ꎬꎬ2012基本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年达到22 19%ꎮ德国ꎬ

2012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从1997年的9 72%上升到1997年的于德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年为11 7 73%61%ꎬꎮ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在2012ꎬ年与美国的差距也在达到14 98%ꎬ高逐年变小ꎮ从波动趋势上看ꎬ美国1997—2000年属于下降—回升期ꎻ2000—2009年属于恢复—1997增长—期2000ꎻ2010年属—2012于持续年上属升于期回ꎬ落2000期ꎮ—2007德国年在属于调整—增长期ꎻ2008—2012年属于下降期ꎮ中国在1997—2006年属于上升期ꎻ2007—2009图3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本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ꎬ美国高新技术

2012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有较大提升ꎬ尽管在2011—

比水平年有所下降ꎮ而同期的德国占比在持续下降ꎬ但依然高于经济危机之前的占ꎬ中国的占比虽在下降之后略有回升ꎬ也仅能与经济危机前的占比水平持平甚至略低ꎮ中美德三国不同的

表现更显示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强势增长ꎮ这种增长固然与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ꎬ尖端的科学技术分不开ꎬ也与联邦政府的政策刺激有关ꎬ特别是美国政府倡导的“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ꎮ其目的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领域ꎬ而要鼓励采取以创新为中心、以高端为重点的战略ꎬ重建制造业竞争力ꎮ事实证明ꎬ美国的这一政策已颇见成效ꎮ

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内部产业构成比例上ꎬ中美德三国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ꎮ表1列示了2012年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中5个产业分别所占的比例ꎬ以及各产业占世界的份额既有相似点2012年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产业构成比例

ꎬ也有不同之处ꎮ美国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与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较高ꎬ两者比例合计达到61%以上ꎻ德国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与医药制造业占比较高ꎬ两者比例合计高达65%ꎻ中国则属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医药制造业ꎬ两者比例合计达到73%以上ꎮ可见ꎬ三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均有居于优势地位的产业ꎬ且优势产业互有重合ꎮ

34 

      国家行业      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

中国科技论坛

表1 2012年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产业构成比例(%)

占本国高新技术产业比例美国18 3414 405 8526 1735 24

德国14 9327 693 8816 0637 44

中国2 9127 0614 4746 129 45

美国42 9615 3721 1321 6643 16

(2016年6月)第6期

占世界该产业的比例

德国6 945 862 782 649 10

中国5 9625 3145 8333 4610 14

  资料来源:«ScienceandEngineeringIndicators»(2014)ꎮ

 标上 2012ꎬ表现迥异年三国ꎮ5美国的医疗个产业占世界该产业的比例指、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与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占世界的份额均达到43%左右ꎬ医药制造业所占份额最低ꎬ也达到15%以上ꎻ德国5个产业占世界的份额则均在10%以下ꎻ中国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所占份额达到46%左右ꎬ在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医药制造业产业上所占份额也表现不俗ꎬ以上3个行业所占份额均优于美国和德国ꎮ但是在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产业上占比最低ꎬ

不仅与美国相差悬殊ꎬ甚至低于德国ꎮ可见ꎬ中国并未直接与美国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进行竞争ꎬ而是重点发展美国相对弱势的产业ꎬ以中国与美国的技术实力来说ꎬ这种错位竞争战略对于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是适宜的ꎮ2 3 创新性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ꎬ故而对研发投入的要求较高ꎬ因此ꎬ一般用R&D列示了美国投入来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德国、中国2000—2013年高新技术

ꎮ图4产业R&D投入金额ꎮ

从图4可以看出ꎬ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远高于中国和德国ꎬ2000年已达到841亿美元ꎬ是德国的7倍、中国的13倍ꎬ到2011年达到1259除个别年亿美元份有ꎬ是德国的所减低外ꎬ8 美7倍国、高中新国技的术3 产8业倍的ꎮR&D率达到投入在3 7%12ꎮ年间增长了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418亿美元R&Dꎬ年均增长投入在2000152亿美元—2012ꎬ年变化较小年均增长率为ꎬ仅从2 1%118ꎬ亿美元增加到差距也在逐年增大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与美国的投入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ꎬ2000年时投入金额在三国中最小ꎬ仅为65亿美元ꎬ是美国的1/13ꎬ德国的

1快速增长/2左右ꎬꎬ但是在且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德国2006年时已略高于德国ꎬ2011ꎬ之后年时达到美国的1/4以上ꎬ2012年是德国的2 45倍ꎬ2000—2013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7 2%ꎮ图4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的R&D经费(亿美元)

除了从总量上比较三国的R&D投入外ꎬ从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上也可以比较三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见表2)ꎮ

表2显示ꎬ2009年ꎬ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R&D18%ꎬ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中国仅为6%ꎮ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中39%ꎬ德国为美国的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占比ꎬ均达到25%以上49%ꎮ德国同样是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占比最

