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定在每年的5月1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万多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五四”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母亲节
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1月8日,而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从1988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广州等一些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活动内容之一。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内地各地日益推广开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白度)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起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制作方法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要用5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也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一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五一”国际劳动节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定在每年的5月1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万多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五四”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母亲节
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1月8日,而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从1988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广州等一些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活动内容之一。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内地各地日益推广开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白度)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起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制作方法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要用5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也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一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