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中看出阅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大多数学生碰到阅读题型就表现出畏难情绪,草草读完文章就急着做题,答题不完整又答不到点子上,导致语文学习好学而难考的尴尬局面。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就进行渗透培养。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看清题目要求;3、细找文中原话;4、认真回答问题。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是,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用等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完整的回答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感觉这个小女孩是一个 的人,因为她 。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
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 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 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从结构上来说, 是落笔点题, 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 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 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 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 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 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 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 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 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 可细分为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 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 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 8 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 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加 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 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 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 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 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 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 增强语言的气势; 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 短句使用,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 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 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 精神” 。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 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 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 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 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 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 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 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 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 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 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 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先看题目再看文章,这个适合比较短的篇幅
2、先看每段的头两句末两句,熟悉大概再说什么,然后看题目,再回过头去看文章的细节。适合稍微长的篇幅。
.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感情。
5. 筛选并提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6.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8.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基本上的阅读题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就能答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再简而言之,做语文的阅读题要看你与写作者和出题者的想法是否具有共通性,在阅读题目和文章的同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以自己、出卷人、阅卷人进行换位思考。毕竟是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有时候还要学会答题规范,思路明确,字迹清晰,应该有相应的格式。平时在注意积累,多思多想,不要光看文章的情节,要关注文章的背景,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信你会成功的!
这是我从网上各个问题里搜来的哦,希望对你有帮助(*^__^*)
其实啊,阅读题想提高有点难,我是六年级对阅读题突然就开窍啦!从此阅读题极少扣分了……现在想想,其实开窍并不突然,大概与我那时可亲可敬的老师逼我们做完了成堆的阅读训练题是分不开滴~
所以啊……想提高就多做做呗……呵呵,说不定你那天就和我一样,突然就开窍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中看出阅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大多数学生碰到阅读题型就表现出畏难情绪,草草读完文章就急着做题,答题不完整又答不到点子上,导致语文学习好学而难考的尴尬局面。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就进行渗透培养。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看清题目要求;3、细找文中原话;4、认真回答问题。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是,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用等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完整的回答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感觉这个小女孩是一个 的人,因为她 。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
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 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 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从结构上来说, 是落笔点题, 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 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 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 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 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 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 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 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 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 可细分为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 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 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 8 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 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加 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 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 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 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 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 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 增强语言的气势; 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 短句使用,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 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 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 精神” 。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 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 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 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 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 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 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 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 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 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 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 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先看题目再看文章,这个适合比较短的篇幅
2、先看每段的头两句末两句,熟悉大概再说什么,然后看题目,再回过头去看文章的细节。适合稍微长的篇幅。
.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感情。
5. 筛选并提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6.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8.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基本上的阅读题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就能答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再简而言之,做语文的阅读题要看你与写作者和出题者的想法是否具有共通性,在阅读题目和文章的同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以自己、出卷人、阅卷人进行换位思考。毕竟是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有时候还要学会答题规范,思路明确,字迹清晰,应该有相应的格式。平时在注意积累,多思多想,不要光看文章的情节,要关注文章的背景,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信你会成功的!
这是我从网上各个问题里搜来的哦,希望对你有帮助(*^__^*)
其实啊,阅读题想提高有点难,我是六年级对阅读题突然就开窍啦!从此阅读题极少扣分了……现在想想,其实开窍并不突然,大概与我那时可亲可敬的老师逼我们做完了成堆的阅读训练题是分不开滴~
所以啊……想提高就多做做呗……呵呵,说不定你那天就和我一样,突然就开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