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讲
堂
从“小”处谈“小说”,让“清新俊逸”写庄严。《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的“例文”意义
◎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王益民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把课文分成“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他对“例文”的解释是,材料要“足以例证知识”,同时“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那么,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当做“文学评论”这种体裁的 “例文”来读。
全文共6段,第1段概述了《百合花》的情节和主题,并指出作品的风格是“清新、俊逸”。我们知道,文学评论属议论文,议论文是要有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的。茅盾对《百合花》的评价是“清新、俊逸”,那么这篇“例文”对我们写作文学评论的第一个启发是:评论一开始要对作品进行总体评价,而且要集中、准确、鲜明、深刻。
3~5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3段说明作品是通过细节来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的,重点例举了团部十九岁的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和回到包扎所以后“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两个相照应的细节;第4段说明作品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例举了借被子时“匆忙中他的衣服被门钩撕破”的细节与后来的几处照应;第5段说明作品是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贯通的,并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总体分析。
这三段“例文”的意义至少有这样四点:一是小说评论要从“小”处谈起,这里的“小”是指作品的细节。《百合花》一文中经典的细节茅盾先生说有四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红底白花的新被子。这些细节透视着人物的精神风貌。二是“小”处不仅在于“小”,还在于虽“小”却能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百合花》中两个主要人物“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和“普通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34
NEW CHINESE STUDY爱”“农民的纯朴的思想感情”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完成的。三是从“小”处
谈,但落脚点依然在“大”处。第2段“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对于3~5段的分析具有统领作用,“着笔于小处,着眼于大处”是文学评论写作的又一个原则。四是《百合花》的细节描写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照应。四处经典的细节在6000字的小说中处处照应,“特别是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三次”尤其是第三次,“……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茅盾先生说,“用这样的方法点明这个重伤者就是我们印象很深的通讯员,不但文字跌宕有力,而且唤起了我们的种种回忆”。
第6段“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不仅概括了茅盾先生阅读作品的感受,十分真切,而且再次概括了作品的特点,其“富于抒情诗的风味”是对“清新、俊逸”的意义上的照应,这种照应方式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评论这种体裁结尾的基本技巧。
亲爱的同学们,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评论的第1段有这样一句话:“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这句话耐人寻味,茅盾的这篇评论一发表,即为《百合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奠定了基调。但,这是需要勇气的,毕竟在1958年肯定《百合花》的“清新、俊逸”是“反”“慷慨激昂”潮流的。这似乎又告诉我们写作文学评论的另一法则:勇气与胆识。
诚然,《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的“例文”意义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学评论都必须遵循上述原则,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其评论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35
课文是茅盾1958年6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节录,时任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在“大跃进”的狂热中,不但保持了特有的冷静和理智,还颇具胆识地标举与“革命热潮”“格格不入”的“清新俊逸”文风。他的这篇文章给消沉的茹志娟以信心和勇气,也鼓舞了众多同样处境的作家们。
课讲
堂
从“小”处谈“小说”,让“清新俊逸”写庄严。《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的“例文”意义
◎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王益民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把课文分成“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他对“例文”的解释是,材料要“足以例证知识”,同时“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那么,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当做“文学评论”这种体裁的 “例文”来读。
全文共6段,第1段概述了《百合花》的情节和主题,并指出作品的风格是“清新、俊逸”。我们知道,文学评论属议论文,议论文是要有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的。茅盾对《百合花》的评价是“清新、俊逸”,那么这篇“例文”对我们写作文学评论的第一个启发是:评论一开始要对作品进行总体评价,而且要集中、准确、鲜明、深刻。
3~5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3段说明作品是通过细节来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的,重点例举了团部十九岁的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和回到包扎所以后“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两个相照应的细节;第4段说明作品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例举了借被子时“匆忙中他的衣服被门钩撕破”的细节与后来的几处照应;第5段说明作品是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贯通的,并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总体分析。
这三段“例文”的意义至少有这样四点:一是小说评论要从“小”处谈起,这里的“小”是指作品的细节。《百合花》一文中经典的细节茅盾先生说有四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红底白花的新被子。这些细节透视着人物的精神风貌。二是“小”处不仅在于“小”,还在于虽“小”却能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百合花》中两个主要人物“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和“普通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34
NEW CHINESE STUDY爱”“农民的纯朴的思想感情”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完成的。三是从“小”处
谈,但落脚点依然在“大”处。第2段“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对于3~5段的分析具有统领作用,“着笔于小处,着眼于大处”是文学评论写作的又一个原则。四是《百合花》的细节描写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照应。四处经典的细节在6000字的小说中处处照应,“特别是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三次”尤其是第三次,“……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茅盾先生说,“用这样的方法点明这个重伤者就是我们印象很深的通讯员,不但文字跌宕有力,而且唤起了我们的种种回忆”。
第6段“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不仅概括了茅盾先生阅读作品的感受,十分真切,而且再次概括了作品的特点,其“富于抒情诗的风味”是对“清新、俊逸”的意义上的照应,这种照应方式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评论这种体裁结尾的基本技巧。
亲爱的同学们,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评论的第1段有这样一句话:“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这句话耐人寻味,茅盾的这篇评论一发表,即为《百合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奠定了基调。但,这是需要勇气的,毕竟在1958年肯定《百合花》的“清新、俊逸”是“反”“慷慨激昂”潮流的。这似乎又告诉我们写作文学评论的另一法则:勇气与胆识。
诚然,《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的“例文”意义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学评论都必须遵循上述原则,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其评论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35
课文是茅盾1958年6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节录,时任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在“大跃进”的狂热中,不但保持了特有的冷静和理智,还颇具胆识地标举与“革命热潮”“格格不入”的“清新俊逸”文风。他的这篇文章给消沉的茹志娟以信心和勇气,也鼓舞了众多同样处境的作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