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及其发展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姓名:杨海军
学号:[1**********]2
班级:2011级土木工程4班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对现今建筑的走势影响,特让大家了解下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本文简述了人类建筑高度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研讨,阐述了古代建筑高度记录的保持者,主要是服务于王权的高大建筑;中世纪是寄托着人们信仰的宗教塔楼;而现代则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实用型高层建筑。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the trend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nowadays, let under everybod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history entire process,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especially which the humanity constructed develops highly.Through deliberation which develops highly to the construction, elaborated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altitude record holder, mainly was serves the royal power big construction; The middle ages are reposing the religious turret which the people believe; But the modern age is take the economic interest as the leading practical high-ri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
key words:Construction definition; China ancient architectur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China modern architecture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引言.................................................................................................................2
第1章 绪论....................................................................................................4
1.1 什么是建筑..............................................................................................................4
1.2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4 第2章 中国建筑发展史.............................................................................................................5
2.1 中国古代建筑..........................................................................................................5
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5 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6
第3章 中国近代建筑........................................................................................7
第4章 中国现代建筑........................................................................................8
4.1 现代风格的诞生.............................................................................8
4.2 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9 4.3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10
4.4 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10
4.5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11
4.6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12 第5章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建筑
谈建筑的发展史,自要从建筑的词说起。那么什么是建筑呢?
某些人认为建筑是达到艺术层次的建筑物。建筑又分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两者都通称“建筑”。建筑物:Building,人工营造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活动的房屋或场所。一般指房屋建筑,也包括纪念性建筑、 陵墓建筑、园林建筑和建筑小品等。构筑物:Structure,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某项工程实体和附属建筑设施。前者如道路、桥梁、隧道、上下水道、运河、水库、矿井等;后者如烟囱、水塔、蓄水池、贮气罐等。
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到:“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实用、坚固、美观。”从建筑的功能要求来讲,分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人的生理要求,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功能要求是建筑的主要目的。就物质技术条件来讲,建筑结构在古代分为梁柱结构、拱券结构。近现代分为桁架、刚架、悬挑结构、框架结构、 壳体、折板结构、悬索、充气结构。建筑材料在古代中国为木建筑;古代西方为砖、石建筑。现代分混凝土、钢筋、玻璃、铝合金等。建筑施工分装配化、机械化、工厂化。材料结构的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至于建筑形象便是形式美的法则。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特性为可以提供使用的空间, 形、线、色彩、质感、光影变化,其基本原则为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建筑的形象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
1.2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影响,其建筑形式类似,使用材料,工法,营造语言,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为中国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第2章 中国建筑发展史
2.1 中国古代建筑
最初的建筑用于居住,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最早的居住形式为巢居、穴居。: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干阑建筑的主要渊源。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是土木混合结构(木骨泥墙房屋)的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又很多样式有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就居住建筑和政权建筑来说。居住建筑典型的例子为北京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政权建筑以北京故宫为例。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
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围院的平面空间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