以上ꎬ其余三个产业的比例也达到高ꎬ达到28%ꎬ其余产业的比例也达到13%以上ꎮ中国的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占比最高ꎬ为15%ꎬ其余产业的比例均在7%以下ꎮ由此可见ꎬ尽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在总量上与美国差距较小甚至已经超过德国ꎬ但是在结构比例上还是与两国有着巨大的差距ꎮ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仅为德国的1/3、美国的1/6ꎮ

第6期(2016年6月)中国科技论坛

表2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

35 

 国别(年份)中国(2007)美国(2009)德国(2007)

高新技术产业

6 0139 0718 05

飞机和航天器

制造业

15 3949 2327 88

医药制造业

4 6649 3719 84

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

3 8729 2215 41

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6 7836 8520 15

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

6 2825 6713

11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ꎮ

  无论是从成长性还是创新性来看ꎬ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ꎮ中国尽管在成长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所授予的专利数显示ꎬ美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生物与性方面优于德国ꎬ但是在创新方面ꎬ尤其是创新投入强度上仍然与德国存在差距ꎮ同时三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ꎬ优势产业各有3 侧重ꎮ

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创新产出比较

在比较了中国、美国、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特别是创新投入之后ꎬ选择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两个指标来考察三国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创新产出ꎮ其中ꎬ专利授权量反映创新实力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反映转化效益ꎮ3 1 专利授权量比较

以“三方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显示(见图5)ꎬ美国在2000—2012年间ꎬ“三方专利”授权数远高于中国和德国ꎮ以2012年的数据来看ꎬ分别是中国和德国的7 4倍、2 5倍左右ꎮ不过美国和德国在2005年以后的三方专利授权数均有缓慢下降的趋势ꎬ而中国的三方专利授权数则在不断上升ꎮ可能的原因是研发投入加大时ꎬ创新产出可以快速增长ꎬ但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ꎬ创新产出并不能同比例增长ꎬ因为创新更加困难ꎬ所需要的资金量也可能更大ꎮ

图5 中美德三国三方专利授权量(件)

制药技术、自动化和控制技术、测量与仪器技术等领域的专利数均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ꎮ德国尽管与美国差距较大ꎬ但也远优于中国ꎮ2012年时ꎬ美国在上述4个领域的专利授权量均是中国的20倍以上ꎬ特别是生物与制药技术专利ꎬ达到中国的48倍ꎮ德国的生物与制药、测量与仪器的专利授权量也是中国的5倍左右ꎮ中国与美国、德国的技术差距可见一斑ꎮ

3 2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比较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ꎬ2004—2013年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表现优于美国和德国ꎬ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值为1630亿美元ꎬ高于德国而略低于美国ꎬ201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值已达到5600亿美元ꎮ从纵向看ꎬ是2004年时中国的3 4倍ꎻ从横向看ꎬ则是美国的3 8倍、德国的3 9倍ꎮ单就出口数量上看ꎬ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ꎬ但产品大多“质次价廉、效益不高”ꎬ不及美德产品“品质优秀、利润丰厚”ꎮ周松兰[15]对中日韩三国技术密集产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时发现ꎬ中国大多数技术密集产品制造业的出口依赖于在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ꎬ加工贸易成为中国技术密集产品制造业出口的主要方式ꎮ这意味着ꎬ尽管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量上超越美国和德国ꎬ但实际上属于中国自主创新或是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不多ꎮ因此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ꎬ已成为提高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ꎮ

从图6可以看出ꎬ德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值占制造业出口百分比在2004—2013年远低于中国和美国ꎬ但是与中美两国的差距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变化ꎮ2008年之前ꎬ德国与中美两国的比例差距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降低的趋势ꎬ但是2008年后ꎬ这一差距则逐渐变小ꎬ在2013年时ꎬ尽管

与中国的差距仍比较大ꎬ但是已十分接近美国的占比ꎮ从总的趋势看ꎬ中国与美国的占比都在下降ꎬ但是两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ꎬ占比变化也表现出明显地阶段性ꎮ在2004—2008年间ꎬ中国与美国的占比几乎持平ꎬ但是2008年后ꎬ两者分化的趋势明显ꎬ美国的占比大幅下降ꎬ使得两国的占比差距不断扩大ꎮ在2004年时ꎬ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比达到1/3ꎬ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ꎬ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比则为1/5~1/6ꎬ这种大幅下降可能与其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ꎬ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ꎮ一是研发投入不足ꎮ不但在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上低于美国ꎬ在高新技术制造业R&D投入强度上更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ꎮ二是创新效率较低ꎮR&D投入在总量上超过德国ꎬ但是三方专利授权数却远低于德国ꎮ美国的研发投入为中国的3~4倍ꎬ但三方专利授权数却是中国的7倍多ꎬ反映出中国在创新产出能力上逊于美国和德国ꎮ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ꎬ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ꎬ对积极创新的高新技术有关ꎮ美国跨国公司多采用国际部的组织结构ꎬ使得国外子公司依赖于美国国内的各产品部ꎬ即关键的零部件仍由母公司提供ꎮ“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出现部分“回流”ꎬ所以母公司的出口数量下降ꎮ同时“回流”也造成中国加工再出口类型的产业出口减少ꎬ使得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比均有所下降

