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物馆用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钢盒子把空间布置得颇有商业气息。眼镜店则是照着艺术博物馆的配置装饰了店面。
图片来源:Dezeen、gooood.com
把商业空间和博物馆的核心元素进行结合,也许是公共空间内饰设计的又一种新潮流。今天分享的来自维也纳的两则设计案例,就体现了这种趋势。它们一个是科技博物馆,却在内饰设计上带着点大卖场的气息。另一个则是一家设计师品牌眼镜店,却把内饰装潢参照美术馆而做。
维也纳科技博物馆 设计者:Heri&Salli建筑事务所
如果有机会去到维也纳科技博物馆就会注意到,这是一个被铁盒子装满的空间——所有的展品都被放在大小不同的铁盒子里。这样的展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摆满货架的卖场。
与大多数欧美博物馆一样,维也纳科技博物馆的天花板挑高也非常高,因此铁盒子的摆放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除了横向在地面铺开,也在纵向把空中的空间充实起来。乍一看,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盒子的摆放略显杂乱,但实际上,所有的摆放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有的相互呼应,有的则层层递进。配合地面上导览路线,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有逻辑的游览体验。
瑞士眼镜品牌Viu维也纳旗舰店 设计者:Viu创意总监 Fabrice Aeberhard
瑞士品牌Viu在维亚纳开出的这家旗舰店前身是家书店。因为预算有限,Viu需要与另一个叫作We Bandits的服装店共享空间。所以,对于负责空间设计的创意总监Fabrice Aeberhard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共享空间里与另一个品牌和谐共处,同时,他还需要让顾客感受到品牌的独立性并留下印象。
Aeberhard提出的解决思路是把眼镜店布置成一个展览馆的样子。产品不需要在墙上摆得太密,在空间的空白处,摆上些艺术品,以及可以坐着欣赏产品的座椅,让顾客进店不会有压力,能更好地看清每一件产品。
科技博物馆用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钢盒子把空间布置得颇有商业气息。眼镜店则是照着艺术博物馆的配置装饰了店面。
图片来源:Dezeen、gooood.com
把商业空间和博物馆的核心元素进行结合,也许是公共空间内饰设计的又一种新潮流。今天分享的来自维也纳的两则设计案例,就体现了这种趋势。它们一个是科技博物馆,却在内饰设计上带着点大卖场的气息。另一个则是一家设计师品牌眼镜店,却把内饰装潢参照美术馆而做。
维也纳科技博物馆 设计者:Heri&Salli建筑事务所
如果有机会去到维也纳科技博物馆就会注意到,这是一个被铁盒子装满的空间——所有的展品都被放在大小不同的铁盒子里。这样的展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摆满货架的卖场。
与大多数欧美博物馆一样,维也纳科技博物馆的天花板挑高也非常高,因此铁盒子的摆放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除了横向在地面铺开,也在纵向把空中的空间充实起来。乍一看,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盒子的摆放略显杂乱,但实际上,所有的摆放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有的相互呼应,有的则层层递进。配合地面上导览路线,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有逻辑的游览体验。
瑞士眼镜品牌Viu维也纳旗舰店 设计者:Viu创意总监 Fabrice Aeberhard
瑞士品牌Viu在维亚纳开出的这家旗舰店前身是家书店。因为预算有限,Viu需要与另一个叫作We Bandits的服装店共享空间。所以,对于负责空间设计的创意总监Fabrice Aeberhard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共享空间里与另一个品牌和谐共处,同时,他还需要让顾客感受到品牌的独立性并留下印象。
Aeberhard提出的解决思路是把眼镜店布置成一个展览馆的样子。产品不需要在墙上摆得太密,在空间的空白处,摆上些艺术品,以及可以坐着欣赏产品的座椅,让顾客进店不会有压力,能更好地看清每一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