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悲剧心理学有感

现代文学中的悲剧的净化

——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研究现代戏剧美学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悲剧快感的审美本质及其特性问题。他运用西方现代美学的知识与观念,广泛考察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欧洲各种关于悲剧快感的理论,批驳了违背艺术和审美规律的诸多错误观点,作了大量去粗取精,剥伪存真的理论辩析工作,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 正如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朱光潜在《“净化”与情绪的缓和》一章中也表示:“悲剧比别的任何文学形式更能表现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的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它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宣泄”,不仅如此,“悲剧不仅引起我们的快感 , 而且把我们提升到生命力的更高水平上。”

在现当代文学中,有较多的悲剧作品,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曹禺的《雷雨》,茅盾的《子夜》,萧红的《呼兰河传》等,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剧形象,读起来令人叹息扼腕,也令人愤愤不平,但更多的是读完后陷入深思。

无论是《月牙儿》的女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还是年轻善良的祥子在命运的屡次捉弄下终于自甘堕落,行尸走肉般的活着,还是呼兰河边的小团圆媳妇悲惨的生活,那些剧中人物的悲惨结局,使我们不由得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并对这些人物给予深深的同情和哀怜。读完他们的作品,会更多的对社会、对人性进行反思,同时也对自己进行反省。

以《雷雨》为例,曹禺在《雷雨》中通过周、鲁两个家庭的纠葛,写出了礼教下的悲剧。30前周朴园和侍萍相爱,但是周家为了另娶别家小姐,将侍萍逐出家门,但是30年以后侍萍的女儿四凤又成了周家的仆人,并且也爱上了周家的少爷周萍,而侍萍也阴差阳错的和周朴园相遇,然而这一切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于命运,就像《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

朱光潜先生说:“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

蘩漪被称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因为在众人屈服于命运之时,蘩漪毅然地企图反抗命运。在周公馆里,周朴园带有封建家长制的色彩,他专制、自私、虚伪,希望所有的人都屈服于他。但是蘩漪是“五四”的新女性,接受过新思想,追求解放,追求自由,希望得到真正的爱情。但是周朴园要求她唯命是从,为儿子做一个服从的榜样,纵然蘩漪拼命地反抗,仍然不能改变这一切。所以当周萍向她示爱时,她奋不顾身地爱上他,当她发现周萍移情别恋,并准备摆脱自己时,蘩漪想尽一切办法来挽留他,甚至对周萍进行胁迫。可是,当这一切都付诸东流的时候,她开始对周萍进行报复,甚至最后破釜沉舟,然而这样的做法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蘩漪的悲剧在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被扼杀,她毅然地反抗过,甚至不惜毁掉别人的幸福来追求,但是她最终还是失败了,事情的真相是她所不能承受的,事件的发展是她所不能掌控的,周萍自杀,周冲触电而死,层层的打击压向她,她最终不堪重负倒下了。 我们对蘩漪的命运感到悲愤,感到同情,这样的命运经历,使人感到恐惧,但是也引起一种崇高感。读者感受到蘩漪的悲剧中,带有对封建家庭罪恶的控诉,封建家长制压抑人性的控诉,这些引起了读者的悲悯情怀,使读者感受到自身的净化和提升。

巴金在《蜕变·后记》中曾这样描述了他初读曹禺《雷雨》时的感受。他说:“我想起了„„,翻读《雷雨》原稿时的情形,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我想

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微少精力。”朱光潜先生说:“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他表现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我们对悲剧人物的怜悯、同情,但是他们也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情绪缓和的同时,也感受一种奋发的力量。

朱光潜反复指出:“要是看悲剧而没有感觉到为人类的尊严而生的振奋之感,那就是没有把握住悲剧的实质。”在情节激烈的冲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剧中的人物的张力,不屈服于命运,毅然地进行反抗,让人体会到一种“生命力感”。

就像老舍的《月牙儿》中的女孩,她在母亲被生计所迫走上卖身的道路后,她不愿走母亲所都的路,她想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为此,她宁愿离开母亲,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她在学校帮人抄写文字,给学生们织些针线活得点零用钱,她只是想要体面地赚钱养活自己。可是命运将她小小的愿望死得粉碎,为了生存下去,她最终也只能沦为暗娼。

