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首时]

文言文阅读《首时》

首 时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伍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 ”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来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秋霜既下,众林皆赢。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 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嗼(m):静默无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适:恰好,正好

B .搏其手而与之坐

搏:握住,抓取

C .与将军之节以如秦

节:礼节,气节

D .故圣人之所贵

贵:重视,崇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请因说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子胥乃修法制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C .之秦之道

谨庠序之教

D .齐以东帝困于天下

故内惑于郑袖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

)

故钓于渭以观之 退而耕于野

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 .

B.

C.

D.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B .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C .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 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 .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5分)

(2)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5分)

9.C(节:符节,用于做凭证。)

10.D(都是介词,表被动。A. 前者介词,趁着趁机; 后者副词,于是,就,便。B. 前者副词,于是; 后者副词,乃至,甚至。C. 前者动词,到; 后者助词,的。)

11.D

(体现圣人与时机的关系,说明不知时,说明遇时了。)

12.D(“乱世当之矣”即“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但若说成“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意思就变了,因而D 项理解和分析不妥当。)

13. (1)郡中原有盗贼一百余人,苏琼把他们都安排在自己左右,民间的善恶,甚至是官吏饮别人一杯酒,苏琼无不知晓。

(旧、充、人间各1分,整句2分)(5分)

(2)尚书崔昂对苏琼说:“你如果想要建立功名,应当再从别的地方考虑一下了。要还是经常为反叛的逆贼洗清罪责,莫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轻?”

(更:再;雪:洗清罪责;轻:看轻。各1分,整句2分)(5分)

文言文阅读《首时》

首 时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伍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 ”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来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秋霜既下,众林皆赢。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 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嗼(m):静默无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适:恰好,正好

B .搏其手而与之坐

搏:握住,抓取

C .与将军之节以如秦

节:礼节,气节

D .故圣人之所贵

贵:重视,崇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请因说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子胥乃修法制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C .之秦之道

谨庠序之教

D .齐以东帝困于天下

故内惑于郑袖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

)

故钓于渭以观之 退而耕于野

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 .

B.

C.

D.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B .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C .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 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 .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5分)

(2)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5分)

9.C(节:符节,用于做凭证。)

10.D(都是介词,表被动。A. 前者介词,趁着趁机; 后者副词,于是,就,便。B. 前者副词,于是; 后者副词,乃至,甚至。C. 前者动词,到; 后者助词,的。)

11.D

(体现圣人与时机的关系,说明不知时,说明遇时了。)

12.D(“乱世当之矣”即“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但若说成“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意思就变了,因而D 项理解和分析不妥当。)

13. (1)郡中原有盗贼一百余人,苏琼把他们都安排在自己左右,民间的善恶,甚至是官吏饮别人一杯酒,苏琼无不知晓。

(旧、充、人间各1分,整句2分)(5分)

(2)尚书崔昂对苏琼说:“你如果想要建立功名,应当再从别的地方考虑一下了。要还是经常为反叛的逆贼洗清罪责,莫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轻?”

(更:再;雪:洗清罪责;轻:看轻。各1分,整句2分)(5分)


相关文章

  • 文言文阅读技巧刍议
  •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部分.故在此对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灌输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查看


  • 推荐: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 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五章(节选)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 ...查看


  • 中考文言文阅读·地 震 10
  •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①,地大震.余适客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 ...查看


  • 浅议中学文言文阅读能力现状与教学对策
  • 浅议中学文言文阅读能力现状与教学对策 怀集县冷坑中学 阮丽萍 摘要: 文言文集历代文学之精华,很多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对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起着巨大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往往困难重.吃力不讨好,学来索然无味.研究并 ...查看


  • 以[桃花源记]为例浅谈文言文阅读解题策略
  •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考试时面对文言文,解题时面对文言文难以理解的词句又没有工具书能够帮助.这就需要学生在解答时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以<桃花源记>为例进行分析.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 ...查看


  • 初中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教学计划
  • 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属于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课程.学员为初一.二预科班的学生.基本情况为,初一预科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而初二预科班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尽管这两部分学员学习情况 ...查看


  • 蒙恬冤死阅读答案
  • 篇一:蒙恬冤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4分)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①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②."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 ...查看


  •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 ...查看


  • 国家政策对文言词语整理的解释
  •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文言词语整理.归纳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广州市第65中学 黄燕飞 一.问题提出 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是文言词语.文言翻译.文意理解和鉴赏评价.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非常关键.可以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升,主要受 ...查看


  • 新初三辅导计划
  • 初二升初三语文暑假辅导计划 (一)辅导内容: 1.重点对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写作全方面进行细化地掌握与巩固,让学生完全掌握原来学习语文也有"模式"可套. 2.系统复习初中段知识框架,以中考重难点知识为主要方向,提前备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