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会性质
党代会是党的大会,也就是全国党员大会。
人代会是全国人民的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都是5年一届,从当届开始,每年一次。
党代会开在人代会前一年,然后人代会就鼓掌通过党代会的决议或者职务变迁。
一个是党的会议,一个是国家的会议
首先,搞清楚“届”“次”“中”的含义问题:
“届”表5年!——党代会人代会都是5年一届。
党代会的一“届”期间(5年)一般含有6-7个“中”会,
人代会的一“届”含有5个“次”会
另外还有一个与考研无关的人代常委会,同上,只不过每届有32次会议。
参见政府网页http://npc.people.com.cn/GB/28320/35607/
说到是“几中会议”或是“几中全会”,记住那是党的会议,党,懂不。。比如,最近的开会就叫“中国共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党的会议!!!!
而说到几届“几次会议”那是人大的会议。。。比如,54年的叫“一届一次会议”,08年开的叫“十一届一次会议”,09年的叫“十一届二次会议”,10年叫“十一届三次会议”。。。。。。13年叫“十二届一次会议”。。。。。
还有,“次”和“届”的问题:
十七大的全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说到几中全会时,用的是“届”。。 还是用我上面说的方法,“几中会议”或是“几中全会”那是党的会议!!!!
二、各会时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年表: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62年3月27日~4月16日)
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日)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80年8月30日~9月10日)
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85年3月27日~4月10日)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86年3月25日~4月12日)
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87年3月25日~4月11日)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88年3月25日~4月13日)
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18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16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18日)
党代会年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上海→南湖)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广州)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武汉)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苏联 莫斯科)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延安 杨家岭)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日至24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北京
三、各会内容:
一、十七会议
1.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2.二大(1922.7)半殖半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
(提出革命纲领的因素)(主观)马中结合;国情认识(客观)时局变化;列宁帮助
(意义)分析社会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明确两步走(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反帝反封革命纲
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3.三大(1923.6)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第二次在抗战,遇事协商
(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到但没有做斗争
4.四大(1925.1)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
(功绩)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工农运动;资产阶级分为二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的萌芽标志
(特点)首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领导;各阶级地位和作用(农民主力军);首次资分买办和民族
(内容)分清敌友是首要;地主和买办是敌;资分官僚和民族,民族(中间、团结)革命、软弱、妥协;小资是基本动力,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工业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5.五大(1927.4)纠正陈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的错误)没有真正改正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内容)农民革命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必要性;富、中、贫(贫农最革命);相信、依赖、放手发动群众。
6.八七(1927.8)枪杆出政权;纠正陈右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蒋的总方针;秋收起义
7.三湾(1927.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组织、政治、思想建军
8.六大(1928.6)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了王 “左”右倾和陈右倾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武装割据
(内容)共党领导;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PS: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9.古田(1929. 12)《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无产阶级思想建军建党 (内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军根本原则;思想建党在首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乡村中心-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毛形成重要标志)
《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一次反教条;第一次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基本形成标志)乡村中心;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PS:基本形成土地革命路线:依贫、联中、限富、灭地主、变封建的地主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
(抗日战争)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土改
(建国以后)保护富农政策,保存富农经济
(合作化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
10.遵义(1935.1)军事和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毛的领导核心
11.瓦窑堡(1935.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无产阶级和全民族(两个先锋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四特点)政经发展不平衡;敌人强大;人民军队弱小;共党领导和土地革命
(奠定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论》、《矛盾论》
12.洛川(1937.8)全面抗日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
《论持久战》作战形式(主)运动战(次)游击战
PS:中共六届六中-建军(根本准则)党指挥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命线)政治工作;(领导保证)革命纪律和民主制度的高度统一。
