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尼泊尔旅游文献研究综述

中国与尼泊尔旅游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 中国与尼泊尔保持了良好政治关系, 经济和文化活动往来也逐渐趋于频繁, 这无疑有利于两国之间旅游合作的开展。除此之外, 中国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 还具有优越的地缘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 丰富而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等多种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中国应该充分考虑这些优势和不利因素, 采取各种相应措施, 以加强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国旅游业, 乃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 尼泊尔 旅游 合作

一、中尼旅游合作优越的现实基础

(一) 优越的地缘条件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与我国山水相连, 是古代亚洲的交通要道, 也是商旅和朝圣者来往印度和中国的必经之地。在中国西藏与南亚之间的高原、大山中, 有许多可以通行的山口与河谷, 形成了西藏通往南亚地区的自然通道。据统计, 西藏有通往南亚国家的通道312条, 其中, 通往尼泊尔的有184条。在这些通道地区形成了许多传统的边贸市场、口岸和边贸点。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互辟边境贸易的主要有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樟木、普兰、吉隆和日屋等5个边境口岸, 这些口岸从西藏自治区辐射到内地省区, 成为中国面向尼泊尔的窗口。①近年来, 随着青藏铁路通车、中尼公路大规模道路改造工程的完工以及中国与尼泊尔增开新航运线, 均为中国通向尼泊尔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 为进一步实现中国与尼泊尔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 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有着上千年交往的悠久历史, 在交往过程中, 佛教成了两国人民紧密的联系纽带。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 。唐朝时, 尼泊尔公主尺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 并修建了大昭寺。元朝时, 尼著名工艺家阿尼哥曾来华监造北京白塔寺。传说中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是来自中国的高僧文殊菩萨在这片谷地上修建的城池。除了宗教上的联系之外, 中国和尼泊尔之间还存在着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 是中国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 主要路线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保山、大理、丽江, 经迪庆及西藏的昌都、拉萨等地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出发, 经凉山, 交汇云南丽江, 再经迪庆、西藏等地后, 进入尼泊尔。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源远流长的经贸往来, 为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三) 丰富且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

在中国与尼泊尔长达1, 414公里边界上,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罕见的自然景观。边界地区不同地段的气候及地形条件差别很大, 既有海拔8, 000米以上的高山———世界14座8,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8座在尼泊尔, 也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丛林。从海拔8, 000多米 的高山到低于海平面的河谷等多种地形, 地貌景观与植物分布极具变化, 使尼泊尔成为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这里集中了全球4. 2%的蝴蝶种类, 2. 7%的花卉品种, 2. 2%的淡水鱼种类, 9. 3%的鸟类种类, 4. 5%的哺乳类动物,1. 6%的爬虫类动物和1%的两栖类动物。这里是生物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宗教文化和历史遗迹是尼泊尔的又一特色。尼泊尔全民信教, 印度庙和佛塔是这个国度的标志, 数量众多, 可谓是“三步一小庙, 五步一大庙”。在寺庙之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世界文化遗产就多达7处。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不仅拥有雪山、湖泊和高原的青藏地区, 以巴蜀文明、天府之国、民族风情为主的西南地区, 还有沙漠、草原、绿洲和丝路胜迹的西北内蒙地区, 皇城、古都的京津冀地区等等。另外, 中国西

藏和尼泊尔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北麓, 其风景差异明显, 中国西藏境内多为冰川、湖泊类冷峻景观, 很多旅游资源都是世界级的, 而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另一边则草木葱茏、风景秀丽。尼泊尔的旅游黄金季节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 而西藏的旅游黄金季节是每年的4月至11月。每年4月至11月, 大量游客通过尼泊尔来中国, 使尼泊尔成为西藏入境游客集散地之一。因此, 两者恰好存在时间和资源上形成互补。

(四) 良好的政治基础

自1955年8月1日中国和尼泊尔建交以来, 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在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1996年底, 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尼泊尔进行了国事访问, 两国领导人共同确立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 将中尼友好关系推向一个新高潮。