就算悲剧中展现的是痛苦失败,甚至说是对命运的无力感,但是我们也会因为剧中人物对生命的坚强,对命运的反抗,而感受到一种激昂的生命力,因此悲剧在形成我们的快感的同时,“把我们提升到生命力的更高水平上”。在悲剧中我们感受到在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乐观和努力向上,感受到他们在与命运抗争的时候那种信念,感受到他们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尊严”,甚至说,在阅读悲剧时,在怜悯和恐惧之下会产生一种崇高感,让我们去仰望,去崇拜,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因此我们才会涌起一种振奋的力量,使自己得到情绪的缓和和自身的提升。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文中说“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自己灵魂中崇高庄重的感情。”

悲剧给人所带来的悲剧快感就是一种情绪的缓和,或许是本能欲念的满足,或许是怜悯与恐惧的转化,又或许是分享中的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它同时也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在悲剧中我们感受到高尚而庄重的美,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它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满足,也是我们的生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杨菊. 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对悲剧快感的创新性论述[J]. 阴山学刊. 2007(05) 赵越. 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王妍. 折衷而论从心而语—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述评[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现代文学中的悲剧的净化

——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研究现代戏剧美学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悲剧快感的审美本质及其特性问题。他运用西方现代美学的知识与观念,广泛考察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欧洲各种关于悲剧快感的理论,批驳了违背艺术和审美规律的诸多错误观点,作了大量去粗取精,剥伪存真的理论辩析工作,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 正如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朱光潜在《“净化”与情绪的缓和》一章中也表示:“悲剧比别的任何文学形式更能表现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的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它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宣泄”,不仅如此,“悲剧不仅引起我们的快感 , 而且把我们提升到生命力的更高水平上。”

在现当代文学中,有较多的悲剧作品,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曹禺的《雷雨》,茅盾的《子夜》,萧红的《呼兰河传》等,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剧形象,读起来令人叹息扼腕,也令人愤愤不平,但更多的是读完后陷入深思。

无论是《月牙儿》的女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还是年轻善良的祥子在命运的屡次捉弄下终于自甘堕落,行尸走肉般的活着,还是呼兰河边的小团圆媳妇悲惨的生活,那些剧中人物的悲惨结局,使我们不由得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并对这些人物给予深深的同情和哀怜。读完他们的作品,会更多的对社会、对人性进行反思,同时也对自己进行反省。

以《雷雨》为例,曹禺在《雷雨》中通过周、鲁两个家庭的纠葛,写出了礼教下的悲剧。30前周朴园和侍萍相爱,但是周家为了另娶别家小姐,将侍萍逐出家门,但是30年以后侍萍的女儿四凤又成了周家的仆人,并且也爱上了周家的少爷周萍,而侍萍也阴差阳错的和周朴园相遇,然而这一切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于命运,就像《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

朱光潜先生说:“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

蘩漪被称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因为在众人屈服于命运之时,蘩漪毅然地企图反抗命运。在周公馆里,周朴园带有封建家长制的色彩,他专制、自私、虚伪,希望所有的人都屈服于他。但是蘩漪是“五四”的新女性,接受过新思想,追求解放,追求自由,希望得到真正的爱情。但是周朴园要求她唯命是从,为儿子做一个服从的榜样,纵然蘩漪拼命地反抗,仍然不能改变这一切。所以当周萍向她示爱时,她奋不顾身地爱上他,当她发现周萍移情别恋,并准备摆脱自己时,蘩漪想尽一切办法来挽留他,甚至对周萍进行胁迫。可是,当这一切都付诸东流的时候,她开始对周萍进行报复,甚至最后破釜沉舟,然而这样的做法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蘩漪的悲剧在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被扼杀,她毅然地反抗过,甚至不惜毁掉别人的幸福来追求,但是她最终还是失败了,事情的真相是她所不能承受的,事件的发展是她所不能掌控的,周萍自杀,周冲触电而死,层层的打击压向她,她最终不堪重负倒下了。 我们对蘩漪的命运感到悲愤,感到同情,这样的命运经历,使人感到恐惧,但是也引起一种崇高感。读者感受到蘩漪的悲剧中,带有对封建家庭罪恶的控诉,封建家长制压抑人性的控诉,这些引起了读者的悲悯情怀,使读者感受到自身的净化和提升。

巴金在《蜕变·后记》中曾这样描述了他初读曹禺《雷雨》时的感受。他说:“我想起了„„,翻读《雷雨》原稿时的情形,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我想

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微少精力。”朱光潜先生说:“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他表现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我们对悲剧人物的怜悯、同情,但是他们也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情绪缓和的同时,也感受一种奋发的力量。

