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义]毛概笔记-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1 )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两个必然”)。 ⏹ 《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

历史使命和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奋斗目标。 ⏹ 《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

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 。 ⏹ 《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划清

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 ⏹ 《宣言》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提供了科学

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典范。

( 2 ) 从《宣言》的六项基本原则看如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是客观的自然的历

史进程。 ⏹ 第二,《宣言》提出实现社会主义需要工人阶级和人

民大众长期艰苦奋斗。

⏹ 第三,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人的解放。

⏹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第五,必须要有共产党领导人民掌握政权,“争得民

主”。

⏹ 第六,实现社会主义要经历几个阶段的长期奋斗。 ( 3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遵义会议: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4 )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P3 ( 5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3-4

( 6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P7 ⏹ 第一次革命(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第二次革命(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 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

要思想渊源。 ⏹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8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P13

( 9 )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P13-14

(10)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P14

⏹ 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1921-1927)。毛泽东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等。 ⏹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193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代表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反对本本主义》(1930)等。

⏹ 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阶段(遵义

会议~党的七大 ,1935—1945)。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和党建思想,科学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代表作有《实践论》(1937)、《矛盾论》(1937)、《新民主主义论》(1940)等。

⏹ 毛泽东思想继续和发展阶段(1945-1976)。毛泽东

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代表作有《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论十大关系》(1956.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等。

(11)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P15-19

①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

级两部分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 革命的直接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为

建立社会主义做准备

②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 ③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 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 ⏹ 人民战争的思想

⏹ 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

化国防技术 ④ 关于政策和策略 ⏹ 以弱小战胜强大

⏹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掌握斗争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 ⏹ 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结合起来 ⏹ 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⑤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

的生命线

⏹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

⏹ 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知识分子

要同工农相结合的问题。

⑥ 关于党的建设

⏹ 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

思想

⏹ 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 “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

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

⏹ 创造了整风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形式。 (12)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P19 (1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P20 (14) 客观评价毛泽东一生功过 P21

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 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命题。

b) 第二阶段(1982十二大~1987十三大),构建理论轮

廓。十二大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许多重要的新论断。

1987年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c) 第三阶段(1987十三大~1992十四大),形成理论体

系。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一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

坚决维护、始终遵循;

⏹ 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

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 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a) 建国后到70年代末,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虽

然是有发生,但与二战前相比,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总的来说,那一时期还是冷战年代。

b) 7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

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邓小平以其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对当今时代主题做出了科学的判断。

c)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d)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

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 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

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就国情而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此同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b) 就党情而言,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

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

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成

就。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是引起

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

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a) 第一阶段(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前后~1982十

二大),提出理论命题。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 d) 第四阶段(1992十四大~ 1997十五大),丰富理论

内容。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论精髓和根本问题,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并且进一步展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来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纲领。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P30 ⏹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8)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地位 P24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内容之间的关系 ⏹ 邓小平理论:本源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开创之作;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上启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2) 思想路线 P43

(2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P44-45 (2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P46 (25)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

⏹ 一是为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 二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推进创造了思

想环境。

⏹ 三是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提

供了可能。

(26)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P48-51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a) 一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b) 二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又是可能转化的。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a)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b)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法。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a) 以工业为主导,把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

b)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c) 毛泽东提出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a)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义”; “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

②斯大林时期

⏹ 第一,斯大林认为过渡时期是短暂的。 ⏹ 1930年宣布对资本主义全面进攻。 ⏹ 1934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基础。

⏹ 1936年 11月,斯大林宣布:“我们苏联社会已经

做到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 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 第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是短暂的历史阶段。 ⏹ 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仅仅过了

三年即在1939年, 斯大林就将向共产主义过渡c)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d)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e) ……………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a) 国际:中国面临西方的封锁

b) 国内: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a) 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思想资源。 b) 思想观点、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c) 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安全基础和是和社会基础。

⏹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a) 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

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

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 ⏹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加强执政党建设。

⏹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I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

⏹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原

则性设想:

⏹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称低级阶段) ⏹ 共产主义的第二阶段(或称高级阶段) II 前苏联的探索 ①列宁时期