2002年7月, 贾南德拉国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9年12月26日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理马达夫·库马尔·尼帕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 两国领导人就中尼关系发展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达成广泛共识。双方认为, 经贸合作是中尼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同意, 将发挥两国地理相邻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两国陆路和航空联系, 并通过改善中尼间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为加强双方交流合作和经贸往来提供便利。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增进双方人员接触, 支持对方在本国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中方同意积极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开发尼泊尔旅游基础设施。

(五) 政府对旅游合作的大力支持

尼泊尔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10多年来, 中国和尼泊尔在旅游领域的合作逐步发展起来。2001年, 中尼签署“关于中国公民赴尼泊尔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2002 年6月, 中国公民赴尼旅游正式启动, 尼成为第16个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近年 来, 中国公民赴尼泊尔旅游的人数不断上升, 并成为东亚地区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2005 年, 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人数为2. 9万人, 中国公民首站赴尼游客为1. 98万人。2006年双方人员往来为4. 448万人。2007年双方人员往来为5. 9万人。2009年约有1. 9万名中国游客入境尼泊尔, 过去3年, 中尼之间的旅游人数也在逐渐增加, 到尼泊尔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增加了85. 97%。尼泊尔政府希望2011年吸引10万中国游客来尼旅游。由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尼泊尔旅游部门加强了在北京、成都和厦门等地的市场促销, 目前中国游客到尼泊尔可以获得落地签证; 此外, 他们还将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由西藏旅游局等单位组成的代表团与尼泊尔旅游局、民航代表团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召开第三次旅游协调会, 并签订了新的旅游协议, 还就加强旅游合作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西藏拉萨市目前正按照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积极与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家合作, 共建跨喜马拉雅旅游目的地。拉萨举行的中国西藏与尼泊尔旅游双边推介会上, 中国西藏自治区将加强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开发, 双方将举行联合促销活动, 并探讨在边境地区开通边境一日游。

二、中尼旅游合作存在的障碍

旅游业是个很脆弱的行业, 随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旅游业内部构成要素, 如果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协调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 各种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外在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旅游产生重要影响, 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恐怖活动等。目前,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发展中国尼泊尔旅游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障碍。

(一) 尼泊尔国内政局不稳定

近年来, 尼泊尔在政治上进入历史转型期, 政治体制不成熟, 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 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经济起点低, 贫困人口多, 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 安全方面处于矛盾多发区, 固有的种族、宗教和领土等矛盾纠结, 恐怖主义活动频发。这些都对尼泊尔旅游的发展, 对中尼旅游

合作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在2006年4月24日, 因尼泊尔局势持续动荡, 中国国家旅游局发 布提示, 告诫国内居民如无特殊需要, 近期暂缓赴尼泊尔旅游。

(二) 对对方旅游资源了解不够

大多数中国人对尼泊尔的了解仅限于它是一个高山王国, 气候严寒。然而, 尼泊尔在同一个季节可以完整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形态。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海拔高度在4,877米至8, 844米之间, 毫无疑问是世界的“脊梁”。而中部是河谷区, 多小山, 南部则是平原较多。在同一季节里, 当南部平原上酷热异常的时候, 首都加德满都和帕克拉谷地里则是百花吐艳, 春意盎然, 而北部山区却是雪花飞舞的寒冬。同样, 目前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者, 或者是通过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者绝大多数是来中国西藏, 而对中国的其他旅游资源了解不多。

