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词五首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知识点

望江南(唐·温庭筠)

【主题】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我认为“独”字,说明了她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孤独落寞(静态描写)

2、简要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悠悠东流的凄美景象,烘托出空落、伤感的气氛,既写出了她从清晨等到黄昏的痛苦心情,也预示着她的孤独处境将持续下去。

3.“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描绘: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4.以“望”字贯串全文。(由盼望——失望——绝望(肠断)。)

5.“过尽千帆皆不是”:

通过写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6.语言风格:清新、明快、含蓄、细腻。

渔家傲(宋·范仲淹)

【主题】全词表现了守疆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家难归、壮志难酬之情;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全词感情基调: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

②词的下片抒情

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和壮士都难以入眠,因守边辛苦,久戍不归,已经白头,还因未建功立业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全句运用互文手法,抒发了将士们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之情;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运用典故抒发了将士们矛盾复杂的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燕然勒石的目的。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和报国之情。借典故抒情,使所抒发的情感更加委婉、含蓄。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象。 风吼、马嘶,通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深夜里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这句诗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将士们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与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答题。

①本词上片以__记叙_为主,描写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下片以_抒情_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②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 \ 卷\ 挽 \ 射.

③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简要赏析“卷”字的妙处:“卷”是席卷的意思,极言行走只快,突出地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和抖擞的精神,与上文的“狂”相照应。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

4、说说“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句分别运用典故。“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仍能为国效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5.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

运用典故 表达作者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6.词的风格:粗犷、豪放

(1)题材:选择的是挽弓射箭的射猎题材,描写的是打猎的壮阔场景。

(2)思想情感:抒写是希望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3)艺术形象:描绘的是意气风发的射猎形象和挽弓杀敌的英雄形象。

(4)语言风格:语言粗犷、豪放,用词铿锵。

武陵春(宋·李清照) 【主题】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后,凄惨的处境和内心极度的悲痛和深重的哀愁。

1.表达作者晚年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悲观的句子是哪句?

句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历来被后人所称颂,你认为它妙在哪里?

运用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比作可以承载的具体事物,不但可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愁情沉重。

3、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1)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会泪如雨下。

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4、“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这几个词将自己感情变化的层次清晰地表露了出来,突出了哀愁之深重。“闻说”“也拟”二句使词人产生了去那里泛舟、消除愁苦的念头,不过,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一句,情绪突转,以舟轻愁重的比喻渲染愁情之深重,重的连船都载不动。

5、词中的一个“倦”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倦”是倦怠、无心的意思,在这里是说虽然日色已晚,但是作者无心梳洗打扮,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深重哀愁。

6、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什么作用?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说明已是暮春时节,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破阵子(宋·辛弃疾)

【主旨】本诗表达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壮志难酬的愤慨。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3、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在军营里分牛肉给部下吃,用各种乐器弹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这两句运用典故,从形、声(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6、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主旨的变型题)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7、①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 、 点兵 、 杀敌等。

②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 可怜白发生。

8、自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妙处。

作者骑的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的飞快,猛力拉满战功,弦声像雷声一样响。这句诗运用典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惊险激烈,从侧面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而展现出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9.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 激越昂扬的梦境,意气风发的记忆与“白发生”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雄壮转为悲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10、辛弃疾称自己的词是“赋壮词”,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壮词”的理解。

(1)从题材上看: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 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马挽弓,这种种情境都是极勇敢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驰骋疆场、魏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艺术形象上看:描绘的是意气风发、挽弓杀敌的英雄形象。

(4)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不“纤巧”。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直抒胸臆,洋溢着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知识点

望江南(唐·温庭筠)

【主题】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我认为“独”字,说明了她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孤独落寞(静态描写)

2、简要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悠悠东流的凄美景象,烘托出空落、伤感的气氛,既写出了她从清晨等到黄昏的痛苦心情,也预示着她的孤独处境将持续下去。

3.“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描绘: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4.以“望”字贯串全文。(由盼望——失望——绝望(肠断)。)

5.“过尽千帆皆不是”:

通过写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6.语言风格:清新、明快、含蓄、细腻。

渔家傲(宋·范仲淹)

【主题】全词表现了守疆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家难归、壮志难酬之情;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全词感情基调: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

②词的下片抒情

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和壮士都难以入眠,因守边辛苦,久戍不归,已经白头,还因未建功立业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全句运用互文手法,抒发了将士们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之情;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运用典故抒发了将士们矛盾复杂的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燕然勒石的目的。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和报国之情。借典故抒情,使所抒发的情感更加委婉、含蓄。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象。 风吼、马嘶,通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深夜里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这句诗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将士们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与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答题。

①本词上片以__记叙_为主,描写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下片以_抒情_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②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 \ 卷\ 挽 \ 射.