⏹ 明确地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单元: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 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历史

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根据成熟程度的不同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

提上了议事日程。

⏹ 1952年苏共十九大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现在,苏

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③赫鲁晓夫时期(1953 – 1964执政)

⏹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报告中,赫鲁晓夫

就提出 :苏联要在“历史极短的时期内”,“在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指标是过高的,也是实践中无法达到的。

⏹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上, 赫鲁晓夫断言:苏

联的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极重要的发展时期——全面展开共 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

“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划。他将这20年分为两个阶段:1961-1970年的第一个 十年里,实现苏联的人均工农业产量超过美国;1970-1980年的第二个十年里,把美国远远抛在后面。

④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执政)

⏹ 1967年11月,在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的大会上,

勃列日 涅夫在报告中正式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 1977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

的社会主义社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通往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一个合乎规律的 阶段。”

⑤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终结

⏹ 1986年,提出苏联只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 在1988年6月苏共 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氏

正式提出:苏联改革的目标是要达到“向共产主义前进中的重要阶段的苏联社会的崭新状态——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III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探索

⏹ ①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这里把“刚刚建立”与“完全建成”加以区分。

⏹ ②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 出现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犯了超越社会发

展阶段的错误,造成了社会主义运动中长期不能破解的一道世纪性难题。问题的症结点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迟迟得不到解决呢?

⏹ 一是对社会主义停留在一般概念化的认识上,没

有从实际出发判定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 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认

识,没有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

⏹ 三是没有及时敏锐地认清时代主题的转换,对资

本主义存在的长期性估计不足。

⏹ 四是过分夸大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忽视了社

会发展变革中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 总之,就是没有准确地把握本国的基本国情。 (3) 理论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I 准确把握国情是正确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的基本依据

⏹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要搞清楚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哪个发展阶段,搞清楚什么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②毛泽东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的阶段问题,但在实践中,这一思想没有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

⏹ ③毛泽东也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

后,要使生产发展起来,赶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是不行的。然而,毛泽东没有沿着这一正确思路继续前进,反而受斯大林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影响。

⏹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中出现失误的

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II 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 1979.3,邓小平在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提

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1979年3月)

⏹ 第一个是底子薄, 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 ⏹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

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987年十三大:全面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并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 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

长的历史阶段。

⏹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指

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 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P137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P138-139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 理论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 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7) 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任务,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8)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

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 再次,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P144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提出过程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社

会的主要矛盾认识是不同的。 ⏹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毛泽东:“从我们

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 ”。 ⏹ 1956年党的八大:“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

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

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以此为根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

⏹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

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他说:“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

的主要矛盾”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貌好一些。

(2)1980年5月5日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的谈话 ◆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

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2)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了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 (1)1978年9月访问朝鲜回国后顺道视察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

◆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

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 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

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 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

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精神面

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是使生

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3)1985年8月28日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的谈话

◆ 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生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基础。

◆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公有

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 至于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

注意到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

(4)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总的来说,除了个别例外,全国人民的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当然,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东西,采取针对性的坚决步骤,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 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

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 ⏹ (5)1986年9月2日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的谈话 ⏹

(6)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

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 (3)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 (4)十六大以来,把社会和谐也作为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之一。

(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

学水平。 ⏹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毛泽东、周恩来——向科学进军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5、胡锦涛——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6、习近平——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 三、坚持科学发展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 2、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4、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5) “三步走”发展战略

⏹ 1987年“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 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

人们的温饱问题。

◆ 第二步:1991-2000,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

到小康水平。

◆ 第三步:2001-2050,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

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 1997年“十五大”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

百年”的奋斗目标

◆ 第一步:2000-201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们

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 第二步:2011-2012,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 第三步:2013-2049,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6)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

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

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

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

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

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7)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 1、国家富强 ⏹ 2、民主振兴 ⏹ 3、人民幸福

(8) 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 1、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 2、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3、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 从国际环境来看,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

更快的速度迅速发展,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国家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 ◆ 实践证明,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

由之路。

⏹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基本矛盾的

认识

● 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2)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探索

● 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理论 ✓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和特点。 ✓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