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轴线的空间艺术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第3章 中国近代建筑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可能对“近代建筑”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中国还有什么……近代建筑?”当我告诉你: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时,你会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楼‟吗!”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
(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
第4章 中国现代建筑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
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4.1 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4.2 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常态,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邬达克的另一个现代作品国际饭店于次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
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更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赉安公司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建筑的外貌,建筑3层,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采光良好,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立面作横线条处理,除立面入口旁设有两个圆形的舷窗外,没有多余的装饰;此外,1935年建成的万国储蓄会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麦兰捕房,均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立面中部作惯通上下的坚线条处理;两侧作横线条划分,显示出娴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技巧。
4.3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在这与世界相通的现代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楼高10层,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简洁的纹饰,两年后设计建成的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局部五层,立面中部设竖向体量,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国际式"建筑;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从1932~1947年问的设计作品中有20多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特征,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4.4 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几乎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其他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
城市同时期,东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当时流行于日本,被称作"日本近代式"的现代建筑,如沈阳原满铁社员俱乐部(1924年设计,1925年建成),沈阳原奉天自动电后交换局(1927年设计,1928年建成),大连原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乘合自动车待合所(1930年建成),长春原伪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1932年建成),哈尔滨会馆(1936年建成),哈尔滨原弘拟会馆(1938年建成)等,这些建筑与当时盛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相比,已具备明显的现代风格,但它们又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早期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比如原满铁建筑课设计的满铁社员俱乐部虽然平面功能组织及立面造型已表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思想,但限于当时当地技术及种种条件,它却采用了砖结构;原关东厅内务局土木课设计的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三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造型已相当净化,但建筑审美标准并没有根本改变,立面构图仍可见三段式划分,并采取了较密的竖线条处理;吉田友雄设计的哈尔滨会馆在檐部及入口部位仍可见一些浅浮雕装饰。
30年代中期以后,建起了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大连火车站1924年由"满铁"组织方案设计竞赛,太田宗太郎与小林良治的方案中选作为实施方案,1935年开工,1937年建成;三井洋行大楼由192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当时在东京开设事务所的松田军平设计,外观没有任何装饰,显得朴素简洁;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7年设计,1938年建成)由"满铁"本社建筑课的横井谦介设计,横井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科,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东北地区是颇有代表性的日本渡海建筑师。
此外,以1931年9月18日为时间界限,当日本人把整个满洲当作日本扩大了的领上进行大规模殖民建设时,他们在东北各地制订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方案。伪满洲国把长春规划为政治、行政和居住中心,而把沈帕定为工业中心。1932年编制的长春《大新京都市计划》,以当时日本国内建筑界权威人士佐野利器为规划立案顾问,控制区域200km2,实施面积79km2人口50万,都市规划以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为模式,并以埃本那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为指导思想;1932年编制沈阳《大奉天都邑计划》,此规划按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的城市现划思想进行设计,城市用地分为居住、商业、工业及绿地四大类,强调交通、工作、居住与游憩的城市功能,除了对各区域内建筑密度有限制外,还对建筑高度作出30m的限高规定。这两个城市的规划实践,说明30年代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被日本人接受并影响到中国的城市建设。 尤其是《大奉天部邑计划》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具有先驱性,同时对于规划实践远远落后于建筑活动的日本本国的建筑历史也有特殊意义。
4.5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当用"现代建筑"一词时,实际上我们建立起一种建筑形式风格的概念,"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集仿西方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现代建筑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特定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新型建筑,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建筑师与业主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理解程度及角反的差异,导致中国此时期的现代建筑从形式及设计
思想上来看具有不同的类型。