朱光潜反复指出:“要是看悲剧而没有感觉到为人类的尊严而生的振奋之感,那就是没有把握住悲剧的实质。”在情节激烈的冲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剧中的人物的张力,不屈服于命运,毅然地进行反抗,让人体会到一种“生命力感”。

就像老舍的《月牙儿》中的女孩,她在母亲被生计所迫走上卖身的道路后,她不愿走母亲所都的路,她想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为此,她宁愿离开母亲,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她在学校帮人抄写文字,给学生们织些针线活得点零用钱,她只是想要体面地赚钱养活自己。可是命运将她小小的愿望死得粉碎,为了生存下去,她最终也只能沦为暗娼。

就算悲剧中展现的是痛苦失败,甚至说是对命运的无力感,但是我们也会因为剧中人物对生命的坚强,对命运的反抗,而感受到一种激昂的生命力,因此悲剧在形成我们的快感的同时,“把我们提升到生命力的更高水平上”。在悲剧中我们感受到在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乐观和努力向上,感受到他们在与命运抗争的时候那种信念,感受到他们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尊严”,甚至说,在阅读悲剧时,在怜悯和恐惧之下会产生一种崇高感,让我们去仰望,去崇拜,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因此我们才会涌起一种振奋的力量,使自己得到情绪的缓和和自身的提升。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文中说“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自己灵魂中崇高庄重的感情。”

悲剧给人所带来的悲剧快感就是一种情绪的缓和,或许是本能欲念的满足,或许是怜悯与恐惧的转化,又或许是分享中的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它同时也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在悲剧中我们感受到高尚而庄重的美,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它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满足,也是我们的生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杨菊. 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对悲剧快感的创新性论述[J]. 阴山学刊. 2007(05) 赵越. 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王妍. 折衷而论从心而语—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述评[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相关文章

  • 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 亚里士多德<诗学>莫晓茵 [1**********]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哲学是从批判柏拉图的" 理念论" 开始的, 而他对于文艺的观点同样也与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观有很大的出入. 亚里斯多德所用的 ...查看


  •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为例 亢菲 2012级教育学一班 摘要: 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的解读,剖析出我个人对于中西方戏剧不同处的看法,同时也提出我对于戏剧未 ...查看


  • 读忏悔书有感
  • 学习忏悔书有感 7月24日,在处室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进行了廉政教育学习,其中一篇学习资料是忏悔书,通过学习, 使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对这个曾发生在我身边的活生生的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令人静思,令人警示,我在心灵上得到了 ...查看


  •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一) 文/陆嘉敏 我在图书馆借了这样一本书,我知道了惨剧是若何发生的,就是如许发生的.他们来源于民气中最悲伤地题材.可以说是运气,由于运气奉告了麦克白他后来的运气,以及最悲惨的终局.也可以说是昏庸.就像是李尔王,喜好听 ...查看


  • 读尼采书有感
  • 读尼采书有感 ‚瞧,这个人,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道德的谱系,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任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此段话是尼采所述哲学书中封面部分前的言语.我想用其作为此篇文章的开篇第一段,虽然文字中的道理我无法有过明确的体会,更谈不上去 ...查看


  • 有感于"妈妈喜欢吃鱼头"
  •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幅漫画,漫画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妈妈很疼爱她的宝宝,每次吃鱼的时候,总是把鱼上最好的部位――鱼肚子夹给孩子吃,自己却只吃剩下的鱼头.久而久之,男孩已经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他认为他的妈妈最爱吃鱼头,以至于到了他成年的 ...查看


  • 素媛观后感
  • <素媛>观后感 <素媛>>观后感 何林亭 我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韩国电影<素媛>,电影拍得非常好.看完之后我又去找了同样题 材的韩国电影<熔炉>图解版,简直深深被艺术作品塑造社会文化的力量 ...查看


  •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及课时目标
  • 初中语文单元及课时目标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及课时目标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实记著名作者,理解运用插叙突出中心的写法及插叙作为一种记叙顺序,能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学习精于剪 ...查看


  • 仓中鼠厕中鼠的哲学悲剧------读[史记·李斯列传]有感
  • 仓中鼠厕中鼠的哲学悲剧------读<史记·李斯列传>有感 时间:2011-04-22 12:01:34 论文范文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纵观李斯的一生,文章开头从一件生活琐事上集中反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从观鼠悟出的人生哲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