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

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 第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

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

力的问题。 ✓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

盾的途径是改革。

● 第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 2、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 (1)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

对第一次革命而言的。

⏹ (2)改革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是由于:

◆ 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在于社会

基本矛盾。

◆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都是为

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革不是对

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

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3)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

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 包含三层含义: ◆ 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 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要通过改革使其

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 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

革命性的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 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 也是一种完善。

(4) 全面改革的历程

⏹ 第一阶段:改革起步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1982年)

⏹ 第二阶段:改革全面展开阶段 (20世纪80年代

中后期)

◆ ①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②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 ③1987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

并原则同意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 第三阶段:改革攻坚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

⏹ 第四阶段:改革关键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 (1)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

就为下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 (2)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重

大改变,新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

◆ 具体表现:

◆ 第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

◆ 第二,单项的改革难以推进,需综合配套改

革;

◆ 第三,不同社会阶层形成共识的难度也在增

加。

(6)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

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8)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1. 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 (1)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

效的途径。

◆ (2)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又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 (3)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稳定。

⏹ 2.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总的原则

◆ 第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

程度统一起来。

◆ 第二,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 第三,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

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 3. 新时期改革的总的策略

◆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 ◆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 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9)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70-171

⏹ (2)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经过30年的

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 (3)“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

不开中国”,表明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10) 对外开放被确立为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 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于四点: ⏹ 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

结果。

⏹ 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

观察的结果。

⏹ 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1) 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

⏹ 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 第二,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 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12)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1、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 2、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

经济体系。

⏹ 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

◆ (1)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现代工

业很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会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3)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

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比较顺利地运行。

◆ (4)从主观条件来看,普遍存在计划经济是社

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思想理论认识。

⏹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弊端

◆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

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经济活动由中央计划机关通过指令性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也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 (2)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

死;

●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 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79-1984) :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

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 第二阶段(1984-1987) ,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

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 第三阶段(1987-1992) ,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

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第四阶段(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

⏹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

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

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 具体而言,就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 全面深化改革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 (1)计划经济时代,重全民,轻集体,排斥个体,

消灭私营。

◆ 1949—1952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政策: “限

制、利用”并重。

◆ 1953—1956 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政策:“三

大改造”。

◆ 1957—1965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利用、

限制、改造、调整。

◆ 1966—1977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取消

个体经济。

⏹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所有制结构上进行了

调整,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

◆ 1978—1986年,恢复发展。基本政策:对个体

经济是鼓励和引导;对私营经济是“等一等,看一看”。

◆ 1987—1991年,徘徊发展。基本政策:允许存

在,并加以引导和监督。

◆ 1992—1996年,高速发展。基本政策:鼓励、

引导和必要的监督。

⏹ (3)1997年至今,持续快速发展。基本政策:积极

鼓励、引导、大力支持。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过去的“方针政策”提高到“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

(6)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

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

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 (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社会主义公有

制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 (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我国的国有经济,

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并与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指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8)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

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9)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①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

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 ②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这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

形式的问题。不具有“公” 与“私”、“社”与“资”的区别。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 ③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10) 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及作用

⏹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

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 (2)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1)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

⏹ 一方面是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窄、实际税费负

担较重、企业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犯等经营环境和条件问题。

⏹ 另一方面是经营模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治

理方式弊端突出、履行社会责任不够等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

(12)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 (1)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

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 (2)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 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 (3)建立适合于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

制。

⏹ (4)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

引进国有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改善企业股权结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

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

(15)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

条件。

⏹ (3)旧的社会分工带来的劳动差别,是按劳分配的

直接经济原因。

(16)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表现

⏹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

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 (2)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内部的分配形

式也呈现多样化。但是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

(17)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 (2)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

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

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 ②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

样化。

⏹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19) 社会生产要素分类 P194

(20)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P195

(21) 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一,对过高收入进行调控。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

大税收的调节作用,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 第二,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建立正常的工资

增长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农民增收。 ⏹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励支持自主创业,提

高劳动者素质。

⏹ 第四,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

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 第五,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 ⏹ 第六,大幅度降低政府开支。

