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曾经无处安放青春的故乡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文/邱隆洪

前不久,镇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镇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辑出版了《侨海镇江人》一书,记载了48位或祖籍在镇江、或出生在镇江、或长期工作在镇江的侨海骄子,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语言学家马建忠,简介中称他为“江苏镇江人”,事迹介绍中更进一步说他“生于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一个天主教家庭„„四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这些都是编者经过查阅若干资料、并经过详细分析做出的叙述,自然不会有错,不过却让笔者想起了困惑人们多时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权威工具书《辞海》是这样介绍的,马相伯、马建忠均为“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不过让人困惑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编的《丹徒县志》卷三十“人物”并没有收录马氏兄弟,同一时期编纂的《丹阳县志》第三十一卷“人物”也仅收录了马相伯,他们兄弟俩到底是丹徒人还是丹阳人?这个问题让喜爱研读地方文史的人们一头雾水,近些年,笔者多次被人问到这一问题,因为各种工具书及地方史志的记述出入较大,笔者不敢贸然作答。最近,笔者又一次遇到同事追问这一问题,耐着性子查阅了大量资料,总算理出个头绪。原来,这一问题与马氏兄弟年轻时期的一段不快经历有关。

问题缘起:《清史稿》的记载错了吗?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对传奇人物,他们曾代表清廷出使朝鲜,除杰出的外交才能外,他们还有极深的语言学造诣,马建忠著述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关于马氏兄弟的籍贯,话分两头,先说去世较早的马建忠。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较早记载是官修史书《清史稿》的记录,该书卷四四六“马建忠传”称他为“江苏丹徒人”,这一说法也为后人编撰的包括人物工具书和地方史志在内的各类书籍沿用,《中国人名大辞典》、 《辞海》、《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镇江人物辞典》等,均采用了这一表述,不多赘述。 关于马相伯的籍贯,众多书籍和相关资料就莫衷一是了,或说他是丹阳人(周俊元撰《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或说他是丹徒人(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或说他是“丹阳人,生于丹徒”(如《民国人物大辞典》),或说他是“丹阳人,寄籍丹徒”(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

最有意思的是1939年马相伯先生逝世后复旦大学举行的追悼会,陈仲达宣读的祝文称“前校长丹徒马相伯先生”,而毛西璧宣读的“行述”却称“老师姓马氏,字相伯,江苏丹阳人也”,叶季纯在演说中则称“丹徒马老师相伯夫子”。看来,马相伯先生的籍贯问题在当时就一直困扰着人们,也难怪后来人们要问:《清史稿》的记载错了吗?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到底是哪里人?

追根溯源:马氏兄弟到底是哪里人?

要想弄明白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还得从他们兄弟俩的身世说起。

马氏兄弟祖籍在丹阳县北乡马家村(今属丹阳开发区),据清咸丰戊午(1858年)重修的《马氏族谱》记载,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为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巨著《文献通考》的编纂者)之后,系马端临第二十世孙。他们的父亲马松岩,年幼时多病,便致力研究医学,不仅自己身体好了起来,还因精通医术闻名乡里,27岁时从丹阳乡下来到镇江府城

里行医,开设了药铺,后来又开设了米行,娶了同县的沈姓小姐为妻,遂定居丹徒(即今镇江),所以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其实生于丹徒,即今镇江城内。至于有的资料记载马相伯生于丹阳马家村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有马相伯本人的讲述为证,在马相伯口述、王瑞霖记录的《一日一谈》(复兴书局1936年出版)一书中,马相伯谈及自己的幼年时,是这样说的:“我的祖籍是丹阳,而我自己却生在镇江。”

马家信奉天主教由来很久,马松岩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沈氏也信奉天主教,马相伯生下来后受洗取圣名若瑟。马松岩夫妻虽然信教,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传统士子那样,走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正途”,先后将兄弟俩送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因为信教,对西学早有接触的马相伯对父母的安排很是不满,12岁时偷偷独自一人从镇江坐船去了上海,经人介绍入法国传教士创办的上海徐汇公学读书。两年后太平军攻占镇江,马松岩夫妻带着马建忠,几经辗转,迁到了上海。马建忠也进了徐汇公学,兄弟俩成绩优异,声名鹊起。 据蒋文野先生编辑的《马建忠编年事辑》记载,马建忠随父母避难上海时9岁,马相伯14岁。年少时代的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在去上海之前,随父母居住在镇江城内,那时正处于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为躲避战火,兄弟俩也曾随父母回马家村短暂居住,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居住在镇江城内,之后他们一家定居上海,故乡马家村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印象,说他们是“丹阳人,生于丹徒”,还是比较准确的。至于《清史稿》称马建忠为“丹徒人”,有的资料称他们兄弟俩“寄籍丹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原“真相”:当事人其实早已揭晓答案