图6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值占制造业出口百分比

4 结论及启示

(1)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ꎬ有巨大发展潜力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尽管在总产出上与美国尚存差距ꎬ但差距在逐年缩小ꎬ且已经超越德国ꎬ已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ꎮ不仅是产出上以及出口上的贡献ꎬ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制造业的先进技术水平ꎬ对提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重要作用ꎮ巨大的市场容量ꎬ完备的产业体系ꎬ稳定的发展环境ꎬ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力资源等优势使得中国仍为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之一ꎮ

(2)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ꎬ亟需创新驱动提升ꎮ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

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融资支持ꎻ另一方面需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等加强合作ꎮ

(3)中国应当学习借鉴美德发展经验ꎬ推进中国制造自主创新ꎮ美国2012年的«致总统关于塑造先进制造业国家优势的报告»中指出ꎬ国家的研究和创新生态系统高度依赖于制造业基地ꎬ关键要识别对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先进制造业技术ꎮ其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ꎬ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ꎬ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ꎬ涵盖航空、交通、医疗等工业领域ꎬ注重网络、大数据等对工业领域的颠覆ꎮ德国则于2013年发布了“工业4 0”标准化路线图ꎬ意图在制造领域实现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ꎮ美德等发达国家一方面强化新兴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ꎬ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ꎮ这固然会对中国的产

业赶超形成抑制ꎬ但同时也为中国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布局提供了方向ꎮ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尚弱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ꎬ不妨先通过集成创新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ꎬ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ꎬ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ꎬ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ꎮ

目前ꎬ中国对制造业的重视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ꎬ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ꎬ意味着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已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成为重大现实问题ꎮ其核心观点就在于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ꎬ而在这些方面ꎬ高新技术产业要一马当先ꎬ因为这既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ꎬ也是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竞争的关键ꎮ

(下转第42页)

要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技术和知识流转机制ꎬ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国外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ꎬ以期为实现技术创新绩效改善与贸易自由化水平提升的“双赢”创造有利条

件ꎮ第四ꎬ促进工业部门技术创新绩效提升ꎬ还需要在加强环境规制ꎬ继续推进市场化进程ꎬ提升行业中大企业比重ꎬ提高外资利用水平ꎬ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上下功夫ꎮ

参考文献:

[1]GOLDBERGPinelopiKꎬAMITKhandelwalꎬNINAPavcnikꎬPETIATopalova Importedinterrmediateinputsanddomesticproduct[2]LILEEVAAꎬTREFLERD Doesimprovedmarketaccessraiseplant ̄levelproductivity[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ꎬ2010ꎬ[3]CORDENMaxW Thetheoryofprotection[M].OxfordꎬEngland:UniversityPressꎬ1971

[4]WOODA Howtradehurtunskilledworkers[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ꎬ1995(9):57-80

[5]王然ꎬ燕波ꎬ邓伟根 FDI对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ꎬ2010(11):[6]赵文军ꎬ于津平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ꎬ2012

(8):18-31.

[7]沈能 环境效率、行业异质性与最优规制强度———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非线性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ꎬ2012(3):[8]郭熙保ꎬ罗知 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与减轻贫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ꎬ2008(2):15-24.

56-68.16-25.125(3)

growth:evidencefromindia[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ꎬ2010ꎬ125(4):1727-1767

(上接第36页)

(责任编辑 刘传忠)

参考文献:

[1]李廉水 经济全球化与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J].南京社会科学ꎬ2001(S2):156-159

[2]GOTTLIEBPD Amenitiesasaneconomicdevelopmenttool:isthereenoughevidence[J].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ꎬ1994

(8):270-285

[3]DEVOLRC America shigh ̄techeconomygrowthꎬdevelopmentꎬandrisksformetropolitanareas[R].MilkenInstituteꎬLosAngelesꎬ[4]FURMANJLꎬPORTERMEꎬSTERNS Thedeterminantsofnationalinnovativecapacity[J].Researchpolicyꎬ2002ꎬ31(6):899-933 [5]SRHOLECM High ̄techexportsfromdevelopingcountries:asymptomoftechnologyspurtsorstatisticalillusion?[J].Reviewof[6]RABBRAꎬKOTAMRAJUP Theefficiencyofthehigh ̄techeconomy:Conventionaldevelopmentindexesversusaperformancein ̄[7]KARAHANÖ IntensityofbusinessenterpriseR&DexpenditureandHigh ̄techspecificationineuropeanmanufacturingsector[J].[8]KEUUPMMꎬGASSMANNO Determinantsandarchetypeusersofopeninnovation[J].R&DManagementꎬ2009ꎬ39(4):[9]邓天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软科学ꎬ1998(12):54-59 [10]李阳ꎬ李晓东ꎬ张霞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经济管理ꎬ2005(09):76-78

