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教育体育 平教体函 [2011]164号
关于在全市学校开展“5.12”防震应急
疏散演练的通知
各镇(街道)初中,驻地小学,中心幼儿园,局属及开发区各学校,民办学校: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防震减灾法》规定“学校应当进行地震知识普及,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更好的贯彻《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政策,切实提高全市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引导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理念,经研究,决定于今年5月12日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普遍开展一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1年5月12日14时28分。
二、活动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
三、活动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参照《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参考方案》(见附件1),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本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应急演练活动时间短,人员集中,易发生踩踏事故。因此,各学校演练方案要细化到年级、班组,并对安全注意事项做出具体规定,责任到人,所有活动组织人员要依照方案,尽职尽责,确保演练安全顺利进行。
(三)各单位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各学校应当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力争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有住宿生的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住宿生逃生疏散演练。
(四)认真总结。此项工作结束后各单位要将开展情况、成效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并于5月17日前将工作总结和建议报送市教体局安全办。
5月12日当天,市领导将对学校疏散演练情况进行现场观摩,报社、电视台将到现场采访,市教体局组织专门督查组进行督查。请各单位按照要求认真组织,确保演练活动安
全、有序、高效。
未尽事宜,请与市教体局安全办联系。
联系人:隋有善
联系电话:88366539
附件:1、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防震应急演练参
考方案
2、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参考材料
二〇一一年五月六日
附件1: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防震
应急演练参考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防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学校的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活动安排
1、内容
(1)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2)应急避震演练
(3)紧急疏散演练
(4)自救互救演练(自选)
2、对象
全体师生
3、时间
2011年5月12日
x时00分动员讲话
x时06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x时28分应急避震演练
x时30分紧急疏散演练
x时35分操场应急避震演练
x时40分自救互救演练(自选)
x时55分总结讲话
三、活动准备
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让师生认识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活动要求
1、保持镇定,听从指挥,服从安排,确保安全。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强调学生在疏散行进中不得回头找寻遗失物品,防止踩踏事件。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成 员:
信 号 员:
2、教室室内指导员(班主任)
职责:
①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②“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③“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学校操场。
④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3、疏散线路沿线工作组
教学楼拐角处人员
一、二层之间
二、三层之间
三、四层之间
四、五层之间 …
职责:
①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②处理学生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六、活动程序
(一)启动程序:
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1、请班主任开始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15分钟)
2、请班主任重申演练程序和演练要求。(5分钟)
(二)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信号。
2、班主任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演练时间为1分钟。
3、1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地震警报”信号。
4、学生回到座位,老师告知学生,地震已过,现在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三)紧急疏散演练
1、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有秩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
2、5分钟后,结束演练,解散回教室。
3、进行操场应急避震演练。
4、恢复站队,进入自救互救演练环节。
(四)自救互救演练(该节内容因需专业指导,各学校可根据情况自选)
1、内容:(1)止血 (2)固定 (3)搬运 (4)心肺复苏
2、由校医负责指导和讲解上述四类问题的救护方法。 心肺复苏意义及方法介绍:一个人脑组织缺氧4-6分钟就要损伤,超过1O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在4-6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心肺复苏是口对口人工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术的结合,抢救所需的只是一张口和一双手。在专业急救人员未来之前,当发现患者已无自主呼吸,抢救者立即将左手掌根放于按压部位,双手叠加,肩部、肘部、腕部垂直,利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下压4-5厘米。连续按压15次后,再进行口对口人工吹气。
3、演练心肺复苏的救护方法:请两位男生为全体同学做示范。
4、自救互救演练结束,恢复站队,进入演练总结环节。
七、演练总结
1、请现场指导专家对演练进行点评。
2、请指挥长***总结讲话。
3、宣布演练结束,各班依次退场,返回教室。
附件2:
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参考材料
1、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使地壳运动和变化,这些运动和变化逐步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当地壳某些脆弱地带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能量时,岩层便会发生突然的局部断裂,或者沿原有的断裂发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震示意图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断裂、错动并激发地震波的地方。
震级:地震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对不同的地区可产生不同的烈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即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
11
极震区: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极震区的几何中心称宏观震中。
主震:地震序列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地震序列中,发生在主震以后的所有地震。
2、地震谣言识别
地震谣言一般有以下特点:
(1)非政府传达的地震信息;
(2)称是某某专家或者外国人的预报意见;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信息;
(4)“预报”的震级很大或很精确,“预报”的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
目前,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政府统一发布制度,我们应不相信、不传播地震谣言,发现地震谣言及时报告。
3、在学校时如何避震
正在学校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或者用书包保护头部,躲在各自的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尽可能离开外墙和玻璃窗,避开天花板上的悬挂物,如吊灯等。内墙墙角处也可暂避。在楼上教室内的同学千万不要跳楼。震后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到室外。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12