③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简要赏析“卷”字的妙处:“卷”是席卷的意思,极言行走只快,突出地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和抖擞的精神,与上文的“狂”相照应。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

4、说说“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句分别运用典故。“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仍能为国效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5.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

运用典故 表达作者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6.词的风格:粗犷、豪放

(1)题材:选择的是挽弓射箭的射猎题材,描写的是打猎的壮阔场景。

(2)思想情感:抒写是希望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3)艺术形象:描绘的是意气风发的射猎形象和挽弓杀敌的英雄形象。

(4)语言风格:语言粗犷、豪放,用词铿锵。

武陵春(宋·李清照) 【主题】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后,凄惨的处境和内心极度的悲痛和深重的哀愁。

1.表达作者晚年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悲观的句子是哪句?

句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历来被后人所称颂,你认为它妙在哪里?

运用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比作可以承载的具体事物,不但可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愁情沉重。

3、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1)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会泪如雨下。

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4、“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这几个词将自己感情变化的层次清晰地表露了出来,突出了哀愁之深重。“闻说”“也拟”二句使词人产生了去那里泛舟、消除愁苦的念头,不过,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一句,情绪突转,以舟轻愁重的比喻渲染愁情之深重,重的连船都载不动。

5、词中的一个“倦”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倦”是倦怠、无心的意思,在这里是说虽然日色已晚,但是作者无心梳洗打扮,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深重哀愁。

6、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什么作用?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说明已是暮春时节,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破阵子(宋·辛弃疾)

【主旨】本诗表达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壮志难酬的愤慨。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3、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在军营里分牛肉给部下吃,用各种乐器弹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这两句运用典故,从形、声(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6、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主旨的变型题)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7、①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 、 点兵 、 杀敌等。

②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 可怜白发生。

8、自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妙处。

作者骑的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的飞快,猛力拉满战功,弦声像雷声一样响。这句诗运用典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惊险激烈,从侧面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而展现出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9.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 激越昂扬的梦境,意气风发的记忆与“白发生”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雄壮转为悲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10、辛弃疾称自己的词是“赋壮词”,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壮词”的理解。

(1)从题材上看: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 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马挽弓,这种种情境都是极勇敢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驰骋疆场、魏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艺术形象上看:描绘的是意气风发、挽弓杀敌的英雄形象。

(4)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不“纤巧”。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直抒胸臆,洋溢着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相关文章

  • 流体判断题
  • 一.是非题 1.水泵填料密封的填料箱处不允许有任何滴水现象.( ) 答案: 错误 难度:1 知识点:密封 2.轴流式泵与风机适用于当能头变化大时,要求流量变化不大的场合.( ) 答案: 正确 难度:2 知识点:轴流泵 3.大容量高参数的多级 ...查看


  •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生物知识点汇总
  • 高考一轮复习:高考生物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细胞的基本知识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有机化合物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无机化合物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细胞的基本结构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高考生物 ...查看


  • 知识管理体系
  • 目 录 一. 1.1 1.2 二. 2.1 2.2 三. 3.1 3.2 四. 4.1 概述 . ....................................................................... ...查看


  • 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岗位资格考试试题库
  • 理财客户经理岗位资格考试试题库 . 一. 判断题 1. 不允许个人委托直系亲属代为办理年度总额内的购汇/结汇业务.(X )[直系亲属可以代办额度内的结售汇业务] 考查知识点:外汇 2. 个人旅行支票视做外币现汇予以管理.(X )[视做现钞] ...查看


  • 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的分类管理模式
  •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05-03-31 一.知识管理的兴起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知识作为一种关键的组织资源 ,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识.越来越多的工商界领导人和咨询界人士认为知识是组织的首要资产 ,是 ...查看


  • 最新国税执法资格考试试卷答案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在括号内.) 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发生下列行为时,应视同货物销售计算增值税销项 税额的行为是( ) . A .将 ...查看


  • 全国税务人员税收执法资格考试国税卷
  • 2009年下半年全国税务人员税收执法资格考试国税卷,经笔者反复翻阅税收执法资格考试指定辅导教材,85%的试题都能在<税收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税务版>两本书上找到答案.与2009年上半年税收执法考试国税卷相比难 ...查看


  • 架子工安全知识考试题库
  • 钢筋 焊工 混凝土工 架子 木工 泥工 起重工 瓦工 序号:1 [编号:61171, 知识点:架子工, 难度:易, 分数:2] 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一般为( ).  A.四年一次  B.两年一次  C.每年一次 序号: ...查看


  •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交卷时间:2016-01-01 18:57:12 一.判断题 1. (5分) 闭环系统的静特性比开环系统机械特性硬的多.( ) ∙ ∙ 得分:0知识点: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作业题展开解析 答案 对 解析 2. (5分) ...查看


  • 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
  • 2006年6月第28卷第3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 Jun.2006Vol.28No.3 ■ 理论研究 TheoriesResearch 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 谭大鹏,霍国庆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