[11]高天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创新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5(01):15-19 [12]徐传谌ꎬ周渤 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J].求是学刊ꎬ2014(03):79-83

[13]杨忠泰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ꎬ2012(02):12-16 [14]胡振华ꎬ杨琼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ꎬ2015(02):32-35

[15]周松兰 中日韩技术密集产品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基于RCA计量下品目群分类的新视角[J].亚太经济ꎬ2008(04):

67-73 331-341

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ꎬ2015ꎬ195(3):806-813 dex[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ꎬ2006ꎬ46(3):545-562.worldeconomicsꎬ2007ꎬ143(2):227-255.CAꎬ1999

(责任编辑 刘传忠)

第6期(2016年6月)中国科技论坛31 

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

特征及创新产出比较

季良玉1ꎬ李廉水1ꎬ2

(1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ꎬ江苏 南京 210096ꎻ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ꎬ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分析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成长性、结构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ꎬ比较三国在创新实力以及转化效益等创新产出方面的差异ꎬ结果显示: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成长前景良好ꎬ增长速度较快ꎻ实施错位竞争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与美德两国有较大差异ꎻ创新投入总量不断增长ꎬ转化效益显著提升ꎮ但与美德相比ꎬ存在创新投入强度偏低、创新实力较弱等问题ꎮ鉴于此ꎬ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应当借鉴美德经验ꎬ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创新效率ꎮ

关键词:高新技术制造业ꎻ发展特征ꎻ创新产出ꎻ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Comparisonof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ndInnovationOutputofHigh ̄techManufacturingIndustryAmongChinaꎬUSandGermany

JiLiangyu1ꎬLiLianshui1ꎬ2

(1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ꎬSoutheast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6ꎬChinaꎻ2 ChineseAcademyofManufacturingIndustryꎬ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ꎬNanjing210044ꎬChina)

Abstract:Itanalyzesthegrowthꎬstructuralandinnovativecharacteristicsofhigh ̄techmanufacturingꎬcomparesdifferencesofinnova ̄tionoutputintermsofinnovationstrengthandtheconversionbenefitintheUnitedStatesꎬGermanyandChina Theresultsfindthat:Chinesehigh ̄techmanufacturinghasgoodgrowthprospectsandfastergrowthꎻdislocationcompetitionmakestheinternalstructureofhigh ̄techindustrydifferenceswithUSandGermanyꎻInnovationinvestmentisgrowingꎬtheconversionefficiencyhassignificantlyim ̄proved Howeverꎬtherehaslowerinnovationinvestmentintensityandweakerinnovationstrengthissues InlightofthisꎬitproposesthatChinashouldlearndevelopmentexperiencesofUSandGermanyꎬpromoteindependentinnovationandimproveinnovationefficiencytodevelopChinesehigh ̄techmanufacturing

Keywords:High ̄techindustryꎻ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ꎻInnovationoutputꎻInnovationdriv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16)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13JBG004)ꎮ收稿日期:2015-10-27

作者简介:季良玉(1988-)ꎬ女ꎬ河南信阳人ꎬ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ꎻ研究方向:制造业发展ꎬ创新管理ꎮ

32 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6月)第6期

1 引言

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 0、中国制造2025等高新技术制造业计划相继推出ꎬ意味着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ꎮ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ꎬ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通常都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ꎬ而最能反映制造业能力和前景的当属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ꎮ高新技术制造业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市2 1 成长性特征

为保证可比性ꎬ以历年美国科学基金会报告«ScienceandEngineeringIndicators»为数据来源ꎬ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对比指标ꎬ中美德三国1997—2012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如图1所示

场竞争能力强弱的关键[1]ꎮ

国外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ꎮ早期主要考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ꎬ如人才、基础设施等对高科技企业选址的影响[2]ꎻ联邦和州政府的研发资助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优势的强化[3]等ꎮ目前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周期特点[4]、发展特征[5]ꎻ区域之间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差异[6]ꎻR&D投入密度与高技术产品生产能力[7]ꎻ创新模式[8]与创新效率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ꎮ中国学者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9]、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10]、发展政策[11]、产业竞争力[12]、创新模式[13]、创新效率[14]及影响因素等一系列问题ꎮ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对不同国家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特征和创新产出的比较ꎮ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研究中国、美国与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性特征、结构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ꎬ比较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创新产出ꎬ从而提出益于中国2 高新技术制造业高效发展的政策建议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特ꎮ

征分析

1991(ISIC ̄Rev 2001年3)OECD中的产业依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分类ꎬ根据13个成员3国

术产业的分类标准—1997年的平均ꎬ主要包括五类R&D经费强度确定出高新技: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ꎻ医药制造业ꎻ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ꎻ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ꎻ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ꎮ我们认为ꎬ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成长性特征、结构性特征、创新性特征ꎮ其中ꎬ成长性特征反映发展速度ꎬ结构性特征反映发展质量ꎬ创新性特征反映发展潜力ꎮ