现代主义建筑是这一新风格建筑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时代先进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筑族类,尽管在数量上寥寥无几,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现代建筑价值观念的取向更加明确。上海雷米小学(1933年)、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年)、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1935年)、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5年),是比较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这四例作品规模虽小,但在设计思想上表现出"体量组合及立面造型追随内部功能"的基本原则,建筑结构选型上,前三者均采用具有建筑技术先进性的钢筋混凝上结构,北大女生宿舍采用砖混结构表现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局限性,这些作品经济、适用、卫生、简洁、不求奢华的清新格调传达了一种即将到来的新建筑时代精神;之后建成的南京首都饭店,青岛汇泉角东海饭店(1936年),大连火车站(1937年),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8年),昆明南屏电影院(1939年)等作品则是较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南京首都饭店自由轻松的平面布局是顺随地形、最大程度满足内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结果,说明建筑师已确立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大连火车站极为简洁的建筑体型、高度净化的立面竖窗处理、建筑主体与坡道广场的关系处理,处处为旅客着想的功能安排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功能主义原则之下,带有极端性地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的动机,整体效果给人以强烈的现代震撼;原日日新闻泰天支社的建筑设计注重体型变化组合,立面元素没有装饰,由于建筑位于道路交叉口,转角处的塔楼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色彩,从建筑的构图形式来看,不免让人看到荷兰的现代主义大师,W.M.杜多克设计的希尔弗瑟母市政厅的影子。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作品实例如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1928年)、清华大学化学馆(1931年)、青岛原大陆银行青岛分行(1934年),武汉四明银行(1936年),哈尔滨会馆(1936年)等,这些建筑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装饰及现代的风格,是西洋复古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脱胎换骨过程的中间形象。后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银行(1931)、吉林大学东西教学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运动场(1933年)、南京中央医院(1933年)、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国银行(1936)等,这类作品当时被称作"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它是"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想的新形式,为以"宫殿形式"表现中国固有特色的创作途径摆脱了困境,这类建筑大多由中国建筑师设计,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它是这三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
1925年法国巴黎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20年代末流传到美国形成
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同期也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风格。这
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义的某些特征,追求挺直的几何造型
及光滑的流线形式,注重对称的构图、重复的序列、几何图案装饰效果,建筑中
常用阶梯形的体量组合、横竖线条的构成立面、圆形的舷窗、圆弧形转角、浮雕
装饰等手法,同时又具有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上述上海的多数现代建
筑如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万国储蓄会公寓、汉弥尔登大厦、百老汇大
厦、大陆商场、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属这类艺术装饰风格。
4.6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作为建筑师设计实践结果的建筑作品是建筑思想最有力的传播途径,上述众
多早期现代建筑尽管多数处于样式模仿或仅带有局限性的诠释现代主义的基本
思想的阶段,但对于现代建筑风潮的形成,以及设计风气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建筑教育的传授,以及建筑师本人直接
的倡导等等途径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广泛传播,起到推波助澜、创造声势的
作用。
范文照(1893~1979)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在上海开
设私人事务所,在起步时期与中国同时期其他建筑师一样,设计思想没有走出"
复古"与"折衷"的历史局限,但是,30年代初随着现代主义的西风在上海刮起的
时候,范文照立刻领悟到其先进性并进而转向积极提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1933
年初,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加入了一位美籍瑞典裔建筑师林朋,他曾受教于现代
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及赖特等人,竭力倡行"国际式"建筑新
法,范文照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将他介绍给上海建筑界,当时的报纸《时事新报》、
《申报》对林朋及"国际式"主张以及范文照与林朋的工程设计进行了连续报道;
1933年下半年,范文照事务所又加入了一位年轻的台伙建筑师伍子昂(1908~
1987),他199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受到纽约各种新建
筑思潮的强烈影响,范文照与林朋及伍子昂的合作,说明他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
设计的方向。1934年,范文照撰文对自己早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方案中"掺杂中
国格式"的复古手法表示了强烈反省,呼吁"大家来纠正这种错误",并提倡与"
全然守古"彻底决裂的"全然推新"的现代建筑,他甚至提出了"一座房屋应该从内
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这一由内而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赞成"首先科学化而后美化"。1935年下半年,范文照周游欧洲,更加强了他对欧
洲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促使他完成了从思想到手法都彻底转向现代建筑。范文
照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集雅公寓、上海美琪大戏院是典型的现代
建筑作品。范文照的现代建筑活动对现代主义思想在近代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说范文照对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是通过媒体传播影响了近代建筑界的话,那
么另一些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者则是通过他们默默的设计创作及其作品对世人
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近代最多产也是现代建筑作品最多的建筑设计机构华盖建
筑师事务所(由赵深、陈植、童寓组成)。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32年,次
年就建成了大上海电影院及上海恒利银行。大上海电影院"外立面底层入口处用
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中部有贯通到顶的8根霓虹灯玻璃柱,内部观众厅设计亦
采用流线型装饰,被当时舆论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结晶";上海恒利银
行"屋内外采用天然大理石和古色铜料装饰,外墙面贴深褐色面砖,并以假石面
饰作垂直线条处理",当时被称为"十足德荷两国最近之作风"。此后又有上海合
记公寓、懋华公寓、南京首都饭店(1934年)、浙江兴业银行(1935年)、昆明南
屏大戏院(1940年)、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1947年)等一系列现代建筑
出世。华盖的三位主要合伙人均毕业于学院派体系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他
们不赞成复古主义,曾"相约摒弃大屋顶",坚定地走向了现代主义的建筑之路。 就在华盖一系列现代建筑创作以及范文照现代建筑活动的同时,近代中国建筑师