《发刊词》第一次马中结合;三大法宝;建党是伟大工程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次新民主主义概念;“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形成(特点)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前途)两步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完整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政治纲领)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基础、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的民主共和国(政体:民主集中制)
(经济纲领)没收官僚归国,没收地主土地归农,容许民族资本存在发展;有中国工业的基本思想
(文化纲领)无产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的文化;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文化
(新、旧民主革命文化区别标志)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毛发展与成熟标志)《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形成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善体系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首次完整提出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区别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
13.六届七中(1945.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建党学说重要内容(思想建党);世界观和党性(作风建设);整风处理党内矛盾;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14.七大(1945.4)刘对毛的科学内涵第一次总结;确立毛为党的指导思想
《论联合政府》三大作风(区别他党的标志);作风建设(世界观和党性原则)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最终目的)解放、发展先进生产力,由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群众路线(根本政治和组织路线)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抗日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反封的土地革命纲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归三(收地归农、收垄资归国、保民族工商业);土改基本原则(满足贫雇农、团结中农、不损中农)
(十大军事原则)抗战(游击战)反围剿(诱敌深入)井冈山(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战略战术)基本方针(积极防御);指导思想(消灭敌有生力量);主要形式(游击战、运动战)
(政治工作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人和优待俘虏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核心)无产阶级领导(新旧标志;成败关键)
(动力)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积极
(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阶级路线;(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根本标准
PS: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联系(五四运动是划分标志)
(相同)对象(帝国、封建、官僚);动力(工、农、小资、民资)
(不同)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5.七届二中(1949.3)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
(人民解放军)战斗队,工作队
(2个转折)由乡到城,恢复和发展生产是中心任务;由农业国转工业国,由新民转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两个务必)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个体经济)集体化、现代化
(新民经济五成分)国营、合作社、私资、个体、国资
《论人民民主专政》(建国纲领)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
(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对人民民主,对敌专政;(领导者和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
PS:(国内矛盾)49前(帝华、封人)49-53(人帝,封,国民党残余)53-56(工资、中帝)56后(需要)
16.七届三中(1950.6)国民经济恢复期主任务及战略和策略方针
(实现任务三条件)土改完成;工商业合理调整;国家机构经费节俭。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对(农、手工、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与改造并举
PS:改造内容
1、(个体农业)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道路(互助合作);个体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合作化过程)互助社(社萌芽);初级农业合作社(半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性
质)
2、(资本主义工商业)过渡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商业(经销代销的低级国资-部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资)私人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四马分肥)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接受改造的一面。
3、(三改完成意义)标志(剥削制度消灭,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建国初国营经济来源)解放区原有、没收官僚、接收外国;地主土地(归农)、民族资产(只赎买,不没收)
《论十大关系》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基本方针)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内容)(十大关系)重和轻农;沿海和内地;经济和国法;国家、单位和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党和非党;革命和非革命;是非;中和外(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双百方针
17.八大(1956.9)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工业国与农业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方针):
(经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地方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政治)扩大民主,建立健全法制-董必武:依法办事是(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和各民主党(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坚持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
(科学文化)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PS:《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中国工业化道路(农、轻、重,工农并举)
一、各会性质
党代会是党的大会,也就是全国党员大会。
人代会是全国人民的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都是5年一届,从当届开始,每年一次。
党代会开在人代会前一年,然后人代会就鼓掌通过党代会的决议或者职务变迁。
一个是党的会议,一个是国家的会议
首先,搞清楚“届”“次”“中”的含义问题:
“届”表5年!——党代会人代会都是5年一届。
党代会的一“届”期间(5年)一般含有6-7个“中”会,
人代会的一“届”含有5个“次”会
另外还有一个与考研无关的人代常委会,同上,只不过每届有32次会议。
参见政府网页http://npc.people.com.cn/GB/28320/35607/
说到是“几中会议”或是“几中全会”,记住那是党的会议,党,懂不。。比如,最近的开会就叫“中国共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党的会议!!!!
而说到几届“几次会议”那是人大的会议。。。比如,54年的叫“一届一次会议”,08年开的叫“十一届一次会议”,09年的叫“十一届二次会议”,10年叫“十一届三次会议”。。。。。。13年叫“十二届一次会议”。。。。。
还有,“次”和“届”的问题:
十七大的全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说到几中全会时,用的是“届”。。 还是用我上面说的方法,“几中会议”或是“几中全会”那是党的会议!!!!