(2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历史回顾

◆ 中国思想家的观点:孔子:“和为贵” ;孟子“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与实践:1803年,法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 4、就业更加充分;

⏹ 5、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

贫对象大幅减少;

⏹ 6、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26) 保障和改善民生

⏹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 3、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7)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哈蒙尼地区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请求父亲允许他到“新和谐公社”去。

◆ 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

言》: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现实依据

◆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

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 第一,这是我们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必然要求。

◆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

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

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23)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及决策过程

⏹ ①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强调

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系。

⏹ 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

理论基础。

⏹ ③江泽民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以及“在社会稳定

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要求。

⏹ ④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 ⑤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1、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 3、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28)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

⏹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样重要。 (29)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

⏹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

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30) 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民族永续发展。

⏹ 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

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1)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

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

⏹ 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

显改善

(32)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33)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

生态环境。

⏹ 5、牢固竖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1 )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两个必然”)。 ⏹ 《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

历史使命和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奋斗目标。 ⏹ 《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

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 。 ⏹ 《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划清

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 ⏹ 《宣言》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提供了科学

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典范。

( 2 ) 从《宣言》的六项基本原则看如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是客观的自然的历

史进程。 ⏹ 第二,《宣言》提出实现社会主义需要工人阶级和人

民大众长期艰苦奋斗。

⏹ 第三,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人的解放。

⏹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第五,必须要有共产党领导人民掌握政权,“争得民

主”。

⏹ 第六,实现社会主义要经历几个阶段的长期奋斗。 ( 3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遵义会议: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4 )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P3 ( 5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3-4

( 6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P7 ⏹ 第一次革命(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第二次革命(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 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

要思想渊源。 ⏹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8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P13

( 9 )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P13-14

(10)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P14

⏹ 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1921-1927)。毛泽东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等。 ⏹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193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代表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反对本本主义》(1930)等。

⏹ 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阶段(遵义

会议~党的七大 ,1935—1945)。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和党建思想,科学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代表作有《实践论》(1937)、《矛盾论》(1937)、《新民主主义论》(1940)等。

⏹ 毛泽东思想继续和发展阶段(1945-1976)。毛泽东

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代表作有《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论十大关系》(1956.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等。

(11)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P15-19

①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

级两部分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 革命的直接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为

建立社会主义做准备

②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 ③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 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 ⏹ 人民战争的思想

⏹ 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

化国防技术 ④ 关于政策和策略 ⏹ 以弱小战胜强大

⏹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掌握斗争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 ⏹ 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结合起来 ⏹ 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⑤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

的生命线

⏹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

⏹ 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知识分子

要同工农相结合的问题。

⑥ 关于党的建设

⏹ 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

思想

⏹ 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 “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

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

⏹ 创造了整风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形式。 (12)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P19 (1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P20 (14) 客观评价毛泽东一生功过 P21

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 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命题。

b) 第二阶段(1982十二大~1987十三大),构建理论轮

廓。十二大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许多重要的新论断。

1987年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c) 第三阶段(1987十三大~1992十四大),形成理论体

系。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一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

坚决维护、始终遵循;

⏹ 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

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 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a) 建国后到70年代末,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虽

然是有发生,但与二战前相比,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总的来说,那一时期还是冷战年代。

b) 7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

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邓小平以其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对当今时代主题做出了科学的判断。

c)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d)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

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 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

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就国情而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此同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b) 就党情而言,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

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

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成

就。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是引起

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

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a) 第一阶段(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前后~1982十

二大),提出理论命题。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 d) 第四阶段(1992十四大~ 1997十五大),丰富理论

内容。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论精髓和根本问题,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并且进一步展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来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纲领。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P30 ⏹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8)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地位 P24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内容之间的关系 ⏹ 邓小平理论:本源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开创之作;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上启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2) 思想路线 P43

(2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P44-45 (2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P46 (25)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

⏹ 一是为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 二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推进创造了思

想环境。

⏹ 三是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提

供了可能。

(26)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P48-51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a) 一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b) 二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又是可能转化的。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a)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b)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法。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a) 以工业为主导,把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

b)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c) 毛泽东提出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a)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义”; “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