图1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

加值(百万美元现价)

从图1可以看出ꎬ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远高于中国和德国ꎬ1997年为2484 32亿美元ꎬ在2012年达到4163 44亿美元ꎮ德国在1997年为

426 升ꎬ362012亿美元年达到ꎬ2008825 81年达到极大值亿美元ꎮ中国的高新技术ꎬ之后降中有产业工业增加值1997年为251 29亿美元ꎬ除2009年外ꎬ各年始终保持着增长的态势ꎬ2012年达到3649 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仅为美国的38亿美元ꎮ从绝对增长量看ꎬ1997年时10%ꎬ、中德国的60%ꎬ2012年时已达到美国的88%ꎬ并且是德国的4 4倍ꎮ从平均增长速度看ꎬ1997—2012年ꎬ三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ꎬ中国达到19 93%ꎬ德国为5 所以能从26%ꎬ美国仅为2003年起3 ꎬ64%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之ꎬ并反超德国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初始产出较小ꎬ上升空间较大ꎬ加之发达国家高新技术跨国公司的投资布局ꎬ使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很快ꎮ

为了进一步表现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态势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ꎬ绘制出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图ꎬ见图2ꎮ

图2显示ꎬ1997—2012年ꎬ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ꎮ总体说来ꎬ美国处于下降趋势ꎬ从1997年的32 56%下降到

第6期(2016年6月)中国科技论坛33 

的5 58%变化为2012年的5 41%ꎻ中国则处于上23 92%ꎮ1997年时ꎬ中国的占比不仅低于德国ꎬ更与美国相差悬殊ꎬ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ꎬ中国的占比反而远高于德国ꎬ而且几乎赶上美国ꎬ表现出强劲的成长态势ꎮ若以成长规模和所占份额进行比较ꎬ美国仍居于领先地位ꎬ中国呈赶超之势ꎬ德国受自身经济体量限制ꎬ无法与中美抗衡ꎮ但以成长速度来看ꎬ中国则遥遥领先ꎬ德国远低于中国但略高于美国

升态势ꎬ从1997年的3 29%上升到2012年的

年属于调整—回落期ꎻ2010—2012年属于波动—增长期ꎬ见图3

图2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世界

2 2 结构性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ꎬ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在本国制造业地位以及自身内部结构上ꎬ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ꎮ通过观察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本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ꎬ可以比较出三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本国制造业的重要程度ꎮ

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出一样ꎬ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同样高于中国和德国ꎬ除个1997别年份有所波动外年为18 85%ꎬꎬ2012基本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年达到22 19%ꎮ德国ꎬ

2012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从1997年的9 72%上升到1997年的于德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年为11 7 73%61%ꎬꎮ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在2012ꎬ年与美国的差距也在达到14 98%ꎬ高逐年变小ꎮ从波动趋势上看ꎬ美国1997—2000年属于下降—回升期ꎻ2000—2009年属于恢复—1997增长—期2000ꎻ2010年属—2012于持续年上属升于期回ꎬ落2000期ꎮ—2007德国年在属于调整—增长期ꎻ2008—2012年属于下降期ꎮ中国在1997—2006年属于上升期ꎻ2007—2009图3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本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ꎬ美国高新技术

2012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有较大提升ꎬ尽管在2011—

比水平年有所下降ꎮ而同期的德国占比在持续下降ꎬ但依然高于经济危机之前的占ꎬ中国的占比虽在下降之后略有回升ꎬ也仅能与经济危机前的占比水平持平甚至略低ꎮ中美德三国不同的

表现更显示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强势增长ꎮ这种增长固然与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ꎬ尖端的科学技术分不开ꎬ也与联邦政府的政策刺激有关ꎬ特别是美国政府倡导的“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ꎮ其目的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领域ꎬ而要鼓励采取以创新为中心、以高端为重点的战略ꎬ重建制造业竞争力ꎮ事实证明ꎬ美国的这一政策已颇见成效ꎮ

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内部产业构成比例上ꎬ中美德三国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ꎮ表1列示了2012年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中5个产业分别所占的比例ꎬ以及各产业占世界的份额既有相似点2012年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产业构成比例

ꎬ也有不同之处ꎮ美国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与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较高ꎬ两者比例合计达到61%以上ꎻ德国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与医药制造业占比较高ꎬ两者比例合计高达65%ꎻ中国则属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医药制造业ꎬ两者比例合计达到73%以上ꎮ可见ꎬ三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均有居于优势地位的产业ꎬ且优势产业互有重合ꎮ

34 

      国家行业      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

中国科技论坛

表1 2012年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产业构成比例(%)