(三) 交通不够畅通

发展旅游业, 交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旅游过程中, 不仅要使旅游者来得方便, 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活动方便, 同时也要在结束旅游活动后离去方便。进入尼泊尔目前只有两条通道, 一是航空, 二是中尼公路。目前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开通昆明直达尼泊尔首都的直达航班,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开通成都(经停西藏拉萨) 直达尼泊尔首都的航班,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开通广州直达尼泊尔首都的航班, 香港的港九航空公司开通香港至加德满都的直航。但是相对于其他航班来说, 价格较贵, 班次较少。通过中国西藏到尼泊尔有些边境口岸开通了陆上交通。2005年4月开通了从拉萨至加德满都的双向对开陆路班车, 一周两班, 全长955公里, 大约需要三天两夜, 或者从西藏出发到樟木口岸, 然后换乘到加德满都的分段班车或者包车。尼泊尔目前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 高等级公路较少、铁路和机场设施陈旧, 效率低下。截至2006年3月中旬, 公路总长17, 297公里, 其中沥青路面4, 918公里, 占28. 4%。除首都有一国际机场外, 其余为简易机场。全国有一家国营的尼泊尔皇家航空公司, 6家私营航空公司和一家私营直升飞机公司。高档次的宾馆和酒店也较少, 电力资源仍然短缺。在交通、通信、住宿及其他相关服务设施还需要大量投资, 需要经历较大的建设过程。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中尼旅游合作的主要措施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 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 而且也需要给旅游者提供便捷的通达条件、方便的出入境条件、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优质的旅游服务等。因此, 要加强中国与尼泊尔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共拓, 就必须消除中国与尼泊尔合作中的消极因素, 积极推进双方全方位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一) 加强交通便利通道的建设

交通在旅游业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 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 同时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门, 也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地区的陆路交通联系。

(二) 加强双方旅游资源的宣传

尼泊尔与中国西藏的旅游淡旺季正好相反, 旅游资源互补。每年的4月份至11月份, 是西藏的旅游黄金季节, 会有大量的国外游客通过尼泊尔来中国西藏旅游, 而每年通过西藏到尼泊尔旅游的人数却比较有限。尼泊尔方面希望中国大量游客在来西藏旅游的同时, 也分流部分游客到尼泊尔旅游; 而西藏也希望大量游客通过尼泊尔来西藏旅游, 使西藏冬季旅游很快火起来。因此, 可以通过旅游展览、旅游推介会、举办文交流等方式对双边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进行宣传。同时, 积极扩大旅游者对两国国情、风俗、宗教等方面的了解宣传, 减少游客在认

知和文化方面的旅行障碍。同时, 应该借助于“2011年尼泊尔旅游年”这一时机来加大宣传, 吸引中国游客到尼泊尔, 同时也吸引尼泊尔的游客和到尼泊尔的其他外国游客到中国来旅游。

(三) 开展多种旅游项目

在中尼双方旅游新协议中提出联合开展漂流旅游项目, 开发从尼泊尔斯塘地区拉木塘至西藏玛旁雍措的徒步路线等。此次新旅游协议的签订及协商会议将成为提升双方旅游市场水平的新里程碑。

四、小结:

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旅游合作的发展是顺应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 也是亚洲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通过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建立一个稳定的、安全的、便利的周边环境, 促进双方旅游合作, 同时也通过旅游合作, 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进一步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利,刘家明,刘敏. 国外飞地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8,99(1):103-106

[2]李九全 . 国外社区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理念[J]. 经济地理,2008,28(1): 147-151

[3]魏婧,潘秋. 近20年国外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J].人文地理,2008,99(1):93-97

[4]张立生. 近期国外旅游学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9(3):82-86

[5]李星群,赵微兵. 国外中国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7,22(3):90-96

[6]盖尔 詹宁斯著,谢彦君,陈丽主译. 旅游研究方法[J]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1-444

中国与尼泊尔旅游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 中国与尼泊尔保持了良好政治关系, 经济和文化活动往来也逐渐趋于频繁, 这无疑有利于两国之间旅游合作的开展。除此之外, 中国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 还具有优越的地缘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 丰富而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等多种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中国应该充分考虑这些优势和不利因素, 采取各种相应措施, 以加强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国旅游业, 乃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 尼泊尔 旅游 合作

