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气节

  我国食俗上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食”与“节”的关系,我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檀弓下》)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民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后多以“不食嗟来之食”表明做人意志坚定,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庄子・让王》)后代学子为表示自己的生活清贫与品格清雅,常以“藜羹”为标识而自立。唐代陆龟蒙在给友人的书简中写道:“读古圣人书,每涵咀义,独坐自足,案上一杯藜羹,如五鼎七牢馈于左右。”宋代陆游也常以藜羹自勉,他在《午饭》诗中说:“破裘负日茅檐底,一碗藜羹似蜜甜。”应该说,藜羹本身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汤食,更代表了一种气节和一种文化。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武王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是不仁,就极力劝谏。商亡后,伯夷、叔齐发誓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就隐居在首阳山,以采野菜煮食充饥,并作“采薇歌”以咏志。有一妇人见到后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后以“不食周粟”指不屈从,有骨气。宋代遗民谢枋得,受元世祖的逼迫前往大都,临行前写下了“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的诗句,借用伯夷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悲壮典故来喻己志。谢枋得到大都后,绝食而死。

  “(单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因事变而被羁长达19年,其间抵抗住了卫律、李陵的威逼利诱的劝降。在断绝饮食供给的情况下,苏武啃雪拌着毡毛充肌。在荒无人烟的北海,苏武拄着汉朝的节杖放羊,缺少吃的,就挖野鼠藏的草籽来吃。苏武不负汉朝使命,终得回归汉朝。后因以“啮雪吞毡”称颂不畏艰苦,忠贞守节的高贵品行。

  “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晋书・陶潜传》)陶潜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生性淡泊。为了生存,他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潜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时,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让他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潜不愿意低声下气地向人献殷勤,就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为由辞官归隐,表现了一种不受羁束的傲岸个性。陶潜保持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人的楷模。

  我国食俗上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食”与“节”的关系,我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檀弓下》)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民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后多以“不食嗟来之食”表明做人意志坚定,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庄子・让王》)后代学子为表示自己的生活清贫与品格清雅,常以“藜羹”为标识而自立。唐代陆龟蒙在给友人的书简中写道:“读古圣人书,每涵咀义,独坐自足,案上一杯藜羹,如五鼎七牢馈于左右。”宋代陆游也常以藜羹自勉,他在《午饭》诗中说:“破裘负日茅檐底,一碗藜羹似蜜甜。”应该说,藜羹本身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汤食,更代表了一种气节和一种文化。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武王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是不仁,就极力劝谏。商亡后,伯夷、叔齐发誓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就隐居在首阳山,以采野菜煮食充饥,并作“采薇歌”以咏志。有一妇人见到后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后以“不食周粟”指不屈从,有骨气。宋代遗民谢枋得,受元世祖的逼迫前往大都,临行前写下了“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的诗句,借用伯夷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悲壮典故来喻己志。谢枋得到大都后,绝食而死。

  “(单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因事变而被羁长达19年,其间抵抗住了卫律、李陵的威逼利诱的劝降。在断绝饮食供给的情况下,苏武啃雪拌着毡毛充肌。在荒无人烟的北海,苏武拄着汉朝的节杖放羊,缺少吃的,就挖野鼠藏的草籽来吃。苏武不负汉朝使命,终得回归汉朝。后因以“啮雪吞毡”称颂不畏艰苦,忠贞守节的高贵品行。

  “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晋书・陶潜传》)陶潜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生性淡泊。为了生存,他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潜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时,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让他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潜不愿意低声下气地向人献殷勤,就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为由辞官归隐,表现了一种不受羁束的傲岸个性。陶潜保持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人的楷模。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
  •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在<论语>中 ...查看


  • _苏武传_教学实录_谢飞
  • 本版主持/胡家曙 论 坛 学术圆桌 课例 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示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课前 ...查看


  • [苏武传]教学设计
  • <苏武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 ...查看


  • 苏武牧羊北海上
  •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②,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查看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苏武传]教案
  •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查看


  • 对"吃"的哲学思考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在长期的饮食习俗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汇,反映饮食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人们的理想.追求.好恶,并寓褒贬于其中.同时也显现了中华民族善于类比和联想的思维特点. 与"吃"相关的饮食文化 ...查看


  • 文言文[马文升]2013陕西高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 . 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 .. 临洮饥民,抚安流,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 ...查看


  • 国学教学计划 1
  • 国学教学计划 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 一.学期教学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优秀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本学期国学教学以<弟子规>为主,通过诵读原著经典.感受名人志士故事.评味艺术文化来 ...查看


  • 值得关注的日子
  • 九月 9.7 白露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夜来草木上有白色露水的意思.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农谚就形容了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景. 在白露气节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