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教育随笔
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缉,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智慧的沉淀。有些教师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写东西,抑或是想起写文章就头痛,认为这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其实不然。在我们和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教师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
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的,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
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很多人说,要我反思一下教学没问题,但要写成一篇反思随笔,则有了压力。 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反思5分钟也行,50分钟也可。可写文章则不同,5句话总认为算不上文章吧。就是这一观念影响了大家写随笔的积极性。为了使自己改变被动的局面,为什么不改一改这一旧观念呢?其实也没有人规定过教学随笔不可以只写五句话,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
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我觉得就是一篇好随笔,可能它不适合发表,但教师写教学随笔主要不是用于发表的,而是对自己教学的改变,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随笔虽然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而且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当然,我并不是说写随笔只用五句话,而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写则长无时间写则短。
常写短随笔可以克服写随笔的危难情绪,可养成勤写随笔的习惯,这样坚持下去,偶尔写几篇较长的教学随笔,可以发表的随笔并不是难事。文章也是有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教师工作最忙,毕竟也有大快的休息时间,在休息时间里没有教学工作,正是修改随笔,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
趣?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这样是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发表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随笔从字数、语言方面比较自由,但也不可以随便写,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教学实录,它是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有的人只追求随笔的数量,不关注随笔的质量,几十篇下来,风格一个样,语言一个样,甚至连描述的教学情节也差不多,每天坚持写这样雷同的教学随笔价值是不大的。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怎样写教育随笔
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缉,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智慧的沉淀。有些教师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写东西,抑或是想起写文章就头痛,认为这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其实不然。在我们和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教师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
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的,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
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很多人说,要我反思一下教学没问题,但要写成一篇反思随笔,则有了压力。 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反思5分钟也行,50分钟也可。可写文章则不同,5句话总认为算不上文章吧。就是这一观念影响了大家写随笔的积极性。为了使自己改变被动的局面,为什么不改一改这一旧观念呢?其实也没有人规定过教学随笔不可以只写五句话,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
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我觉得就是一篇好随笔,可能它不适合发表,但教师写教学随笔主要不是用于发表的,而是对自己教学的改变,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随笔虽然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而且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当然,我并不是说写随笔只用五句话,而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写则长无时间写则短。
常写短随笔可以克服写随笔的危难情绪,可养成勤写随笔的习惯,这样坚持下去,偶尔写几篇较长的教学随笔,可以发表的随笔并不是难事。文章也是有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教师工作最忙,毕竟也有大快的休息时间,在休息时间里没有教学工作,正是修改随笔,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
趣?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这样是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发表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随笔从字数、语言方面比较自由,但也不可以随便写,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教学实录,它是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有的人只追求随笔的数量,不关注随笔的质量,几十篇下来,风格一个样,语言一个样,甚至连描述的教学情节也差不多,每天坚持写这样雷同的教学随笔价值是不大的。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