一、中尼旅游合作优越的现实基础

(一) 优越的地缘条件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与我国山水相连, 是古代亚洲的交通要道, 也是商旅和朝圣者来往印度和中国的必经之地。在中国西藏与南亚之间的高原、大山中, 有许多可以通行的山口与河谷, 形成了西藏通往南亚地区的自然通道。据统计, 西藏有通往南亚国家的通道312条, 其中, 通往尼泊尔的有184条。在这些通道地区形成了许多传统的边贸市场、口岸和边贸点。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互辟边境贸易的主要有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樟木、普兰、吉隆和日屋等5个边境口岸, 这些口岸从西藏自治区辐射到内地省区, 成为中国面向尼泊尔的窗口。①近年来, 随着青藏铁路通车、中尼公路大规模道路改造工程的完工以及中国与尼泊尔增开新航运线, 均为中国通向尼泊尔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 为进一步实现中国与尼泊尔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 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有着上千年交往的悠久历史, 在交往过程中, 佛教成了两国人民紧密的联系纽带。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 。唐朝时, 尼泊尔公主尺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 并修建了大昭寺。元朝时, 尼著名工艺家阿尼哥曾来华监造北京白塔寺。传说中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是来自中国的高僧文殊菩萨在这片谷地上修建的城池。除了宗教上的联系之外, 中国和尼泊尔之间还存在着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 是中国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 主要路线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保山、大理、丽江, 经迪庆及西藏的昌都、拉萨等地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出发, 经凉山, 交汇云南丽江, 再经迪庆、西藏等地后, 进入尼泊尔。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源远流长的经贸往来, 为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三) 丰富且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

在中国与尼泊尔长达1, 414公里边界上,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罕见的自然景观。边界地区不同地段的气候及地形条件差别很大, 既有海拔8, 000米以上的高山———世界14座8,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8座在尼泊尔, 也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丛林。从海拔8, 000多米 的高山到低于海平面的河谷等多种地形, 地貌景观与植物分布极具变化, 使尼泊尔成为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这里集中了全球4. 2%的蝴蝶种类, 2. 7%的花卉品种, 2. 2%的淡水鱼种类, 9. 3%的鸟类种类, 4. 5%的哺乳类动物,1. 6%的爬虫类动物和1%的两栖类动物。这里是生物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宗教文化和历史遗迹是尼泊尔的又一特色。尼泊尔全民信教, 印度庙和佛塔是这个国度的标志, 数量众多, 可谓是“三步一小庙, 五步一大庙”。在寺庙之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世界文化遗产就多达7处。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不仅拥有雪山、湖泊和高原的青藏地区, 以巴蜀文明、天府之国、民族风情为主的西南地区, 还有沙漠、草原、绿洲和丝路胜迹的西北内蒙地区, 皇城、古都的京津冀地区等等。另外, 中国西

藏和尼泊尔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北麓, 其风景差异明显, 中国西藏境内多为冰川、湖泊类冷峻景观, 很多旅游资源都是世界级的, 而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另一边则草木葱茏、风景秀丽。尼泊尔的旅游黄金季节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 而西藏的旅游黄金季节是每年的4月至11月。每年4月至11月, 大量游客通过尼泊尔来中国, 使尼泊尔成为西藏入境游客集散地之一。因此, 两者恰好存在时间和资源上形成互补。

(四) 良好的政治基础

自1955年8月1日中国和尼泊尔建交以来, 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在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1996年底, 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尼泊尔进行了国事访问, 两国领导人共同确立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 将中尼友好关系推向一个新高潮。

2002年7月, 贾南德拉国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9年12月26日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理马达夫·库马尔·尼帕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 两国领导人就中尼关系发展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达成广泛共识。双方认为, 经贸合作是中尼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同意, 将发挥两国地理相邻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两国陆路和航空联系, 并通过改善中尼间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为加强双方交流合作和经贸往来提供便利。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增进双方人员接触, 支持对方在本国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中方同意积极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开发尼泊尔旅游基础设施。

