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体会
袁苏明
一. 我对新课程及教材的理解
1. 新教材比老教材的教学知识点的编排顺序变了;
2. 以计算为主的内容删减了,以情景图模式出现;
3. 使数学更贴近了生活, 由纯数字型数学过渡到了生活型数学;
4. 新教材使数学课堂活跃起来,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5. 新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教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新教材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学生可通过“复习巩固”、“综合应用”、“拓广探索”、“观察与思考”、“数学 活动”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二. 新课改发生的变化
1. 转变了教学观念,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主导者”和“权威者”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是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与展示,而学生则扮演着“牵着鼻子走”的应声虫,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比记忆力,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唯分数论英雄”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所谓“授学生于渔,而不是授学生于鱼”是交给学生方法,而不是教改学生知识。
2. 感悟文本的能力增强了,授课能力提高了。
以前过于依赖教参,现在结合教参,强调学生阅读的同时提醒自己应该加强阅读,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形成更好的交流。
3. 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一). 是在把握教学内容上,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当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二) 。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在教学方式强调积极探究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们努力探索新教学方式的操作程序、实施步骤,改善教学呈现方式,实现包括启发式、讨论式、接受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组合。
4. 作业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并且学生作业数量以广多取胜,质量则以抄答案为完成方式,教师改作业则以打对号,算次数,应付学校的检查为目的。新课改教学中,数学作业则以少而精,典型与重点为主,甚至不布置作业或尽量少布置作业, 并且,作业的形式变的多样化,可以是网上找的典型题型;可以是动手操作题;也可以是
实践检验数学公式正确性的实验题。
5. 进一步改进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新课改,各班学生都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即学习状态比课改前更为主动;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培养了每个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亲自实践的独立性。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将来面向社会,立足于生活,防止只会读书,不会醉是的“书呆子”型人才出现。
6.新课改让教师更注意反思与总结。
对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更好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改中,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1. “做数学”,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俗话说:“兴趣是爱好的老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只有兴趣产生了,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以把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体验和享受,而不是一种痛苦。学生只有在创造中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真实的能力。
2. “用数学”,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激发创造灵感。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时只有在不断玩的过程中,才可以发现学习的价值和有用性,例如,对于有理数的加发法则和绝对值的定义,教师如果让学生一味的去背书上文字,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于-8+14这道题,教师如果与生活联系起来:“-8”表示你借了别人的8元钱,“14”表示你自己有14元钱,合起来,-8+14就表示你借了别人的8元钱,惹你自己现有14元钱,还给别人8元钱后,你自己还剩钱吗?剩多少?学生马上恍然大悟,都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还剩6元”,即-8+14=6.于是我班上几个平时对数学不太感兴趣,但胆子比较大的学生当面对我说:“袁老师,学习数学原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将来算账呀”,我说:“是呀”。于是这些学生不但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有理数的加法问题,而且对数学也产生了兴趣。
3. “问数学”,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开发创造学生潜。每个学生的智商都差不多,但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总是跟不上成绩优秀的学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学学得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坚定的意志,凭自己的兴趣学习,不注重量的积累,往往是一曝十寒。岂不闻荀子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务必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上今天所欠的账,决不能明天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必须在当天独立完成或请教老师引导完成。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耐心,必须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拿出教师的亲和力,把学生当做是自己的孩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做到乐于生问,学生才能做到不耻下问。
浅谈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体会
袁苏明
一. 我对新课程及教材的理解
1. 新教材比老教材的教学知识点的编排顺序变了;
2. 以计算为主的内容删减了,以情景图模式出现;
3. 使数学更贴近了生活, 由纯数字型数学过渡到了生活型数学;
4. 新教材使数学课堂活跃起来,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5. 新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教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新教材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学生可通过“复习巩固”、“综合应用”、“拓广探索”、“观察与思考”、“数学 活动”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二. 新课改发生的变化
1. 转变了教学观念,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主导者”和“权威者”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是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与展示,而学生则扮演着“牵着鼻子走”的应声虫,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比记忆力,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唯分数论英雄”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所谓“授学生于渔,而不是授学生于鱼”是交给学生方法,而不是教改学生知识。
2. 感悟文本的能力增强了,授课能力提高了。
以前过于依赖教参,现在结合教参,强调学生阅读的同时提醒自己应该加强阅读,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形成更好的交流。
3. 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一). 是在把握教学内容上,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当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二) 。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在教学方式强调积极探究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们努力探索新教学方式的操作程序、实施步骤,改善教学呈现方式,实现包括启发式、讨论式、接受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组合。
4. 作业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并且学生作业数量以广多取胜,质量则以抄答案为完成方式,教师改作业则以打对号,算次数,应付学校的检查为目的。新课改教学中,数学作业则以少而精,典型与重点为主,甚至不布置作业或尽量少布置作业, 并且,作业的形式变的多样化,可以是网上找的典型题型;可以是动手操作题;也可以是
实践检验数学公式正确性的实验题。
5. 进一步改进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新课改,各班学生都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即学习状态比课改前更为主动;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培养了每个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亲自实践的独立性。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将来面向社会,立足于生活,防止只会读书,不会醉是的“书呆子”型人才出现。
6.新课改让教师更注意反思与总结。
对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更好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改中,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1. “做数学”,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俗话说:“兴趣是爱好的老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只有兴趣产生了,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以把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体验和享受,而不是一种痛苦。学生只有在创造中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真实的能力。
2. “用数学”,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激发创造灵感。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时只有在不断玩的过程中,才可以发现学习的价值和有用性,例如,对于有理数的加发法则和绝对值的定义,教师如果让学生一味的去背书上文字,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于-8+14这道题,教师如果与生活联系起来:“-8”表示你借了别人的8元钱,“14”表示你自己有14元钱,合起来,-8+14就表示你借了别人的8元钱,惹你自己现有14元钱,还给别人8元钱后,你自己还剩钱吗?剩多少?学生马上恍然大悟,都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还剩6元”,即-8+14=6.于是我班上几个平时对数学不太感兴趣,但胆子比较大的学生当面对我说:“袁老师,学习数学原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将来算账呀”,我说:“是呀”。于是这些学生不但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有理数的加法问题,而且对数学也产生了兴趣。
3. “问数学”,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开发创造学生潜。每个学生的智商都差不多,但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总是跟不上成绩优秀的学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学学得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坚定的意志,凭自己的兴趣学习,不注重量的积累,往往是一曝十寒。岂不闻荀子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务必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上今天所欠的账,决不能明天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必须在当天独立完成或请教老师引导完成。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耐心,必须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拿出教师的亲和力,把学生当做是自己的孩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做到乐于生问,学生才能做到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