二、各会时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年表: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62年3月27日~4月16日)
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日)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80年8月30日~9月10日)
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85年3月27日~4月10日)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86年3月25日~4月12日)
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87年3月25日~4月11日)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88年3月25日~4月13日)
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18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16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18日)
党代会年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上海→南湖)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广州)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武汉)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苏联 莫斯科)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延安 杨家岭)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日至24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北京
三、各会内容:
一、十七会议
1.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2.二大(1922.7)半殖半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
(提出革命纲领的因素)(主观)马中结合;国情认识(客观)时局变化;列宁帮助
(意义)分析社会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明确两步走(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反帝反封革命纲
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3.三大(1923.6)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第二次在抗战,遇事协商
(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到但没有做斗争
4.四大(1925.1)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
(功绩)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工农运动;资产阶级分为二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的萌芽标志
(特点)首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领导;各阶级地位和作用(农民主力军);首次资分买办和民族
(内容)分清敌友是首要;地主和买办是敌;资分官僚和民族,民族(中间、团结)革命、软弱、妥协;小资是基本动力,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工业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5.五大(1927.4)纠正陈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的错误)没有真正改正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内容)农民革命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必要性;富、中、贫(贫农最革命);相信、依赖、放手发动群众。
6.八七(1927.8)枪杆出政权;纠正陈右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蒋的总方针;秋收起义
7.三湾(1927.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组织、政治、思想建军
8.六大(1928.6)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了王 “左”右倾和陈右倾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武装割据
(内容)共党领导;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PS: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9.古田(1929. 12)《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无产阶级思想建军建党 (内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军根本原则;思想建党在首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乡村中心-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毛形成重要标志)
《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一次反教条;第一次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基本形成标志)乡村中心;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PS:基本形成土地革命路线:依贫、联中、限富、灭地主、变封建的地主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
(抗日战争)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土改
(建国以后)保护富农政策,保存富农经济
(合作化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
10.遵义(1935.1)军事和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毛的领导核心
11.瓦窑堡(1935.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无产阶级和全民族(两个先锋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四特点)政经发展不平衡;敌人强大;人民军队弱小;共党领导和土地革命
(奠定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论》、《矛盾论》
12.洛川(1937.8)全面抗日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
《论持久战》作战形式(主)运动战(次)游击战
PS:中共六届六中-建军(根本准则)党指挥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命线)政治工作;(领导保证)革命纪律和民主制度的高度统一。
《发刊词》第一次马中结合;三大法宝;建党是伟大工程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次新民主主义概念;“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形成(特点)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前途)两步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完整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政治纲领)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基础、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的民主共和国(政体:民主集中制)
(经济纲领)没收官僚归国,没收地主土地归农,容许民族资本存在发展;有中国工业的基本思想
(文化纲领)无产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的文化;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文化
(新、旧民主革命文化区别标志)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毛发展与成熟标志)《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形成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善体系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首次完整提出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区别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
13.六届七中(1945.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建党学说重要内容(思想建党);世界观和党性(作风建设);整风处理党内矛盾;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14.七大(1945.4)刘对毛的科学内涵第一次总结;确立毛为党的指导思想
《论联合政府》三大作风(区别他党的标志);作风建设(世界观和党性原则)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最终目的)解放、发展先进生产力,由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群众路线(根本政治和组织路线)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抗日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反封的土地革命纲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归三(收地归农、收垄资归国、保民族工商业);土改基本原则(满足贫雇农、团结中农、不损中农)
(十大军事原则)抗战(游击战)反围剿(诱敌深入)井冈山(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战略战术)基本方针(积极防御);指导思想(消灭敌有生力量);主要形式(游击战、运动战)
(政治工作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人和优待俘虏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核心)无产阶级领导(新旧标志;成败关键)
(动力)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积极
(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阶级路线;(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根本标准
PS: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联系(五四运动是划分标志)
(相同)对象(帝国、封建、官僚);动力(工、农、小资、民资)
(不同)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5.七届二中(1949.3)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
(人民解放军)战斗队,工作队
(2个转折)由乡到城,恢复和发展生产是中心任务;由农业国转工业国,由新民转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两个务必)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个体经济)集体化、现代化
(新民经济五成分)国营、合作社、私资、个体、国资
《论人民民主专政》(建国纲领)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
(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对人民民主,对敌专政;(领导者和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
PS:(国内矛盾)49前(帝华、封人)49-53(人帝,封,国民党残余)53-56(工资、中帝)56后(需要)
16.七届三中(1950.6)国民经济恢复期主任务及战略和策略方针
(实现任务三条件)土改完成;工商业合理调整;国家机构经费节俭。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对(农、手工、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与改造并举
PS:改造内容
1、(个体农业)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道路(互助合作);个体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合作化过程)互助社(社萌芽);初级农业合作社(半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性
质)
2、(资本主义工商业)过渡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商业(经销代销的低级国资-部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资)私人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四马分肥)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接受改造的一面。
3、(三改完成意义)标志(剥削制度消灭,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建国初国营经济来源)解放区原有、没收官僚、接收外国;地主土地(归农)、民族资产(只赎买,不没收)
《论十大关系》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基本方针)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内容)(十大关系)重和轻农;沿海和内地;经济和国法;国家、单位和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党和非党;革命和非革命;是非;中和外(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双百方针
17.八大(1956.9)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工业国与农业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方针):
(经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地方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政治)扩大民主,建立健全法制-董必武:依法办事是(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和各民主党(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坚持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
(科学文化)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PS:《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中国工业化道路(农、轻、重,工农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