平度市教育体育 平教体函 [2011]164号
关于在全市学校开展“5.12”防震应急
疏散演练的通知
各镇(街道)初中,驻地小学,中心幼儿园,局属及开发区各学校,民办学校: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防震减灾法》规定“学校应当进行地震知识普及,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更好的贯彻《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政策,切实提高全市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引导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理念,经研究,决定于今年5月12日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普遍开展一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1年5月12日14时28分。
二、活动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
三、活动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参照《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参考方案》(见附件1),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本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应急演练活动时间短,人员集中,易发生踩踏事故。因此,各学校演练方案要细化到年级、班组,并对安全注意事项做出具体规定,责任到人,所有活动组织人员要依照方案,尽职尽责,确保演练安全顺利进行。
(三)各单位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各学校应当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力争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有住宿生的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住宿生逃生疏散演练。
(四)认真总结。此项工作结束后各单位要将开展情况、成效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并于5月17日前将工作总结和建议报送市教体局安全办。
5月12日当天,市领导将对学校疏散演练情况进行现场观摩,报社、电视台将到现场采访,市教体局组织专门督查组进行督查。请各单位按照要求认真组织,确保演练活动安
全、有序、高效。
未尽事宜,请与市教体局安全办联系。
联系人:隋有善
联系电话:88366539
附件:1、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防震应急演练参
考方案
2、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参考材料
二〇一一年五月六日
附件1:
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防震
应急演练参考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防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学校的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活动安排
1、内容
(1)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2)应急避震演练
(3)紧急疏散演练
(4)自救互救演练(自选)
2、对象
全体师生
3、时间
2011年5月12日
x时00分动员讲话
x时06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x时28分应急避震演练
x时30分紧急疏散演练
x时35分操场应急避震演练
x时40分自救互救演练(自选)
x时55分总结讲话
三、活动准备
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让师生认识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活动要求
1、保持镇定,听从指挥,服从安排,确保安全。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强调学生在疏散行进中不得回头找寻遗失物品,防止踩踏事件。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成 员:
信 号 员:
2、教室室内指导员(班主任)
职责:
①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②“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③“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学校操场。
④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3、疏散线路沿线工作组
教学楼拐角处人员
一、二层之间
二、三层之间
三、四层之间
四、五层之间 …
职责:
①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②处理学生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六、活动程序
(一)启动程序:
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1、请班主任开始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15分钟)
2、请班主任重申演练程序和演练要求。(5分钟)
(二)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信号。
2、班主任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演练时间为1分钟。
3、1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地震警报”信号。
4、学生回到座位,老师告知学生,地震已过,现在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三)紧急疏散演练
1、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有秩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
2、5分钟后,结束演练,解散回教室。
3、进行操场应急避震演练。
4、恢复站队,进入自救互救演练环节。
(四)自救互救演练(该节内容因需专业指导,各学校可根据情况自选)
1、内容:(1)止血 (2)固定 (3)搬运 (4)心肺复苏
2、由校医负责指导和讲解上述四类问题的救护方法。 心肺复苏意义及方法介绍:一个人脑组织缺氧4-6分钟就要损伤,超过1O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在4-6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心肺复苏是口对口人工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术的结合,抢救所需的只是一张口和一双手。在专业急救人员未来之前,当发现患者已无自主呼吸,抢救者立即将左手掌根放于按压部位,双手叠加,肩部、肘部、腕部垂直,利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下压4-5厘米。连续按压15次后,再进行口对口人工吹气。
3、演练心肺复苏的救护方法:请两位男生为全体同学做示范。
4、自救互救演练结束,恢复站队,进入演练总结环节。
七、演练总结
1、请现场指导专家对演练进行点评。
2、请指挥长***总结讲话。
3、宣布演练结束,各班依次退场,返回教室。
附件2:
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参考材料
1、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使地壳运动和变化,这些运动和变化逐步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当地壳某些脆弱地带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能量时,岩层便会发生突然的局部断裂,或者沿原有的断裂发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震示意图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断裂、错动并激发地震波的地方。
震级:地震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对不同的地区可产生不同的烈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即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
11
极震区: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极震区的几何中心称宏观震中。
主震:地震序列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地震序列中,发生在主震以后的所有地震。
2、地震谣言识别
地震谣言一般有以下特点:
(1)非政府传达的地震信息;
(2)称是某某专家或者外国人的预报意见;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信息;
(4)“预报”的震级很大或很精确,“预报”的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
目前,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政府统一发布制度,我们应不相信、不传播地震谣言,发现地震谣言及时报告。
3、在学校时如何避震
正在学校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或者用书包保护头部,躲在各自的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尽可能离开外墙和玻璃窗,避开天花板上的悬挂物,如吊灯等。内墙墙角处也可暂避。在楼上教室内的同学千万不要跳楼。震后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到室外。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