“寄籍”就是指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籍贯附于外地。祖籍丹阳的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俩为何要“寄籍丹徒”?这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少年经历有关。年幼时,马氏兄弟按照父母的意愿打算参加入学考试进入官学读书时,家庭信教的背景给他们兄弟俩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麻烦,丹阳县学给他们吃了个闭门羹,居然不让他们参加考试。

马相伯生前曾向随侍多年的韩景琦吐露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见韩景琦撰《记马相伯先生两三事》)。原来,马氏兄弟在丹阳县学应童子试时,当地一些守旧的士绅因他们兄弟俩早有文名,怕他们占了生员名额,便拿他们家信教为借口,反对他们应考。好在当时丹徒县学的主事者惜才,加上他们的父亲在丹徒行医多年,积累了一些人脉,于是兄弟俩改在丹徒应试。这就是他们兄弟俩“寄籍丹徒”的由来,《清史稿》据此称马建忠为“丹徒人”,并无不妥。马建忠在自己撰述的著作《适可斋记言》中就自称“南徐马建忠”,“南徐”为镇江的别称,说明马建忠就把自己当作丹徒(即今镇江)人。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俩 “寄籍丹徒”应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不过毕竟不是他们当初的本意,事出无奈,这一事件难免给他们带来不快,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难以释怀。马相伯本人早年填写籍贯时,往往就写丹徒,在《一日一谈》中还称镇江为“可爱的第二故乡”。马相伯身边的人知晓并认可他“寄籍丹徒”的事实,他的得意门生、民国名人邵力子在《相伯先生寿言》中称他为“吾师丹徒马相伯先生”,他的另一得意门生、也是民国名人的于右任在《祭相伯先生文》中称他为“丹徒国师”。 另据黄炎培回忆,清朝末年,马相伯被推为江苏学务总会评议员,评议员是分县的,虽然早已知道马相伯是丹阳人,黄炎培记得清清楚楚,当时马相伯代表的是丹徒而不是丹阳。(见黄炎培撰《我所见一百一龄马相伯先生之生平》)

不过,马相伯桑梓情深,关心家乡,晚年还将全部私人藏书数千卷捐赠丹阳,深孚众望,上世纪初丹阳旅沪同乡会成立时,他被聘为会董,后来还被推为会长,此时籍贯再填丹徒,自然是不合适了,所以晚年填写籍贯时,他又改为丹阳。他这一改,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凌乱”了,于是就有了众多关于他的籍贯表述不一的论著。韩景琦专门就籍贯问题问过马相伯,

马主动向他讲述了早年“寄籍”应考的往事,这才让后人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的马氏兄弟籍贯问题,其实早已由当事人揭晓答案。

附图:马相伯、马建忠、《马氏文通》书影、《适可斋记言》书影、《马氏族谱》书影 原载2016年京江晚报A12版

曾经无处安放青春的故乡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文/邱隆洪

前不久,镇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镇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辑出版了《侨海镇江人》一书,记载了48位或祖籍在镇江、或出生在镇江、或长期工作在镇江的侨海骄子,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语言学家马建忠,简介中称他为“江苏镇江人”,事迹介绍中更进一步说他“生于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一个天主教家庭„„四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这些都是编者经过查阅若干资料、并经过详细分析做出的叙述,自然不会有错,不过却让笔者想起了困惑人们多时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权威工具书《辞海》是这样介绍的,马相伯、马建忠均为“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不过让人困惑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编的《丹徒县志》卷三十“人物”并没有收录马氏兄弟,同一时期编纂的《丹阳县志》第三十一卷“人物”也仅收录了马相伯,他们兄弟俩到底是丹徒人还是丹阳人?这个问题让喜爱研读地方文史的人们一头雾水,近些年,笔者多次被人问到这一问题,因为各种工具书及地方史志的记述出入较大,笔者不敢贸然作答。最近,笔者又一次遇到同事追问这一问题,耐着性子查阅了大量资料,总算理出个头绪。原来,这一问题与马氏兄弟年轻时期的一段不快经历有关。