作为一个群体,实际上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拥护及倡导。中
国最早的建筑留学生、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始人及会长庄俊(1888~1990)1935
年9月在《中国建筑》上发表文盂《建筑之样式》对现代建筑推崇备至,他认为"
摩登式之建筑,犹白话体之文也,能普及而又切用",是"顺时代需要之趋势而成
功者也",前述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两例是他接受现代建筑思想、
设计风格转向的力作。
梁思成(1901~1972)1931年进入中国营造学会后,在醉心于中国古建筑研
究的同时,保持着对新的建筑思想的敏感,早在1930年获首选的《天津特别市物
质建设方案》中就己表露出对"洋灰铁筋时代"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基本
观念的理解,他认为在新的时代,"建筑式样大致己无国家地方分别","各建筑
物功用之不同而异其形式",应"摒除一切无谓的雕饰",并认为"此种新派实用建
筑亦极适用于中国"。梁思成对现代建筑的看法似乎比他同时代的建筑师更深一
层。
第5章 结论
中国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
和建构体系的造型艺术。古老的中国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
时期。当时,原始文明的星火遍布中华大地,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
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一个伟
大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夏代和商代是这个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
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
院也产生了。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
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
则基本遵从周制。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瓦、砖、斗拱、高
台建筑也出现了。
参考文献
[1]徐大图. 建设监理工程师手册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朱树英. 房地产开发法律实务.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沈宗灵. 法律学.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
[4]罗豪才.行政法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江平. 民法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汪小金. 建筑施工合同索赔管理.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4.
[7]何伯森. 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 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9.
[8]范运林.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北京:中古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9]菲迪克(FIDIC)文献译丛: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中国咨询协会.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中国建筑史及其发展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姓名:杨海军
学号:[1**********]2
班级:2011级土木工程4班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对现今建筑的走势影响,特让大家了解下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本文简述了人类建筑高度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研讨,阐述了古代建筑高度记录的保持者,主要是服务于王权的高大建筑;中世纪是寄托着人们信仰的宗教塔楼;而现代则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实用型高层建筑。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the trend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nowadays, let under everybod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history entire process,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especially which the humanity constructed develops highly.Through deliberation which develops highly to the construction, elaborated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altitude record holder, mainly was serves the royal power big construction; The middle ages are reposing the religious turret which the people believe; But the modern age is take the economic interest as the leading practical high-ri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
key words:Construction definition; China ancient architectur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China modern architecture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引言.................................................................................................................2
第1章 绪论....................................................................................................4
1.1 什么是建筑..............................................................................................................4
1.2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4 第2章 中国建筑发展史.............................................................................................................5
2.1 中国古代建筑..........................................................................................................5
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5 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6
第3章 中国近代建筑........................................................................................7
第4章 中国现代建筑........................................................................................8
4.1 现代风格的诞生.............................................................................8
4.2 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9 4.3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10
4.4 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10
4.5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11
4.6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12 第5章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建筑
谈建筑的发展史,自要从建筑的词说起。那么什么是建筑呢?