占本国高新技术产业比例美国18 3414 405 8526 1735 24

德国14 9327 693 8816 0637 44

中国2 9127 0614 4746 129 45

美国42 9615 3721 1321 6643 16

(2016年6月)第6期

占世界该产业的比例

德国6 945 862 782 649 10

中国5 9625 3145 8333 4610 14

  资料来源:«ScienceandEngineeringIndicators»(2014)ꎮ

 标上 2012ꎬ表现迥异年三国ꎮ5美国的医疗个产业占世界该产业的比例指、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与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占世界的份额均达到43%左右ꎬ医药制造业所占份额最低ꎬ也达到15%以上ꎻ德国5个产业占世界的份额则均在10%以下ꎻ中国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所占份额达到46%左右ꎬ在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医药制造业产业上所占份额也表现不俗ꎬ以上3个行业所占份额均优于美国和德国ꎮ但是在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产业上占比最低ꎬ

不仅与美国相差悬殊ꎬ甚至低于德国ꎮ可见ꎬ中国并未直接与美国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进行竞争ꎬ而是重点发展美国相对弱势的产业ꎬ以中国与美国的技术实力来说ꎬ这种错位竞争战略对于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是适宜的ꎮ2 3 创新性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ꎬ故而对研发投入的要求较高ꎬ因此ꎬ一般用R&D列示了美国投入来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德国、中国2000—2013年高新技术

ꎮ图4产业R&D投入金额ꎮ

从图4可以看出ꎬ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远高于中国和德国ꎬ2000年已达到841亿美元ꎬ是德国的7倍、中国的13倍ꎬ到2011年达到1259除个别年亿美元份有ꎬ是德国的所减低外ꎬ8 美7倍国、高中新国技的术3 产8业倍的ꎮR&D率达到投入在3 7%12ꎮ年间增长了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418亿美元R&Dꎬ年均增长投入在2000152亿美元—2012ꎬ年变化较小年均增长率为ꎬ仅从2 1%118ꎬ亿美元增加到差距也在逐年增大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与美国的投入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ꎬ2000年时投入金额在三国中最小ꎬ仅为65亿美元ꎬ是美国的1/13ꎬ德国的

1快速增长/2左右ꎬꎬ但是在且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德国2006年时已略高于德国ꎬ2011ꎬ之后年时达到美国的1/4以上ꎬ2012年是德国的2 45倍ꎬ2000—2013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7 2%ꎮ图4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的R&D经费(亿美元)

除了从总量上比较三国的R&D投入外ꎬ从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上也可以比较三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见表2)ꎮ

表2显示ꎬ2009年ꎬ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R&D18%ꎬ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中国仅为6%ꎮ三国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中39%ꎬ德国为美国的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占比ꎬ均达到25%以上49%ꎮ德国同样是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占比最

以上ꎬ其余三个产业的比例也达到高ꎬ达到28%ꎬ其余产业的比例也达到13%以上ꎮ中国的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占比最高ꎬ为15%ꎬ其余产业的比例均在7%以下ꎮ由此可见ꎬ尽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在总量上与美国差距较小甚至已经超过德国ꎬ但是在结构比例上还是与两国有着巨大的差距ꎮ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仅为德国的1/3、美国的1/6ꎮ

第6期(2016年6月)中国科技论坛

表2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

35 

 国别(年份)中国(2007)美国(2009)德国(2007)

高新技术产业

6 0139 0718 05

飞机和航天器

制造业

15 3949 2327 88

医药制造业

4 6649 3719 84

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

3 8729 2215 41

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6 7836 8520 15

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

6 2825 6713

11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ꎮ

  无论是从成长性还是创新性来看ꎬ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ꎮ中国尽管在成长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所授予的专利数显示ꎬ美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生物与性方面优于德国ꎬ但是在创新方面ꎬ尤其是创新投入强度上仍然与德国存在差距ꎮ同时三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ꎬ优势产业各有3 侧重ꎮ

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创新产出比较

在比较了中国、美国、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特别是创新投入之后ꎬ选择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两个指标来考察三国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创新产出ꎮ其中ꎬ专利授权量反映创新实力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反映转化效益ꎮ3 1 专利授权量比较

以“三方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显示(见图5)ꎬ美国在2000—2012年间ꎬ“三方专利”授权数远高于中国和德国ꎮ以2012年的数据来看ꎬ分别是中国和德国的7 4倍、2 5倍左右ꎮ不过美国和德国在2005年以后的三方专利授权数均有缓慢下降的趋势ꎬ而中国的三方专利授权数则在不断上升ꎮ可能的原因是研发投入加大时ꎬ创新产出可以快速增长ꎬ但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ꎬ创新产出并不能同比例增长ꎬ因为创新更加困难ꎬ所需要的资金量也可能更大ꎮ

图5 中美德三国三方专利授权量(件)

制药技术、自动化和控制技术、测量与仪器技术等领域的专利数均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ꎮ德国尽管与美国差距较大ꎬ但也远优于中国ꎮ2012年时ꎬ美国在上述4个领域的专利授权量均是中国的20倍以上ꎬ特别是生物与制药技术专利ꎬ达到中国的48倍ꎮ德国的生物与制药、测量与仪器的专利授权量也是中国的5倍左右ꎮ中国与美国、德国的技术差距可见一斑ꎮ