(五) 政府对旅游合作的大力支持

尼泊尔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10多年来, 中国和尼泊尔在旅游领域的合作逐步发展起来。2001年, 中尼签署“关于中国公民赴尼泊尔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2002 年6月, 中国公民赴尼旅游正式启动, 尼成为第16个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近年 来, 中国公民赴尼泊尔旅游的人数不断上升, 并成为东亚地区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2005 年, 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人数为2. 9万人, 中国公民首站赴尼游客为1. 98万人。2006年双方人员往来为4. 448万人。2007年双方人员往来为5. 9万人。2009年约有1. 9万名中国游客入境尼泊尔, 过去3年, 中尼之间的旅游人数也在逐渐增加, 到尼泊尔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增加了85. 97%。尼泊尔政府希望2011年吸引10万中国游客来尼旅游。由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尼泊尔旅游部门加强了在北京、成都和厦门等地的市场促销, 目前中国游客到尼泊尔可以获得落地签证; 此外, 他们还将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由西藏旅游局等单位组成的代表团与尼泊尔旅游局、民航代表团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召开第三次旅游协调会, 并签订了新的旅游协议, 还就加强旅游合作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西藏拉萨市目前正按照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积极与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家合作, 共建跨喜马拉雅旅游目的地。拉萨举行的中国西藏与尼泊尔旅游双边推介会上, 中国西藏自治区将加强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开发, 双方将举行联合促销活动, 并探讨在边境地区开通边境一日游。

二、中尼旅游合作存在的障碍

旅游业是个很脆弱的行业, 随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旅游业内部构成要素, 如果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协调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 各种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外在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旅游产生重要影响, 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恐怖活动等。目前,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发展中国尼泊尔旅游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障碍。

(一) 尼泊尔国内政局不稳定

近年来, 尼泊尔在政治上进入历史转型期, 政治体制不成熟, 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 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经济起点低, 贫困人口多, 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 安全方面处于矛盾多发区, 固有的种族、宗教和领土等矛盾纠结, 恐怖主义活动频发。这些都对尼泊尔旅游的发展, 对中尼旅游

合作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在2006年4月24日, 因尼泊尔局势持续动荡, 中国国家旅游局发 布提示, 告诫国内居民如无特殊需要, 近期暂缓赴尼泊尔旅游。

(二) 对对方旅游资源了解不够

大多数中国人对尼泊尔的了解仅限于它是一个高山王国, 气候严寒。然而, 尼泊尔在同一个季节可以完整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形态。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海拔高度在4,877米至8, 844米之间, 毫无疑问是世界的“脊梁”。而中部是河谷区, 多小山, 南部则是平原较多。在同一季节里, 当南部平原上酷热异常的时候, 首都加德满都和帕克拉谷地里则是百花吐艳, 春意盎然, 而北部山区却是雪花飞舞的寒冬。同样, 目前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者, 或者是通过尼泊尔来中国的旅游者绝大多数是来中国西藏, 而对中国的其他旅游资源了解不多。

(三) 交通不够畅通

发展旅游业, 交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旅游过程中, 不仅要使旅游者来得方便, 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活动方便, 同时也要在结束旅游活动后离去方便。进入尼泊尔目前只有两条通道, 一是航空, 二是中尼公路。目前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开通昆明直达尼泊尔首都的直达航班,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开通成都(经停西藏拉萨) 直达尼泊尔首都的航班,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开通广州直达尼泊尔首都的航班, 香港的港九航空公司开通香港至加德满都的直航。但是相对于其他航班来说, 价格较贵, 班次较少。通过中国西藏到尼泊尔有些边境口岸开通了陆上交通。2005年4月开通了从拉萨至加德满都的双向对开陆路班车, 一周两班, 全长955公里, 大约需要三天两夜, 或者从西藏出发到樟木口岸, 然后换乘到加德满都的分段班车或者包车。尼泊尔目前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 高等级公路较少、铁路和机场设施陈旧, 效率低下。截至2006年3月中旬, 公路总长17, 297公里, 其中沥青路面4, 918公里, 占28. 4%。除首都有一国际机场外, 其余为简易机场。全国有一家国营的尼泊尔皇家航空公司, 6家私营航空公司和一家私营直升飞机公司。高档次的宾馆和酒店也较少, 电力资源仍然短缺。在交通、通信、住宿及其他相关服务设施还需要大量投资, 需要经历较大的建设过程。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中尼旅游合作的主要措施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 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 而且也需要给旅游者提供便捷的通达条件、方便的出入境条件、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优质的旅游服务等。因此, 要加强中国与尼泊尔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共拓, 就必须消除中国与尼泊尔合作中的消极因素, 积极推进双方全方位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一) 加强交通便利通道的建设