某些人认为建筑是达到艺术层次的建筑物。建筑又分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两者都通称“建筑”。建筑物:Building,人工营造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活动的房屋或场所。一般指房屋建筑,也包括纪念性建筑、 陵墓建筑、园林建筑和建筑小品等。构筑物:Structure,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某项工程实体和附属建筑设施。前者如道路、桥梁、隧道、上下水道、运河、水库、矿井等;后者如烟囱、水塔、蓄水池、贮气罐等。
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到:“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实用、坚固、美观。”从建筑的功能要求来讲,分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人的生理要求,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功能要求是建筑的主要目的。就物质技术条件来讲,建筑结构在古代分为梁柱结构、拱券结构。近现代分为桁架、刚架、悬挑结构、框架结构、 壳体、折板结构、悬索、充气结构。建筑材料在古代中国为木建筑;古代西方为砖、石建筑。现代分混凝土、钢筋、玻璃、铝合金等。建筑施工分装配化、机械化、工厂化。材料结构的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至于建筑形象便是形式美的法则。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特性为可以提供使用的空间, 形、线、色彩、质感、光影变化,其基本原则为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建筑的形象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
1.2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影响,其建筑形式类似,使用材料,工法,营造语言,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为中国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第2章 中国建筑发展史
2.1 中国古代建筑
最初的建筑用于居住,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最早的居住形式为巢居、穴居。: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干阑建筑的主要渊源。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是土木混合结构(木骨泥墙房屋)的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又很多样式有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就居住建筑和政权建筑来说。居住建筑典型的例子为北京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政权建筑以北京故宫为例。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
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围院的平面空间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
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轴线的空间艺术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第3章 中国近代建筑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可能对“近代建筑”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中国还有什么……近代建筑?”当我告诉你: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时,你会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楼‟吗!”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
(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
第4章 中国现代建筑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
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4.1 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4.2 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常态,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邬达克的另一个现代作品国际饭店于次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
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更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赉安公司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建筑的外貌,建筑3层,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采光良好,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立面作横线条处理,除立面入口旁设有两个圆形的舷窗外,没有多余的装饰;此外,1935年建成的万国储蓄会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麦兰捕房,均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立面中部作惯通上下的坚线条处理;两侧作横线条划分,显示出娴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技巧。
4.3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在这与世界相通的现代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楼高10层,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简洁的纹饰,两年后设计建成的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局部五层,立面中部设竖向体量,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国际式"建筑;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从1932~1947年问的设计作品中有20多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特征,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4.4 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几乎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其他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
城市同时期,东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当时流行于日本,被称作"日本近代式"的现代建筑,如沈阳原满铁社员俱乐部(1924年设计,1925年建成),沈阳原奉天自动电后交换局(1927年设计,1928年建成),大连原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乘合自动车待合所(1930年建成),长春原伪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1932年建成),哈尔滨会馆(1936年建成),哈尔滨原弘拟会馆(1938年建成)等,这些建筑与当时盛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相比,已具备明显的现代风格,但它们又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早期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比如原满铁建筑课设计的满铁社员俱乐部虽然平面功能组织及立面造型已表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思想,但限于当时当地技术及种种条件,它却采用了砖结构;原关东厅内务局土木课设计的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三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造型已相当净化,但建筑审美标准并没有根本改变,立面构图仍可见三段式划分,并采取了较密的竖线条处理;吉田友雄设计的哈尔滨会馆在檐部及入口部位仍可见一些浅浮雕装饰。