3 2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比较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ꎬ2004—2013年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表现优于美国和德国ꎬ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值为1630亿美元ꎬ高于德国而略低于美国ꎬ201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值已达到5600亿美元ꎮ从纵向看ꎬ是2004年时中国的3 4倍ꎻ从横向看ꎬ则是美国的3 8倍、德国的3 9倍ꎮ单就出口数量上看ꎬ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ꎬ但产品大多“质次价廉、效益不高”ꎬ不及美德产品“品质优秀、利润丰厚”ꎮ周松兰[15]对中日韩三国技术密集产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时发现ꎬ中国大多数技术密集产品制造业的出口依赖于在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ꎬ加工贸易成为中国技术密集产品制造业出口的主要方式ꎮ这意味着ꎬ尽管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量上超越美国和德国ꎬ但实际上属于中国自主创新或是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不多ꎮ因此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ꎬ已成为提高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ꎮ

从图6可以看出ꎬ德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值占制造业出口百分比在2004—2013年远低于中国和美国ꎬ但是与中美两国的差距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变化ꎮ2008年之前ꎬ德国与中美两国的比例差距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降低的趋势ꎬ但是2008年后ꎬ这一差距则逐渐变小ꎬ在2013年时ꎬ尽管

与中国的差距仍比较大ꎬ但是已十分接近美国的占比ꎮ从总的趋势看ꎬ中国与美国的占比都在下降ꎬ但是两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ꎬ占比变化也表现出明显地阶段性ꎮ在2004—2008年间ꎬ中国与美国的占比几乎持平ꎬ但是2008年后ꎬ两者分化的趋势明显ꎬ美国的占比大幅下降ꎬ使得两国的占比差距不断扩大ꎮ在2004年时ꎬ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比达到1/3ꎬ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ꎬ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比则为1/5~1/6ꎬ这种大幅下降可能与其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ꎬ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ꎮ一是研发投入不足ꎮ不但在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上低于美国ꎬ在高新技术制造业R&D投入强度上更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ꎮ二是创新效率较低ꎮR&D投入在总量上超过德国ꎬ但是三方专利授权数却远低于德国ꎮ美国的研发投入为中国的3~4倍ꎬ但三方专利授权数却是中国的7倍多ꎬ反映出中国在创新产出能力上逊于美国和德国ꎮ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ꎬ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ꎬ对积极创新的高新技术有关ꎮ美国跨国公司多采用国际部的组织结构ꎬ使得国外子公司依赖于美国国内的各产品部ꎬ即关键的零部件仍由母公司提供ꎮ“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出现部分“回流”ꎬ所以母公司的出口数量下降ꎮ同时“回流”也造成中国加工再出口类型的产业出口减少ꎬ使得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比均有所下降

图6 中美德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值占制造业出口百分比

4 结论及启示

(1)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ꎬ有巨大发展潜力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尽管在总产出上与美国尚存差距ꎬ但差距在逐年缩小ꎬ且已经超越德国ꎬ已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ꎮ不仅是产出上以及出口上的贡献ꎬ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制造业的先进技术水平ꎬ对提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重要作用ꎮ巨大的市场容量ꎬ完备的产业体系ꎬ稳定的发展环境ꎬ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力资源等优势使得中国仍为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之一ꎮ

(2)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ꎬ亟需创新驱动提升ꎮ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

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融资支持ꎻ另一方面需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等加强合作ꎮ

(3)中国应当学习借鉴美德发展经验ꎬ推进中国制造自主创新ꎮ美国2012年的«致总统关于塑造先进制造业国家优势的报告»中指出ꎬ国家的研究和创新生态系统高度依赖于制造业基地ꎬ关键要识别对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先进制造业技术ꎮ其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ꎬ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ꎬ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ꎬ涵盖航空、交通、医疗等工业领域ꎬ注重网络、大数据等对工业领域的颠覆ꎮ德国则于2013年发布了“工业4 0”标准化路线图ꎬ意图在制造领域实现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ꎮ美德等发达国家一方面强化新兴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ꎬ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ꎮ这固然会对中国的产

业赶超形成抑制ꎬ但同时也为中国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布局提供了方向ꎮ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尚弱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ꎬ不妨先通过集成创新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ꎬ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ꎬ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ꎬ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ꎮ

目前ꎬ中国对制造业的重视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ꎬ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ꎬ意味着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已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成为重大现实问题ꎮ其核心观点就在于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ꎬ而在这些方面ꎬ高新技术产业要一马当先ꎬ因为这既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ꎬ也是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竞争的关键ꎮ

(下转第42页)

要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技术和知识流转机制ꎬ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国外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ꎬ以期为实现技术创新绩效改善与贸易自由化水平提升的“双赢”创造有利条

件ꎮ第四ꎬ促进工业部门技术创新绩效提升ꎬ还需要在加强环境规制ꎬ继续推进市场化进程ꎬ提升行业中大企业比重ꎬ提高外资利用水平ꎬ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上下功夫ꎮ

