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作者:方建存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8期

摘要:鲁迅小说《孔乙己》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的形象可以从独特的个性化的外形、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悲惨遭遇中进行全面阐释。 关键词:孔乙己;形象;阐释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透视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还透视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成了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这也是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该形象的线索。

一、孔乙己的外形

鲁迅最擅长于肖像描写,“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他的身份在咸亨酒店显得很特殊。他和那些做工的短衣帮们同样站着喝酒,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在灵魂深处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

通过对孔乙己的长衫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和灵魂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奇峰般地凸现出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是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

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灵魂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二、孔乙己的语言

鲁迅在《孔乙己》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深刻揭示孔乙己内心深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和灵魂。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文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灵魂深处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从而让他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也深刻显示了他灵魂深处的迂腐。

三、孔乙己的动作

《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的经典形象中必不可少的是他的动作,这也是留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之一。 “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提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心情。“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四、孔乙己的神态

鲁迅在《孔乙己》中的神态描写为人物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文中,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这一句虽没有直接对孔乙己的神态进行描写,但孔乙己那难言的痛苦,在他的神态中一定有所表现。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睹的事实。这时的孔乙己,在众人面前,好像被剥光了衣服,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那种恐慌、羞恼、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种读书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跃然纸

上。而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孔乙己难以掩饰痛苦、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是他追求功名没有结果的必然反映,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把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来炫耀,小伙计却毫不热心,于是他“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享酒店喝酒,又遭到掌柜索要“十九个钱”,孔乙己“很颓唐”。当掌柜的笑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身残气微,不复聊生,却依然麻木不仁,令人不忍卒读。

作者通过淋漓尽致的人物描写,深刻揭示出孔乙己内心深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和灵魂。不仅于此,作品在着力展现科举时代一个没落知识分子腐朽、迂腐的魂魄的同时,还为我们展现了社会众生病态的麻木。

参考文献

[1]林志浩 鲁迅研究《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李希凡 《呐喊》《彷徨》思想与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3]鲁迅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作者:方建存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8期

摘要:鲁迅小说《孔乙己》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的形象可以从独特的个性化的外形、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悲惨遭遇中进行全面阐释。 关键词:孔乙己;形象;阐释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透视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还透视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成了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这也是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该形象的线索。

一、孔乙己的外形

鲁迅最擅长于肖像描写,“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他的身份在咸亨酒店显得很特殊。他和那些做工的短衣帮们同样站着喝酒,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在灵魂深处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

通过对孔乙己的长衫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和灵魂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奇峰般地凸现出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是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

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灵魂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二、孔乙己的语言

鲁迅在《孔乙己》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深刻揭示孔乙己内心深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和灵魂。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文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灵魂深处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从而让他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也深刻显示了他灵魂深处的迂腐。

三、孔乙己的动作

《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的经典形象中必不可少的是他的动作,这也是留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之一。 “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提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心情。“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四、孔乙己的神态

鲁迅在《孔乙己》中的神态描写为人物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文中,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这一句虽没有直接对孔乙己的神态进行描写,但孔乙己那难言的痛苦,在他的神态中一定有所表现。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睹的事实。这时的孔乙己,在众人面前,好像被剥光了衣服,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那种恐慌、羞恼、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种读书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跃然纸

上。而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孔乙己难以掩饰痛苦、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是他追求功名没有结果的必然反映,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把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来炫耀,小伙计却毫不热心,于是他“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享酒店喝酒,又遭到掌柜索要“十九个钱”,孔乙己“很颓唐”。当掌柜的笑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身残气微,不复聊生,却依然麻木不仁,令人不忍卒读。

作者通过淋漓尽致的人物描写,深刻揭示出孔乙己内心深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和灵魂。不仅于此,作品在着力展现科举时代一个没落知识分子腐朽、迂腐的魂魄的同时,还为我们展现了社会众生病态的麻木。

参考文献

[1]林志浩 鲁迅研究《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李希凡 《呐喊》《彷徨》思想与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3]鲁迅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相关文章

  • 浅谈鲁迅笔下的一些经典人物形象
  • 浅谈鲁迅笔下的一些经典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中文化战线上的主将,现代文学史上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包括把握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封建主义的代表的权贵:体现当时中国社会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和农 ...查看


  • 鲁迅小说的肖像描写艺术赏析
  •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部特征:容貌.姿态.举止.风度.神情.衣饰等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摹和刻画.这是把人物写活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而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鲁迅先生,显然深谙肖像描写的奥秘,因而,揣摩先生笔下的肖像描写艺术,是我们学习写 ...查看


  • 学鲁迅写"活"人
  • 在平日作文训练中,同学们大多不善于生动地描写人物,更谈不上使人物形象鲜活.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而不是随处可见的"那一个".读着鲁迅笔下的 ...查看


  • 历史宿命的固守和超越
  • 历史宿命的固守和超越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和受新思想新文化熏陶下的新式知识分子的特性及历史宿命.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深情的关怀.从而使我们深深地感到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当 ...查看


  • 试论[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 试论<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前堤完小 孙晓先 [摘要]杂文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鲁迅先生的散文,很多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 ...查看


  •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蒋娜
  •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生姓名:蒋娜 学号: 入学时间:2014秋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试点电大(分校)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綦江工作站 指导教师 :周强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2015 年 11 月 ...查看


  • 鲁迅作品介绍(四)
  • 鲁迅作品介绍(四) 2012-4-8 18:22 阅读(20) 4.<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类别: (1)权势者形象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有钱有权有势的"阔人",如<阿Q正传> ...查看


  •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 (一)儿童至善的观念 鲁迅小时候生活在清末,还属于"人吃人"的时代,为了给这个时代一点点亮色,鲁迅在他的笔下写出了几个善良的儿童.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闰土.双喜.阿发等农家少年,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查看


  • 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 温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戚德忠 在分析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之前,首先要弄清小说人物病态和纯精神病态的关系. 本文所要分析的鲁迅小说人物的病态性格中的"病态气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