②斯大林时期

⏹ 第一,斯大林认为过渡时期是短暂的。 ⏹ 1930年宣布对资本主义全面进攻。 ⏹ 1934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基础。

⏹ 1936年 11月,斯大林宣布:“我们苏联社会已经

做到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 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 第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是短暂的历史阶段。 ⏹ 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仅仅过了

三年即在1939年, 斯大林就将向共产主义过渡c)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d)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e) ……………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a) 国际:中国面临西方的封锁

b) 国内: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a) 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思想资源。 b) 思想观点、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c) 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安全基础和是和社会基础。

⏹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a) 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

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

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 ⏹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加强执政党建设。

⏹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I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

⏹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原

则性设想:

⏹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称低级阶段) ⏹ 共产主义的第二阶段(或称高级阶段) II 前苏联的探索 ①列宁时期

⏹ 明确地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单元: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 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历史

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根据成熟程度的不同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

提上了议事日程。

⏹ 1952年苏共十九大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现在,苏

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③赫鲁晓夫时期(1953 – 1964执政)

⏹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报告中,赫鲁晓夫

就提出 :苏联要在“历史极短的时期内”,“在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指标是过高的,也是实践中无法达到的。

⏹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上, 赫鲁晓夫断言:苏

联的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极重要的发展时期——全面展开共 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

“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划。他将这20年分为两个阶段:1961-1970年的第一个 十年里,实现苏联的人均工农业产量超过美国;1970-1980年的第二个十年里,把美国远远抛在后面。

④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执政)

⏹ 1967年11月,在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的大会上,

勃列日 涅夫在报告中正式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 1977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

的社会主义社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通往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一个合乎规律的 阶段。”

⑤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终结

⏹ 1986年,提出苏联只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 在1988年6月苏共 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氏

正式提出:苏联改革的目标是要达到“向共产主义前进中的重要阶段的苏联社会的崭新状态——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III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探索

⏹ ①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这里把“刚刚建立”与“完全建成”加以区分。

⏹ ②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 出现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犯了超越社会发

展阶段的错误,造成了社会主义运动中长期不能破解的一道世纪性难题。问题的症结点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迟迟得不到解决呢?

⏹ 一是对社会主义停留在一般概念化的认识上,没

有从实际出发判定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 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认

识,没有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

⏹ 三是没有及时敏锐地认清时代主题的转换,对资

本主义存在的长期性估计不足。

⏹ 四是过分夸大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忽视了社

会发展变革中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 总之,就是没有准确地把握本国的基本国情。 (3) 理论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I 准确把握国情是正确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的基本依据

⏹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要搞清楚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哪个发展阶段,搞清楚什么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②毛泽东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的阶段问题,但在实践中,这一思想没有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

⏹ ③毛泽东也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

后,要使生产发展起来,赶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是不行的。然而,毛泽东没有沿着这一正确思路继续前进,反而受斯大林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影响。

⏹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中出现失误的

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II 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 1979.3,邓小平在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提

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1979年3月)

⏹ 第一个是底子薄, 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 ⏹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

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987年十三大:全面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并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 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

长的历史阶段。

⏹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指

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 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P137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P138-139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 理论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 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7) 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任务,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8)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

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 再次,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P144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提出过程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社

会的主要矛盾认识是不同的。 ⏹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毛泽东:“从我们

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 ”。 ⏹ 1956年党的八大:“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

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

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以此为根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

⏹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

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他说:“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

的主要矛盾”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貌好一些。

(2)1980年5月5日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的谈话 ◆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

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2)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了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 (1)1978年9月访问朝鲜回国后顺道视察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

◆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

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 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

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 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

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精神面

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是使生

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3)1985年8月28日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的谈话

◆ 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生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基础。

◆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公有

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 至于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

注意到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

(4)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总的来说,除了个别例外,全国人民的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当然,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东西,采取针对性的坚决步骤,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 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

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 ⏹ (5)1986年9月2日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的谈话 ⏹

(6)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

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 (3)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 (4)十六大以来,把社会和谐也作为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之一。