交通在旅游业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 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 同时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门, 也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地区的陆路交通联系。

(二) 加强双方旅游资源的宣传

尼泊尔与中国西藏的旅游淡旺季正好相反, 旅游资源互补。每年的4月份至11月份, 是西藏的旅游黄金季节, 会有大量的国外游客通过尼泊尔来中国西藏旅游, 而每年通过西藏到尼泊尔旅游的人数却比较有限。尼泊尔方面希望中国大量游客在来西藏旅游的同时, 也分流部分游客到尼泊尔旅游; 而西藏也希望大量游客通过尼泊尔来西藏旅游, 使西藏冬季旅游很快火起来。因此, 可以通过旅游展览、旅游推介会、举办文交流等方式对双边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进行宣传。同时, 积极扩大旅游者对两国国情、风俗、宗教等方面的了解宣传, 减少游客在认

知和文化方面的旅行障碍。同时, 应该借助于“2011年尼泊尔旅游年”这一时机来加大宣传, 吸引中国游客到尼泊尔, 同时也吸引尼泊尔的游客和到尼泊尔的其他外国游客到中国来旅游。

(三) 开展多种旅游项目

在中尼双方旅游新协议中提出联合开展漂流旅游项目, 开发从尼泊尔斯塘地区拉木塘至西藏玛旁雍措的徒步路线等。此次新旅游协议的签订及协商会议将成为提升双方旅游市场水平的新里程碑。

四、小结:

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旅游合作的发展是顺应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 也是亚洲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通过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建立一个稳定的、安全的、便利的周边环境, 促进双方旅游合作, 同时也通过旅游合作, 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进一步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利,刘家明,刘敏. 国外飞地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8,99(1):103-106

[2]李九全 . 国外社区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理念[J]. 经济地理,2008,28(1): 147-151

[3]魏婧,潘秋. 近20年国外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J].人文地理,2008,99(1):93-97

[4]张立生. 近期国外旅游学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9(3):82-86

[5]李星群,赵微兵. 国外中国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7,22(3):90-96

[6]盖尔 詹宁斯著,谢彦君,陈丽主译. 旅游研究方法[J]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1-444


相关文章

  •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 大理学院学报 JOURNALOFDALIUNIVERSITY 第9卷第7期2010年7月Vol.9No.7Jul.2010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冷 瑾 (云南大学商旅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 ...查看


  •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研究在西方历经4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学者们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等不同视角出发,分别形成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 形式.旅游是 ...查看


  • 国内海岛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 第4卷第2期 Vol.4No.2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年第20082期2008年6月 2008 国内海岛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张广海,王 蕾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文章通过对1994年以来 ...查看


  •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文章对我国有关茶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丈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内涵.功能以及茶叶市场走向.茶具.茶的养生药效等方面.探讨了茶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指出了今 ...查看


  • 2007_2011年三大主流旅游期刊文献分析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7-2011年三大主流旅游期刊文献分析 牛 摘 a b 幸,姚国荣 (安徽师范大学a.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安 ...查看


  • 腾冲文化旅游资源文献综述
  • 腾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步评价综述 1. 摘要:本文梳理了文化旅游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初期至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其 中国外研究现状是从起步和成熟阶段两个方面进行概述的,而国内的相关研 究从文化旅游类型.开发和资源入手进行概述,希望对论文撰写起 ...查看


  • 文档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 中文摘要农家乐是世纪年代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市场供求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为载体主要利用庭院.鱼塘.果园.农场等场地在一些城郊和旅游景点的周边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展示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为特色以"吃 ...查看


  •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 ...查看


  • 国内外家庭旅馆研究综述
  • 谭红娟, 等:国内外家庭旅馆研究综述 市场透视 国内外家庭旅馆研究综述 谭红娟, 常新利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家庭旅馆是经济型酒店的一种.随着现代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 家庭旅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