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 审核: 使用人: 使用时间:2013年 月 日
语文《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品读和意象的分析、理解,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3.体悟诗人经历人生苦难后对人生和自由的感受,养成不颓废、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知识卡片:
(一)意象:诗人为表达感情所借助的具体事物。
(二)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变奏曲:
音乐术语。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编号: YW1-4 班级: 学生姓名: 页码:
三.写作背景: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自己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自身的苦闷与迷茫。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字注音。
凝( )望 闪烁( ) 朦胧( )( ) 疲倦( ) .....僵硬( ) 颤动( ) ..
二.熟读诗歌,感受蕴含的情感。
要求:①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标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②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想象、品味、感悟,感受课文之美,可适当做上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互动探究区】
一、预习交流,明确目标。
(一)导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星空不仅是音乐家钟爱的,也为诗人所热爱。我们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展示,汇报交流
1、作者简介、有关诗的文学常识
2、字词
3、诗歌朗读
(三)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疑难梳理。
【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数星星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然后用下面的的句式说说你读(听)后的感受。
这是一首 的诗。 第一小节的朗读应处理得 ,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 。为什么?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品一品——赏星星
(一)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诗中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找出两节诗在语言、句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说说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3.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的方法:
(解读诗歌要:找准意象,理解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
(二)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之美
要紧密结合课文说出理由、依据,可以从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结构、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欣赏文章的美。并尝试用示例这样的句式说话。示例:
(1)课文美,美在结构的基本对称,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这种整齐优美的结构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增强了诗的内驱力,让人在美的享受中使心灵受到触动。
(2)课文美,美在 , 。
(3)课文美,美在 , 。
四、点拨释疑,能力提升。
质疑问难,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难问题悬而未决?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拓展延伸区】
、五训练测评,反馈矫正。
仿句练习——摹星星
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早已感觉到你们心潮澎湃,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作业超市】
1.阅读课外现代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夜色中,我们溜出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
(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像,这些诗句是: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哪些诗句点明题旨?
2.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主备: 审核: 使用人: 使用时间:2013年 月 日
语文《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品读和意象的分析、理解,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3.体悟诗人经历人生苦难后对人生和自由的感受,养成不颓废、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知识卡片:
(一)意象:诗人为表达感情所借助的具体事物。
(二)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变奏曲:
音乐术语。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编号: YW1-4 班级: 学生姓名: 页码:
三.写作背景: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自己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自身的苦闷与迷茫。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字注音。
凝( )望 闪烁( ) 朦胧( )( ) 疲倦( ) .....僵硬( ) 颤动( ) ..
二.熟读诗歌,感受蕴含的情感。
要求:①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标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②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想象、品味、感悟,感受课文之美,可适当做上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互动探究区】
一、预习交流,明确目标。
(一)导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星空不仅是音乐家钟爱的,也为诗人所热爱。我们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展示,汇报交流
1、作者简介、有关诗的文学常识
2、字词
3、诗歌朗读
(三)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疑难梳理。
【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数星星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然后用下面的的句式说说你读(听)后的感受。
这是一首 的诗。 第一小节的朗读应处理得 ,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 。为什么?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品一品——赏星星
(一)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诗中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找出两节诗在语言、句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说说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3.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的方法:
(解读诗歌要:找准意象,理解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
(二)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之美
要紧密结合课文说出理由、依据,可以从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结构、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欣赏文章的美。并尝试用示例这样的句式说话。示例:
(1)课文美,美在结构的基本对称,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这种整齐优美的结构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增强了诗的内驱力,让人在美的享受中使心灵受到触动。
(2)课文美,美在 , 。
(3)课文美,美在 , 。
四、点拨释疑,能力提升。
质疑问难,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难问题悬而未决?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拓展延伸区】
、五训练测评,反馈矫正。
仿句练习——摹星星
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早已感觉到你们心潮澎湃,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作业超市】
1.阅读课外现代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夜色中,我们溜出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
(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像,这些诗句是: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哪些诗句点明题旨?
2.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