(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

学水平。 ⏹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毛泽东、周恩来——向科学进军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5、胡锦涛——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6、习近平——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 三、坚持科学发展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 2、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4、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5) “三步走”发展战略

⏹ 1987年“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 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

人们的温饱问题。

◆ 第二步:1991-2000,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

到小康水平。

◆ 第三步:2001-2050,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

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 1997年“十五大”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

百年”的奋斗目标

◆ 第一步:2000-201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们

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 第二步:2011-2012,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 第三步:2013-2049,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6)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

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

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

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

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

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7)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 1、国家富强 ⏹ 2、民主振兴 ⏹ 3、人民幸福

(8) 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 1、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 2、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3、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 从国际环境来看,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

更快的速度迅速发展,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国家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 ◆ 实践证明,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

由之路。

⏹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基本矛盾的

认识

● 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2)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探索

● 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理论 ✓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和特点。 ✓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

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

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 第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

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

力的问题。 ✓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

盾的途径是改革。

● 第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 2、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 (1)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

对第一次革命而言的。

⏹ (2)改革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是由于:

◆ 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在于社会

基本矛盾。

◆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都是为

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革不是对

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

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3)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

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 包含三层含义: ◆ 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 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要通过改革使其

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 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

革命性的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 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 也是一种完善。

(4) 全面改革的历程

⏹ 第一阶段:改革起步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1982年)

⏹ 第二阶段:改革全面展开阶段 (20世纪80年代

中后期)

◆ ①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②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 ③1987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

并原则同意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 第三阶段:改革攻坚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

⏹ 第四阶段:改革关键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 (1)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

就为下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 (2)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重

大改变,新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

◆ 具体表现:

◆ 第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

◆ 第二,单项的改革难以推进,需综合配套改

革;

◆ 第三,不同社会阶层形成共识的难度也在增

加。

(6)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

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8)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1. 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 (1)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

效的途径。

◆ (2)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又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 (3)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稳定。

⏹ 2.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总的原则

◆ 第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

程度统一起来。

◆ 第二,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 第三,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

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 3. 新时期改革的总的策略

◆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 ◆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 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9)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70-171

⏹ (2)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经过30年的

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 (3)“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

不开中国”,表明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10) 对外开放被确立为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 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于四点: ⏹ 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

结果。

⏹ 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

观察的结果。

⏹ 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1) 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

⏹ 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 第二,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 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12)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1、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 2、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

经济体系。

⏹ 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

◆ (1)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现代工

业很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会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3)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

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比较顺利地运行。

◆ (4)从主观条件来看,普遍存在计划经济是社

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思想理论认识。

⏹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弊端

◆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

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经济活动由中央计划机关通过指令性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也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 (2)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

死;

●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 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79-1984) :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

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 第二阶段(1984-1987) ,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

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 第三阶段(1987-1992) ,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

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第四阶段(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

⏹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

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

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 具体而言,就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 全面深化改革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 (1)计划经济时代,重全民,轻集体,排斥个体,

消灭私营。

◆ 1949—1952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政策: “限

制、利用”并重。

◆ 1953—1956 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政策:“三

大改造”。

◆ 1957—1965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利用、

限制、改造、调整。

◆ 1966—1977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取消

个体经济。

⏹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所有制结构上进行了

调整,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

◆ 1978—1986年,恢复发展。基本政策:对个体

经济是鼓励和引导;对私营经济是“等一等,看一看”。

◆ 1987—1991年,徘徊发展。基本政策:允许存

在,并加以引导和监督。

◆ 1992—1996年,高速发展。基本政策:鼓励、

引导和必要的监督。

⏹ (3)1997年至今,持续快速发展。基本政策:积极

鼓励、引导、大力支持。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过去的“方针政策”提高到“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

(6)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

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

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 (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社会主义公有

制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 (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我国的国有经济,

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并与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指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8)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

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9)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①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

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 ②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这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

形式的问题。不具有“公” 与“私”、“社”与“资”的区别。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 ③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10) 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及作用

⏹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

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 (2)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1)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

⏹ 一方面是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窄、实际税费负

担较重、企业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犯等经营环境和条件问题。

⏹ 另一方面是经营模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治

理方式弊端突出、履行社会责任不够等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

(12)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 (1)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