问题缘起:《清史稿》的记载错了吗?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对传奇人物,他们曾代表清廷出使朝鲜,除杰出的外交才能外,他们还有极深的语言学造诣,马建忠著述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关于马氏兄弟的籍贯,话分两头,先说去世较早的马建忠。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较早记载是官修史书《清史稿》的记录,该书卷四四六“马建忠传”称他为“江苏丹徒人”,这一说法也为后人编撰的包括人物工具书和地方史志在内的各类书籍沿用,《中国人名大辞典》、 《辞海》、《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镇江人物辞典》等,均采用了这一表述,不多赘述。 关于马相伯的籍贯,众多书籍和相关资料就莫衷一是了,或说他是丹阳人(周俊元撰《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或说他是丹徒人(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或说他是“丹阳人,生于丹徒”(如《民国人物大辞典》),或说他是“丹阳人,寄籍丹徒”(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

最有意思的是1939年马相伯先生逝世后复旦大学举行的追悼会,陈仲达宣读的祝文称“前校长丹徒马相伯先生”,而毛西璧宣读的“行述”却称“老师姓马氏,字相伯,江苏丹阳人也”,叶季纯在演说中则称“丹徒马老师相伯夫子”。看来,马相伯先生的籍贯问题在当时就一直困扰着人们,也难怪后来人们要问:《清史稿》的记载错了吗?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到底是哪里人?

追根溯源:马氏兄弟到底是哪里人?

要想弄明白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还得从他们兄弟俩的身世说起。

马氏兄弟祖籍在丹阳县北乡马家村(今属丹阳开发区),据清咸丰戊午(1858年)重修的《马氏族谱》记载,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为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巨著《文献通考》的编纂者)之后,系马端临第二十世孙。他们的父亲马松岩,年幼时多病,便致力研究医学,不仅自己身体好了起来,还因精通医术闻名乡里,27岁时从丹阳乡下来到镇江府城

里行医,开设了药铺,后来又开设了米行,娶了同县的沈姓小姐为妻,遂定居丹徒(即今镇江),所以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其实生于丹徒,即今镇江城内。至于有的资料记载马相伯生于丹阳马家村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有马相伯本人的讲述为证,在马相伯口述、王瑞霖记录的《一日一谈》(复兴书局1936年出版)一书中,马相伯谈及自己的幼年时,是这样说的:“我的祖籍是丹阳,而我自己却生在镇江。”

马家信奉天主教由来很久,马松岩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沈氏也信奉天主教,马相伯生下来后受洗取圣名若瑟。马松岩夫妻虽然信教,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传统士子那样,走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正途”,先后将兄弟俩送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因为信教,对西学早有接触的马相伯对父母的安排很是不满,12岁时偷偷独自一人从镇江坐船去了上海,经人介绍入法国传教士创办的上海徐汇公学读书。两年后太平军攻占镇江,马松岩夫妻带着马建忠,几经辗转,迁到了上海。马建忠也进了徐汇公学,兄弟俩成绩优异,声名鹊起。 据蒋文野先生编辑的《马建忠编年事辑》记载,马建忠随父母避难上海时9岁,马相伯14岁。年少时代的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在去上海之前,随父母居住在镇江城内,那时正处于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为躲避战火,兄弟俩也曾随父母回马家村短暂居住,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居住在镇江城内,之后他们一家定居上海,故乡马家村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印象,说他们是“丹阳人,生于丹徒”,还是比较准确的。至于《清史稿》称马建忠为“丹徒人”,有的资料称他们兄弟俩“寄籍丹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原“真相”:当事人其实早已揭晓答案

“寄籍”就是指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籍贯附于外地。祖籍丹阳的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俩为何要“寄籍丹徒”?这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少年经历有关。年幼时,马氏兄弟按照父母的意愿打算参加入学考试进入官学读书时,家庭信教的背景给他们兄弟俩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麻烦,丹阳县学给他们吃了个闭门羹,居然不让他们参加考试。

马相伯生前曾向随侍多年的韩景琦吐露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见韩景琦撰《记马相伯先生两三事》)。原来,马氏兄弟在丹阳县学应童子试时,当地一些守旧的士绅因他们兄弟俩早有文名,怕他们占了生员名额,便拿他们家信教为借口,反对他们应考。好在当时丹徒县学的主事者惜才,加上他们的父亲在丹徒行医多年,积累了一些人脉,于是兄弟俩改在丹徒应试。这就是他们兄弟俩“寄籍丹徒”的由来,《清史稿》据此称马建忠为“丹徒人”,并无不妥。马建忠在自己撰述的著作《适可斋记言》中就自称“南徐马建忠”,“南徐”为镇江的别称,说明马建忠就把自己当作丹徒(即今镇江)人。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俩 “寄籍丹徒”应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不过毕竟不是他们当初的本意,事出无奈,这一事件难免给他们带来不快,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难以释怀。马相伯本人早年填写籍贯时,往往就写丹徒,在《一日一谈》中还称镇江为“可爱的第二故乡”。马相伯身边的人知晓并认可他“寄籍丹徒”的事实,他的得意门生、民国名人邵力子在《相伯先生寿言》中称他为“吾师丹徒马相伯先生”,他的另一得意门生、也是民国名人的于右任在《祭相伯先生文》中称他为“丹徒国师”。 另据黄炎培回忆,清朝末年,马相伯被推为江苏学务总会评议员,评议员是分县的,虽然早已知道马相伯是丹阳人,黄炎培记得清清楚楚,当时马相伯代表的是丹徒而不是丹阳。(见黄炎培撰《我所见一百一龄马相伯先生之生平》)