30年代中期以后,建起了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大连火车站1924年由"满铁"组织方案设计竞赛,太田宗太郎与小林良治的方案中选作为实施方案,1935年开工,1937年建成;三井洋行大楼由192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当时在东京开设事务所的松田军平设计,外观没有任何装饰,显得朴素简洁;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7年设计,1938年建成)由"满铁"本社建筑课的横井谦介设计,横井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科,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东北地区是颇有代表性的日本渡海建筑师。
此外,以1931年9月18日为时间界限,当日本人把整个满洲当作日本扩大了的领上进行大规模殖民建设时,他们在东北各地制订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方案。伪满洲国把长春规划为政治、行政和居住中心,而把沈帕定为工业中心。1932年编制的长春《大新京都市计划》,以当时日本国内建筑界权威人士佐野利器为规划立案顾问,控制区域200km2,实施面积79km2人口50万,都市规划以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为模式,并以埃本那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为指导思想;1932年编制沈阳《大奉天都邑计划》,此规划按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的城市现划思想进行设计,城市用地分为居住、商业、工业及绿地四大类,强调交通、工作、居住与游憩的城市功能,除了对各区域内建筑密度有限制外,还对建筑高度作出30m的限高规定。这两个城市的规划实践,说明30年代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被日本人接受并影响到中国的城市建设。 尤其是《大奉天部邑计划》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具有先驱性,同时对于规划实践远远落后于建筑活动的日本本国的建筑历史也有特殊意义。
4.5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当用"现代建筑"一词时,实际上我们建立起一种建筑形式风格的概念,"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集仿西方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现代建筑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特定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新型建筑,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建筑师与业主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理解程度及角反的差异,导致中国此时期的现代建筑从形式及设计
思想上来看具有不同的类型。
现代主义建筑是这一新风格建筑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时代先进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筑族类,尽管在数量上寥寥无几,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现代建筑价值观念的取向更加明确。上海雷米小学(1933年)、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年)、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1935年)、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5年),是比较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这四例作品规模虽小,但在设计思想上表现出"体量组合及立面造型追随内部功能"的基本原则,建筑结构选型上,前三者均采用具有建筑技术先进性的钢筋混凝上结构,北大女生宿舍采用砖混结构表现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局限性,这些作品经济、适用、卫生、简洁、不求奢华的清新格调传达了一种即将到来的新建筑时代精神;之后建成的南京首都饭店,青岛汇泉角东海饭店(1936年),大连火车站(1937年),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8年),昆明南屏电影院(1939年)等作品则是较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南京首都饭店自由轻松的平面布局是顺随地形、最大程度满足内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结果,说明建筑师已确立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大连火车站极为简洁的建筑体型、高度净化的立面竖窗处理、建筑主体与坡道广场的关系处理,处处为旅客着想的功能安排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功能主义原则之下,带有极端性地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的动机,整体效果给人以强烈的现代震撼;原日日新闻泰天支社的建筑设计注重体型变化组合,立面元素没有装饰,由于建筑位于道路交叉口,转角处的塔楼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色彩,从建筑的构图形式来看,不免让人看到荷兰的现代主义大师,W.M.杜多克设计的希尔弗瑟母市政厅的影子。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作品实例如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1928年)、清华大学化学馆(1931年)、青岛原大陆银行青岛分行(1934年),武汉四明银行(1936年),哈尔滨会馆(1936年)等,这些建筑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装饰及现代的风格,是西洋复古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脱胎换骨过程的中间形象。后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银行(1931)、吉林大学东西教学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运动场(1933年)、南京中央医院(1933年)、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国银行(1936)等,这类作品当时被称作"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它是"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想的新形式,为以"宫殿形式"表现中国固有特色的创作途径摆脱了困境,这类建筑大多由中国建筑师设计,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它是这三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
1925年法国巴黎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20年代末流传到美国形成
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同期也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风格。这
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义的某些特征,追求挺直的几何造型
及光滑的流线形式,注重对称的构图、重复的序列、几何图案装饰效果,建筑中
常用阶梯形的体量组合、横竖线条的构成立面、圆形的舷窗、圆弧形转角、浮雕
装饰等手法,同时又具有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上述上海的多数现代建
筑如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万国储蓄会公寓、汉弥尔登大厦、百老汇大