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 (2)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 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 (3)建立适合于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

制。

⏹ (4)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

引进国有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改善企业股权结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

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

(15)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

条件。

⏹ (3)旧的社会分工带来的劳动差别,是按劳分配的

直接经济原因。

(16)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表现

⏹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

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 (2)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内部的分配形

式也呈现多样化。但是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

(17)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 (2)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

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

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 ②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

样化。

⏹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19) 社会生产要素分类 P194

(20)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P195

(21) 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一,对过高收入进行调控。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

大税收的调节作用,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 第二,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建立正常的工资

增长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农民增收。 ⏹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励支持自主创业,提

高劳动者素质。

⏹ 第四,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

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 第五,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 ⏹ 第六,大幅度降低政府开支。

(2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历史回顾

◆ 中国思想家的观点:孔子:“和为贵” ;孟子“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与实践:1803年,法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 4、就业更加充分;

⏹ 5、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

贫对象大幅减少;

⏹ 6、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26) 保障和改善民生

⏹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 3、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7)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哈蒙尼地区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请求父亲允许他到“新和谐公社”去。

◆ 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

言》: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现实依据

◆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

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 第一,这是我们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必然要求。

◆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

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

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23)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及决策过程

⏹ ①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强调

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系。

⏹ 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

理论基础。

⏹ ③江泽民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以及“在社会稳定

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要求。

⏹ ④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 ⑤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1、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 3、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28)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

⏹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样重要。 (29)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

⏹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

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30) 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民族永续发展。

⏹ 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

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1)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

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

⏹ 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

显改善

(32)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33)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

生态环境。

⏹ 5、牢固竖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相关文章

  • Efwqte英语考研资料大全
  •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无需积分,无需回复,只要你带宽足够大,你资料就足够多!大家网考研论坛ht ...查看


  • 复试面试官教你2010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abc
  • 复试面试官教你2010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备考 最牛英语口语培训模式:躺在家里练口语,全程外教一对一,三个月畅谈无阻! 太平洋英语,免费体验全部外教一对一课程:http://www.pacificenglish.cn 随着研究生报名人数的逐年 ...查看


  • 北京师范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 2014(954水文地质学基础)考研备考指南 下载(871.43KB,下载次数:215) 资料历年真题解析说明 <954水文地质学基础历年真题解析(专业课)>系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法学考研辅导团队集体编撰的"历年解析系列资 ...查看


  • 各种书籍名
  • 大量交流周易资料 由于本人爱好周易,搜集了有关风水.八卦.预测.改运.符咒等各方面的资料书籍和光盘,收集有2000多盘光蝶,现想与诸位周易爱好者交流或交换. 注:交流前请先联系确认,本人均先收到款或资料后再寄出相应资料,不放心的勿来联系 邮 ...查看


  • 最强数学运算公式集锦
  • 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 ...查看


  • 2014BEC商务英语考试全攻略
  • 2013BEC商务英语考试全攻略 BEC初级BEC中级BEC高级 999 句最常用英语口语 (mp3_ 同步字幕 )3 999 句最常用英语口语 (mp3_ 同步字幕 )2 999 句最常用英语口语 ( 文本 _mp3_ 同步字幕 )1 B ...查看


  • 概括全部图形推理类型
  • 几乎概括了图形推理的所有类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片: 图图片: 图片: [行测资料集]: 华图2011公考资料大集合: http://www.iliyu. ...查看


  • 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资料
  • 2011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 201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考试大纲 201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考试大纲 201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考试大纲 201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 ...查看


  • 二级机电建造师历年试题精选解析
  • 二级机电建造师历年试题精选解析 场景 某安装公司承担每天2000t/d水泥厂球磨机的安装,按吊装技术方案的要求,球磨机就为选用现场,一台100t的起动机作业. 球磨机底座与基础间的二次灌浆设计文件未提出要求,安装公司提议的二次灌浆用料经设计 ...查看


  • 会计实习报告的范文
  • 会计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趋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作为一名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实训内容的衔接可以有助于促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