不过,马相伯桑梓情深,关心家乡,晚年还将全部私人藏书数千卷捐赠丹阳,深孚众望,上世纪初丹阳旅沪同乡会成立时,他被聘为会董,后来还被推为会长,此时籍贯再填丹徒,自然是不合适了,所以晚年填写籍贯时,他又改为丹阳。他这一改,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凌乱”了,于是就有了众多关于他的籍贯表述不一的论著。韩景琦专门就籍贯问题问过马相伯,

马主动向他讲述了早年“寄籍”应考的往事,这才让后人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的马氏兄弟籍贯问题,其实早已由当事人揭晓答案。

附图:马相伯、马建忠、《马氏文通》书影、《适可斋记言》书影、《马氏族谱》书影 原载2016年京江晚报A12版


相关文章

  • 骨肉三兄弟
  • 弟弟身患绝症, "大哥二哥打工救胞弟 今年40岁的龚辉.35岁的龚建飞和33岁的龚建忠因家境贫寒,都是读至初中毕业就先后辍学回家,拜师学手艺,老大龚辉学做泥瓦活,老二龚建飞学做木工活,老三龚建忠年纪小,就给两个哥哥打下手.有了一技 ...查看


  • 盘点兄弟企业家:新希望刘永好四兄弟领衔
  • 2013-05-24 11:24 |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家网]5月22日,刘永好在新希望股东大会上宣布退休,刘畅接替刘永好成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的董事长.新希望领导权交接这让刘永好及新希望再次赢得了大众的关注.而对于"希 ...查看


  • 入团志愿书准确格式
  • <入团志愿书>主要包括以下栏目,请认真填写: 1.入团志愿:主要填写为什么要加入团组织和今后个人努力的方向: 2.籍贯:填写父母籍贯,填至省.市(县.旗)即可 (详见户口本) 3.出生年月:出生日期 4.性别 和 民族 5.现居 ...查看


  • 入团志愿书怎么填写示范
  • <入团志愿书>主要包括以下栏目,请认真填写: 1.入团志愿:主要填写为什么要加入团组织和今后个人努力的方向: 2.籍贯:填写父母籍贯,填至省.市(县.旗)即可 (详见户口本) 3.出生年月:出生日期 4.性别 和 民族 5.现居 ...查看


  • 入团申请书格式具体怎么写
  • 这篇关于入团申请书格式具体怎么写,是本站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解 栏目 <入团志愿书>主要包括以下栏目,请认真填写: 1.入团志愿:主要填写为什么要加入团组织和今后个人努力的方向: 2.籍贯:填写父母籍贯,填 ...查看


  • 入团志愿书怎么填格式范文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具有如下特点:1.先进性 2.群众性 3.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 ...查看


  • 义乌"水稻哥"陈建忠:我要种赢袁隆平·都市快报
  • 义乌"水稻哥"陈建忠:我要种赢袁隆平 2013-12-04 金华有个人 记者 陈彬峰 文/摄 在商城义乌,"种田",算得上最冷门的行当了. 要是你大学毕业,还回乡扛锄头了,这背后,少不了议论. 陈建忠 ...查看


  • 入团志愿怎么填写
  • 一.填写入团志愿书使用墨水为蓝色或黑色的钢笔或毛笔.禁止使用圆珠笔.签字笔. 二.写过程中务必保持纸面整洁.字迹工整.禁止使用修整液.胶带纸等. 三.具体内容: 1."姓名"如实填写.如使用过其他名字一并写出,注意用() ...查看


  • 中学生如何填写入团志愿书
  • 填写入团志愿书,是入团过程中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填写之前务必认真阅读本规范. 一.填写入团志愿书使用墨水为蓝色或黑色的钢笔或毛笔.禁止使用圆珠笔.签字笔. 二.写过程中务必保持纸面整洁.字迹工整.禁止使用修整液.胶带纸等. 三.具体内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