厦、大陆商场、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属这类艺术装饰风格。
4.6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作为建筑师设计实践结果的建筑作品是建筑思想最有力的传播途径,上述众
多早期现代建筑尽管多数处于样式模仿或仅带有局限性的诠释现代主义的基本
思想的阶段,但对于现代建筑风潮的形成,以及设计风气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建筑教育的传授,以及建筑师本人直接
的倡导等等途径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广泛传播,起到推波助澜、创造声势的
作用。
范文照(1893~1979)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在上海开
设私人事务所,在起步时期与中国同时期其他建筑师一样,设计思想没有走出"
复古"与"折衷"的历史局限,但是,30年代初随着现代主义的西风在上海刮起的
时候,范文照立刻领悟到其先进性并进而转向积极提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1933
年初,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加入了一位美籍瑞典裔建筑师林朋,他曾受教于现代
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及赖特等人,竭力倡行"国际式"建筑新
法,范文照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将他介绍给上海建筑界,当时的报纸《时事新报》、
《申报》对林朋及"国际式"主张以及范文照与林朋的工程设计进行了连续报道;
1933年下半年,范文照事务所又加入了一位年轻的台伙建筑师伍子昂(1908~
1987),他199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受到纽约各种新建
筑思潮的强烈影响,范文照与林朋及伍子昂的合作,说明他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
设计的方向。1934年,范文照撰文对自己早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方案中"掺杂中
国格式"的复古手法表示了强烈反省,呼吁"大家来纠正这种错误",并提倡与"
全然守古"彻底决裂的"全然推新"的现代建筑,他甚至提出了"一座房屋应该从内
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这一由内而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赞成"首先科学化而后美化"。1935年下半年,范文照周游欧洲,更加强了他对欧
洲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促使他完成了从思想到手法都彻底转向现代建筑。范文
照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集雅公寓、上海美琪大戏院是典型的现代
建筑作品。范文照的现代建筑活动对现代主义思想在近代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说范文照对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是通过媒体传播影响了近代建筑界的话,那
么另一些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者则是通过他们默默的设计创作及其作品对世人
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近代最多产也是现代建筑作品最多的建筑设计机构华盖建
筑师事务所(由赵深、陈植、童寓组成)。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32年,次
年就建成了大上海电影院及上海恒利银行。大上海电影院"外立面底层入口处用
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中部有贯通到顶的8根霓虹灯玻璃柱,内部观众厅设计亦
采用流线型装饰,被当时舆论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结晶";上海恒利银
行"屋内外采用天然大理石和古色铜料装饰,外墙面贴深褐色面砖,并以假石面
饰作垂直线条处理",当时被称为"十足德荷两国最近之作风"。此后又有上海合
记公寓、懋华公寓、南京首都饭店(1934年)、浙江兴业银行(1935年)、昆明南
屏大戏院(1940年)、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1947年)等一系列现代建筑
出世。华盖的三位主要合伙人均毕业于学院派体系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他
们不赞成复古主义,曾"相约摒弃大屋顶",坚定地走向了现代主义的建筑之路。 就在华盖一系列现代建筑创作以及范文照现代建筑活动的同时,近代中国建筑师
作为一个群体,实际上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拥护及倡导。中
国最早的建筑留学生、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始人及会长庄俊(1888~1990)1935
年9月在《中国建筑》上发表文盂《建筑之样式》对现代建筑推崇备至,他认为"
摩登式之建筑,犹白话体之文也,能普及而又切用",是"顺时代需要之趋势而成
功者也",前述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两例是他接受现代建筑思想、
设计风格转向的力作。
梁思成(1901~1972)1931年进入中国营造学会后,在醉心于中国古建筑研
究的同时,保持着对新的建筑思想的敏感,早在1930年获首选的《天津特别市物
质建设方案》中就己表露出对"洋灰铁筋时代"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基本
观念的理解,他认为在新的时代,"建筑式样大致己无国家地方分别","各建筑
物功用之不同而异其形式",应"摒除一切无谓的雕饰",并认为"此种新派实用建
筑亦极适用于中国"。梁思成对现代建筑的看法似乎比他同时代的建筑师更深一
层。
第5章 结论
中国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
和建构体系的造型艺术。古老的中国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
时期。当时,原始文明的星火遍布中华大地,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
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一个伟
大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夏代和商代是这个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
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
院也产生了。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
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
则基本遵从周制。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瓦、砖、斗拱、高
台建筑也出现了。
参考文献
[1]徐大图. 建设监理工程师手册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朱树英. 房地产开发法律实务.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沈宗灵. 法律学.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
[4]罗豪才.行政法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江平. 民法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汪小金. 建筑施工合同索赔管理.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4.
[7]何伯森. 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 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9.
[8]范运林.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北京:中古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9]菲迪克(FIDIC)文献译丛: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中国咨询协会.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