参考文献:

[1]GOLDBERGPinelopiKꎬAMITKhandelwalꎬNINAPavcnikꎬPETIATopalova Importedinterrmediateinputsanddomesticproduct[2]LILEEVAAꎬTREFLERD Doesimprovedmarketaccessraiseplant ̄levelproductivity[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ꎬ2010ꎬ[3]CORDENMaxW Thetheoryofprotection[M].OxfordꎬEngland:UniversityPressꎬ1971

[4]WOODA Howtradehurtunskilledworkers[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ꎬ1995(9):57-80

[5]王然ꎬ燕波ꎬ邓伟根 FDI对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ꎬ2010(11):[6]赵文军ꎬ于津平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ꎬ2012

(8):18-31.

[7]沈能 环境效率、行业异质性与最优规制强度———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非线性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ꎬ2012(3):[8]郭熙保ꎬ罗知 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与减轻贫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ꎬ2008(2):15-24.

56-68.16-25.125(3)

growth:evidencefromindia[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ꎬ2010ꎬ125(4):1727-1767

(上接第36页)

(责任编辑 刘传忠)

参考文献:

[1]李廉水 经济全球化与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J].南京社会科学ꎬ2001(S2):156-159

[2]GOTTLIEBPD Amenitiesasaneconomicdevelopmenttool:isthereenoughevidence[J].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ꎬ1994

(8):270-285

[3]DEVOLRC America shigh ̄techeconomygrowthꎬdevelopmentꎬandrisksformetropolitanareas[R].MilkenInstituteꎬLosAngelesꎬ[4]FURMANJLꎬPORTERMEꎬSTERNS Thedeterminantsofnationalinnovativecapacity[J].Researchpolicyꎬ2002ꎬ31(6):899-933 [5]SRHOLECM High ̄techexportsfromdevelopingcountries:asymptomoftechnologyspurtsorstatisticalillusion?[J].Reviewof[6]RABBRAꎬKOTAMRAJUP Theefficiencyofthehigh ̄techeconomy:Conventionaldevelopmentindexesversusaperformancein ̄[7]KARAHANÖ IntensityofbusinessenterpriseR&DexpenditureandHigh ̄techspecificationineuropeanmanufacturingsector[J].[8]KEUUPMMꎬGASSMANNO Determinantsandarchetypeusersofopeninnovation[J].R&DManagementꎬ2009ꎬ39(4):[9]邓天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软科学ꎬ1998(12):54-59 [10]李阳ꎬ李晓东ꎬ张霞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经济管理ꎬ2005(09):76-78

[11]高天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创新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5(01):15-19 [12]徐传谌ꎬ周渤 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J].求是学刊ꎬ2014(03):79-83

[13]杨忠泰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ꎬ2012(02):12-16 [14]胡振华ꎬ杨琼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ꎬ2015(02):32-35

[15]周松兰 中日韩技术密集产品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基于RCA计量下品目群分类的新视角[J].亚太经济ꎬ2008(04):

67-73 331-341

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ꎬ2015ꎬ195(3):806-813 dex[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ꎬ2006ꎬ46(3):545-562.worldeconomicsꎬ2007ꎬ143(2):227-255.CAꎬ1999

(责任编辑 刘传忠)


相关文章

  • 中美关系与大国政治期末论文
  • 中美制造业对比 关键词:中国.美国.制造业 导言: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的所有30个行 ...查看


  • 中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比较
  • 中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比较 摘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进出口国.中国服务贸易近些年来进步迅速,但其整体水平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限.鉴于此,文章依据1997.2002和2005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探究中美两国关 ...查看


  • 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的要素收益分析
  • 作者:范云芳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中图分类号:F752.7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17(2009)05-0020-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实施了从点到面渐进式对外开放战略,要素配置 ...查看


  • 国际贸易问题2011
  •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在考虑了当地人力资本对能源使用技术的吸收作用以后,我们发现,整个群 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即人力资本对外资先进能源使用技术吸收并不显著,而当考 虑不同教育背景群体的吸收能力时,却发现初中和高中教育水平人群的吸收能力 比较 ...查看


  • 2015本科开题报告
  • 2015本科开题报告 本科开题报告(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任何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艺术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热点.但是 ...查看


  • Chapter2自由贸易理论1
  • 第一章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与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1.出口,进口,过境 2.直接,间接,转口 3.有形,无形 4.自由结汇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 5.一般贸易,加工 ...查看


  • 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作者:魏守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2008年05期 一.引言 根据Furman等人(2002)的界定,国家创新能力用来衡量一个国家长期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的高低.国家创新能力不仅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查看


  • 2017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2017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对外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1.XX 省(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金砖X 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实证)分析 3.美(欧.日.韩)对外贸 ...查看


  • 文献综述:低碳经济
  • 中国经济的碳排放状况及发展低碳经济的综述 沈祎蕾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将我国的碳排放存在的问题归结为:结构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出口贸易三大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